依托专业优势 建设特色鲜明的实验教学中心.doc

上传人:3d66 文档编号:1800811 上传时间:2019-01-08 格式:DOC 页数:9 大小:20.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依托专业优势 建设特色鲜明的实验教学中心.doc_第1页
第1页 / 共9页
依托专业优势 建设特色鲜明的实验教学中心.doc_第2页
第2页 / 共9页
依托专业优势 建设特色鲜明的实验教学中心.doc_第3页
第3页 / 共9页
亲,该文档总共9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依托专业优势 建设特色鲜明的实验教学中心.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依托专业优势 建设特色鲜明的实验教学中心.doc(9页珍藏版)》请在三一文库上搜索。

1、依托专业优势 建设特色鲜明的实验教学中心 榆林学院现代农牧实验教学中心依托植物科学与技术、动物科学和园林专业,以实践能力、创新能力培养为主线,以产教融合为抓手,不断加强理论与实际、传统与现代、实验与实践、实践与产业行业的相互融合,不断提高实验教学水平,旨在培养适应社会经济发展的应用型人才。其教学效果突出、科研成果丰硕,能借助动植物标本馆保护和利用动植物资源,为地方经济建设服务。 专业优势;特色;实验教学中心 一、中心概况 榆林学院现代农牧实验教学中心(以下简称“中心”)成立于2018年,中心挂靠在榆林学院生命科学学院,实行校院二级管理,采取主任负责制,设主任1人,副主任2人。中心设置有生命科学

2、基础实验室、动物科学专业实验室、植物科学与技术专业实验室等6个实验室,下设植物生理、生物化学、动物解剖、微生物、遗传育种、饲料分析、植物组织培养等28个教学实验分室。依托各实验室,中心积极申报并获批省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1个,市级重点实验室7个,建设动植物标本馆1个。中心共承担生物科学、动物科学、植物科学与技术、园林和水土保持与荒漠化防治5个本科专业的实验教学任务,并为教师的科学研究和本科生的毕业论文设计、科技创新活动、陕西省“春笋计划”榆林学员培养提供实验场地。中心的建设依托陕西省特色专业、国家级综合改革试点专业植物科学与技术专业,教育部卓越农林人才教育试点专业植物科学与技术、动物科学和园林专

3、业,以实践能力、创新能力培养为主线,以产教融合为抓手,不断加强理论与实际、传统与现代、实验与实践、实践与产业行业的相互融合,不断提高实验教学水平,旨在培养应用型人才,并建设具有鲜明地方农牧特色的实验教学中心。 二、中心建设举措 (一)硬件建设 中心现有仪器设备770套,?O备总值2645万元。近年,学校投入了约1230万元对仪器设备进行补充和维护、对环境场所进行改造,并购买了LI-6400光合作用系统、凝胶成像系统、液相色谱仪等一批先进的设备,极大地改善了实验条件,同时也保证了实践教学的顺利开展。 (二)师资建设 中心建制采用专、兼职混合编制模式,现有专、兼职教师79人。近年,为加强师资建设学

4、校及中心采取了多项措施积极引进高层次人才和行业、企业中具有实践经验的专业技术人员;对教师实行岗位聘任;推行主讲教师制度;鼓励并支持青年教师攻读学位,参加各种进修、调研、培训及学术交流活动;鼓励实验教师参与实验教学研究,教学成果与科研成果同等对待;每年组织教师进行讲课比赛和实验技能比赛;津贴和奖金发放向实验教师倾斜。 (三)教学建设 中心坚持“注重特色、拓宽口径、夯实基础、强化技能”的教学理念,构建并实践了“131”应用型农牧生物人才培养创新体系。其具体内涵为“1个目标”,即确立培养地方应用型农牧生物人才的总体目标;“3大体系”,即构建以专业技能培养为核心的课程体系、以资源共享为基础的人才培养支

5、撑体系以及以校地联动为机制的教学质量保障体系;“1条主线”,即将产教融合贯穿于人才培养的全过程。 1.确立具有地方特色的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 根据地方发展的实际需求,中心确立了培养应用型人才的总体目标,明确了农牧生物专业学生需要掌握的专业技能。植物科学与技术专业要求学生掌握农事操作技术、良种繁育技术、植物保护技术、设施农业技术等专业技能;动物科学专业要求学生掌握现代繁育技术、动物营养调控与饲料加工技术、疾病防控技术、疾病诊断与实验室检测技术等专业技能;生物科学专业要求学生掌握生物基础课实验基本操作技术、动植物标本制作技术、中学生物实验操作技术、师范生教学技术等专业技能;园林专业要求学生掌握园林设

6、计与制图技术、园林植物配置与修剪技术、测绘技术、草坪修剪与管理技术等专业技能;水土保持与荒漠化防治专业要求学生掌握土壤采集与分析技术、水土保持规划与设计技术、水土监测技术等专业技能。 2.实验教学体系建设 实践课程体系从传统的课程实习、实验向“四层次实验”的转变,即实验教学体系由专业基础实验教学、专业实验教学、实验室和项目开放实验及学科技能竞赛四层次组成。各层次实验教学加强对学生实践能力、科研能力的训练,着重提高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 3.实验教学模式探索 (1)创新实验教学模式 中心形成了以验证性实验为基础,以设计性、综合性实验为阶梯,以研究探索性实验为辅助的多类型实验结构体系。中心不断

7、优化实验教学内容,减少验证性的和课程间重复的实验,调整并充实设计性的、综合性的实验,增设研究探索创新性实验内容。研究创新型实验分为三个层次第一,基础创新实验。允许学生根据自己的构想,结合已有实验内容,进行自己设计的实验。第二,自主创新实验。就实验室资源定期开办专题讲座,有兴趣的学生可申请进入实验室,在教师指导下自己组织团队,自选实验项目,自主设计、独立完成设计任务书,自主实验、集体答辩。第三,科学研究实验。学生参加教师科研课题的部分工作以及完成实验技能竞赛等活动所需的实验工作。 (2)科研项目培养模式 本着“围绕教学搞科研、搞好科研促教学”的理念,学院结合实验教学,中心从培养学生科研能力着眼,

8、将科研内容融入到课堂教学中,采取将学生毕业论文与教师的科研项目相结合的教学模式,对学生开放实验室,使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参与到项目中来,进行科研小实验。 (3)毕业论文培养模式 毕业论文是人才培养的重要环节,中心一方面对论文指导教师的素质、能力及工作提出了具体的要求,另一方面对学生的选题、实验等各个环节也提出了明确的考核标准,以保证毕业论文的质量。中心要求教师结合科研课题拟定实验性论文题目。 (4)实验技能竞赛培养模式 学生在大二开始接触科研创新实验教学,中心通过组织学生参加实验技能大赛,以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和实践动手能力。中心每年都会定期举办“现代农业创新创业创意大赛”“动植物标本制作大赛”“

9、动物解剖技能竞赛”“插花艺术技能大赛”等学科竞赛活动,引导学生开展科技创新活动。 (5)实践基地培养模式 中心通过加强校内外实践基地建设,实现了学生由课内走向课外校外、由教室走向田间地头、由书本知识走向生产实际的转变。中心依托榆林市政府与榆林学院共同倡导成立的榆林市产学研合作联盟,加强与入盟的涉农企事业单位的沟通和联系,与行业、企业建立了产教合作关系,先后共建实践教学基地47个。 4.建立实验教学质量标准 为进一步加强中心实验室建设工作,规范实验教学的管理和工作过程,提高实验教学质量,使实验教学工作有标准可依,中心建立了实验教学质量标准与评价方案,对实验教学质量进行评价,以切实加强对实验教学的

10、质量监控。 三、中心建设成效 (一)教学效果优良,教学科研成果丰硕 学生评教满意率较高。中心教师认真履行岗位职责,严谨治学,教学过程中注重人才培养质量,连续多年在学生评教过程中总体满意率(评教成绩80分以上)在95%以上。 中心教师近年指导的毕业论文中,课题实验选题的论文数量逐渐增多,且质量较高;中心举办的学科竞赛和专业技能大赛,受益学生达到90%以上;中心指导学生参加各类比赛获奖74?,指导学生参加市级和校级大学生创新性实验计划项目21项;中心申报的“地方农牧应用型人才培养实践教学体系构建与实践”教学成果荣获榆林学院2018年教学成果一等奖;近5年,中心人员承担教学改革项目39项,发表教学、

11、科研论文160篇,自编实验实训教材8本;中心人员申请的10万元以上各级各类科研项目29项,科研获奖23项,申请专利22项。 (二)借助动植物标本馆,保护和利用动植物资源 中心动植物标本馆始建于2018年,包括动物馆和植物馆,其中,植物馆已接入国家标本平台,同时动植物标本馆已申请获批为榆林市科普教育基地。标本馆主要收藏榆林市本地重要、典型、特有、珍稀和濒危的动植物资源的标本,总计18000多份,其中,植物标本13000多份,动物标本5000多份。 (三)以工程中心、重点实验室为平台,为地方经济建设服务 依托中心实验室,学院先后申请成立了陕西省陕北绒山羊工程技术研究中心这1个省级研究平台,榆林市农

12、业节水实验室、现代生物技术实验室、生态恢复与重建重点实验室、农产品深加工重点实验室、园林技术与景观设计重点实验室等7个市级重点实验室。中心成员充分利用专业知识与技能,研究地方农牧经济发展中存在的问题,指导生产实践,为地方经济建设服务。 四、中心进一步加强建设的规划 (一)加强内涵建设,确保人才培养质量 中心在教学安排上,将实验教学与理论课独立开课,增加实验课时数,并单独计学分;在教学内容上,减少验证性实验的分量,增加综合性、设计性实验;在教学实施过程中,坚持学生的主体地位,重在实验操作能力的培养训练,让学生自主完成实验的全过程;在教学质量监控上,建立实验教学评价体系及实验教学质量保障体系,保证

13、教学质量的不断提高。 (二)打造国内一流的实践教学大平台 中心根据各专业的特点和学生创新活动的需求,结合区域经济发展的需求,加强建设现有实验平台;借助省市共建力量,努力建设好“陕北矿区生态修复重点实验室”;实现平台间资源共享,同时向全校和社会开放,打造国内一流的多功能、开放型的实践教学大平台。 (三)加强实验室信息化建设 家庭是幼儿语言活动的重要环境,为了与家长配合做好幼儿阅读训练工作,孩子一入园就召开家长会,给家长提出早期抓好幼儿阅读的要求。我把幼儿在园里的阅读活动及阅读情况及时传递给家长,要求孩子回家向家长朗诵儿歌,表演故事。我和家长共同配合,一道训练,幼儿的阅读能力提高很快。中心在学校现

14、有网络基础上,建立中心独立、专门的网站,通过实验室网络管理平台实现仪器设备药品试剂共享管理、教学资源网络化;建立虚拟仿真实验平台,方便学生学习,提高教学效果。 (四)加强实验室安全建设 中心进一步健全中心安全管理制度和办法,建设安全标准化设施,加强对师生的安全教育,增强全员安全观念,营造安全文化氛围。 与当今“教师”一称最接近的“老师”概念,最早也要追溯至宋元时期。金代元好问示侄孙伯安诗云“伯安入小学,颖悟非凡貌,属句有夙性,说字惊老师。”于是看,宋元时期小学教师被称为“老师”有案可稽。清代称主考官也为“老师”,而一般学堂里的先生则称为“教师”或“教习”。可见,“教师”一说是比较晚的事了。如今

15、体会,“教师”的含义比之“老师”一说,具有资历和学识程度上较低一些的差别。辛亥革命后,教师与其他官员一样依法令任命,故又称“教师”为“教员”。1王彦波,刘秀芳.对高校实验室管理与发展的 思考J.河南教育(高教),2018,(2). 责编夜 雨我国古代的读书人,从上学之日起,就日诵不辍,一般在几年内就能识记几千个汉字,熟记几百篇文章,写出的诗文也是字斟句酌,琅琅上口,成为满腹经纶的文人。为什么在现代化教学的今天,我们念了十几年书的高中毕业生甚至大学生,竟提起作文就头疼,写不出像样的文章呢?吕叔湘先生早在1978年就尖锐地提出“中小学语文教学效果差,中学语文毕业生语文水平低,十几年上课总时数是91

16、60课时,语文是2749课时,恰好是30%,十年的时间,二千七百多课时,用来学本国语文,却是大多数不过关,岂非咄咄怪事!”寻根究底,其主要原因就是腹中无物。特别是写议论文,初中水平以上的学生都知道议论文的“三要素”是论点、论据、论证,也通晓议论文的基本结构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但真正动起笔来就犯难了。知道“是这样”,就是讲不出“为什么”。根本原因还是无“米”下“锅”。于是便翻开作文集锦之类的书大段抄起来,抄人家的名言警句,抄人家的事例,不参考作文书就很难写出像样的文章。所以,词汇贫乏、内容空洞、千篇一律便成了中学生作文的通病。要解决这个问题,不能单在布局谋篇等写作技方面下功夫,必须认识到“死记硬背”的重要性,让学生积累足够的“米”。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其他


经营许可证编号:宁ICP备18001539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