交往理论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融合性思考.doc

上传人:3d66 文档编号:1795847 上传时间:2019-01-08 格式:DOC 页数:8 大小:19.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交往理论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融合性思考.doc_第1页
第1页 / 共8页
交往理论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融合性思考.doc_第2页
第2页 / 共8页
交往理论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融合性思考.doc_第3页
第3页 / 共8页
亲,该文档总共8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交往理论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融合性思考.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交往理论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融合性思考.doc(8页珍藏版)》请在三一文库上搜索。

1、交往理论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融合性思考 一直以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都处于传统教育模式的桎梏之中而无法超越。近年,随着国家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视程度的增加,高校亦在迫切地寻找一种寻找足够新颖、实效性高、可操作性强的教育方式。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而言,交往理论的凸现无疑成为它的一个突破口,以交往理论为基,阐述了其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融合。 高校 交往理论 思想政治教育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作为学生在校接受思想政治教育的最后一个重要阶段,肩负着培养社会主义建设者与接班人的伟大使命。但是,由于高校传统的思想政治教育一味地强调教师的单一主体地位,将教师看作整个教学活动中的控制者,严重抑制了学生学习过程中积

2、极性、创造性与主动性的发挥,最终导致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不佳。面对以上种种问题,欲转变陈旧、乏味、传统的教育观,建立标新立异的全新教育模式,在交往中进行思想政治教育活动是当务之急。交往理论与思想政治教育的结合无疑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注入了新鲜血液,让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活动的开展更加顺利。 一、交往理论的构建 德国著名哲学家哈贝马斯耗费毕生心血研究交往行为并最终创立了交往行为理论体系。而后,学界亦对这一交往理论进行了研究,结果是哈贝马斯交往理论实际上是一种的理想状态下的交往行为,之所以这样说,是因为哈贝马斯所主张的交往是一个在自愿、轻松、平等、和谐的氛围中进行的活动。具?w说来,其包含以下几方面的内

3、涵第一,哈贝马斯对“生活世界”进行了客观世界、社会世界、主观世界的三维划分。从表面看,这三部分各自分离,互不相关,但从内部看,这三部分在相互作用、相互影响、相互制约的同时又统一于生活世界成为一个完整整体。第二,哈贝马斯交往理论的核心价值是理解。在哈贝马斯的观念中,任何交往行为的形成都是建立在理解的基础之上的,如果没有理解,主体之间的交往将不复存在。他还认为,主体间的理解应具有自由的性质,并在自由的前提下完成情感交流、内在认知等一系列的理解过程。反而言之,不自由的理解就相当于被划定了的说辞,其实质是对交往主体的不认同,是主体本身对自身主体性的不认同。第三,交往行为需在获得主体广泛认同并合乎预先设

4、定的理想性的规则下进行。换言之,就是规则是交往行为进行的前提与基础,而这一规则的制定需要所有交往者本着真实性、正当性与真诚性的原则共同设定、商榷与修正,以保证交往行为的真实与公正。第四,主体间性亦是哈贝马斯交往理论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在交往理论中关于主体间性的解释是主体间性交往是自我主体与交往对象主体之间以语言为媒介、以理解为目的在尊重、和谐、平等的环境下所进行的交往行为,目的是在规范中实现个人与社会的美好、和谐。 二、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与交往理论的结合 1.交往实现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手段 从交往理论的层面上说,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本质就是教师与教师、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之间的多维度、意识形态下以

5、精神交流为主要教育内容的平等对话活动。教育在交往中发展、行进,交往是教育主体不断发展的条件、基础,如果没有交往,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就会变成无源之水,无本之木,根本无法实现育人、育德的目的。 2.本真实现教育交往所必须遵循的要义 本真又谓“本质”“本有”“纯真”等,指事物本身所固有的根本的属性。而交往的本真,则指主体自身与交往对象主体之间在互动的过程中要保持自身的真实性、自然性,不可虚情假意、故弄玄虚,要在真诚的对话中完成彼此之间的交流。而这里我们所说的,本真是实现教育交往所必须遵循的要义,换言之,就是教育要以本真交往为目的,才能促进教育目标的实现。众所周知,教育是师生之间的交往活动,在这一活动中

6、,教师只有以本真客观的态度将现实社会全面、真实地展现在学生面前,才能帮助学生更深刻地认识社会、正视社会,也才能帮助学生更好地展现个性、维护自我。可以这样说,失去了本真交往,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就会变成空中楼阁,无法承载起培养社会设计者、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任。 3.以学生为主体实施教育行为的前提 教育行为需以学生为实施主体。传统的思想政治教育以教师为教育主体、学生为教育客体,严重压制了学生学习思想政治教育的激情与热情,最终导致思想政治教育活动停滞不前。交往思想政治教育则一反常态、标新立异,将学生视为教育主体,从学生需要的维度进行思考,根据学生的需求与兴趣开展教育活动。所谓需要是产生动机与行为的

7、诱发因素。因此,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与形式越是以学生的需要为出发点,就越能引起学生的教学互动,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进而完成思想政治教育的最终目标。 三、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和谐交往的建构 1.教育工作者教育理念的转变 高校传统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经常会出现教育者越位或受教育者缺位的现象,而这一现象正是教育主体缺位的最为直接的表现形式。而想要打破这一僵局,让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顺利开展下去,高校教育工作者就必须转变现有的传统的教育观念,完成“专业说教者”向“平等交往者”的蜕变,并最终树立自由、和谐、发展的现代化教育理念。也就是说,要摒弃传统的说教式、以成绩评定教学效果的

8、教育模式,而采用一种以情感交流、知识互通的交流对话为主要形式的教育模式,来调动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激发学生学习热情,并在思想政治教育的过程之中实现人与人之间的交流互动,加强师生、生生之间的亲密关系,实现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的全面发展。 2.教育者与受教育者之间和谐交往理性的最终确立 一般来说,“和谐”一词主要指的事物与事物之间的,及事物中各个要素之间的协调、统一的状态,它是一个概括性的词语,是一个总体性的描述。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交往理性的最终确立,是高校在对传统思想政治教育的教育态度与教育方式的交往理性进行归纳、总结、摒弃的同时,亦为思想政治教育注入了源动力的一种全新的教育理念与方法。高校思想政

9、治教育和谐交往理性,说的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在交往过程中完成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并能够站在客观、理性的视角上思索师生之间的教育关系,最终实现师生之间的和谐交往。亦只有如此,才能保障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效性,并最终突破传统思想政治教育的坚固牢笼。 3.教育者与受教育者之间民主平等的强烈提倡 平等主要表现在人与人之间的态度和关系上。教育者与受教育者之间的民主平等的对话与交流作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环节之一,其实现路径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在交往行为中,思想政治教育者需要解除自身的语言霸权地位。究其原因,是因为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交往过程中,教师一直占据着主导者的地位,操控着整个教学活动的开

10、展,而这就等同于剥夺了学生在教学活动中的主动性,剥夺了学生发表意见与建议的权力,剥夺了学生潜意识中的语言与思想,从而导致了学生对思想政治教育的抵触心理。所以交往思想政治教育的宗旨就是消除教育者的话语霸权的思维意识,在交流过程中与受教育者建立起平等的关系。 其次,在交往对话过程中,教育者与受教育者都有公平、公正、公开表达自己的观念与思想的权利,所以,二者要懂得相互尊重、相互理解,只有建立在尊重与理解基础之上的交流与对话才能引发交流双方思想上的共鸣,亦才能实现思想政治教育的目标。 再次,在交往行为中,高校思想政治教育需要坚持以学生为主体的理念,呼唤学生主体思想的回归,这是师生实现平等对话的重要基础

11、。当然,作为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欲真正实现师生平等对话还应该做到以下两点第一,将学生视为思想与人格完全独立的个体;第二,从思想上对“师生是拥有同等地位的平等个体”的思想予以认同。 4.对受教育者交往能力的关注与培养 所谓交往能力,概括来说就是个体对外环境与人际关系的适应、协调、沟通、处理能力,其对个人整体素质的提升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概括而言,培养交往能力的途径很多,如主题讨论、实践演讲、文化交流会等。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应该有意识、有组织、有计划地对学生进行交往能力的培?B。为了让学生自愿进行交往活动,学校方面一定要制定好交往能力培养计划,并为之设定好交往背景,以让学生有一种亲身体验交往活动的感

12、觉,进而达到交往能力提升。与此同时,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也要在教学过程中让学生树立起正确的交往意识,取其精华,去其糟粕,以培养他们形成鲜明的主体个性,积极、主动地参与到与人和社会交往的活动中去。 1焦美玲.交往理论视阈下的思想政治教育研究D.青海师范大学,2018. 2陈倩倩.基于交往视角的思想政治教育创新D.江苏大学,2018. 3吴增凤.主体间性视域下的交往式思想政治教育初探J.改革与开放,2018,(20). “教书先生”恐怕是市井百姓最为熟悉的一种称呼,从最初的门馆、私塾到晚清的学堂,“教书先生”那一行当怎么说也算是让国人景仰甚或敬畏的一种社会职业。只是更早的“先生”概念并非源于教书,最

13、初出现的“先生”一词也并非有传授知识那般的含义。孟子中的“先生何为出此言也?”;论语中的“有酒食,先生馔”;国策中的“先生坐,何至于此?”等等,均指“先生”为父兄或有学问、有德行的长辈。其实国策中本身就有“先生长者,有德之称”的说法。可见“先生”之原意非真正的“教师”之意,倒是与当今“先生”的称呼更接近。看来,“先生”之本源含义在于礼貌和尊称,并非具学问者的专称。称“老师”为“先生”的记载,首见于礼记?曲礼,有“从于先生,不越礼而与人言”,其中之“先生”意为“年长、资深之传授知识者”,与教师、老师之意基本一致。4闫艳.交往视域下思想政治教育原则新探J.求实,2018,(01). 宋以后,京师所

14、设小学馆和武学堂中的教师称谓皆称之为“教谕”。至元明清之县学一律循之不变。明朝入选翰林院的进士之师称“教习”。到清末,学堂兴起,各科教师仍沿用“教习”一称。其实“教谕”在明清时还有学官一意,即主管县一级的教育生员。而相应府和州掌管教育生员者则谓“教授”和“学正”。“教授”“学正”和“教谕”的副手一律称“训导”。于民间,特别是汉代以后,对于在“校”或“学”中传授经学者也称为“经师”。在一些特定的讲学场合,比如书院、皇室,也称教师为“院长、西席、讲席”等。5林纳纳.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交往环境研究J.经济研究导刊,2018,(02). 6王玉平.大学思想政治教育的交往性质与方式J.重庆科技学院学报,

15、2018,(03). 课本、报刊杂志中的成语、名言警句等俯首皆是,但学生写作文运用到文章中的甚少,即使运用也很难做到恰如其分。为什么?还是没有彻底“记死”的缘故。要解决这个问题,方法很简单,每天花3-5分钟左右的时间记一条成语、一则名言警句即可。可以写在后黑板的“积累专栏”上每日一换,可以在每天课前的3分钟让学生轮流讲解,也可让学生个人搜集,每天往笔记本上抄写,教师定期检查等等。这样,一年就可记300多条成语、300多则名言警句,日积月累,终究会成为一笔不小的财富。这些成语典故“贮藏”在学生脑中,自然会出口成章,写作时便会随心所欲地“提取”出来,使文章增色添辉。7高军红.大学生交往实践思想政治教育沟通探讨J.湖南科技学院学报,2018,(09).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其他


经营许可证编号:宁ICP备18001539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