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息技术的合理应用,成就有效的数学课堂.doc

上传人:3d66 文档编号:1801640 上传时间:2019-01-08 格式:DOC 页数:9 大小:21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信息技术的合理应用,成就有效的数学课堂.doc_第1页
第1页 / 共9页
信息技术的合理应用,成就有效的数学课堂.doc_第2页
第2页 / 共9页
信息技术的合理应用,成就有效的数学课堂.doc_第3页
第3页 / 共9页
亲,该文档总共9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信息技术的合理应用,成就有效的数学课堂.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信息技术的合理应用,成就有效的数学课堂.doc(9页珍藏版)》请在三一文库上搜索。

1、信息技术的合理应用,成就有效的数学课堂 互联网+时代的到来,给教育带来了翻天覆地的变化,而落实教育部颁发的教育信息化十年发展规划(2018-2020年)总体要求也迫在眉睫。顺应时代和时局要求,一线教师应告别一根粉笔、一本教科书和一张三寸不烂之舌一屹立于课堂教学的现状,而要通过“三通两平台”,利用信息技术手段提高课堂教学效率,但据我观察,许多老师并未合理应用信息技术手段,只是把这些先进的设备变相的当作“小黑板”、“显示器”等功能在重复性地使用,究其原因有三嫌制作课件耗时耗力,麻烦;观念没转变,抵触新鲜事物,依然是穿新鞋走老路;未掌握信息技术的操作技巧,一切是“拿来主义”思想,为使用而使用。这样极

2、易造成教师的讲与学生的学脱节,长此以往不利于学生思维和能力的发展,更别说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了。为了解决这两者之间的矛盾,我觉得应从合理应用信息技术入手,在每节课的重难点处发挥应有的作用,以解决学生在学得过程中遇到的抽象难懂、枯燥乏味、复杂易混的问题。 信息技术;合理应用;有效 G623A2095-9214(2018)11-0012-02 【论文创新点】从数学教学的四大领域入手,用课堂实例说明合理应用信息技术的有效性的必要性,摒弃理论、哲理的讲述,用浅显的实例阐明论点。 互联网+时代的到来,给教育带来了翻天覆地的变化,而落实教育部颁发的教育信息化十年发展规划(2018-2020年)总体要求也迫在

3、眉睫。顺应时代和时局要求,一线教师应告别一根粉笔、一本教科书和一张三寸不烂之舌屹立于课堂教学的现状,而要通过“三通两平台”,利用信息技术手段提高课堂教学效率,但据我近几年的观察,发现许多老师并未合理应用信息技术手段,只是把这些先进的设备变相的当作“小黑板”、“显示器”等功能在使用,究其原因有三嫌制作课件耗时耗力,麻烦;观念没转变,抵触新鲜事物,依然是穿新鞋走老路;未掌握信息技术的操作技巧,一切是“拿来主义”思想,为使用而使用。这样极易造成教师的讲与学生的学脱节,长此以往不利于学生思维和能力的发展,更别说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了。为了解决这两者之间的矛盾,我觉得应从合理应用信息技术入手,在每节课的重

4、难点处发挥应有的作用,以解决学生在学得过程中遇到的抽象难懂、枯燥乏味、复杂易混的问题。下面结合近几年的教学经验和所思所想,从数学教学包含的四个领域谈谈合理应用信息技术的一些做法。 一、在概念教学中的合理应用,化抽象为形象 在有效教学蓬勃发展的今天,衡量有效教学的关键指标已经从教师的教学转移到了学生的学习。纵观以往老师对概念教学往往是注重字面的解释和理解,而缺乏深层次的探究,发现学生对概念知识往往是浮于表面意思,不知内涵,这种停滞于字面意思的理解往往使学生的许多困惑或问题不被发现,造成学生缺乏对数学内涵必要而深刻的理解,长此以往不利于学生的成长和发展。基于此,我采用了鸿合交互式电子白板中的拖拽功

5、能和视频播放功能将概念中隐性的外延显性化,化抽象为形象。例如我在教学苏教版小学数学五年级下册分数的基本性质一课教学例11时(如下图) 与当今“教师”一称最接近的“老师”概念,最早也要追溯至宋元时期。金代元好问示侄孙伯安诗云“伯安入小学,颖悟非凡貌,属句有夙性,说字惊老师。”于是看,宋元时期小学教师被称为“老师”有案可稽。清代称主考官也为“老师”,而一般学堂里的先生则称为“教师”或“教习”。可见,“教师”一说是比较晚的事了。如今体会,“教师”的含义比之“老师”一说,具有资历和学识程度上较低一些的差别。辛亥革命后,教师与其他官员一样依法令任命,故又称“教师”为“教员”。学生通过视觉观察比较、计算很

6、快发现1/3=2/6=3/9,但有一个小小的声音响起“将阴影部分重叠在一起,不就知道了吗”,我立刻请他上台实现自己的想法,他非常惊讶“呀,真的可以啊”,他兴奋的在白板上拖拽着,台下同学也投来羡慕的目光,在这样的宽松气氛中,学生为自己的想法得到满足而高兴,也为后续的学习创设良好的探究氛围。紧接着在探究1/2=2/4=4/8=8/16时,由于学生受手中正方形大小的限制,只能对折6次,于是我就通过播放视频将这样的一张正方形纸进行更多次的对折,让学生去逐一找出与1/2相等的分数,当对折到第10次时学生兴奋的告诉你“老师,没必要再对折下去了,我们发现规律了”,我故作神秘地问“真的吗?”这时你会听到学生很

7、自豪地告诉你他的发现,然后你的任务就剩下引导他们自主探究规律,最后归纳出分数的基本性质。最为精彩的是当学生运用分数的基本性质去解释2/6=3/9时,一个学生说“2/6的分子和分母同时乘1.5等于3/9”,另一个学生友情提醒“分数的基本性质中乘或除以一个相同的数0除外,这个相同的数别忘了还可以是小数哦。”令在备课时都忽略这一点的我都感到惭愧,也激动不已。这节课给听课老师留下深刻印象的是“你虽然课件用的不多,但就这两处就用到了实效上,这节课是学生的精彩成就了你的精彩。” 观察内容的选择,我本着先静后动,由近及远的原则,有目的、有计划的先安排与幼儿生活接近的,能理解的观察内容。随机观察也是不可少的,

8、是相当有趣的,如蜻蜓、蚯蚓、毛毛虫等,孩子一边观察,一边提问,兴趣很浓。我提供的观察对象,注意形象逼真,色彩鲜明,大小适中,引导幼儿多角度多层面地进行观察,保证每个幼儿看得到,看得清。看得清才能说得正确。在观察过程中指导。我注意帮助幼儿学习正确的观察方法,即按顺序观察和抓住事物的不同特征重点观察,观察与说话相结合,在观察中积累词汇,理解词汇,如一次我抓住时机,引导幼儿观察雷雨,雷雨前天空急剧变化,乌云密布,我问幼儿乌云是什么样子的,有的孩子说乌云像大海的波浪。有的孩子说“乌云跑得飞快。”我加以肯定说“这是乌云滚滚。”当幼儿看到闪电时,我告诉他“这叫电光闪闪。”接着幼儿听到雷声惊叫起来,我抓住时

9、机说“这就是雷声隆隆。”一会儿下起了大雨,我问“雨下得怎样?”幼儿说大极了,我就舀一盆水往下一倒,作比较观察,让幼儿掌握“倾盆大雨”这个词。雨后,我又带幼儿观察晴朗的天空,朗诵自编的一首儿歌“蓝天高,白云飘,鸟儿飞,树儿摇,太阳公公咪咪笑。”这样抓住特征见景生情,幼儿不仅印象深刻,对雷雨前后气象变化的词语学得快,记得牢,而且会应用。我还在观察的基础上,引导幼儿联想,让他们与以往学的词语、生活经验联系起来,在发展想象力中发展语言。如啄木鸟的嘴是长长的,尖尖的,硬硬的,像医生用的手术刀样,给大树开刀治病。通过联想,幼儿能够生动形象地描述观察对象。再如我在执教苏教版小学数学四年级下册三角形的三边关系

10、一课时,在探究“三角形三边关系”环节,当学生从实际动手操作小棒活动(从4cm、5cm、8cm、2cm这四根小棒中任意选三根小棒,看能否围成一个三角形)中初步得出“任意两边长度的和要大于第三边“,我不急于肯定,而是追问一句“你是怎么理解这句话的意思?”把问题抛给学生,去验证学生理解这句话的思考过程。学生会从“大于”两字加以解释两边之和(不能小于、也不能等于,一定要大于)第三边,如果两边之和小于或等于了就会出现不能做到首尾相接或三条边在同一条直线上情况,只有大于第三边才能围成一个三角形,还有一个学生补充到三角形第三条边一定小于两边之和,而我的任务是配合学生的回答一一用PPT课件演示他们说的各种情况

11、,这时的信息技术在这里只是辅助功能,为学生的思维呈现具象化,同样也收到了良好的学习效果。所以我认为合理的应用信息技术手段在学生的“痒处”反复抓挠,能帮助学生剥离数学概念的非本质属性,理解概念的本质。 二、在图形与几何教学中的合理应用,化静态为动态 有教育家说“中国孩子的创造力和想象力都被传统教育扼杀了。”因为在以往教学中,老师们往往忽视了“图形与几何”教学中的一个重要环节如何让学生自觉地进行有效的动态想象。那么在信息化大时代,我们可以借助PPT的动态演示让学生进行图形的动态想象,让学生对观察到的图形先获取、存储,再回忆、加工、输出,使想象活动更具有方向性,让学习过程有如一个生产过程,学生在不断

12、的劳作中从形状、特征、方位、变换等多种角度完成对图形的感知活动,进而认识图形,达到真正发展学生空间观念的教学目的。例如我曾听过一节苏教版小学数学三年级下册轴对称图形一课的巩固环节,教师巧妙的利用PPT的动画效果将交通标志图先分解再组合,由整体到局部的认识轴对称图形。具体过程是先出示禁止通行图,学生判断是轴对称图形,然后动态的向圆内走进一个行人变成禁止行人通行图,学生发现这两个图形组合后,由于行人不是轴对称图形,导致整体也不是轴对称图形;这时老师将圈内的行人消去,开入一辆小轿车变成禁止车辆通行图,说“小轿车是轴对称图形,那现在组合在一起应该是轴对称图形了吧?”学生说“虽然两者都是轴对称图形,但组

13、合在一起后两者的对称轴不在同一位置,不能用一条对称轴就将这幅图分成完全一样两半,所以它也不是轴对称图形。”教师顺着学生的思路,追问“有办法将它变成轴对称图形吗?”学生建议转动禁止通行图,然后师生进入人机互动环节,说“你感觉禁止通行图转到什么位置时能成轴对称图形,就立刻喊停,”试了几次后才成功,因为转动的角度偏差一点点都不行,我觉得这个环节的设计精妙之处在于教师在新知认识基础上寻找新的切入点,变换角度和程序,充分利用信息技术手段,化静态的画面为动态的过程,不仅抓住学生的注意力,而且启动学生的数学思考,既巩固已学知识,又解决“整体与局部”间的矛盾问题,从而成就有效的教学课堂。 三、在计算教学中的应

14、用,化枯燥为有趣 数学算式是数学问题的高度概括,是经过抽象化、形式化、符号化的语言,它体现一种简洁美。但对于小学生来说,要体会这一数学的美是相当困难的,因为符号化的语言给学生的直接感受是枯燥无味的,所以计算教学要重视数感的培养,可以借助图形的动态呈现化枯燥为有趣。例如我曾听过一节苏教版小学数学三年级下两位数乘两位数的计算,教师在教学“2412=?”时趣味引入,由屏幕上的一个大黑点,通过学生配合地吹,分解出满屏杂乱无章的小圆点,然后教师组织学生猜测一共有多少个小圆点?学生先是瞎猜,都不能得到准确数,老师启示有没有什么办法让我们一眼了然的通过计算知道准确数呢?这时爱思考学生就会建议先把这些小圆点进

15、行排列,然后再计算。于是教师在屏幕上动态呈现“每行24个,12行”点子图和它表示的“2412=?”算式。然后告诉学生,你可以在你的点子图中进行圈圈、画画来解决“一共有几个小圆点”的问题。你会发现这里学生的学习不是老师强加给他们的,是内驱力促使他们想去解决问题的。接着学生借助点子图创造出了多种计算方法,但又建立在他们原有认识水平上的,都是将点子图分成两部分进行计算,这其中就包含对这一题进行竖式计算的算法与算理,所以对后继的学习就顺理成章了。我觉得在这个过程中,教师淡化了教的痕迹,突显学生学的过程,重视学生独立解决问题能力的培养,借助课件的功能,发挥点子图的作用,变枯燥的计算课为有趣的探索课,同样

16、收到了高效的教学效率。 四、在统计与概率中的应用,化难懂为易学 “统计与概率”教学的核心是帮助学生逐渐建立起数据分析的观念。平时我们的课堂应该让学生产生对数据的亲切感,愿意从数据分析中获取信息,愿意用数据统计来帮助解决问题,以往在教学苏教版小学数学五年级上册游戏规则的公平性一课时,常常在抛硬币实验后,探究游戏规则的公平性与等可能性事件的关系时,将自己处于尴尬境地,然后感慨能否验证,真要凭运气。后来我从一本书中得到启示,先让学生多次掷硬币,然后用统计图的方法直观演示,并计算出现正面与反面的比例(频率),最后用频率估计一下出现正面或反面的可能性是多大,如果接近1/2的话,就推断这个硬币大概是均匀的

17、。这种通过数据来进行推断,让学生既体会了随机,又感受了数据中蕴含着信息,虽然每次的结果无法事先知道,但实验次数多了能够帮助我们做一些判断,最后带领学生去体会科学家们经过上万次的实验结果,就不那么牵强了。这里使用信息技术手段是为学生进行分析做准备的,它的合理性是既不宣兵也不夺主。 纵上所述,我觉得在互联网+时代,我们一线老师上一节精彩的常态课并不是难事,不需要你十八般武艺样样精通,只要你把握有效的课堂教学宗旨从动机到结构都是以学生学习为中心来组织,而不是以教师为中心来组织。合理应用信息技术手段,把学生的想法与课件的呈现有机结合,就不会将自己处于被动状态而盲目地想借助课件来提高课堂效率,而会在不断

18、的摸索中既提高你解读教材能力,又提高的应用信息技术能力,进而成就你精彩的课堂和形成你独特的教学风格,何乐而不为呢,反正我是朝着这个目标努力前进的。 (福建省福安市下白石中心小学) 1可以这样教数学16个小学数学名师的教学智慧.华东师范大学.要练说,得练听。听是说的前提,听得准确,才有条件正确模仿,才能不断地掌握高一级水平的语言。我在教学中,注意听说结合,训练幼儿听的能力,课堂上,我特别重视教师的语言,我对幼儿说话,注意声音清楚,高低起伏,抑扬有致,富有吸引力,这样能引起幼儿的注意。当我发现有的幼儿不专心听别人发言时,就随时表扬那些静听的幼儿,或是让他重复别人说过的内容,抓住教育时机,要求他们专心听,用心记。平时我还通过各种趣味活动,培养幼儿边听边记,边听边想,边听边说的能力,如听词对词,听词句说意思,听句子辩正误,听故事讲述故事,听谜语猜谜底,听智力故事,动脑筋,出主意,听儿歌上句,接儿歌下句等,这样幼儿学得生动活泼,轻松愉快,既训练了听的能力,强化了记忆,又发展了思维,为说打下了基础。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其他


经营许可证编号:宁ICP备18001539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