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和信息技术与教学深度融合的区别.doc

上传人:3d66 文档编号:1801254 上传时间:2019-01-08 格式:DOC 页数:6 大小:17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和信息技术与教学深度融合的区别.doc_第1页
第1页 / 共6页
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和信息技术与教学深度融合的区别.doc_第2页
第2页 / 共6页
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和信息技术与教学深度融合的区别.doc_第3页
第3页 / 共6页
亲,该文档总共6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和信息技术与教学深度融合的区别.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和信息技术与教学深度融合的区别.doc(6页珍藏版)》请在三一文库上搜索。

1、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和信息技术与教学深度融合的区别 G434A2095-9214(2018)09-0287-01 实现教育信息化的途径和方法就是实现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深度融合。目前,教育的核心仍然是学校教育,学校教育的核心是课堂教学,因此信息技术与教育深度融合的核心是信息技术与教学深度融合。 信息技术中的技术包括物化技术和智化技术两部分。所谓的物化技术,指的是人们在解决生产生活中的实际问题或者完成现实任务过程中所使用的工具和设备,如设备、计算机、操作系统等硬件及其软件;所谓的智化技术,指的是人们在解决生产生活中实际问题或者完成现实任务的过程中所使用的知识、策略、方法和技巧,如教学策略、教学设计等

2、。所以,不要将技术简单的理解为物化技术。 2018年至2018年,我们常听到的一个词是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2018年以后,我们常听到的是信息技术与教学深度融合。那么两者有什么区别呢? 一、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 1.来源。我国教育部在2018年颁发了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开始对我国基础教育进行改革,其中明确提出“大力推进信息技术在教学过程中的普遍应用,促进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的整合,逐步实现教学内容的呈现方式、学生的学习方式、教师的教学方式和师生互动方式的变革,充分发挥信息技术的优势,为学生的学习和发展提供丰富多彩的教育环境和有力的学习工具。(教育部,2018)”2018年开始的新课程改革突

3、出强调了“以学生为主体”、“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和“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三个教育理念。新课程改革对我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产生了深远的影响,这种影响直接推动全国中小学各学科教师积极运用信息技术支持课堂教学,极大的推动了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 2.涵义。北京师范大学何克抗教授在认为“所谓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的整合,就是通过将信息技术有效地融合于各学科的教学过程来营造一种新型教学环境,实现一种既能发挥教师主导作用又能充分体现学生主体地位的以自主、探究、合作为特征的教与学方式,从而把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创造性较充分地发挥出来,使传统的以教师为中心的课堂教学结构发生根本性变革,从而使学生的创新精神

4、与实践能力的培养真正落到实处。(何克抗,2018)” 3.特点。根据北京师范大学的何克抗教授所提出的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定义,分析得出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包含三个属性一是营造信息化教学环境,二是实现新型教与学方式,三是变革传统的课堂教学结构。只有准确把握这三个属性,才能真正理解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根本,然而这三个属性并不是并列、平行的。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基本内容是营造支持学生多种方式学习的丰富的信息化教学环境,通过实施具有“自主、探究、合作”特征学习活动的课堂教学(一般称为“整合”课),最终达到课堂教学结构的变革(从以教师为中心的教学结构转变为以教师为主导、以学生为主体的“主导-主体相结合”的

5、教学结构)。 二、信息技术与教学深度融合 1.来源。2018年,我国发布了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8-2020年)(以下简称纲要),描绘出我国教育十年发展的蓝图,其中明确指出“信息技术对教育发展具有革命性影响,必须予以高度重视。(教育部,2018)”教育部为深入落实纲要中关于教育信息化内容的总体部署,组织编制并在2018年发布了教育信息化十年发展规划(2018-2020年)(以下简称规划),对我国教育信息化进行了战略部署,规划指出“教育信息化充分发挥现代信息技术优势,注重信息技术与教育的全面深度融合,在促进教育公平和实现优质教育资源广泛共享、提高教育质量和建设学习型社会、推动教

6、育理念变革和培养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创新人才等方面具有独特的重要作用,是实现我国教育现代化宏伟目标不可或缺的动力与支撑。(教育部,2018)” 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深度融合的提法就来源于规划,它强的调信息技术和教育全面、深度地融合是一个宏观、系统的工程。 规划中对教育信息化的意义和实现教育信息化的途径与方法也进行了阐述。我国教育信息化工作的意义是“以教育信息化带动教育现代化,破解制约我国教育发展的难题,促进教育的创新与变革,是加快从教育大国向教育强国迈进的重大战略抉择。(教育部,2018)”我国实现教育信息化目标的途径与方法是充分发挥现代信息技术优势,实现信息技术与教育的全面深度融合。 2.涵义。信

7、息技术与教学深度融合,就是构建信息化教学环境,利用信息技术为学生构建随时(AnyWhere)、随地(AnyTime)、多途径(AnyWay)的个性化学习环境,实现以学为主的教学与方式,培养学生的高阶思维能力。 3.特点。信息技术与教学深度融合的三个特点是构建个性化的学习环境、实现以学为主的教与学方式、面向学生高阶思维能力培养。 个性化学习环境就是构建“人人皆学、处处能学、时时可学”的学习环境,学习者可以根据自身特点和需求个性化选择定制学习内容和学习方式。 实现以学为主的教与学方式是教师的教学设计要从学生学习的角度开展,遵循学习规律和学习者特征,注重学生能力的发展。 培养学生的高阶思维能力是指在

8、教学过程中注重学生分析、综合、评价、创造能力的发展。 宋以后,京师所设小学馆和武学堂中的教师称谓皆称之为“教谕”。至元明清之县学一律循之不变。明朝入选翰林院的进士之师称“教习”。到清末,学堂兴起,各科教师仍沿用“教习”一称。其实“教谕”在明清时还有学官一意,即主管县一级的教育生员。而相应府和州掌管教育生员者则谓“教授”和“学正”。“教授”“学正”和“教谕”的副手一律称“训导”。于民间,特别是汉代以后,对于在“校”或“学”中传授经学者也称为“经师”。在一些特定的讲学场合,比如书院、皇室,也称教师为“院长、西席、讲席”等。三、“整合”与“融合”的区别 信息技术支持课堂教学经历了计算机辅助教学(CA

9、I)、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信息技术与教学深度融合三个阶段,很多人认为这三个词的含义是一样的,无非就是时髦的炒作概念。其实不然,三个词既体现了对教育中技术价值追问的不断深入,也体现了信息化教学的发展过程,计算机辅助教学(CAI)强调的是教师利用其编制的课件采用对话的方式对学生进行训练;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强调的是把作为教育之外客体的信息技术与作为主体的教育相整合,与在课堂教学中开展信息技术支持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活动;信息技术与教学深度融合强调的是教育内的技术与教育相互改变、不断适应的过程,技术支持课堂教学方法、模式的变革,“融合”阶段的课堂教学,信息技术已经成为教学开展的核心要素,教学方法

10、创新是实现信息技术与教学深度融合的必经之路。 四、总结 唐宋或更早之前,针对“经学”“律学”“算学”和“书学”各科目,其相应传授者称为“博士”,这与当今“博士”含义已经相去甚远。而对那些特别讲授“武事”或讲解“经籍”者,又称“讲师”。“教授”和“助教”均原为学官称谓。前者始于宋,乃“宗学”“律学”“医学”“武学”等科目的讲授者;而后者则于西晋武帝时代即已设立了,主要协助国子、博士培养生徒。“助教”在古代不仅要作入流的学问,其教书育人的职责也十分明晰。唐代国子学、太学等所设之“助教”一席,也是当朝打眼的学官。至明清两代,只设国子监(国子学)一科的“助教”,其身价不谓显赫,也称得上朝廷要员。至此,

11、无论是“博士”“讲师”,还是“教授”“助教”,其今日教师应具有的基本概念都具有了。信息化教学是当前教学的主要形式,而信息技术与教学深度融合是信息化教学的最新阶段,在这一阶段,信息技术是一种问题解决的方法,是一种思维方式,促使信息化教学的不断创新,创新方法、创新模式、创新应用,推动信息技术与教育的深度融合。 (鄂尔多斯市电化教育馆)一般说来,“教师”概念之形成经历了十分漫长的历史。杨士勋(唐初学者,四门博士)春秋谷梁传疏曰“师者教人以不及,故谓师为师资也”。这儿的“师资”,其实就是先秦而后历代对教师的别称之一。韩非子也有云“今有不才之子师长教之弗为变”其“师长”当然也指教师。这儿的“师资”和“师长”可称为“教师”概念的雏形,但仍说不上是名副其实的“教师”,因为“教师”必须要有明确的传授知识的对象和本身明确的职责。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其他


经营许可证编号:宁ICP备18001539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