例谈学生探究能力的培养.doc

上传人:3d66 文档编号:1800604 上传时间:2019-01-08 格式:DOC 页数:7 大小:18.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例谈学生探究能力的培养.doc_第1页
第1页 / 共7页
例谈学生探究能力的培养.doc_第2页
第2页 / 共7页
例谈学生探究能力的培养.doc_第3页
第3页 / 共7页
亲,该文档总共7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例谈学生探究能力的培养.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例谈学生探究能力的培养.doc(7页珍藏版)》请在三一文库上搜索。

1、例谈学生探究能力的培养 在课堂教学时,教师需通过创设有效的教学情境来激发学生的探究兴趣,通过学生的质疑来培养学生的探究精神,并利用开放性的题目来提升学生的探究能力,让学生在经历未知向已知转化的过程中,感受到探究的意义和价值,从而提升学生的数学素养,发展学生的思维品质. 初中数学;探究能力;培养策略 新课程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教学方式,让学生在和谐的氛围中理解和掌握知识与技能,感悟思想与方法,积累数学活动经验. 课堂教学时,教师需通过创设有效的教学情境来激发学生的探究兴趣,通过学生的质疑来培养学生的探究精神,并利用开放性的题目来提升学生的探究能力,让学生在经历未知向已知转化的过程中,感受探

2、究的意义和价值,从而提升学生的数学素养,发展学生的思维品质. 设置情境,激发学生的探究兴趣 学生对知识探究的欲望来源于教师情境的创设. 教学时为学生创设贴近生活的情境,让学生将数学与生活联系起来,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更加积极主动地投入到数学活动中. 同时,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还需要让学生通过动手操作来发现新知,让学生获得参与探究的体验,从而让学生收获成功,建立起学习的自信. 1. 生活情境,调动学生的探究热情 生活是数学的源头活水,只有为学生设计出贴近生活的情境,才能激起学生探究的欲望. 课堂教学时,教师需根据学生的认知发展水平和已有经验进行情境创设,让学生在思维碰撞中加深对知识的理解

3、,从而架起数学与生活的桥梁,开拓学生的数学思维空间. 如教学“代数式”时,教师可以为学生设计一些生活情境,让学生用代数式来表示,也可以对于给出的代数式用生活中的现象来解释. 如已知七年级一班的学生人数为x,占全年级人数的12.5%,七年级二班的学生人数比全年级学生人数的多b人,则七年级二班有多少名学生?这样的情境贴近学生生活,学生在对数量关系掌握的前提下,可以先得出七年级的学生总人数为x12.5%,即8x,然后可以表示出七年级二班的学生人数为8x+b,即x+b. 同时,教师可以给出代数式a-b,让学生赋予其不同的现实意义,由此体现出代数式在现实生活中的价值. 2. 动手操作,开启学生的探究之门

4、 数学的理性思维来源于感性认知,学生动手操作是积累直观经验的最有效途径. 在教学中注重让学生通过动手、动口、动脑来获取知识,可以调动学生多感官参与数学学习活动,从而让学生在探究中自主发现知识,并加深对知识的理解和掌握. 动手操作丰富了学生的数学学习方式,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让数学探究成为学生的快乐之旅. 如教学“轴对称图形”时,教师可以让学生通过剪纸的方式来感受轴对称,并从中感受到中国传统艺术的魅力. 学生在剪纸的过程中探究和交流,可以发现轴对称图形的概念和性质,如在平面内,一个图形沿一条直线折叠,直线两旁的部分能够完全重合,这样的图形就是轴对称图形. 既然轴对称图形对称轴两旁的部分能够完全

5、重合,也就可以得出这两部分全等,由此得出对应线段相等、对应角相等. 学生通过将对应点连接后,还可以得出对应点的连线被对称轴垂直平分,这样也就在不断的探究中发现了轴对称图形的性质,进一步开启了学生的数学探究之门. 鼓励质疑,培养学生的探究精神 “学贵有疑,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鼓励学生大胆质疑,敢于向权威提出挑战,这样才能使学生不盲从于现在的结论,对问题有自己独特的见解,从而激起学生的创新热情,培养学生的探究精神. 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为学生营造出和谐的氛围,让学生敢于质疑、乐于质疑、善于质疑,从而在质疑中生成更多的教学资源,启迪学生向更深层面探究与发现. 1. 质疑教

6、材,生成新的资源 教材是教师“教”与学生“学”的最重要资料,教师教学时要“用教材教”,而不是“教教材”,学生则需立足于教材进行思考与创新,大胆质疑教材,提出自己新的想法与看法. 培养学生质疑教材的习惯,就是要让学生敢于向权威发起挑战,当然,很多时候学生的质疑可能会比较牵强,但是通过质疑可以发现学生进行了深层的思考,由此就会生成更多的教学资源,为下一步学习做好准备. 如教学“二元一次方程组的图像解法”时,学生可以通过尝试得出二元一次方程组的解法可以通过画出对应的两个一次函数的图像,找出交点坐标来得出二元一次方程组的解. 这时有同学就提出了质疑如果两条直线平行,没有交点,或两条直线重合,有无数个交

7、点,怎么办?对于学生的质疑,教师要给予充分的肯定和表扬,因为这样的质疑反映学生进行了深度思考,而且这两种情况也是真实存在的. 对于学生的质疑,教师可以解释为初中阶段我们只探究二元一次方程组唯一解的情况,对于另外两种情况,高中才能学到,同学们如果感兴趣,可以搜集相关的材料进行交流,这样也就保持了学生持续的探究热情. 2. 质疑教师,克服盲从心理 长期以来,教师站在高高的神坛上,学生只能被动地接受教师的教导而不能提出自己的意见. 新课程倡导学生是学习的主人,这也就是要发挥学生的主体功能,变“学适应教”为“教适应学”. 学生可以大胆地提出自己的质疑,教师可以根据学生的质疑改变教学方式,整合教学内容,

8、从而优化教学资源,克服学生对教师的盲从心理. 如教学“数据集中趋势的离散程度”时,教师将平均数、中位数与众数进行分别讲解和指导后,并指出它们各自的优缺点,这时有的学生就提出了质疑为什么要将它们分割来?比如工人工资,单用哪一个指标都不可能真实反映出问题,在评价时,综合三项指标是否会更科学一些呢?教师对于学生提出这样的质疑感到非常高兴,因为一直以来教师只是给学生设计一些单项的求平均数、中位数、众数的练习,从来没从实际问题上想过将它们结合在一起,通过学生的质疑,则可以使教师在以后教学时更加全面地思考与设计. 开放题型,提升学生的探究能力 在课堂教学时,既需要双基性题目来让学生巩固知识与技能,还需要开

9、放性题目来发展学生的思维,提升学生的探究能力. 教师通过设计一些融新颖性、发散性于一身的题目,可以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从而开拓学生的探究空间,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抽象思维能力. 开放性题型既锻炼了学生的综合能力,也让课堂教学更加高效,真正达成了数学思维训练的目的. 1. 条件开放,给学生更大的探究空间 学生的思维是敏捷的,教学时,教师可以通过开放性的题目来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能力,给学生留出更大的探究空间,让学生在探究与发现中获得更多成功的体验. 条件开放性问题赋予了学生更大的权力,让学生通过假设已知的方法来灵活应对,探索性更强,能够调动学生的探究欲望,让学生在浓厚的学习氛围中探究新知,从

10、而加深对知识的理解与掌握,形成完善的知识体系,达到举一反三的目的. 如教学“平行四边形”时,教师可以让学生尝试证明“顺次连接四边形四边中点所得的四边形是平行四边形”. 在此基础上,如果需要得到的四边形是矩形、菱形、正方形,则需具备什么样的条件?这样的问题既开拓了学生的探究空间,也让学生全面掌握了平行四边形、矩形、菱形、正方形的性质和判定. 2. 结论开放,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能力 数学教学不能只重视结论,更需让学生经历知识形成与发展的过程. 结论开放性问题,可以让学生从已知出发,通过探究得出不同的结论,从而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能力. 教学时,思维能力的培养是教学重点,只有调动起学生思维的活力,才能

11、培养学生从不同角度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从而提升学生的数学素养. 要练说,得练看。看与说是统一的,看不准就难以说得好。练看,就是训练幼儿的观察能力,扩大幼儿的认知范围,让幼儿在观察事物、观察生活、观察自然的活动中,积累词汇、理解词义、发展语言。在运用观察法组织活动时,我着眼观察于观察对象的选择,着力于观察过程的指导,着重于幼儿观察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的提高。如教学“有理数”时,教师给学生出示了一个数列的前三个数,让学生填空1,2,4,( ),( ),( )这个问题的结论开放性强,学生根据自己的认识可能得出不同的答案. 如把它看成一个等比数列,可以填8,16,32;如果把它看成各项依次加1,2,3

12、则可以填成7,11,16;如果把它看成从第三项起,前两数的积加2,则可以填成10,42,422. 学生通过自己的探究可以发现填法还有很多,在此过程中能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能力,让学生的思维更加活跃. 语文课本中的文章都是精选的比较优秀的文章,还有不少名家名篇。如果有选择循序渐进地让学生背诵一些优秀篇目、精彩段落,对提高学生的水平会大有裨益。现在,不少语文教师在分析课文时,把文章解体的支离破碎,总在文章的技巧方面下功夫。结果教师费劲,学生头疼。分析完之后,学生收效甚微,没过几天便忘的一干二净。造成这种事倍功半的尴尬局面的关键就是对文章读的不熟。常言道“书读百遍,其义自见”,如果有目的、有计划地引导

13、学生反复阅读课文,或细读、默读、跳读,或听读、范读、轮读、分角色朗读,学生便可以在读中自然领悟文章的思想内容和写作技巧,可以在读中自然加强语感,增强语言的感受力。久而久之,这种思想内容、写作技巧和语感就会自然渗透到学生的语言意识之中,就会在写作中自觉不自觉地加以运用、创造和发展。总之,教学时,教师要给学生留出足够的时间与空间进行探究,让学生在自主探究与合作交流中发现知识,理解和掌握知识,并形成技能,积累起丰富的数学活动经验. 探究让学生的思维更加活跃,也让学生的发散思维能力得到进一步提高,真正达到提升学生数学素养的目的.一般说来,“教师”概念之形成经历了十分漫长的历史。杨士勋(唐初学者,四门博士)春秋谷梁传疏曰“师者教人以不及,故谓师为师资也”。这儿的“师资”,其实就是先秦而后历代对教师的别称之一。韩非子也有云“今有不才之子师长教之弗为变”其“师长”当然也指教师。这儿的“师资”和“师长”可称为“教师”概念的雏形,但仍说不上是名副其实的“教师”,因为“教师”必须要有明确的传授知识的对象和本身明确的职责。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其他


经营许可证编号:宁ICP备18001539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