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育人”为目标的中小学课程改革.doc

上传人:3d66 文档编号:1796604 上传时间:2019-01-08 格式:DOC 页数:5 大小:16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以“育人”为目标的中小学课程改革.doc_第1页
第1页 / 共5页
以“育人”为目标的中小学课程改革.doc_第2页
第2页 / 共5页
以“育人”为目标的中小学课程改革.doc_第3页
第3页 / 共5页
亲,该文档总共5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以“育人”为目标的中小学课程改革.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以“育人”为目标的中小学课程改革.doc(5页珍藏版)》请在三一文库上搜索。

1、以“育人”为目标的中小学课程改革 在当今知识服务于社会发展的环境下,素质教育越来越得到高度重视,教育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价值。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指出“中小学要由应试教育转向全面提高国民素质的轨道,面向全体学生,全面提高学生的思想道德、文化科学、劳动技能和身体心理素质,促进学生生动活泼地发展,办出各自的特色。”相关教育部门通过对中小学课程进行改革的方式来更好的践行以“育人”为目标的教学理念。本文主要对以“育人”为目标的中小学课程改革进行相关浅析,仅供参考。 育人 中小学 课程改革 G52 A 2095-3089(2018)01-0010-01 随着社会的发展,越来越多的人意识到教育的重要意义,

2、也越来越能够意识到“育人”不仅仅是要授人文化理论,更要注意的是培养出德、智、体、美等综合能力健全的人才。在这样的理念引导下,教育部门逐渐对中小学课程改革进行摸索,以寻找出一条最适合“育人”的途径。 1.以“育人”为目标的中小学课程改革 1.1丰富课堂教学内容 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部分学校由于学校的资金和人力资源的限制,而在授课的内容上较为单调,学生只能学到主要的考试学科,例如语文、数学、政治、历史、英语。而对于不需要考试的科目,如体育、音乐、美术等学科,学校就不会给予过多关注,这样导致学生不能挖掘自身的优势和潜力,不能提高综合素质能力。为此,在教学过程中,要在合理的时间内,增设一些课程。使学生

3、能够更好地认知自我,发现兴趣和爱好,以便在以后的学习和工作中能够有更好的适应能力和变现能力。例如学校可以在每周的最后一节设置一些公开课,其中包括都中有趣的课程,任学生自我挑选,从而拓展学生的综合能力。 1.2安排适量的课时 合理的课时是教育成功的关键,过去的传统教育,把中小学生压制在大量的题海当中,使学生的学习压力过大,不仅对所需内容进行完好掌握,而且在学习的过程中,越来越被动,逐渐失去主动权,丧失学习兴趣。为此,学校要根据教育部门的有关规定,对学生的课时进行合理的安排。并且在这个过程当中教育部门可以根据科学的探究,根据学生对文化课和素质拓展课中的各个学科的偏爱程度,给予合理的课时安排,从而使

4、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尽量的维持在一种活跃积极的状态中。例如如果在学生的素质拓展课中,学生对于美术和微机的喜欢程度大于体育和音乐,那么学校在制定课时安排时,就可以稍有调整,从而将以人为本的教学理念贯穿于教学的始终,实现更好的教学成果。 1.3理论与实践相结合 在马克思主义哲学中,理论联系实际是非常重要的。尤其在当今社会,文化知识虽然很重要,但是如果学生只指导学习,而无法掌握,无法应用,那么这就会导致教学流程的不顺畅,学生们在学习的过程中,只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这样就会导致随着时间的逐渐推移,获取的知识量逐渐增多,学生却只及概念而无法真正将精髓消化。为此,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多有明确的教

5、学目标,并且对与提高学生的能力有针对性的去给予安排,通过具体的教学手段,有针对性的对学生的实践能力进行补充和完善。 2.以“育人”为目标的中小学课程改革的积极意义 2.1增效减负 以“育人”为目标的中小学课程改革,可以通过精简高效的方式,将课程的安排做细做精,学生不仅仅可以摆脱题海中严重的学习压力,而且还可以在学习的过程中,保证灵活和精神愉悦,从而达到增效减负的目的。 2.2提高学习兴趣 在课程的安排上,如果不能做到“以人为本”“以学生为本”,课程未能进行科学合理的安排,就会导致学生逐渐对所学内容失去兴趣。如果教育部门能够在课程的安排上给予合理的优化,学生们就会在学习丰富多样的知识当中发掘更多

6、的乐趣,从而提高学习成绩。 要练说,先练胆。说话胆小是幼儿语言发展的障碍。不少幼儿当众说话时显得胆怯有的结巴重复,面红耳赤;有的声音极低,自讲自听;有的低头不语,扯衣服,扭身子。总之,说话时外部表现不自然。我抓住练胆这个关键,面向全体,偏向差生。一是和幼儿建立和谐的语言交流关系。每当和幼儿讲话时,我总是笑脸相迎,声音亲切,动作亲昵,消除幼儿畏惧心理,让他能主动的、无拘无束地和我交谈。二是注重培养幼儿敢于当众说话的习惯。或在课堂教学中,改变过去老师讲学生听的传统的教学模式,取消了先举手后发言的约束,多采取自由讨论和谈话的形式,给每个幼儿较多的当众说话的机会,培养幼儿爱说话敢说话的兴趣,对一些说话

7、有困难的幼儿,我总是认真地耐心地听,热情地帮助和鼓励他把话说完、说好,增强其说话的勇气和把话说好的信心。三是要提明确的说话要求,在说话训练中不断提高,我要求每个幼儿在说话时要仪态大方,口齿清楚,声音响亮,学会用眼神。对说得好的幼儿,即使是某一方面,我都抓住教育,提出表扬,并要其他幼儿模仿。长期坚持,不断训练,幼儿说话胆量也在不断提高。2.3促进综合素质的提升 教师范读的是阅读教学中不可缺少的部分,我常采用范读,让幼儿学习、模仿。如领读,我读一句,让幼儿读一句,边读边记;第二通读,我大声读,我大声读,幼儿小声读,边学边仿;第三赏读,我借用录好配朗读磁带,一边放录音,一边幼儿反复倾听,在反复倾听中

8、体验、品味。通过不断丰富的文化课,学生可以在多种学科相互交融的环境中,对知识的学与做有了更深层次的理解,智商、情商都可以得到有效的激发和锻炼,实现“德智体美”全面发展。 综上所述,为了培养综合性的复合型人才,为了培养出实践与理论能有效结合的专业性人才,为了培养德智体美共同发展的优秀人才,教育部门对中小学教育进行改革,通过丰富课堂教学学科内容、安排适量的课时、理论与实践相结合以及将素质教育列为重点的方式来为中小学生创造更好的发展空间和完善自己的机会,这是具有重要意义的。而课程改革是一个渐进的调整和适应的过程,不可一蹴而就。因此,我们要通过不断的努力去践行这个目标,实现教育的最终目的。 1王玮玲.

9、小?W语文课堂教学增效减负的策略研究J.考试周刊,2018,5345-46.“师”之概念,大体是从先秦时期的“师长、师傅、先生”而来。其中“师傅”更早则意指春秋时国君的老师。说文解字中有注曰“师教人以道者之称也”。“师”之含义,现在泛指从事教育工作或是传授知识技术也或是某方面有特长值得学习者。“老师”的原意并非由“老”而形容“师”。“老”在旧语义中也是一种尊称,隐喻年长且学识渊博者。“老”“师”连用最初见于史记,有“荀卿最为老师”之说法。慢慢“老师”之说也不再有年龄的限制,老少皆可适用。只是司马迁笔下的“老师”当然不是今日意义上的“教师”,其只是“老”和“师”的复合构词,所表达的含义多指对知识渊博者的一种尊称,虽能从其身上学以“道”,但其不一定是知识的传播者。今天看来,“教师”的必要条件不光是拥有知识,更重于传播知识。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其他


经营许可证编号:宁ICP备18001539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