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土史料在中学历史教学中的作用与结合.doc

上传人:3d66 文档编号:1795255 上传时间:2019-01-08 格式:DOC 页数:6 大小:17.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乡土史料在中学历史教学中的作用与结合.doc_第1页
第1页 / 共6页
乡土史料在中学历史教学中的作用与结合.doc_第2页
第2页 / 共6页
乡土史料在中学历史教学中的作用与结合.doc_第3页
第3页 / 共6页
亲,该文档总共6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乡土史料在中学历史教学中的作用与结合.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乡土史料在中学历史教学中的作用与结合.doc(6页珍藏版)》请在三一文库上搜索。

1、乡土史料在中学历史教学中的作用与结合 乡土史料是中学历史教学中重要的教学资源。在教学中有机结合乡土史料,将有利于激发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有利于加强爱祖国、爱家乡的教育,也有利于巩固课程知识,提升学史能力。因此,教师要善于搜集乡土史料,使乡土史料与历史课程有机结合起来,以便更好地提高历史教学质量和育人效果。 一、乡土史料有利于激发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 实践证明,学生对学习内容有浓厚的兴趣,就会大大提高学习的主动性,使教学得以进一步优化。中学历史课程大多关注中华民族的大历史,从宏观角度演绎中华文明的发展进程,较少兼顾各地及各民族的历史差异变化,因而一定程度上也影响着教学过程中的生动性与亲切感。如果在

2、教学中,教师把历史课程知识点与乡土史结合起来,帮助学生沟通彼此之间的内在联系,以家乡史印证中国史,就能激发其对家乡史的探求欲望和对历史学科的学习主动性。 例如,笔者在讲授中国历史“河姆渡和半坡原始居民”内容时,兼谈了江西省万年县的稻作文化。教科书中记载着浙江余姚河姆渡原始居民早在距今6000多年前,已开始种植水稻,这里说明了中国是世界上最早种植水稻的国家;陕西西安半坡原始居民在距今7000年前后已会烧制陶器,使人类文明前进了一大步。据万年县志(2000年版)记载,1993年9月和2018年11月,北京大学考古系、江西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和美国安德沃考古基金会组成的考古队,对万年县大源仙人洞和吊桶环

3、遗址进行了两次发掘。经发掘发现,在距今1万年左右的新石器时代的地层中发现了水稻植硅石标本具有栽培稻的特征,说明当时先民在采集野生稻的同时也在人工种植水稻。这使世界栽培水稻历史向前推进了40005000年,从而成为迄今为止发现的世界上最早的水稻发源地之一。另外,在发掘中还发现,有距今1.5万2万年前旧石器时代末期的夹粗砂陶片,此陶片胎体厚重,内夹粗砂烧制而成,为中国已知最原始的陶制品之一,现珍藏在国家博物馆第一馆。讲授这些内容时,学生们兴趣盎然,心潮澎湃,并纷纷发言,自今至后,一定要好好学习,努力掌握科学知识与技能,为国家振兴、为家乡发展多做新的创造与贡献。由此可见,乡土史料的恰当运用,不仅能大

4、大激发学生们学习历史的兴趣,还有利于学生形成历史表象,为进而形成历史概念作了铺垫。 二、乡土史料有利于加强爱祖国、爱家乡的教育 历史告知人们,爱国主义是中华民族强大的精神支柱和精神力量,是中华民族精神的核心。爱国主义是动员和鼓励人们为自己祖国的生存发展前仆后继、奋斗不止的光辉旗帜。不难发现,爱国主义是有具体内容的,应该从培养学生热爱家乡、建设家乡为起点。相反,一个人如果对家乡不了解,甚至漠不关心,就谈不上怀有对国家乃至人类的爱心与责任。乡土史料是中国大历史发展的一个缩影,通过对乡土历史知识及其发展变化的教学,能使学生从局部到整体了解历史发展的大势,掌握历史发展的基本线索。乡土史料蕴涵大量的爱国

5、主义教育素材,把地方历史事件与人物融入课堂教学,往往能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笔者在讲授中国近现代史时,恰当穿插一些万年县的近现代发展史及人物等。万年县位于江西省东北部,是革命老区,大革命时,这里创建了中共万年特别支部,开展起轰轰烈烈的工农运动和国民革命,成为江西省31个最早有共产党组织的县份之一。土地革命时期,在江西革命领袖方志敏、邵式平等领导下,开展了更加波澜壮阔的土地革命武装斗争,全县参加革命的群众达11.6万人,其中1万余名万年籍红军指战员,先后参加方志敏领导的抗日先遣队和中央苏区的反围剿斗争,直至参加二万五千里长征。有名有姓的革命烈士达4800余名,对闽浙赣苏区的创建和中央苏区的发展作

6、出了巨大贡献,成为江西省33个全红县之一。这里,有被孙中山称之为“中华猛士”的反清斗士周道万,方志敏、方志纯等称赞为“人民功臣”的胡完生、黄士彪、方桂荣、叶际平等著名英烈,及开国将军黄玉庭等等。同学们通过学习了解这些历史与人物,爱国主义和本土意识的教育自然而然地沁入心田,达到了“润物细无声”之境界,从而树立起爱我中华、兴我家乡的崇高理想。 三、乡土史料也有利于巩固课程知识,提升学史能力 “新的历史课标”要求每位教师创造性地探索新的教学途径,切实改变由教“教材”向用“教材”的转变,逐渐克服“难、繁、偏”等教学内容。历史教师如果能把学生有亲切感的乡土史料作为课程相关知识点的基础,引导学生以此为基础

7、而去探索、联想,将有利于广大学生对课程知识点的加深理解和识记。笔者在前面举例中说过,早在1.2万年前,万年仙人洞先民培种出世界上第一棵水稻,将世界水稻栽培历史推前了5千年;与此同时,仙人洞人已开始使用陶器烧饭,从而点燃了陶瓷文明的火焰。稻作农业的起源、陶器的烧制与使用,可使广大学生联想到人类文明由旧石器时代过渡到新石器时代,提供了一个完整的文化演进过程,这是多么伟大的创举啊。 历史新课程改革中的一个重要理念,就是注重学生能力的培养,即培养学生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历史教师如果在课程教学中有计划适当地选择与课程标准相关的乡土史料,引导学生以课程标准为纲

8、,地方史料为辅,通过社会调查、参观访问等形式,搜集身边的历史信息,将会大大提高学生的学史能力。如利用节假日时间,布置学生访问家乡土地革命时期苏维埃政权建设的情况,人们为什么会积极参加红军,为什么会不畏强暴,坚持武装斗争8年红旗不倒等等。这些有效方法,不仅增强了学生对课本中历史知识与内容的理解、把握,而且培养了学生搜集和处理历史信息的能力,学会了自我感知与认知,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以此达到最佳的学习效果。 四、乡土史料与义务教材须做到有机结合 中学历史课必须以义务教材为本,以新课标为纲,乡土史料只是教科书的补充,因此,每位教师一定要处理好两者的关系。笔者认为,乡土史料与义务教材要做好有机结合,

9、其方法可采用分散随堂讲授与开展第二课堂活动(如社会调查、参观访问等)进行之。 分散随堂讲授应把握几点要求一是穿插的内容在时间上、空间上须与义务教材的有关内容相吻合;二是选用的史料要有助于义务教材相关内容的阐述,不可牵强附会;三是切忌喧宾夺主,画蛇添足,影响义务教材的教学;四是在时间搭配上,不可挤占义务教材的教学进度。开展第二课堂活动,就是有计划适时地利用课外活动或节假日,参观访问当地的文物古迹、文化遗址、革命纪念圣地等场所,让学生进行实地社会调查,搜集第一手资料,也可开展一些乡土史知识竞赛、专题讲座和历史故事会等等。 “师”之概念,大体是从先秦时期的“师长、师傅、先生”而来。其中“师傅”更早则

10、意指春秋时国君的老师。说文解字中有注曰“师教人以道者之称也”。“师”之含义,现在泛指从事教育工作或是传授知识技术也或是某方面有特长值得学习者。“老师”的原意并非由“老”而形容“师”。“老”在旧语义中也是一种尊称,隐喻年长且学识渊博者。“老”“师”连用最初见于史记,有“荀卿最为老师”之说法。慢慢“老师”之说也不再有年龄的限制,老少皆可适用。只是司马迁笔下的“老师”当然不是今日意义上的“教师”,其只是“老”和“师”的复合构词,所表达的含义多指对知识渊博者的一种尊称,虽能从其身上学以“道”,但其不一定是知识的传播者。今天看来,“教师”的必要条件不光是拥有知识,更重于传播知识。总而言之,乡土史料作为历

11、史教学的补充,适当地运用之,使两者有机结合,相得益彰,不仅可以拓宽学生的知识面,提高学习兴趣,而且有助于学生学习能力的培养。通过对本地区乡土历史的了解,还有利于增强学生相互学习与协作的精神,珍视今天来之不易的幸福生活;此外,亦有利于学生在纵观各地区、各民族乡土史的同时,全面认识中华民族的历史是各族人民共同创造的历史。 (江西省万年县职业教育中心) 我国古代的读书人,从上学之日起,就日诵不辍,一般在几年内就能识记几千个汉字,熟记几百篇文章,写出的诗文也是字斟句酌,琅琅上口,成为满腹经纶的文人。为什么在现代化教学的今天,我们念了十几年书的高中毕业生甚至大学生,竟提起作文就头疼,写不出像样的文章呢?

12、吕叔湘先生早在1978年就尖锐地提出“中小学语文教学效果差,中学语文毕业生语文水平低,十几年上课总时数是9160课时,语文是2749课时,恰好是30%,十年的时间,二千七百多课时,用来学本国语文,却是大多数不过关,岂非咄咄怪事!”寻根究底,其主要原因就是腹中无物。特别是写议论文,初中水平以上的学生都知道议论文的“三要素”是论点、论据、论证,也通晓议论文的基本结构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但真正动起笔来就犯难了。知道“是这样”,就是讲不出“为什么”。根本原因还是无“米”下“锅”。于是便翻开作文集锦之类的书大段抄起来,抄人家的名言警句,抄人家的事例,不参考作文书就很难写出像样的文章。所以,词汇贫乏、内容空洞、千篇一律便成了中学生作文的通病。要解决这个问题,不能单在布局谋篇等写作技方面下功夫,必须认识到“死记硬背”的重要性,让学生积累足够的“米”。责任编辑 陈海燕 E-死记硬背是一种传统的教学方式,在我国有悠久的历史。但随着素质教育的开展,死记硬背被作为一种僵化的、阻碍学生能力发展的教学方式,渐渐为人们所摒弃;而另一方面,老师们又为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煞费苦心。其实,只要应用得当,“死记硬背”与提高学生素质并不矛盾。相反,它恰是提高学生语文水平的重要前提和基础。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其他


经营许可证编号:宁ICP备18001539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