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息化背景下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对青少年德育教育的价值分析.doc

上传人:3d66 文档编号:1801108 上传时间:2019-01-08 格式:DOC 页数:6 大小:17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信息化背景下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对青少年德育教育的价值分析.doc_第1页
第1页 / 共6页
信息化背景下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对青少年德育教育的价值分析.doc_第2页
第2页 / 共6页
信息化背景下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对青少年德育教育的价值分析.doc_第3页
第3页 / 共6页
亲,该文档总共6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信息化背景下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对青少年德育教育的价值分析.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信息化背景下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对青少年德育教育的价值分析.doc(6页珍藏版)》请在三一文库上搜索。

1、信息化背景下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对青少年德育教育的价值分析 文章通过对一些处在信息化大背景下的青少年做调研,分别从思想转变,价值观转变以及导致行为模式更换等的现状进行了对比总结研究。 信息化科技 中国传统文化 青少年 德育教育 G41 A 2095-3089(2018)17-0083-01 在信息化科技未曾达到近日的盛况以前,莘莘学子追逐中国优秀的传统文化,熟读文字,敬老爱幼,尊重师长,以教师传授知识为主导向外延伸,在基础知识上创新发展,得以在信息化时代到来之前大展宏图。德育教育,顾名思义就是道德培育。信息化的背景下,现代的青少年对道德文化的理解不同于以往,思维方式趋近快捷化,行为模式更简单,实操

2、能力确有所下降。由此可见,青少年的教育生活已经侵入信息化科技的影子,青少年的思维以及心理也受到深刻的影响。因此鼓励青少年继承优良的传统文化,并将传统文化和新时代的信息化背景交叉相容,是目前教育界首当前驱的重要指导任务。德育教育是一切教育的根本,是一切信息发展的前提。 1.研究现代青少年的价值观念形态 青少年时代是国家人才培养的重要年龄阶段,信息化背景下青少年的价值观念等的转变与过去相比有很大的差异。而产生这种差异的根本源头是因为青少年的思想尚未成熟缺乏现代成人一样接触互联网信息时代带来的成果,通过网络传播的新闻不经分析一味相信或坚持,缺乏自动筛选过滤能力。由于互联网信息的复杂性,虽能有效促进青

3、少年与外界的合理沟通,但也有可能对青少年不成熟的是非观念进行误导, 甚至导致价值观的扭曲。 中国传统文化的内涵主要是以人为本,一心为公。教育的根本目的是为社会为国家培养更优质的人才,育人是真谛,只要每个人都能在教育中得到良好的思想教育,教育才能真正实现国家的兴盛。中国传统文化是中国人做事的信条,是中国上下五千年的文明沉淀,也是辉煌的历史文化见证。中国现代化教育也应严格按照过往的条例,根据中国传统的秉承再进行一系列的教学延伸。教育界不能只培养高技能低人品的人文傀儡。 2.细致探讨青少年教育工作中应该秉承的原则 2.1基本前提原则 首先要筛选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中的内容,选取一些能够配合青少年教育背景

4、的优良传统并在各类学校中启用。其次是指对青少年德育教育中包含的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内容要适度,不能避重就轻也不能过于冗长。最后是在进行传统优秀文化的德育教育时手段和方法要因地制宜,不能单纯的全部套用其他学校的方式方法,否则容易适得其反,达不到预期的效果。 2.2层次分明有重点 中国传统文化有多方面。要根据德育内容选取部分进行精华处理教育。如果有其他的教学任务,中国传统文化可作为辅助教育进行。一来可以使单调的德育教育显得生动更富有形象性,二来对于快马加鞭现代化的青少年更喜欢接受富有哲理性的教育本?|。也就是说,根据教学任务进行德育教育与中国传统文化的结合要层次分明有重点。 2.3手段灵活有创新 中国

5、传统文化是在历史年轮中结合当时情况而沉淀下来的非物质文化,再将其应用到青少年的德育教育时一定要和现阶段的社会进行融合改变才能教给学生。所谓改造和发展就是根据时代背景筛选出精华部分因材施教运用到德育教育中去。 3.深入探讨中国传统文化在青少年德育教育中的方法 3.1寓德育教育于书海 学校是人才的培养基地,学校应掌握本身的师资力量以及硬件水平,再根据学生对知识的接受水平而制定合理的教学模式。以往的传统教育侧重点在老师的传授,但却忽略了学生的学习能力和接受能力。在新的教学工作开展的同时,根据学生的兴趣开展德育教育。读书是一个很好的领悟手段,通过阅读经典传统文化,青少年学生可以突破教师的局限,进行自我

6、思考,与中国传统文化的思想相互了解。因此通过读书既可以充足学生们的业余时间,还能提高学生们的人文素养。 3.2用理解所得于生活 中国传统文化常常把仁义道义看得比金钱重要,理想是人们奋斗的动力,使人们积极面对生活。理想等信念使人类的生存赋予意义,高尚的道德行为是人们纷纷效仿的榜样。在现代化信息社会,我们要通过传统文化的熏陶,让青少年保持一个良好的心态,使得人格走向更光辉的一面。 3.3从对比中取得进步 传统文化有适合现代生活的哲理也有过于腐朽的过时说法,在讲解德育教育时不能一味褒扬好的一面而掩盖不合适的一面。要根据现代青少年的心里接受程度向青少年讲解优秀的传统文化中不够实用的理念。必要时可根据举

7、例说明对比说明来引导学生充分理解中国优秀的传统文化并运用到生活。 3.4在生活中实践 无论是课文知识还是传统德育教育,教育的宗旨都是希望学生可以学以致用,将中国未来发展交给新一代的青少年身上。学校要多开展“生活中的传统文化”为主题的实践活动,最大程度地指导现实中的生活,让青少年少走一些弯路,感受先贤们的智慧,同时也使青少年在实践活动中寓情于景,不断完善道德标杆。 4.结语 结合信息化背景的引导,将传统文化融入,在各个方面提高青少年对德育教育的学习和理解,有着创世纪性的利益。严格按照道德标准,深刻探讨并推进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德育教育的开展办法拥有非常重要的现实意义和价值。 1李景玉.传统文化视域下

8、的高校德育路径创新探析J.改革与开放,2018,(21)109-111+121. 2牛先锋.关于建筑工程项目信息化管理的探讨J.山西建筑,2018,(25)277-278. 3廖玉美.“立德树人”观下传统武术的当代德育价值和使命J.搏击(武术科学),2018,(03)14-15. 课本、报刊杂志中的成语、名言警句等俯首皆是,但学生写作文运用到文章中的甚少,即使运用也很难做到恰如其分。为什么?还是没有彻底“记死”的缘故。要解决这个问题,方法很简单,每天花3-5分钟左右的时间记一条成语、一则名言警句即可。可以写在后黑板的“积累专栏”上每日一换,可以在每天课前的3分钟让学生轮流讲解,也可让学生个人搜

9、集,每天往笔记本上抄写,教师定期检查等等。这样,一年就可记300多条成语、300多则名言警句,日积月累,终究会成为一笔不小的财富。这些成语典故“贮藏”在学生脑中,自然会出口成章,写作时便会随心所欲地“提取”出来,使文章增色添辉。4匡春芳.关于房屋建筑工程质量监督管理的探讨J.城市建筑,2018,(22)150+171. “师”之概念,大体是从先秦时期的“师长、师傅、先生”而来。其中“师傅”更早则意指春秋时国君的老师。说文解字中有注曰“师教人以道者之称也”。“师”之含义,现在泛指从事教育工作或是传授知识技术也或是某方面有特长值得学习者。“老师”的原意并非由“老”而形容“师”。“老”在旧语义中也是

10、一种尊称,隐喻年长且学识渊博者。“老”“师”连用最初见于史记,有“荀卿最为老师”之说法。慢慢“老师”之说也不再有年龄的限制,老少皆可适用。只是司马迁笔下的“老师”当然不是今日意义上的“教师”,其只是“老”和“师”的复合构词,所表达的含义多指对知识渊博者的一种尊称,虽能从其身上学以“道”,但其不一定是知识的传播者。今天看来,“教师”的必要条件不光是拥有知识,更重于传播知识。5裴培.信息化背景下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对高校德育教育的价值研究J.群文天地,2018,(20)142-143.与当今“教师”一称最接近的“老师”概念,最早也要追溯至宋元时期。金代元好问示侄孙伯安诗云“伯安入小学,颖悟非凡貌,属句有夙性,说字惊老师。”于是看,宋元时期小学教师被称为“老师”有案可稽。清代称主考官也为“老师”,而一般学堂里的先生则称为“教师”或“教习”。可见,“教师”一说是比较晚的事了。如今体会,“教师”的含义比之“老师”一说,具有资历和学识程度上较低一些的差别。辛亥革命后,教师与其他官员一样依法令任命,故又称“教师”为“教员”。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其他


经营许可证编号:宁ICP备18001539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