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高考试卷错因分析与启示.doc

上传人:3d66 文档编号:1799547 上传时间:2019-01-08 格式:DOC 页数:12 大小:22.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2015年高考试卷错因分析与启示.doc_第1页
第1页 / 共12页
2015年高考试卷错因分析与启示.doc_第2页
第2页 / 共12页
2015年高考试卷错因分析与启示.doc_第3页
第3页 / 共12页
亲,该文档总共12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2015年高考试卷错因分析与启示.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2015年高考试卷错因分析与启示.doc(12页珍藏版)》请在三一文库上搜索。

1、2018年高考试卷错因分析与启示 每年高考过后,都会有很多的高考试卷分析,但大多是从试题本身的角度出发。其实,对高考试卷感受最深的莫过于亲临考场的考生了,本文就试图从考生的答题情况这个角度来进行2018年高考试卷的分析,故下文所用数据均来自学生考完后补做的高考试卷。 一、2018年高考试卷分析 (一)客观题部分 1.总体情况 A班从分数看,高分不高,低分太低,与重点班的实际水平有差距。从等级看,除了一个B+外,其余全部为A级以上。从个体看,个体成绩与平时考试有很大差异,部分平时历史成绩优秀的同学错了6-7个,而部分平时很难考上A的同学考了A+。 B班从分数看,51分以上缺失,低分太低、太多,与

2、平时考试相比有失水准。从等级看,3个同学C,在历次模拟考试中人数最多,但匹配率为100%。从个体看,个别从未考过C的同学,这次考了C,一个两年没上过课的体育生也考了C,非常耐人寻味。 2.错题分析 以题号为X轴,该题的错误人数为Y轴,将20道选择题的错误情况统计如下 按错误人数再次分类 按照平时练习中,错8-10人以上的题目必讲这一标准,这张高考卷的选择题难度偏大,难题偏多,区分度不明显。 再从错误原因看几道错误人数较多的题目 (1)史学理论、史学方法不明 如(2018江苏卷?2)据秦琅邪石刻,皇帝之土,西涉流沙,东有东海。但西汉学者编写的淮南子等书说颛顼帝即已“西济于流沙”,大禹“东渐于海,

3、西被于流沙”,更有“纣之地,左东海,右流沙”。上述差异最能说明( ) A.淮南子等书以传说贬抑秦始皇 B.年代久远导致历史记述莫衷一是 C.历史材料的运用首先要辨别真伪 D.石刻与文献形成证据链印证历史 第2题的答案是C,两个班级分别错了24和28人,各种错误答案都有。材料辨伪是史学研究中非常重要的一个环节,而史学理论、史学方法方面的常识却是学生非常薄弱的环节,需要平时加强训练。 (2)概念不清 如(2018江苏卷?16)依据1871年德意志帝国宪法建立的政体属于资产阶级代议制。这部宪法内容中最能体现资产阶级代议制特征的是( ) A.帝国依据本宪法在联邦领土内行使立法权 B.德意志皇帝在国际关

4、系上为帝国的代表 C.联邦议会主席职位属于皇帝任命的帝国宰相 D.帝国议会由秘密投票的普遍和直接选举产生 第16题考查资产阶级代议制的特征,正确答案是D,而错选的同学多数选了A、C两个选项,忽视了代议制的核心在议会,而议会是由选举产生的议员组成的。A选项的主语为“帝国”,属于史实错误,C选项中宰相的产生方式与代议制特征中“选举”相悖 如(2018江苏卷?17)对西方某一美术流派有这样的批判它看不到未来,常常把希望寄托在空想的世界里,因而与生活脱节,在把未来理想化的同时,有时也导致艺术家走向悲观的道路。据此推断这一流派是( ) A.浪漫主义 B.现实主义 C.印象主义 D.现代主义 (3)材料理

5、解有误 如(2018江苏卷?1)礼记记述了贵族朝会的列位礼节天子南向而立;三公,中阶之前;诸侯,阼阶(东台阶)之东;诸伯,西阶之西;诸子,门东九夷,东门外;八蛮,南门外。与此相关的政治制度是( ) A.分封制 B.三公九卿制 C.郡县制 D.郡国并行制 第1题,学生看到“三公”,普遍错选了B三公九卿制,而材料明显介绍的是分封的等级。 又如(2018江苏卷?5)乾隆吴江县志载明末周灿诗“水乡成一市,罗绮走中原。尚利民风薄,多金商贾尊。人家勤织作,机杼彻黄昏。”诗中“人家”“机杼彻黄昏”是因为( ) A.水上集市不受时空限制 B.家庭纺织工勤奋“走中原” C.重农抑商政策发生变化 D.尊富崇利意识

6、蔚然成风尚 第5题,学生根据“机杼彻黄昏”得出“家庭纺织业”的结论,故多选B家庭纺织工勤奋“走中原”,但是家庭纺织工又怎么可能出去“走中原”呢?正确答案为D,符合材料中“尚利民风薄,多金商贾尊”的描述。 (4)审题不仔细 如(2018江苏卷?3)景帝时,司马相如的赋没有引起天子注意。武帝时,“相如既奏大人之颂,天子大悦,飘飘有凌云之气,似游天地之间”,“言语侍从之臣朝夕论思,日月献纳”。成帝时,奏御者千有余篇。由此,对赋的理解不正确的是( ) A.契合时代的文化需求 B.为统治者“润色鸿业” C.宣扬道家的无为思想 D.为阅读者“铺陈气势” 第3题考查对汉赋理解不正确的选项,答案为C.宣扬道家

7、的无为思想。题干中出现了景帝、武帝、成帝,根据书本知识,汉武帝时治国思想已从无为转向有为,本应很容易选出C来,但B班却错了16位同学,只因忽视了“不正确”,非常可惜。 又如(2018江苏卷?18)下边是19201940年的美国经济数据图。对该图解读符合实际的是( ) 预算结余或赤字在国民生产总值中所占的百分比,19201940 A.19211930年预算结余,反映经济政策顺应时代要求 B.19301932年预算赤字,反映政府全面加强经济干预 C.19331935年预算比重接连增加,表明公共开支增多 D.19361938年预算比重连续下降,表明经济出现复苏 第18题,学生的错误集中在B和C两个选

8、项。B项时间不符,政府全面加强经济干预是在罗斯福新政时期,而罗斯福1933年才就职。C项描述为“比重接连增加”,与图表中先降后升的曲线不符,若仔细些应该是能看出来的。但这题反而成了错误人数最多的一题,所以审题务必得非常仔细。 (5)经验主义错误 如(2018江苏卷?13)邓小平说,我们的同志就是怕引来坏的东西,最担心的是会不会变成资本主义无论怎么样开放,公有制经济始终还是主体,得益处的大头是国家,是人民,不会是资本主义。这一讲话应该出现于( ) A.改革开放大幕拉开之际 B.浦东开发与开放之时 C.“南方谈话”发表之后 D.市场经济体制建立之初 第13题,学生看到邓小平讲话,又包含“是不是资本

9、主义”,就认定了是南方谈话。而仔细审读材料,不难发现,材料反映的是“要不要开放”的问题,这种争论应该出现在改革开放初期,故选A。 如(2018江苏卷?15)“科学革命引发了观念形态的革命宗教神秘主义的面纱和覆盖真相的无知之幕被理性之手撩开一角,传统的权威受到撼动,人类第一次从对自然恐惧的阴影下走出来,重新审视自身的价值和能力。”此处“科学革命”的代表人物是( ) A.牛顿 B.达尔文 C.爱因斯坦 D.普朗克 第15题,学生看到“科学”、“宗教”,就认定了达尔文,却忽视了“第一次”。 第13、15两题,错误人数都达30,学生在理解材料时犯了经验主义错误,若仔细研读材料,未必会错这么多人。 (6

10、)部分超纲 如第9题考察了共产主义小组的分布情况,教材与考纲中均没有涉及。学生错认为是中国同盟会。这题两个班级分别错了27和15人。 第10题中A选项“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初步建立”,高中教材中并没有“西安事变”的内容,学生误以为“初步建立”和“正式确立”是一样的。 (二)主观题部分 1.材料理解能力稍弱 如(2018年江苏卷?21)中华文明灿烂辉煌,对保持国家的稳定和统一发挥了积极作用。(余下略) 第21题第(1)小问的后半问 “指出不是按照出身或机遇而是按才干选拔所涉及的制度”,学生只想到了“科举制”, 遗漏了“察举制和九品中正制”,说明学生对察举制和九品中正制的概念理解不够到位,对九品中正制

11、实行的初衷与实际操作中的弊端产生了混淆。 第(2)小问的后半问“结合所学知识,简析儒学由粗糙趋向精微的原因”,实际上问的是理学出现的原因,但学生没有理解到位,故无从作答。 2. 概括归纳能力不强 如(2018年江苏卷?24A)“文明开化”是明治维新的有机组成部分,给日本社会带来了震撼和反思。(余下略) 第(2)小问前半问“据材料一、二,说明日本人在吸收外来文明的态度上发生的变化”,对于前者,学生从材料中找到了“模仿”、“虚饰”,但对于后者,学生无法概括到“理性对待”这样的程度,依然只能浮于表面。 3.知识面狭窄 (2018年江苏卷?23)生产流水线是美国工业生产组织形式的一种创新。(余下略)

12、第23题第(3)小问“据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就大机器生产的非人性这一观点,从客观公正的立场写一篇小论文”。小论文本身就是学生比较弱的项目,加上绝大部分学生没有看过摩登时代的电影,也不知道它具体讲什么,又限于社会生活经验的缺乏,不了解“流水线的残酷”,也就根本无法理解 “大机器生产的非人性”这个命题。 4.思维不够开阔 又如(2018年江苏卷?24B)唐太宗论“明君”执政之“君道”,为此后历代帝王所推崇。(余下略) 第25题第(3)小问“以帝王政治为视角,综合评价唐太宗的君道”,参考答案为 “唐太宗的君道是古代开明政治的典范,促成了封建治世的出现,成为古代统治者的明君理想。但唐太宗的君道是为

13、了维护李唐王朝的统治,其实施有赖于帝王的个人品质,唐太宗晚年背离了自己的这一君道”。这题对学生的思维要求还是比较高的,因此很多学生简直无从下手,甚至忘了评价的基本方法“一分为二”,有效的得分点主要集中在“促成了封建治世的出现”。 5.史实综合能力欠缺 如(2018年江苏卷?22)甲午之役,民族之殇。对此,史学家陈旭麓说“深重的灾难同时又是一种精神上的强击。”(余下略) 第22题的第(3)小问以史实说明“深重的灾难同时又是一种精神上的强击”,是指“甲午战争客观上唤醒了国人的民族意识,推动了救亡图存运动,激发了政治变革思潮,加快了中国近代化(现代化)进程”。学生朦胧地知道“精神上的强击”是指唤醒国

14、人,部分同学也能答出“救亡图存”,但进一步延伸到“政治变革”与“近代化”这个程度的却是凤毛麟角。 二、2018年高考试卷带给我们的小小启示 (一)提升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仍是王道 无论是主观题还是客观题,今年的题型依然是材料理解型为主,相信以后的试卷也是如此。所以提升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对学生增分至关重要。 (二)历史知识的相互关联仍需教师点拨 现行教材的编撰模式人为地将许多相关的历史知识割裂了,这使得学生在应试中比较吃亏。如第3题对汉赋的理解,涉及了必修第一、二单元的内容,平时大家也不太会注意汉代治国思想变化与汉赋内容变化之间的联系。而现在的形势下学生不可能钻研地很深,只能依赖教师钻研教材,寻找

15、知识点间的相互关联,帮助学生将零散的知识点尽量的体系化。 (三)高考无重点,处处皆重点 这张卷子中,有三道题目给我的印象特别深,第1题关于贵族朝会的列位礼节、第13题邓小平讲话、第23题“大机器生产的非人性”。这三题学生的错误,折射出他们的知识面异常狭窄,缺乏必要的历史常识。如果他们知道“公侯伯子男”,知道邓小平有很多讲话、知道摩登时代讲什么、知道流水线残酷在哪里,这些题目的错误率不会这样高。所以,我在想,我们老师上课的时候还是要细致些,有些我们认为是常识的东西,学生却未必知道。有时也不妨“八卦”一些额外的东西,不但能引起学生兴趣、调动课堂气氛,说不定还能带来意想不到的效果。设想如果有老师曾经向学生介绍过摩登时代的电影情节,说不定学生就领会了什么是“大机器生产的非人性”了。 因此,在高考复习中其实没有什么所谓的重点与非重点,考到了就是重点。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其他


经营许可证编号:宁ICP备18001539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