也谈文言文教学中的趣味.doc

上传人:3d66 文档编号:1795211 上传时间:2019-01-08 格式:DOC 页数:4 大小:15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也谈文言文教学中的趣味.doc_第1页
第1页 / 共4页
也谈文言文教学中的趣味.doc_第2页
第2页 / 共4页
也谈文言文教学中的趣味.doc_第3页
第3页 / 共4页
亲,该文档总共4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也谈文言文教学中的趣味.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也谈文言文教学中的趣味.doc(4页珍藏版)》请在三一文库上搜索。

1、也谈文言文教学中的趣味 文言也是一种语言,是古人的书面语,是经过加工润色的,是能够朗朗上口的语言。传统的文言文教学始终是一种基本模式先介绍作者和时代背景,再读课文读准字音,然后开始逐词逐句地串讲,讲完后再进行“内容分析”,或者进行“中心归纳”。通假字、古今词、活用、倒装等文言知识充塞课堂,弄得学生身心疲惫,焦头烂额,教师苦口婆心,白费口舌。在整个教学过程中,学生忙着记笔记,课后再死记硬背,应对考试。 其实,文言文的学习和所有语言的学习一样,应该是一个整体提高的过程,要让文言文教学多些趣味。新课程标准明确指出语文教育在促使学生学习语言知识、掌握语言运用规范的同时,要有意识地增强学生的文化积淀,充

2、实文化底蕴,培养审美意识、审美情趣和审美能力,在提高辨别能力的基础上提升文化品味,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和健全的人格。文言文是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最丰厚的载体,学生学习文言文,事实上也就是对中华文化最直接的传承。文言文可以培养学生热爱祖国的语言文字的情感,使学生继承先贤的优秀精神文化,锻炼学生创造性的思辨和表达能力。 那么,怎样才能让学生对文言文产生兴趣呢? 一、可以通过学生看过的影视剧激发学生学习文言文的兴趣 通过学生看过的水浒传西游记等影视剧,可以激发学生读原著的热情,尤其从激发他们读浅易白话小说开始,逐步扩大阅读范围,再学习一些较为简短易懂的文言短篇。如,论语孟子中的一些小短文,岳阳楼记出师表之

3、类较长的美文,等等。让学生在不断的学习中感悟文言文的美,在潜移默化中学习文言文的词汇,把学习文言文变为学生积极主动、自觉自愿的行动。例如,教学孙权劝学时,就可以先在黑板上写出“吴下阿蒙”“刮目相看”两个成语,接着,让学生查字典,明含义,组织学生讨论谁是“吴下阿蒙”?他是个怎样的人?谁对谁“刮目相看”?为什么?两个成语串连整篇课文的情节,必能极大吸引学生的注意力。 我国古代的读书人,从上学之日起,就日诵不辍,一般在几年内就能识记几千个汉字,熟记几百篇文章,写出的诗文也是字斟句酌,琅琅上口,成为满腹经纶的文人。为什么在现代化教学的今天,我们念了十几年书的高中毕业生甚至大学生,竟提起作文就头疼,写不

4、出像样的文章呢?吕叔湘先生早在1978年就尖锐地提出“中小学语文教学效果差,中学语文毕业生语文水平低,十几年上课总时数是9160课时,语文是2749课时,恰好是30%,十年的时间,二千七百多课时,用来学本国语文,却是大多数不过关,岂非咄咄怪事!”寻根究底,其主要原因就是腹中无物。特别是写议论文,初中水平以上的学生都知道议论文的“三要素”是论点、论据、论证,也通晓议论文的基本结构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但真正动起笔来就犯难了。知道“是这样”,就是讲不出“为什么”。根本原因还是无“米”下“锅”。于是便翻开作文集锦之类的书大段抄起来,抄人家的名言警句,抄人家的事例,不参考作文书就很难写出像样的文章

5、。所以,词汇贫乏、内容空洞、千篇一律便成了中学生作文的通病。要解决这个问题,不能单在布局谋篇等写作技方面下功夫,必须认识到“死记硬背”的重要性,让学生积累足够的“米”。二、可以通过强化诵读激发学生学习文言文的兴趣 文言文阅读应该能够让学生把一些东西读通,读得很顺畅,让学生自己去感受。这就要求教师努力创设使学生有美感享受的情境,调动学生的情感体验,让他们融入到古人的智慧中。通过大量的熟读、背诵,让学生“入乎其内”,如入无人之境地诵读,摇头晃脑地尽情朗读,读出文言文的抑扬顿挫,读出文言文的原汁原味,进而把握课文的基本内容,筛选出课文的相关信息,从而达到“立体”的效果。还要摈弃目的不明确的读、没有效

6、果的读、形式主义的读,只听名家读,没有学生的读,更没有教师的读,显然这些读都是收效甚微的。有效地读是为了让学生会读,是为了让学生在读中感受文言文的魅力,在读中培养文言文的语感,领悟文本的内容。这要求教师要敢于泛读、领读,有效指导学生的读,而且要指导有方。还要保证学生自主学习的过程,要让学生自己阅读,自己体验,自己发现问题,自己解决问题。教师的作用在于激发兴趣,在于交给方法,在于引导过程,决不可越俎代庖,替代学生的阅读过程。 “师”之概念,大体是从先秦时期的“师长、师傅、先生”而来。其中“师傅”更早则意指春秋时国君的老师。说文解字中有注曰“师教人以道者之称也”。“师”之含义,现在泛指从事教育工作

7、或是传授知识技术也或是某方面有特长值得学习者。“老师”的原意并非由“老”而形容“师”。“老”在旧语义中也是一种尊称,隐喻年长且学识渊博者。“老”“师”连用最初见于史记,有“荀卿最为老师”之说法。慢慢“老师”之说也不再有年龄的限制,老少皆可适用。只是司马迁笔下的“老师”当然不是今日意义上的“教师”,其只是“老”和“师”的复合构词,所表达的含义多指对知识渊博者的一种尊称,虽能从其身上学以“道”,但其不一定是知识的传播者。今天看来,“教师”的必要条件不光是拥有知识,更重于传播知识。三、可以通过鼓励质疑激发学生学习文言文的兴趣 “学贵有疑”,“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这些话告诉教师要鼓励学生独立思考

8、,在学习中发现问题,领悟问题。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注意引导学生互相探讨,让学生大胆地提出疑问,展开讨论,这样可以让学生在无意中发现蕴藏其中的“真金”。学生的质疑问难精神一旦被肯定,他们的积极性会大大提高。比如,在教学湖心亭看雪这篇文章时,可以让学生找出自己的疑点,有很多学生非常活跃,提出“是日更定”到底是什么时间?与金陵客偶遇对酌,“强饮三大白”的“强”是什么意思?作者到底高兴还是不高兴?等等。有了这些问题,学生对文本的学习热情高涨,忙着找注解,查资料,作批注,兴趣大增。与当今“教师”一称最接近的“老师”概念,最早也要追溯至宋元时期。金代元好问示侄孙伯安诗云“伯安入小学,颖悟非凡貌,属句有夙性,说字惊老师。”于是看,宋元时期小学教师被称为“老师”有案可稽。清代称主考官也为“老师”,而一般学堂里的先生则称为“教师”或“教习”。可见,“教师”一说是比较晚的事了。如今体会,“教师”的含义比之“老师”一说,具有资历和学识程度上较低一些的差别。辛亥革命后,教师与其他官员一样依法令任命,故又称“教师”为“教员”。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其他


经营许可证编号:宁ICP备18001539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