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初中语文教材课文“导读语”设计指瑕.doc

上传人:3d66 文档编号:1795992 上传时间:2019-01-08 格式:DOC 页数:5 大小:16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人教版初中语文教材课文“导读语”设计指瑕.doc_第1页
第1页 / 共5页
人教版初中语文教材课文“导读语”设计指瑕.doc_第2页
第2页 / 共5页
人教版初中语文教材课文“导读语”设计指瑕.doc_第3页
第3页 / 共5页
亲,该文档总共5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人教版初中语文教材课文“导读语”设计指瑕.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人教版初中语文教材课文“导读语”设计指瑕.doc(5页珍藏版)》请在三一文库上搜索。

1、人教版初中语文教材课文“导读语”设计指瑕 人教版初中语文教材课文前的“导读语”存在很多不妥之处,主要体现在导读语和课后题设问雷同,为课后题提供了答案,揭示了课文的主要内容和思想情感,影响了学生思维等几个方面,应该更正或重新设计。 人教版中学语文;导读语;设计;更正 G632 A 人教版初中语文教材的课文篇目是按照题目、作者、导读语、正文、课后题、生字生词等内容和顺序来安排的。其中“导读语”安排在作者后面,正文前面,是教材编写者加上去的,不是原著本来就有的。那么,为什么要加上“导读语”,“导读语”又在语文学习中起着什么作用呢? 笔者认为课文正文前面加上“导读语”是为了激发学生阅读兴趣,提供思考方

2、向,以便于学生从整体上把握课文内容。有了导读语的帮助,就是没有老师教,学生也能把课文看懂。这样说来,“导读语”的设计是为了“变教本为学本”,为学生能更好地自学服务的。 但教材一些课文前面的“导读语”设计并不是很理想,没有起到应有的作用。接下来笔者就这些“问题导读语”的不妥之处谈谈个人的看法 一、导读语里提出的问题和课后题设计的问题雷同 例如世说新语两则一课的导读语“世说新语中记载了很多魏晋时代早慧儿童的故事,这里选的就是其中著名的两则。从谢家的聚会中,你能感受到什么样的家庭气氛?” 评议编者在导读语中设置了一个问题“从谢家的聚会中,你能感受到什么样的家庭气氛?”目的是引发读者思考。但该课课后题

3、也设计了同样的问题“咏雪营造了一种怎样的家庭气 氛?”,导读语设计的问题和课后题选的问题雷同,同一个问题不能提问两次,所以导读语中的问题应该删去或更换成别的问题。 二、导读语为课后思考题提供了答案 例如紫藤萝瀑布一课的导读语“一树盛开的紫藤萝花吸引我驻足观看,使我浮想联翩,原先的悲痛和焦虑化为宁静和喜悦。面对紫藤萝花的勃勃生机,我想到了什么?” 评议该导读语交代了“我”的心情变化轨迹,即“原先的悲痛和焦虑化为宁静和喜悦”,而该课课后题第二题设计的是“从课文中画出表现我心情的语句,说说前后心情发生了怎样的变化”,显然导读语中“原先的悲痛和焦虑化为宁静和喜悦”就是该问题的答案,这种“在导读语中答,

4、在课后题中问”的设计应该改变。 三、导读语说出了文章的情感主旨,用编者的感受代替了学生的个性体验 例如散文诗两首(金色花荷叶?母亲)一课的导读语“母爱,是文学作品中一个永恒的主题。下面这两首散文诗,就是对母亲深情的倾诉。无论是金色花,还是荷叶,都被诗人用来歌颂母爱,无论是稚童的天真烂漫,还是青年女子的细腻敏感,都是真情流露,感人至深。” 评议该导读语为读者提示了两个重要信息,一个是两篇文章的文体都是散文诗,另一个是两篇文章的主旨都是对母爱的歌颂。但细读课文,发现两篇文章不光是写母爱。如其中一篇金色花小孩子想变成一朵金色花,想让妈妈嗅到花香、让妈妈看书不伤眼睛,让妈妈找不到自己,妈妈嗔怪寻找孩子

5、等一系列细节更多体现的是母子之间的亲昵和孩子对母亲的俏皮与依恋。同时文章的情感主旨是多元的,不同学生阅读会有不同的感受,像导读语中“文章是写母爱的”这种先入为主的用“编者的感受”代替“读者的个性体验”的定论式设计显然是违背课改要求的。 导读语概括交代了文章的内容、思路、线索,代替学生完成了重点学习任务,例如丑小鸭一课导读语“作者笔下的这只丑小鸭,处处受排挤,受嘲笑,受打击。但他没有绝望,也没有沉沦,而是始终不屈地奋斗,终于变成了一只美丽、高贵的天鹅。这一切缘于他心中那一份恒久的梦想。”再如最后一课一课导读语“这篇课文以小弗郎士的口吻,叙述了法国阿尔萨地区遭受普军侵占以后,师生上最后一堂法语课的

6、情形。短暂的最后一课,使我们深切感受到阿尔萨人失去国土时悲愤、沉痛的心情。” 评议两则导读语都从整体上交代了文章写了什么内容,课文思路是怎样的。但辨析思路,概括内容要点是记叙文阅读的主要任务,也是测量是否掌握文章内容的硬性指标,如果在文章前面把这些内容都交代出来了,对学生阅读能力的培养肯定大为不利的。 基于上面一些浅见,笔者希望人教版教材在修订的过程中能够及时更新课文导读语设计,最好关注到以下几个方面的关系 1.导读语和上课教师导入语的关系 教材中课文分为讲读课文和自学课文。讲读课文教师上课时都会设计一些导入语。如果讲读课文的导读语和教师导入语一样只是起到激发阅读兴趣的作用,可以不做安排,更有

7、利于教师的发挥和学生的思考。 2.导读语和课后题的关系 唐宋或更早之前,针对“经学”“律学”“算学”和“书学”各科目,其相应传授者称为“博士”,这与当今“博士”含义已经相去甚远。而对那些特别讲授“武事”或讲解“经籍”者,又称“讲师”。“教授”和“助教”均原为学官称谓。前者始于宋,乃“宗学”“律学”“医学”“武学”等科目的讲授者;而后者则于西晋武帝时代即已设立了,主要协助国子、博士培养生徒。“助教”在古代不仅要作入流的学问,其教书育人的职责也十分明晰。唐代国子学、太学等所设之“助教”一席,也是当朝打眼的学官。至明清两代,只设国子监(国子学)一科的“助教”,其身价不谓显赫,也称得上朝廷要员。至此,

8、无论是“博士”“讲师”,还是“教授”“助教”,其今日教师应具有的基本概念都具有了。导读语在前,课后题在后,分别是课文学习内容的两端,但不是呼应关系。导读语里提的问题,课后题不应再提,同时导读语不应该是课后题的答案。 3.导读语的“导”与学生的“学”的关系 课本、报刊杂志中的成语、名言警句等俯首皆是,但学生写作文运用到文章中的甚少,即使运用也很难做到恰如其分。为什么?还是没有彻底“记死”的缘故。要解决这个问题,方法很简单,每天花3-5分钟左右的时间记一条成语、一则名言警句即可。可以写在后黑板的“积累专栏”上每日一换,可以在每天课前的3分钟让学生轮流讲解,也可让学生个人搜集,每天往笔记本上抄写,教师定期检查等等。这样,一年就可记300多条成语、300多则名言警句,日积月累,终究会成为一笔不小的财富。这些成语典故“贮藏”在学生脑中,自然会出口成章,写作时便会随心所欲地“提取”出来,使文章增色添辉。导读语最主要的功能是什么,当然是“导”。“导”的目的是什么,当然是为了“学”。如果出现了因“导”碍学,因“导”害学的情况就不如不“导”。要想让“导”助“学”,编者就应该明晰不同课文的“学习重点”,让“导”更有针对性和时效性。 以上只是笔者针对人教版初中语文教材课文的一些“问题导读语”提出的个人看法,不妥之处还请大家予以批评指正。 (编辑郭恒)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其他


经营许可证编号:宁ICP备18001539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