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学情为起点确定古诗词教学内容.doc

上传人:3d66 文档编号:1796825 上传时间:2019-01-08 格式:DOC 页数:6 大小:16.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以学情为起点确定古诗词教学内容.doc_第1页
第1页 / 共6页
以学情为起点确定古诗词教学内容.doc_第2页
第2页 / 共6页
以学情为起点确定古诗词教学内容.doc_第3页
第3页 / 共6页
亲,该文档总共6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以学情为起点确定古诗词教学内容.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以学情为起点确定古诗词教学内容.doc(6页珍藏版)》请在三一文库上搜索。

1、以学情为起点确定古诗词教学内容 语文教学内容的选择与确定,要从“具体情境中的这一班学生,乃至这一组、这一个学生”出发。以学情为起点的古代诗词教学,应该着重于学生“不了解”“不关注”“读不好”的内容,真正引导学生读好“这一篇”。 古代诗词教学;教学内容确定;学情 语文教学内容是语文教学层面的概念,它要同时面对两个问题一是针对具体情境中的这一班学生,乃至一组、一个学生,为使他们更有效地达成既定的课程目标,“实际上需要教什么”;二是为使具体情境中的这一班学生,乃至这一组、这一个学生能更好地掌握既定课程内容,“实际上最好用什么去教”。1由此可见,语文教学内容的选择与确定,要从“具体情境中的这一班学生,

2、乃至这一组、这一个学生”出发。这给我们语文教师选择“教什么”指明了道路。以下笔者以辛弃疾的鹧鸪天?代人赋(陌上柔桑破嫩芽)为例,探讨如何以学情为起点来确定古诗词的教学内容。 一、讲解从“不了解”到“了解” 古代诗词所蕴含的思想感情,是通过语言文辞表达出来的,而这些语辞是历史的产物,与今天相隔较远。所以欣赏古代诗歌,要通过准确解读诗句、文辞来理解诗歌的内容。 首先,要读对文字的音和义。鹧鸪天?代人赋里的哪些词语可能会成为学生理解的障碍?“沽”这个文言词语的理解,学生是可以通过查字典独立解决的。若能在此基础上指导学生学习成语“沽名钓誉”,不仅可使学生理解更到位,而且可使学生学会运用。“东邻蚕种已生

3、些”中的“些”怎么理解呢?古代汉语词典中有“xi”和“su”两个读音,前者有“少许”的意思,后者是楚辞中的句末语气词。从诗句的意思上来看,“少许”是可以解释的东邻家的蚕卵已孵化出了少许的蚕蚁了。“句末助词”也是可以解释的东邻家的蚕卵已孵化出蚕蚁了。怎么读呢?这时,需要给学生讲一点有关鹧鸪天这一词牌的格律知识双调五十五字,前后阕各三平韵,一韵到底。根据这一格律要求,上阕的“芽”“些”和“鸦”都应该押韵,所以教材注释为“s,句末语气词”。下文中的“路横斜”与“远上寒山石径斜”中的“斜”一样,可以读作“xi”,也是基于诗词格律押韵方面考虑的。 其次,要理解一些特殊的文言词汇。如“弹劾”“解官归居”等

4、词语,是需要有一定的文化背景才能理解的。“弹劾”是“君主时代担任监察职务的官员检举官吏的罪状”;“解官归居”是指“古代官员被罢官闲居”,而不是官员如陶渊明般“主动辞官归隐”,也有别于古代官员的降职远调。如果对这些意思不理解或理解错了,会影响对诗词情感的准确体验。 再次,要理解文言独特的言语表达形式。古诗词为了使表达诗意和音韵和谐,会适当调整一些语句的表达顺序。只有懂得这一点,才能真正理解诗句的内容。学生对“平冈细草鸣黄犊”“山远近,路横斜”的理解可能会有困惑,甚至有人怀疑“路横斜”是诗人喝醉了后的迷离所见。造成这样的误读,是因为学生不懂得诗词独特的言语表达形式。其实,只要仔细分析一下句子的结构

5、(“平冈细草黄犊鸣”“远近山,横斜路”),这两句的意思便会明了。如果学生因此而懂得诗词的表达方式“被发明出来就是为了满足我们内心一种特别的需要,以使一些美妙的时刻、一些特殊的感觉和印象在我们的内心得以驻留和延长”2331,那么,还可以丰富学生的古诗词学习知识储备和经验。 二、点拨从“不关注”到“关注” 有些作品的精妙处,不在整个诗篇的优美、浑成,而在于一联、一句之美,甚至一字一词之妙,以小见大,着重表现自然界或生活中不为常人所注意的瞬间之美、新奇之美。在阅读时一定要对这些写景佳句多加涵泳、玩赏,拼出其精微的诗艺来。读古代诗词,应该“关注”什么呢? 首先,要关注诗词本身。阅读,首先是阅读“这一篇

6、”,而不是“这一些”。学生作为特殊的读者,是通过学习某一特定文本,不仅理解、感受“这一篇”,更主要的是以此获得、提高阅读“这一类”的能力。因此,真正阅读“这一篇”是阅读教学的关键。在对学生进行的关于鹧鸪天的初读体验调查中,笔者发现不少游离文本的随意解读,即只关注局部个别词或注释等资料的“高钙(概)片”式贴标签,如“这首词给人一种被解官归居时的抑郁感,愁荠表明作者一种心境凄凉、怀才不遇的孤独感伤”;“鸣字用得好,写出了黄犊的叫声,有一种悲伤的感觉”;“诗中的愁字用得好,结合当时下雨的环境和诗人被解官的经历,可以看出诗人心中的不满和愤恨”;“鹧字在诗歌中常用于表达思乡之情,而本词正是作者遭弹劾解官

7、归居时所写,体现作者对故乡的归依与官场的厌弃之情”;“这首词写于辛弃疾遭弹劾解官归居时,表达出当时社会的黑暗”;等等。怎么解决?教师要带领学生老老实实地细读文本,读好每一个字,读懂每一句诗,读出作者当时的情感世界。“只有细读,你才会读。”2 389 “教书先生”恐怕是市井百姓最为熟悉的一种称呼,从最初的门馆、私塾到晚清的学堂,“教书先生”那一行当怎么说也算是让国人景仰甚或敬畏的一种社会职业。只是更早的“先生”概念并非源于教书,最初出现的“先生”一词也并非有传授知识那般的含义。孟子中的“先生何为出此言也?”;论语中的“有酒食,先生馔”;国策中的“先生坐,何至于此?”等等,均指“先生”为父兄或有学

8、问、有德行的长辈。其实国策中本身就有“先生长者,有德之称”的说法。可见“先生”之原意非真正的“教师”之意,倒是与当今“先生”的称呼更接近。看来,“先生”之本源含义在于礼貌和尊称,并非具学问者的专称。称“老师”为“先生”的记载,首见于礼记?曲礼,有“从于先生,不越礼而与人言”,其中之“先生”意为“年长、资深之传授知识者”,与教师、老师之意基本一致。其次,要关注诗词中的生活图景(意境)。叶嘉莹教授在小词大雅中说“词很大的特征是它不再叙事了,经过诗的叙事过程以后,词把情感直接抓出来变成了画面。”一句词可能就是一幅画,一首词可能就是多个画面组合而成的一幅大画。辛弃疾的这首词以近乎白描的手法描写了桑条破

9、芽、蚕卵孵化、平冈细草连绵、黄犊欢愉、斜日寒林、暮鸦归巢、远远近近的山绵亘、横横斜斜的小路蜿蜒、小路尽头酒旗飘飞、溪头荠菜花盛开等生活场景,画面感极强。再细看这些画面,每一幅几乎都充满了早春的气息,勃勃有生气。将这一幅幅独立成画的画面按镜头组合在一起,便是一幅全景式的乡村春景图,它“交织着两种情趣,一是大自然的山水之美,一是人间田园之美。这里的田园和一般山水田园诗中的田园有一点区别,更多的是家园。它不是暂时的,客居的,而是属于自己的心灵的家园。”313 再次,要关注词中富有表现力的炼字。如“破”“鸣”“点”“有”等词,就很有嚼头,因为在这些文字背后往往隐含着诗人微妙的情感。“破”字,多数学生能

10、够关注到一些形象生动地描写了桑树抽出嫩芽的动态,写出了春日生气勃勃的特点。但这样的感受又好像隔着一层纱,不够真实真切。学生有“不通”处,就可以产生有价值的教学内容了。一是从关注诗句的结构理解诗意“柔桑破嫩芽”,也就是“桑树柔软的枝条萌发出新芽”;二是从关注诗意所表达的逻辑理解诗情 “嫩怎能破呢?”孙绍振教授说“这正是早春的特点所在,也隐约表现了诗人的关注和发现。” 313这里有诗人悠闲的心态,有一种默默的体察和喜悦。而“点”字,却是容易被学生“不关注”,他们只把注意力集中到熟悉的意象“斜日”“寒林”“暮鸦”上,并根据学习天净沙?秋思所获得的语文经验,认为“斜日寒林点暮鸦”表现的是诗人解官归居的

11、忧郁和怅惘。而孙绍振老师却认为“这个点字,用得很有韵外之致”313。如何引导学生关注“点”并从中发掘隐含在其背后的诗人微妙的情感呢?孙老师的解读是一段很好的教学内容“点者,小也,远景也。在斜日寒林的空旷背景上,一个点字,使遥远的视觉不但不粗疏,反而成了精致的细节。”313也就是说,傍晚归巢的暮鸦,在林间或飞或栖的形态犹如一团团水墨画,极有韵味。宋以后,京师所设小学馆和武学堂中的教师称谓皆称之为“教谕”。至元明清之县学一律循之不变。明朝入选翰林院的进士之师称“教习”。到清末,学堂兴起,各科教师仍沿用“教习”一称。其实“教谕”在明清时还有学官一意,即主管县一级的教育生员。而相应府和州掌管教育生员者则谓“教授”和“学正”。“教授”“学正”和“教谕”的副手一律称“训导”。于民间,特别是汉代以后,对于在“校”或“学”中传授经学者也称为“经师”。在一些特定的讲学场合,比如书院、皇室,也称教师为“院长、西席、讲席”等。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其他


经营许可证编号:宁ICP备18001539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