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工匠精神”视角下旅游职业教育创新研究.doc

上传人:3d66 文档编号:1802609 上传时间:2019-01-08 格式:DOC 页数:10 大小:22.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关于“工匠精神”视角下旅游职业教育创新研究.doc_第1页
第1页 / 共10页
关于“工匠精神”视角下旅游职业教育创新研究.doc_第2页
第2页 / 共10页
关于“工匠精神”视角下旅游职业教育创新研究.doc_第3页
第3页 / 共10页
亲,该文档总共10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关于“工匠精神”视角下旅游职业教育创新研究.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关于“工匠精神”视角下旅游职业教育创新研究.doc(10页珍藏版)》请在三一文库上搜索。

1、关于“工匠精神”视角下旅游职业教育创新研究 ?S着旅游产业为代表的第三产业不断壮大,经济效益愈加鲜明,培养旅游服务人才的职业教育面临着新的发展趋势。在大力提倡“工匠精神”的今天,旅游职业教育连接着学生的就业问题和长远的人才培养,使旅游职业教育的创新研究面临着新的发展。本文针对“工匠精神”视角下旅游职业教育的价值意义、创新措施及具体研究进行探究。 工匠精神 旅游职业教育 创新策略 随着我国教育事业的发展,职业院校在旅游相关专业课程的设置方面,进行了一系列的探究和强化。相比较其他职业专业,旅游专业具备职业消耗低、劳动系数大、就业人数多、发展机遇广、综合效益好等特点,已经被国家教育部门定位为战略性经

2、济支出产业和现代服务型产业。但是从整体发展规模上看,我国职业教育起步时间短,在课程体系、教学师资、招生制度、评价机制等方面存在着一定的问题。在大力提倡职业教育和“工匠精神”互相融合的时代背景下,借助于“工匠精神”的教育引领,增强旅游职业教育创新、开拓就业服务渠道已经成为摆在广大教育面前的重要任务。1 一、“工匠精神”视角下旅游职业教育创新的价值意义 顾名思义,“工匠精神”指的是一种精益求精、追求完美、勇于创新、开拓进取的职业精神。自古以来,“工匠精神”在悠久的历史中积淀了深厚的文化价值。一些物质、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者们在自身技艺上进行了全面的探索,以坚贞不移的信念坚守着传统文化的传承和现代文

3、化的开拓。2018年3月,李克强总理在政府报告中指出,大力倡导企业开展个性化定制、柔性化生产,塑造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这是“工匠精神”一词首次公开进入大众视野。而在国务院关于实施强国战略的第一个十年行动纲领中国制造2025中,明确提出要突出创新人才培养、优化职业教育环境、发挥制度政策优势,实现中国制造向中国创造转变;中国速度向中国质量转变;中国产品向中国品牌转变。这就要求具备“工匠精神”的优秀人才成为国家人才战略的发展支撑,并通过一系列的教学策略,实现职业教育的综合发展。因此,在职业教育中融入“工匠精神”,不仅仅体现在精神意识的提升上,更要付诸于实践行动之中。要在职业教育中借鉴和学习中国古代优

4、秀匠人的敬业精神,启发广大职业学生认清教育的意义。以敢为人先、争创一流的态度,提高职业教育的发展成效。实现对旅游职业教育制度的全面探索。2 二、“工匠精神”视角下旅游职业教育面临的发展现状 中国旅游业“十二五”发展规划纲要中的统计数据表明,截止到2018年,中国旅游业的总收入将达到2.5万亿元,旅游业新增就业人数达到1650万人,在每年旅游资源型项目就业中,新增岗位60个以上。这一数据清晰的表明,我国正面临旅游业转型升级的关键时期,同时也处于旅游业人才培养的黄金时期。因此管理和创新旅游职业教育的发展策略可谓是在必行。尽管“工匠精神”的发展要义逐渐被人所熟知,然而在职业教育、管理创新和发展模式上

5、,仍然存在着一定的发展问题 1. 旅游职业教育的发展体系不够健全 旅游职业教育专业致力于培养具备旅游服务知识及职业道德、熟悉相关法律法规;掌握旅游岗位技能的综合性人才。旅游职业教育以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相结合的模式,培养旅游业一线从业人员及初、中级管理岗位。从培养“工匠精神”的教学视角上看,旅游职业教育主要围绕旅游服务管理和酒店运营管理这两大专业去开展,需要在相关行业规范和行业技能上进行深化。但是,当前很多旅游职业专业工作者并没有在教育体系上形成系统的规划。导致旅游职业教育的知识性、通用性较为匮乏。再加上受外在因素的影响,很多人都认为旅游行业是一项“吃青春饭”的行业,在无形之中给旅游职业教育的深

6、化带来了潜在的危机。 2. 旅游职业教育的教材设置缺乏特点 当前形势下,旅游职业教育并没有形成一套统一的理论教材,没有达到旅游专业的“专材专用”。很多职业院校在旅游教育的教材上,变化性较强。往往这一届学生用这本教材,下一届学生用另一部教材。导致旅游学科在课堂上无法形成专业的教学局面。一些专业研究教材的专业学者在探究旅游职业的进程中,注重解释旅游行业的活动规律,缺乏对职业道德、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同时,旅游职业教育中所应用的教材除了“酒店服务与管理”、“导游实务”等专业课程外,诸如法律基础、办公自动化等基础课程的开设缺乏个性化教育的提升。造成教学成效较低,极大地影响了学生在各学科层次表现出来的逻

7、辑性和层次性。3 3. 旅游职业教学模式的创新力度不足 在国内大部分旅游院校中,专业课程的设置和教学模式仍然沿用着传统的教学手法。除了上述所说的酒店服务、旅游管理区域以外,仍需要学习和现代旅游业相关的交通制造业、景区管理、园林艺术等专业。但是这些专业的开设情况存在滞后性。在教学手法上,还沿用着“照本宣科”的教育模式,在整体教学布局上普遍落后于当前旅游业的形势。同时,在旅游学科系统性能的培养上,严重忽视了实践教学体系的发展,在所应用的课程中也遭遇着一些尴尬的局面。例如,旅游教学难以吸引学生的兴趣、旅游专业学生实践能力不足、服务意识和团队意识不强、校外实践无法顺利进行等等。 4. 旅游职业教育类学

8、生就业质量不高 尽管我国旅游产业蓬勃发展,但是在用人单位和职业院校的对接上,面临着“用人单位人才要求度高,职业学生难以满足”的局面。特别是伴随着职业教育门槛降低、大幅度发展扩招的现状,很多学生在专业的选择上更加广泛,学生在选择旅游专业之初,并不具备相应的发展素养和观念,导致旅游职业教育的阵地难以坚守。学生专业能力根基不稳,难以满足旅游相关单位的能力考核和需求。 三、“工匠精神”视角下旅游职业教育改如何创新 笔者认为,“工匠精神”的本质是对学生价值观念的培养,是提高学生事业坚守的重要核心。因此,在职业教育过程,教师必须要立足学生的实际情况,借助于职业教育的实践性能,创新一系列有针对性、有实效性、

9、有持续性的职业技能,进一步拓宽学生的专业修养,提高他们对工作、思想、素养等方面的认识。 1. 以企业需求为导向,追求教学质量和教育个性的统一 在“工匠精神”的发展背景之下,职业教育所面临的培养目标是塑造有品质、有个性的人才服务,为我国旅游产业的发展提供稳固的保障。因此,广大旅游职业院校首先要认识到企业用人的实际情况,和市场需求产生对接,以更完善的教育手法满足人才市场的需求。确保教学质量和教育个性的相互统一。 首先,教师要针对于当前的职业教育现状为出发点,调整高职院校旅游管理专业的设置情况。增加职业课程对学生专业教育的实效性。例如,在前厅服务与管理、酒店服务、旅行社服务、景区服务等一些主要的课程

10、上,通过延长课程时长、丰富教学模式等手法,确定课程和专业的相互契合。加深就业技巧类课程的实用面积,确保培养的学生能够胜任未来的的工作岗位,达到完善学生职业修养的目的。尤其是在旅游主力课程的设置上,要邀请相关旅游企业和高职院校成立“职业把关小组”,突出对学生实践动手能力的专业考核,充分满足企业的人才需求。4 其次,要在?O置教学课程的过程中,鼓励广大职业教育工作者积极开拓新思路和新想法,尊重学生的选择权益,并且本着“因人而异、因材施教”的发展原则,切实提高选修课程所占的比例。以情境教学、实践教学、项目教学、体验教学为创新方法,达到职业就业相互融合的教学目标。开创人性化的教学模式,积极发挥学生的爱

11、好和兴趣,使高职学生能够具备旅游行业的职责和修养。 2. 以层次教学为手段,建立循序渐进的培养体系 “工匠精神”视角下,要求广大职业学生具备更加完善的就业能力和道德修养。但是,旅游职业人才的培养并非一朝一夕可以达成,除了需要教师的专业引导,还需要学生自身在天文、地理、数学、文学、历史等方面进行积累和沉淀。因此,在教育模式上,教师要改变传统的“灌输式”教学模式,转而采用“层次式”的教学模式,根据旅游管理企业岗位的需求,调整教材的制定情况,并结合高职院校自身的建设情况进行分层设定。5 例如,教师可以将第一层设置为素质基础类课程。将毛泽东主义思想概论、思想品德修养等课程作为学生的思想理论基础。将第二

12、层次设置为旅游相关技能,包括中餐宴会摆台、西餐摆台、中文导游实训、仪容仪表训练等等,在这类教学教材的设定上,要突出统一性和趣味性。着重做好学生的技能培养,使学生能够具备精湛的职业水平。第三层次为专业类课程,包括导游基础知识、旅游法律法规、旅行社管理和其他导游业务等,以加速学专业层次修养为基础,增进学生对旅游这一专业的了解程度。将第四层次划分为旅游专业学生的拓展课程,包括会展服务管理、插画艺术、茶艺技能等等,让学生能够立足专业情况,拓宽自己的文化素养,为未来的专业发展打下基础,建立完善的专业体系,更好的适应社会的发展需求。 3. 以网络教学为辅助,培养和巩固学生的职业操守 在“工匠精神”的影响下

13、,职业操守表现为忠于职守、脚踏实地、精益求精和坚守品质等方面。这些因素也是旅游专业学生实现自身职业和能力的必要保障。因此,为了进一步培养学生的职业操守,教师要从“工匠精神”的精细管理途径上出发,结合旅游专业的特点和学生的性格爱好,开展精准的个性化教学。促使学生既能够掌握专业的知识技能,也能够具备优秀的品德思想。因此,教师要将传统的旅游教学创新为“网络化”的旅游教学。充分利用互联网电子计算机技术,建立“现代、和谐、专注”的职教风气。要继承和发扬“工匠精神”中坚持不懈的精神,普及“建立绿色旅游专业”、“低碳家园共建”等一系列的活动,开发各类实践课程,帮助学生树立勤俭节约的价值导向。使学生从身边的小

14、事做起,贯彻绿色教育理念。并通过“企业学校一帮一”“高职实训网络基地”等活动,帮助他们树立先进的职业思想,提高他们的服务意识和责任担当。 4. 打破学历制度的阻碍,提高技能型人才的发展空间 在中国古代,师徒制技艺传承的过程往往伴随着人们更多的汗水。而对于现代“工匠精神”的确立来说,高标准、高品质的就业能力往往伴随着严格、谨慎甚至苛刻的教育制度。为了从根本上提高旅游职业教育人才的发展空间,教师要联合相关教育部门,让行业、企业都能参与进来,打破学历制度的阻碍,提升学生的“工匠意识”和“工匠修养”。要改变原有老技术、老方法、老套路的发展局限性,努力培养一支高标准、高技能、高水平的职业教师队伍。积极推

15、动教师、学生参与到旅游项目的沟通合作之中,从旅游项目研发、实验、拓展等实训方面入手,锻造学生的就业能力。最终达到双赢的发展局面。 相关教育部门要在政策上进行支持,例如对于参与“校企联合”的旅行社、旅游企业给予税收、辅助政策等等。让旅游职业学生能够看到自己的未来。针对于职业院校“校企联合、工学结合”的教育形式,明确学校和企业双方的责任,使学校、企业联合培养“以新型学徒制为核心”的职业教育,最终达到政府、学校、企业的多方融合,共同构建一个培养“工匠精神”的职教平台。 结语 综上所述,工匠精神的传承和积淀并非一朝一夕,它需要职业教育工作者不断努力,共同建立培养工匠精神的旅游职业教育阵地。广大教育者要

16、立足于当前我国旅游产业和经济结合的实际情况,对高级技术性人才培养工作进行全面的优化升级。确保工匠精神能够在不同的专业、不同的学生、不同的行业中得到传承。在构建现代化职业教育体系的而同时,统筹安排高职教育的专业课程、教学内容,按照用人单位的职业诉求,发展高级学徒制技术性人才培养。并逐步创办试点本科及研究生层次的职业教育。使旅游职业教学创新工作能够更加完备,在社会经济的发展过程中,满足市场对高级职业人才的各项需求。 1 张瑜.谁来生产工匠J.望东方周刊,2018(1). “教书先生”恐怕是市井百姓最为熟悉的一种称呼,从最初的门馆、私塾到晚清的学堂,“教书先生”那一行当怎么说也算是让国人景仰甚或敬畏

17、的一种社会职业。只是更早的“先生”概念并非源于教书,最初出现的“先生”一词也并非有传授知识那般的含义。孟子中的“先生何为出此言也?”;论语中的“有酒食,先生馔”;国策中的“先生坐,何至于此?”等等,均指“先生”为父兄或有学问、有德行的长辈。其实国策中本身就有“先生长者,有德之称”的说法。可见“先生”之原意非真正的“教师”之意,倒是与当今“先生”的称呼更接近。看来,“先生”之本源含义在于礼貌和尊称,并非具学问者的专称。称“老师”为“先生”的记载,首见于礼记?曲礼,有“从于先生,不越礼而与人言”,其中之“先生”意为“年长、资深之传授知识者”,与教师、老师之意基本一致。2王志红,周宇华.回归工匠精神

18、J.商界评论,2018(1). 3关萍,杨丽春.关于高职旅游专业开设高尔夫课程的几点思考J.出国与就业(就业版),2018(14). 4蒋小华,卢永忠.借鉴德国“双元制”模式 创新高职高专旅游管理专业课程体系J.昆明冶金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18(4). 5原哲;基于旅游人才市场的旅游高等教育改革研究D;辽宁师范大学.2018. 其实,任何一门学科都离不开死记硬背,关键是记忆有技巧,“死记”之后会“活用”。不记住那些基础知识,怎么会向高层次进军?尤其是语文学科涉猎的范围很广,要真正提高学生的写作水平,单靠分析文章的写作技巧是远远不够的,必须从基础知识抓起,每天挤一点时间让学生“死记”名篇佳句、

19、名言警句,以及丰富的词语、新颖的材料等。这样,就会在有限的时间、空间里给学生的脑海里注入无限的内容。日积月累,积少成多,从而收到水滴石穿,绳锯木断的功效。 王晓羽(1982- ),女,湖南张家界人,硕士,讲师,研究方向旅游管理和旅游教育“师”之概念,大体是从先秦时期的“师长、师傅、先生”而来。其中“师傅”更早则意指春秋时国君的老师。说文解字中有注曰“师教人以道者之称也”。“师”之含义,现在泛指从事教育工作或是传授知识技术也或是某方面有特长值得学习者。“老师”的原意并非由“老”而形容“师”。“老”在旧语义中也是一种尊称,隐喻年长且学识渊博者。“老”“师”连用最初见于史记,有“荀卿最为老师”之说法。慢慢“老师”之说也不再有年龄的限制,老少皆可适用。只是司马迁笔下的“老师”当然不是今日意义上的“教师”,其只是“老”和“师”的复合构词,所表达的含义多指对知识渊博者的一种尊称,虽能从其身上学以“道”,但其不一定是知识的传播者。今天看来,“教师”的必要条件不光是拥有知识,更重于传播知识。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其他


经营许可证编号:宁ICP备18001539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