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苏教版为例谈谈对小学数学思考题教学的建议.doc

上传人:3d66 文档编号:1797266 上传时间:2019-01-08 格式:DOC 页数:8 大小:19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以苏教版为例谈谈对小学数学思考题教学的建议.doc_第1页
第1页 / 共8页
以苏教版为例谈谈对小学数学思考题教学的建议.doc_第2页
第2页 / 共8页
以苏教版为例谈谈对小学数学思考题教学的建议.doc_第3页
第3页 / 共8页
亲,该文档总共8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以苏教版为例谈谈对小学数学思考题教学的建议.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以苏教版为例谈谈对小学数学思考题教学的建议.doc(8页珍藏版)》请在三一文库上搜索。

1、以苏教版为例谈谈对小学数学思考题教学的建议 2018年新版的苏教版小学数学教材最大的亮点就是增加了一些思考题。这些思考题作为课程资源,为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和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提供了很好的、可利用的材料。本文研究了教材中思考题的特点,并设计完善思考题,从而使思考题的教学能充分发挥其优势,促进学生发展。 苏教版;小学数学;思考题特点;设计 G623.5A 1992-7711(2018)01-070-2一、苏教版小学数学教材中思考题的特点 (一)思考题概况统计 本套苏教版小学数学教材十二册共选编了122道思考题,在各册的分布情况如下年级一年级二年级三年级四年级五年级六年级册次12345678910

2、1112题数121399118961291311从上表可知,思考题的数量在各年级各册次中分布较为均匀,其中一年级和六年级题量最多。这122道思考题,所涉及的知识面较广,根据题目内容的特点又作了如下的分类统计知识 领域数与代数统计与概率空间与图形应用与实践其它题量 统计除法5题,加减法12题,乘法5题,分数8题,小数7题,混合运算4题,倍数和因数1题,比3题计数1题,统计与可能性1题,排列组合3题平面图形15题,立体图形7题解决实际问题30题,合理安排2题找规律14题,其它3题以上分类虽不很严格(有些题目可以归入不同类型,这里只归为其中的某一类),但从中能看出思考题所涉及的知识面,以及各类问题所

3、占的大致比重。数与代数领域题量最多,其次是应用与实践领域,此外“找规律”这一类型的题目就有14题。苏教版小学数学教材中的思考题是遵循知识发展的逻辑顺序和学生身心发展的规律编排的,同一知识板块大多按学生年龄的高低、接受能力的差异而呈循序渐进、螺旋上升的模式被分散到各册教材中。 (二)思考题主要特点 1.注重思想方法的形成 知识的灌输对学生的影响只是暂时的,但数学思想方法的渗透对学生的影响却能收益终身。全套教材思考题类型可分为二十几类,需要用到的数学概念、方法、原理等规律性知识很多,归纳法、逆推法、构造法等均有所涉及,题量可谓少而精,起到了开阔视野,拓宽知识面的目的。如第三P28的思考题“找规律填

4、数”先通过观察图形和算式的联系,再发现规律解决问题,用了归纳法。第二册P65的思考题小红送给小明12枚邮票后,两人的邮票同样多,原来小红比小明多多少枚邮票,这题用了逆推法。这样的思考题具有趣味性、思想性,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还能培养学生学习的主动性,促进数学思维发展。 2.与知识点密切结合 数学教材内容是按知识的逻辑顺序和学生的身心发展规律来编排的,侧重于链状排列,系统性、理论性较强。思考题与必学内容联系,相互补充,既能使学生系统地学“深”,又能使学生联系实际学“活”;教材提供的思考题既能使学生复习前面的旧知识,又能为后面的新知识作铺垫。例如第六册第25页思考题用载重2吨和载重3吨的货车

5、各一辆运13吨苹果,可以怎样安排?此题将学生本单元所学的“吨”放入情境中,一方面可以帮助复习巩固本单元千米和吨的知识点,另一方面也可以为以后学习解决实际问题的策略一一列举埋下伏笔。学生在做这道思考题时,可以依次考虑载重2吨的运0,1,2,3次,3吨的依次运几次,同时考虑到2吨和3吨的车运的总吨数等于13吨。 3.同类问题的编排集中与分散相结合 这一特点与教材编排特点是一致的,集中编排便于对教学内容进行概括、总结,形成系统,但有些内容需要多次循环,并且与其它知识的相互结合中,加强理解,提高认识,逐步抽象概括,完善知识结构。如“乘法”、“除法”、“找规律”等,这些内容宜于分散安排,逐渐提升。因而思

6、考题中关于这方面内容的填数、巧算、填运算符号、找出规律等,不仅所占比重大,而且几乎涉及有思考题的教材的每一册。但认数、方程等,内容相对独立,因而采用集中编排的方式,易于总结规律。 4.以一般规律类推到一类问题 有一些思考题中隐藏着一般规律,通过挖掘内在特点,可以引伸或推广,达到解决一类问题的目的。像这类思考题比较适合于数学活动课教学。例如,第五册第25页思考题把2、3、5、7四个数字分别填入里,写成乘法算式。第一小题是要使积最大,应该怎样填?;第二小题求要使积最小的填法。很显然,2与3、5、7中的7相乘积最大,3与2、5、7中的7相乘积最大,而5与2、3、7中的7相乘积最大,且两个乘数越大,积

7、就越大,所以当填5327时积最大。而要使积最小则两个乘数应尽可能的小,应填3572。因此,对这类题,我们可以总结出这样的规律两个乘数越大,积越大;两个乘数越小,积越小。对本题还可以作出进一步推广,如要使商最大的填法,要使商最小的填法等等。 二、设计完善苏教版教材思考题的建议 (一)围绕教学重点设计思考题 每册数学教材里每单元都有重点和难点,开始就要让我们教师明确好重点和难点,每一单元可划分为几个“知识块”,同一“知识块”的几个教学课时又有不同的侧重点或“知识点”。思考题可以围绕每堂课的教学重点进行设计。 例如教学四年级上册“找规律间隔排列”,重点难点是发现规律,运用规律解决实际问题。我设计了这

8、样一道思考题一只母鸡生蛋很有规律,总是连着两天每天生一个蛋,以后就要空一天不生蛋,已知2018年元旦这天没有生蛋,2018年全年一共生了()只蛋。讲授时,我重点让学生发现母鸡生蛋的规律,第一天没生,所以规律排列起来是没生,生,生,没生,生,生三天为一组规律,2018年是平年有365天,所以3653=121(组)2(天)。生蛋的个数就有1212=242(个)。这道思考题紧紧围绕着教学重点“间隔排列”的规律进行设计,题中隐藏着的信息让学生发现规律,解决下“发现规律,并解决实际问题”这一教学难点。这样,学生在解决找规律类似问题时也能得心应手。 (二)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兴趣是学习的前提,思维的动

9、力。教材中的思考题往往可以创设好的“情境”引发学生的探索心理,穷追不舍,以致感到解数学题有一种妙不可言的意境,继续学习的信念油然而生。课后思考题是课堂教学的补充与深化,它基于所学内容又不限于所学内容,在学生能够接受的范围内灵巧设问,大大提高了问题难度,让学生有了继续钻研的动力。 要练说,得练看。看与说是统一的,看不准就难以说得好。练看,就是训练幼儿的观察能力,扩大幼儿的认知范围,让幼儿在观察事物、观察生活、观察自然的活动中,积累词汇、理解词义、发展语言。在运用观察法组织活动时,我着眼观察于观察对象的选择,着力于观察过程的指导,着重于幼儿观察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的提高。例如第七册P69的思考题小明

10、和小刚同时各抛一枚硬币。这两枚硬币落地后如果朝上的面相同,算小明赢;朝上的面一正一反,算小刚赢。这样的游戏规则公平吗?孩子们都玩过抛硬币的游戏,现在抛硬币的问题调动起了他们的兴趣,使他们自然而然有了思考、解决问题的愿望,并在实现愿望的过程中掌握了相关知识。 (三)遵循认知规律设计思考题 多让学生观察后,让学生从中找到规律,然后进行练习。思考题要根据知识的结构特征和学生的认知规律进行设计,做到由浅入深,有层次、有坡度,一环套一环,环环相扣。 家庭是幼儿语言活动的重要环境,为了与家长配合做好幼儿阅读训练工作,孩子一入园就召开家长会,给家长提出早期抓好幼儿阅读的要求。我把幼儿在园里的阅读活动及阅读情

11、况及时传递给家长,要求孩子回家向家长朗诵儿歌,表演故事。我和家长共同配合,一道训练,幼儿的阅读能力提高很快。例如第四P80的思考题小明、小华和小芳看一本同样的故事书。5天后,小明还剩34页没有看,小华还剩43页,小芳还剩26页。谁看的页数最多?谁看的最少?最多的和最少的相差多少页?分析学生一看到这样的题会产生疑惑故事书的总页数没有告诉我们,怎么求呀?很多学生认为无法解答此题。此时正是另辟蹊径、激发学生求异思维的好机会。教师应不失时机地引导学生转换角度进行数量关系的再思考,从而突破思维定势。如可问“你可以先大胆假设一下这本故事书的总页数,再进行计算。”接着,让学生小组讨论交流,他们会发现虽然每个

12、人假设的总页数不一样,但是得到的结果却是一样的。这样思考分析后,学生会茅塞顿开,原来不需要知道总页数也可以求出答案43-26=17(页)。 (四)多角度、多途径地训练发展思维 多途径、多角度地训练学生思维,开发学生智力,是提高学生个体素质的需要,是设计思考题的重要依据。设计多解题,训练学生思维的变通性。设计多变题(或多问题),训练学生思维的多向性。设计开放式习题,训练学生思维的广阔性。 总之,教师在数学思考题的教学中,要充分发挥数学思考题的趣味性、灵活性、综合性等特点,选用适合于学生的教学方法,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发展学生个性特长,促进学生素质的全面发展。 1赵言.从教材思考题谈数学素养的

13、培养小学数学也要重视数学思想方法的渗透J.学科教学探索,2018(05). 2叶文生.小学数学思考题有效教学的实践探索J.小学教学参考,2018(Z5). 3葛健芽.思考题解题策略例谈J.小学教学研究,2018(04).语文课本中的文章都是精选的比较优秀的文章,还有不少名家名篇。如果有选择循序渐进地让学生背诵一些优秀篇目、精彩段落,对提高学生的水平会大有裨益。现在,不少语文教师在分析课文时,把文章解体的支离破碎,总在文章的技巧方面下功夫。结果教师费劲,学生头疼。分析完之后,学生收效甚微,没过几天便忘的一干二净。造成这种事倍功半的尴尬局面的关键就是对文章读的不熟。常言道“书读百遍,其义自见”,如果有目的、有计划地引导学生反复阅读课文,或细读、默读、跳读,或听读、范读、轮读、分角色朗读,学生便可以在读中自然领悟文章的思想内容和写作技巧,可以在读中自然加强语感,增强语言的感受力。久而久之,这种思想内容、写作技巧和语感就会自然渗透到学生的语言意识之中,就会在写作中自觉不自觉地加以运用、创造和发展。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其他


经营许可证编号:宁ICP备18001539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