儒家“五常”对思想政治教育的现代价值.doc

上传人:3d66 文档编号:1802117 上传时间:2019-01-08 格式:DOC 页数:5 大小:16.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儒家“五常”对思想政治教育的现代价值.doc_第1页
第1页 / 共5页
儒家“五常”对思想政治教育的现代价值.doc_第2页
第2页 / 共5页
儒家“五常”对思想政治教育的现代价值.doc_第3页
第3页 / 共5页
亲,该文档总共5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儒家“五常”对思想政治教育的现代价值.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儒家“五常”对思想政治教育的现代价值.doc(5页珍藏版)》请在三一文库上搜索。

1、儒家“五常”对思想政治教育的现代价值 “仁义礼智信”思想作为我国传统文化的精髓,是我国古代主要的伦理教化内容。而其现代价值,只要坚持辩证思想,用批判的态度对待五常思想,就能够作为当下思政教育的理论基础,最终应用于实践加强学生政治教育,提高学生道德素质。 仁义礼智信;思想政治教育;现代价值 一、仁义礼智信的演变历程及内涵 (一)演变历程 温克勤认为关于“仁义礼智信”的记载可能源于商周时期。 春秋前中期,五常思想主要收录于国语和左传。如“爱亲之谓仁”、“义以出礼”、“礼不行则上下昏”、“智而始”、“信以立志” 等说法。相较于前期,其五常思想已深入到其内涵考量上,为后人研究提供了丰富的史料。 孔子在

2、归纳早期德育思想和周礼的基础上,提出“仁”“礼”思想。孟子认为仁义礼智是德之四端,是人性善最直接的表达,并把仁义礼智结合在一起,对其内涵进行了界定,使得五常思想初具轮廓。 西汉初,董仲舒具体阐述五常,即仁义礼智信。至此五常思想正式提出,并作为基本的社会规范被推行。 (二)仁义礼智信内涵 “仁”作为“五常”之首,其内涵多样。广义之“仁”是全德之辞;狭义之“仁”是人人之间的相亲相爱。其核心即为“爱人”。 孔子以义为立身处世之本,提出“义利之辨”。孟子认为仁为上,义则次之,仁义二者辩证统一。 礼作为典章制度,主要用以维护上层建筑以及人际交往中的礼节仪式;作为道德规范,主要考量统治阶级的一切行为。 “

3、智”是“知”的后起字,它不是一种客观对象化的知识,而是指主体对人生与社会的一种洞察或体悟。 信,指诚实不欺,其诚信之德主要在于言行一致,表里如一。 (三)仁义礼智信的现代价值 李汉秋建议在学校教学中融入五常思想。他认为“仁是最高的道德精神,即为现代人文精神;整治见利忘义等不正之风,要大力提倡义的思想;礼是建设和谐社会的重要理论核心;智则要求理性思考,不断创新;信是为人处世的准则,也是社会和谐的基本准则。 二、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现状 大学生是未来社会的建设者,须具备过硬的思想政治素质。然而,受西方新自由主义思潮的消极影响,部分学生的政治信仰、价值观念、人生态度和行为取向都发生根本变化。 存在的

4、主要问题 1.拜金主义盛行。以西方的个人主义和拜金主义为主流的价值观,对大学生的思想观念造成了冲击,特别是拜金主义最为严重。大学生对金钱的攀比,追求个性消费,追求奢侈品的现象在其日常生活中屡见不鲜。 2.缺乏明辨是非的能力。大学生存在于德智方面的问题,并不是指智力方面有问题,主要是说大学生在黑白面前所表现出来的态度。一些网络流行语如“打酱油、然并卵”等都充分表现出大学生的冷漠和消极的处事态度。 3.诚信缺乏。大学生诚信缺失,不仅表现在考试作弊,论文抄袭,也突出表现在人际关系上,缺乏诚信精神。言而无信,借钱不还的行为在校园中时有发生。这不仅损害了同学之间的人际关系,导致人情寡淡,同时也诱发了人际

5、关系危机和冲突。 三、借鉴“仁义礼智信”思想,加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 “仁义礼智信”思想是思政教育中尤为重要的资源,其利用直接影响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开展。要将五常思想置于时代背景下,发扬其精髓,取缔其糟粕,把思想精华有机地融入到当代大学生思政教育中,加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 (一)设立思想教育建设目标 古代思想道德规范目标为“修身”,而当代大学生思政教育的个人目标为“育德”,是将社会道德思想、社会规范转化为个体人的品德,使个体成为符合社会发展需要的具有良好品德的人。所以无论是“修身”还是“育德”都强调道德品质的内化,二者有异曲同工之妙。 (二)完善思想政治教育内容 1.人际关系的处理。孔

6、子的“仁者爱人”;孟子的“老幼之爱”,都强调始终要有一颗“仁爱”之心,要懂得关心别人、爱护别人。同样,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内容也应将“仁爱”纳入其中,以此来辅助大学生形成更加宽容,仁爱的道德规范,养成良好的人际交往能力。 2.个人与社会的关系。五常思想强调国家利益、集体利益高于个人利益,无论是孟子的“忧天下”;还是荀子的“成天下之大事”,都强调个人要把国家的利益摆在首位,要心系国家、社会。新时期的大学生思政教育,同样要树立爱国主义情怀,培养大学生的主人翁意识和国家至上的道德情感。 一般说来,“教师”概念之形成经历了十分漫长的历史。杨士勋(唐初学者,四门博士)春秋谷梁传疏曰“师者教人以不及,故谓

7、师为师资也”。这儿的“师资”,其实就是先秦而后历代对教师的别称之一。韩非子也有云“今有不才之子师长教之弗为变”其“师长”当然也指教师。这儿的“师资”和“师长”可称为“教师”概念的雏形,但仍说不上是名副其实的“教师”,因为“教师”必须要有明确的传授知识的对象和本身明确的职责。 1叶飞,现代性视阈下的儒家德育.北京北京师范大学,2018,11. “教书先生”恐怕是市井百姓最为熟悉的一种称呼,从最初的门馆、私塾到晚清的学堂,“教书先生”那一行当怎么说也算是让国人景仰甚或敬畏的一种社会职业。只是更早的“先生”概念并非源于教书,最初出现的“先生”一词也并非有传授知识那般的含义。孟子中的“先生何为出此言也

8、?”;论语中的“有酒食,先生馔”;国策中的“先生坐,何至于此?”等等,均指“先生”为父兄或有学问、有德行的长辈。其实国策中本身就有“先生长者,有德之称”的说法。可见“先生”之原意非真正的“教师”之意,倒是与当今“先生”的称呼更接近。看来,“先生”之本源含义在于礼貌和尊称,并非具学问者的专称。称“老师”为“先生”的记载,首见于礼记?曲礼,有“从于先生,不越礼而与人言”,其中之“先生”意为“年长、资深之传授知识者”,与教师、老师之意基本一致。2徐克谦.“仁义礼智信”与当代社会道德文明建设J.学习论坛,2018,4. 3温克勤.仁义礼智信的形成和基本内涵J.思想政治工作研究,2018,6. 4葛晨虹

9、.新时期弘扬仁义礼智信传统美德的意义J.思想政治工作研究,2018,6. 5郑丽,仁义礼智信思想与大学生思想道德教育D.浙江杭州电子科技大学,2018,10.“教书先生”恐怕是市井百姓最为熟悉的一种称呼,从最初的门馆、私塾到晚清的学堂,“教书先生”那一行当怎么说也算是让国人景仰甚或敬畏的一种社会职业。只是更早的“先生”概念并非源于教书,最初出现的“先生”一词也并非有传授知识那般的含义。孟子中的“先生何为出此言也?”;论语中的“有酒食,先生馔”;国策中的“先生坐,何至于此?”等等,均指“先生”为父兄或有学问、有德行的长辈。其实国策中本身就有“先生长者,有德之称”的说法。可见“先生”之原意非真正的“教师”之意,倒是与当今“先生”的称呼更接近。看来,“先生”之本源含义在于礼貌和尊称,并非具学问者的专称。称“老师”为“先生”的记载,首见于礼记?曲礼,有“从于先生,不越礼而与人言”,其中之“先生”意为“年长、资深之传授知识者”,与教师、老师之意基本一致。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其他


经营许可证编号:宁ICP备18001539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