依照阅读取向确定小说教学内容.doc

上传人:3d66 文档编号:1800857 上传时间:2019-01-08 格式:DOC 页数:8 大小:2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依照阅读取向确定小说教学内容.doc_第1页
第1页 / 共8页
依照阅读取向确定小说教学内容.doc_第2页
第2页 / 共8页
依照阅读取向确定小说教学内容.doc_第3页
第3页 / 共8页
亲,该文档总共8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依照阅读取向确定小说教学内容.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依照阅读取向确定小说教学内容.doc(8页珍藏版)》请在三一文库上搜索。

1、依照阅读取向确定小说教学内容 阅读取向大致分为两类一是“鉴赏者”取向,一是“解读者”取向。从编者、作者、作品、预读者四个角度出发,小说一滴眼泪换一点水的阅读取向应该是“解读者”取向。“解读者”阅读取向的小说,可以“研读主题”“探究技法”“品析语言”为主体教学内容。 小说教学;教学内容;阅读取向 不同文体的阅读取向自然是不同的,所选择的教学内容也应该是不同的。 一、小说的阅读取向 (一)阅读取向的类别 阅读取向大致分为两类一是“鉴赏者”取向,一是“解读者”取向。王荣生教授在语文科课程论基础中指出“鉴赏者的阅读姿态、阅读方式,是将别人的东西当作自己的东西来感受。”1166每一个读者在阅读文本时都有

2、探索新知的原始阅读欲望,“鉴赏者”的阅读取向在阅读时一般会关注“写了什么”“怎么写的”,重在自身的阅读感悟,或是情节,或是技巧,抑或是情感。“解读者”在此基础上会关注“为什么这么写”。“解读者的阅读姿态、阅读方式,是将别人的东西当作别人的东西去理解”1167,读者以客观的视角看待文本,跳出自我看文本、看作者。 (二)阅读取向的确定 为了做好对小说阅读取向的判断,我们从编者、作者、作品、预读者角度出发,以一滴眼泪换一点水为例,看看小说的阅读取向应该是怎样的? 1.编者的意图 一滴眼泪换一点水被编入苏教版高中语文必修四“一滴眼泪中的人性世界”专题中的“美与丑的看台”板块。编者是这样解释这个专题的“

3、解读文学作品中的人性内涵,对提高我们认识生活的能力、净化我们的灵魂、提升我们的道德境界是十分重要的。”从编者的意图看,选择此文是为了突出强调“人性”“认识生活”“净化灵魂”“提升道德”。 2.作者的动机 巴黎圣母院是作家雨果在青年时期为了注解“命运”而作的浪漫主义色彩最浓的小说。他自己说,在研究圣母院的时候,在塔楼的暗角处,他发现了手刻的希腊字“命运”,于是开始了浪漫主义想象,希望寻求到“命运”二字的真正内涵。要想充分解读一篇文章,了解作者的创造动机和写作背景是必要的。 3.作品的全貌 要避免解读时的断章取义,就应由节选向原著拓展。雨果是浪漫主义作家,但他不是脱离现实的浪漫主义者。在巴黎圣母院

4、中,他着力表现天主教会和专制制度愚昧统治下的愚昧人心,表现以爱斯梅拉达为代表的无力抗争的底层人民,满怀人道主义精神。作品贯穿了反神权、反封建的主题,因为神权残害善良,扼杀人性,王权同样残害善良,镇压人民,两者又相互勾结。他用浪漫主义手法昭示一切受难者,在永恒的爱的光辉的照耀下,均将得救。从作品最终所要表达的主题出发才能更好地理解文本。 4.预读者的视角 相对学生而言,教师是教材文本的预读者。教师的解读对引导学生学习是十分重要的,如果教师的解读是单一的,在“预设”学习中就无法把握更为丰富的“生成”,错失教育良机。滴水之恩当涌泉相报,中国如此,外国也如此,伽西莫多以“生平第一次流出的”“一大颗眼泪

5、”喝到了那善与爱的“一滴水”,实际上就是用生命和尊严报答同情与怜悯,这是最朴素的人性。 从编者、作者、作品、预读者四个角度出发,我们可以得出这样的结论这类小说的阅读取向应该是“解读者”取向。小说是典型地表现生活的叙事文学形式之一,情节、人物、环境固然是小说的基本要素,但并不就是小说本身。小说叙述的东西,不能只关注它所再现的东西(故事情节),更重要的是再现这种东西的方式(讲述故事的方式),这样才能真正让学生进入小说的人性世界,通过探究来挖掘文字背后的作家追求。 二、依据阅读取向确定教学内容及实践探索 教什么比怎么教更重要。不同的阅读取向,教学内容的确定应该是不一样的。既然这篇文章适宜“解读者”取

6、向,那么,我们就看看怎么帮助学生解读。 从人文主题看,探讨的重点是人性中美与丑的对立与交织。学生要理解抽象的人性,就要去分析具体的人,如文本中的“看客”“伽西莫多”,文本外的“雨果”“读者”,只有从不同的视角来审视人性,才能让人性美丑更加鲜明而富有立体感。 从学习方式看,这一专题主要采用问题探讨的方式,让学生通过学习和探讨认识人性的复杂和丰富。不管问题是来自学生的课前预习还是教师预设生成,都应该围绕文本的核心思想。例如爱斯梅拉达为何给伽西莫多喂水?作者为何要用这么多笔墨渲染刻画军警、观众与克洛德?为什么说伽西莫多滚出的一大颗眼泪“也许是那不幸的人生平第一次流出的眼泪”?等等。 依据“解读者”阅

7、读取向,我们除了要通过阅读知道“写了什么”外,还应知道“怎么写的”。基于此,笔者在一滴眼泪换一点水的教学中确定了以“研读主题”“探究技法”“品析语言”为主体教学内容。 (一)研读主题 人性,是一个抽象而又具体的话题。生活中时时处处都在展示着人性的复杂与丰富、美丽与丑陋。几乎所有的文学作品,都直接或间接地表现着人性这个永恒的主题。雨果的作品亦是如此,他的人道主义追求在文中有充分体现。请看如下教学片段 师 我们一起找到伽西莫多流泪的语段,读一读。他为什么会流泪,而且是第一次流泪?又为什么独眼会一直干燥如焚、脸颊会被长时间的失望弄皱?请从文中找到根据。 生1 因为被人性美感动而流泪。围观群众都看热闹

8、,骂他,砸他,在这种情况下,只有他劫持过的爱斯梅拉达来送水喝,他因感动而流泪了。 生2 因为长期生活在人性丑的社会中,干燥如焚的独眼、被失望弄皱的脸颊,表现了伽西莫多焦灼绝望、渴求关爱的内心世界。 生3 生活在中世纪的伽西莫多感受到社会中人性丑的一面,内心一直处于失望和渴望当中。当爱斯梅拉达把水葫芦举到伽西莫多唇边的时候,他第一次流泪了。课文让我们看到了人性美和人性丑。 师 课文让我们感受到了“美”与“丑”的对比,丑让我们警醒,美让我们感动。伽西莫多的感动和群众的感动是人性的复苏,呼唤着真善美的到来。 在这个片段中,笔者抓住流泪的原因和独眼的特征引导学生进行探讨,关注人性的美与丑,一起解读出文

9、章的主题歌颂人性中美好的同情心,批判冷漠邪恶的行为及肮脏丑恶的灵魂。 (二)探究技法 优秀的作家能够综合运用各种表现方法塑造出生动感人的艺术形象,那些最基本的表现方法也是作家使用最多、最圆熟的方法,经典的小说是学习语言表现方法的最好的范例。因此说,小说的写作技法是小说教学的一个重要内容。请看如下教学片段 师 同学们从很多角度对克洛德和爱斯梅拉达进行对比,我还发现一个细节,大家听我仔细读这两段。当写到伽西莫多最后的态度变化时,这两处是这样写的“伽西莫多的脸色又黯淡起来了”“这时,(故意不读“人们看见”四字)他那一直干燥如焚的独眼里”有没有听出我读的与原文有何不同? 生 去掉了“人们看见”。 师

10、为何前面没有,这里要加上“人们看见”?作者这样写有什么目的? 学生思考了一会儿 生 爱斯梅拉达的善举不仅感动了伽西莫多,也感动了群众,唤起了群众的人性良知。 师 那就是说群众对伽西莫多态度前后发生变化了? 生 群众开始对伽西莫多厌恶憎恨,后来被爱斯梅拉达充满人性美的举动感动了。 在这个片段中,笔者抓住了一个细节“人们看见”。一个看似不起眼的叙述视觉,其实正蕴含着作者对群众这一群体本身美丑对照的看法在爱的感召下,群众可以由丑到美进行转化。 (三)品析语言 文字、文章、文学、文化等是语言的不同存在形式,它们同属于语言。小说是语言的艺术,是学习语言的范本。教师指导学生在运用语言的过程中提升语文素养,

11、语文学习的价值方能显现。请看如下教学片段 师 作者写很多群众有何用意?请从文中找出相关句子说说看。 生 我找的是第二自然段“群众有等候观赏公开行刑的习惯,所以并没有表现出十分不耐烦的样子,他们用观看刑台一个十法尺高的中空的水泥台子来消磨时间。”这一段告诉我们,围观群众都爱看热闹,即便等待的过程很长也没有表现出不耐烦。 师 老师注意到一个词“等候”,你怎么理解? 生 喜欢看,等着看,从中看出这些人无聊。 师 还有个词“观赏”,你怎么看? 生 带着欣赏的角度来看行刑,从中看出他们没有同情心。 课本、报刊杂志中的成语、名言警句等俯首皆是,但学生写作文运用到文章中的甚少,即使运用也很难做到恰如其分。为

12、什么?还是没有彻底“记死”的缘故。要解决这个问题,方法很简单,每天花3-5分钟左右的时间记一条成语、一则名言警句即可。可以写在后黑板的“积累专栏”上每日一换,可以在每天课前的3分钟让学生轮流讲解,也可让学生个人搜集,每天往笔记本上抄写,教师定期检查等等。这样,一年就可记300多条成语、300多则名言警句,日积月累,终究会成为一笔不小的财富。这些成语典故“贮藏”在学生脑中,自然会出口成章,写作时便会随心所欲地“提取”出来,使文章增色添辉。在这个片段中,笔者抓住“等候”“观赏”两个词,引导学生揣摩群众心理。这是两个容易被人忽略的词语,看似不经意,其实是抓住了关键。因为这两个词很传神地写出了围观群众

13、的心态,为后文群众的转变作了铺垫。 我国古代的读书人,从上学之日起,就日诵不辍,一般在几年内就能识记几千个汉字,熟记几百篇文章,写出的诗文也是字斟句酌,琅琅上口,成为满腹经纶的文人。为什么在现代化教学的今天,我们念了十几年书的高中毕业生甚至大学生,竟提起作文就头疼,写不出像样的文章呢?吕叔湘先生早在1978年就尖锐地提出“中小学语文教学效果差,中学语文毕业生语文水平低,十几年上课总时数是9160课时,语文是2749课时,恰好是30%,十年的时间,二千七百多课时,用来学本国语文,却是大多数不过关,岂非咄咄怪事!”寻根究底,其主要原因就是腹中无物。特别是写议论文,初中水平以上的学生都知道议论文的“

14、三要素”是论点、论据、论证,也通晓议论文的基本结构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但真正动起笔来就犯难了。知道“是这样”,就是讲不出“为什么”。根本原因还是无“米”下“锅”。于是便翻开作文集锦之类的书大段抄起来,抄人家的名言警句,抄人家的事例,不参考作文书就很难写出像样的文章。所以,词汇贫乏、内容空洞、千篇一律便成了中学生作文的通病。要解决这个问题,不能单在布局谋篇等写作技方面下功夫,必须认识到“死记硬背”的重要性,让学生积累足够的“米”。1王荣生.语文科课程论基础.上海上海教育,2018. (责任编辑方龙云)要练说,得练看。看与说是统一的,看不准就难以说得好。练看,就是训练幼儿的观察能力,扩大幼儿的认知范围,让幼儿在观察事物、观察生活、观察自然的活动中,积累词汇、理解词义、发展语言。在运用观察法组织活动时,我着眼观察于观察对象的选择,着力于观察过程的指导,着重于幼儿观察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的提高。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其他


经营许可证编号:宁ICP备18001539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