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学生为主体的初中思想品德课教学实践研究.doc

上传人:3d66 文档编号:1796840 上传时间:2019-01-08 格式:DOC 页数:5 大小:15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以学生为主体的初中思想品德课教学实践研究.doc_第1页
第1页 / 共5页
以学生为主体的初中思想品德课教学实践研究.doc_第2页
第2页 / 共5页
以学生为主体的初中思想品德课教学实践研究.doc_第3页
第3页 / 共5页
亲,该文档总共5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以学生为主体的初中思想品德课教学实践研究.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以学生为主体的初中思想品德课教学实践研究.doc(5页珍藏版)》请在三一文库上搜索。

1、以学生为主体的初中思想品德课教学实践研究 伴随着新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和发展,教师也需要不断的更新自己的教书育人的理念,跟上新课程改革的节奏,转变自己的角色,成为新时代的新教师。所以说,在新课改的今天,教师需要秉承“以学生为主体”的全新的教学理念。而本文以初中思想品德课教学中如何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为重点,就如何确保学生主体地位在初中思想品德课教学中得以体现提出了自己的建议和意见。 初中 思想品德课 学生主体地位 实践研究 G633.2 A 2095-3089(2018)02-0062-01 现阶段的初中思想品德教育教学工作已经取得了突破性的进展。但是,在实际教学的过程中,由于一些历史因素、人为因

2、素、环境因素等主客观因素致使其在实际落实的过程中依旧存在一些问题和不足,学生的主体地位得不到有效的体现,基于此,笔者提出以下几点建议 一、树立以生为本的教学理念 可以说,以生为本的教学理念已经被大多数的初中思想品德教师所接受。但是受应试教育的影响,或者其他因素的影响,致使以生为本的教学思想得不到有效的发挥,实际课堂教学中教师依旧是课堂的主体,主宰着课堂的所有活动,师生间依旧是“授受关系”。这样一来,学生成为了被动接受知识的机器,当然也是课堂的“配角”。教师在讲台上手舞足蹈,学生在台下认知的听讲、记忆,依旧是现阶段初中思想品德课堂教学的主旋律。所以说,这样的课堂教学亟待改善。而这就需要教师树立以

3、生为本的教学理念,真正的认识到以生为本的内涵和对其的要求,能够转换自己的角色,能够意识到以生为本理念的重要性,并能够确实的落实到思想品德课堂教学中去,而不是纸上谈兵。 二、提高学生课堂的参与程度 课堂参与程度的提高是确保学生主体地位得到有效发挥的重要方式之一。相应的,也是需要教师落实的重要方式之一。而这就需要教师从以下几个基本的方面着手 第一,能够有效的调动学生的参与状态。可以说,只有在?W生兴趣浓厚,有强烈的求知欲望的时候才能表现出最好的参与状态,才能乐于动脑,才能积极的参与到话题的讨论中,并且抒发自己的意见。所以说,教师要向让更多的学生能够参与到课堂教学活动中来,首先教师要充分的了解学生、

4、关心学生,掌握学生的兴趣和特点,并以其为讲课的出发点,以确保更多学生处于兴奋的学习状态。 第二,丰富学生参与的方式。丰富多彩的参与方式不仅能够有效的提高学生参与的热情和积极性,同时也能够有效的避免学生的倦怠心理。所以,就需要教师能够根据不同的思想品德教学内容给与学生提供不同的参与方式,可以是小组合作的形式、可以是角色扮演的形式、可以是竞赛的形式、也可以是辩论赛的形式。例如,在讲解法律的相关知识时就可以以辩论赛的形式呈现;在讲解道德的相关知识时就可以创设情境,让学生进行角色扮演;在复习单元知识时就可以以竞赛的形式来呈现。 第三,注重学生参与的时间和广度。也就是说,学生主动性的发挥不是让课堂上某一

5、个学生或者某几个学生发挥主动性,而是需要所有学生的参与。所以,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可以采用分层教学的方式让不同基础的学生回答不同的问题,完成不同的任务,让尽可能多的学生参与到课堂活动中来,并且体会到参与的快乐和成功的喜悦,这样一来,当每个学生都有所进步的时候,整个班级的成绩也就有了更大的提高。 家庭是幼儿语言活动的重要环境,为了与家长配合做好幼儿阅读训练工作,孩子一入园就召开家长会,给家长提出早期抓好幼儿阅读的要求。我把幼儿在园里的阅读活动及阅读情况及时传递给家长,要求孩子回家向家长朗诵儿歌,表演故事。我和家长共同配合,一道训练,幼儿的阅读能力提高很快。第四,要提高对学生参与效果的重视程度。学

6、生主动性提高的最终目的就是让学生在主动探究的过程中学习到更多的知识和技能,并且得到更多的锻炼,综合素质得到有效的提高。所以,必要的评价工作是十分重要的,也就是说教师能够根据不同学生的不同参与情况给出不同的评价,但是一定要公平、公正。关心和给予更多学生鼓励和赞扬,避免学生在热闹的课堂中只是娱乐,而没有学习到知识等问题的发生。 三、做好学生有效信息提取能力的培养工作 宋以后,京师所设小学馆和武学堂中的教师称谓皆称之为“教谕”。至元明清之县学一律循之不变。明朝入选翰林院的进士之师称“教习”。到清末,学堂兴起,各科教师仍沿用“教习”一称。其实“教谕”在明清时还有学官一意,即主管县一级的教育生员。而相应

7、府和州掌管教育生员者则谓“教授”和“学正”。“教授”“学正”和“教谕”的副手一律称“训导”。于民间,特别是汉代以后,对于在“校”或“学”中传授经学者也称为“经师”。在一些特定的讲学场合,比如书院、皇室,也称教师为“院长、西席、讲席”等。学生主动性的激发和培养中的重要一个环节就是让学生学会自己在教材和读物中提取有效的信息,来充实自己的知识,提高自己的解题能力和综合素养。而这以能力的培养需要教师从以下几方面着手,一是教会学生“看”书,让学生能够从宏观上把握教材的内容,并在心中构建出自己的知识框架;二是教会学生提问。也就是说,要让学生树立提问意识,并逐渐能够提出有价值的问题;三是教会学生自主答题。初

8、中思想品德课的考试题目样式是很多的,包括选择、判断、辨析、分析等各类题目。而教师需要做的就是教会学生怎么从题目中获得关键信息、怎么积累答题经验、怎样更快更好的答题。 “师”之概念,大体是从先秦时期的“师长、师傅、先生”而来。其中“师傅”更早则意指春秋时国君的老师。说文解字中有注曰“师教人以道者之称也”。“师”之含义,现在泛指从事教育工作或是传授知识技术也或是某方面有特长值得学习者。“老师”的原意并非由“老”而形容“师”。“老”在旧语义中也是一种尊称,隐喻年长且学识渊博者。“老”“师”连用最初见于史记,有“荀卿最为老师”之说法。慢慢“老师”之说也不再有年龄的限制,老少皆可适用。只是司马迁笔下的“

9、老师”当然不是今日意义上的“教师”,其只是“老”和“师”的复合构词,所表达的含义多指对知识渊博者的一种尊称,虽能从其身上学以“道”,但其不一定是知识的传播者。今天看来,“教师”的必要条件不光是拥有知识,更重于传播知识。综上所述,教学实践告诉我们,以学生为主体,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是新课程标准下教学的基本出发点和落脚点,践行素质教育,是提高教学质量,提高学生综合素质的必要条件。所以,作为成熟的初中思想品德学科教师,一定要扮演好自己的角色,确保“教”和“学”两方面的积极性得以有效的体现,并能在确保学生主体地位得到有效激发的同时把课堂真正的还给学生,让学生在课堂中学到知识、健康成长。 1顾萍芳.初中思想品德课的“参与式”教学研究.J.读与写教育教学刊2018(4)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其他


经营许可证编号:宁ICP备18001539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