化学教学中如何应对学生的另类解答.doc

上传人:3d66 文档编号:1804362 上传时间:2019-01-08 格式:DOC 页数:5 大小:14.37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化学教学中如何应对学生的另类解答.doc_第1页
第1页 / 共5页
化学教学中如何应对学生的另类解答.doc_第2页
第2页 / 共5页
化学教学中如何应对学生的另类解答.doc_第3页
第3页 / 共5页
亲,该文档总共5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化学教学中如何应对学生的另类解答.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化学教学中如何应对学生的另类解答.doc(5页珍藏版)》请在三一文库上搜索。

1、化学教学中如何应对学生的另类解答 摘要:远程网络研修培训已经成为一种常态化的教研方式,在主题讨论中,基于一个真实的教学问题亚硝酸钠和氯化钠的鉴别,大家积极参与,分享实践经验,一线教师在深刻的专业思考中获得了难忘的研修经历。 doi:10.3969/j.issn.1008-0546.2014.06.029 一、问题背景 2013年6月至9月,笔者参加了张家港市教育局在中国教师教育网教学教务管理平台进行的高中化学教师远程培训。在线研讨中有一位教师发布了如下一则主题帖: 亚硝酸钠(NaNO2)是一种外观极像食盐,且具有与食盐一样咸味的有毒物质,因此,这种工业用盐常被冒充食盐掺假或被误作食盐使用,导致

2、引起中毒事故发生。请你阅读下表有关资料,并结合已有化学知识,用多种方法鉴别亚硝酸钠和氯化钠。 有学生解答:先溶解再喂给两只实验用的耗子,死掉的那只就是喝了亚硝酸钠的。大家说说该生的回答我应该怎么批呢? 二、学生怎么会这么答 主题帖中的题目可以在苏教版化学与生活2004年版的第65页上“练习与实践”第3题找到原型,化学与生活是高二非化学班学生选修模块。进一步了解得知,作答的这位学生正是来自高二非化学班,该生化学学习兴趣低,化学基础知识薄弱,在化学学习中缺乏“有素训练”,遇到这道“化学味”十足的题目时,学生不会按“套路出招”,学生的“怪招”让教师无法招架,大呼“有创意”。 另一个原因跟学生的生活经

3、验有关,在报刊杂志上,学生偶尔会接触到如下标题的社会新闻:小店误将亚硝酸盐当白糖卖 老太中毒亡 还有顾客买回去办婚宴、过期亚硝酸钠致人中毒触目惊心、青岛抽检烧烤食品 亚硝酸盐检出率高达55%、餐饮业停用亚硝酸盐消费者学会抵御食物“美色”等等,这些新闻事件强化了读者对亚硝酸钠毒性的认识。在这些新闻报道中都有亚硝酸钠的毒性介绍,亚硝酸钠的毒性很强,误食0.3 g0.5 g,就会中毒,10分钟后就会出现明显的中毒症状,如呕吐、腹痛、紫绀、呼吸困难、抽搐、昏迷,严重时还会危及生命。生活中大量此类新闻的信息刺激,引发了学生“从生活走进化学”。 第三个原因是学生知道医学实验中有活体实验,大多数活体就是小白

4、鼠,因而,学生也想到用耗子来做化学实验。综上所述,学生的另类解答并无主观上的恶意。 三、教师如何应对另类解答 学生的另类解答反映出了该生思维层次的低浅和生命观的缺失。化学实验中药品的检验绝不允许用嘴尝,这是安全的需要,属于生命教育的一部分,既要保证人的生命安全,也要善待自然界的其它生命。医学实验中的活体代替的是人体,看似非人道实质是人道的,而中学化学实验中杜绝任何活体实验。笔者对这样的另类解答同样判0分。 这种简单的、不负责任的另类解答不值得鼓励,教师应该提出建设性的批评。教师要指导学生学会审题,要善于从题目中捕捉信息,在个人能力无法解决的时候,可以通过查阅资料、访问专家、动手实践等多种方式寻

5、求解决问题的路径,要充分考虑解决方案的合理性和可操作性。比如,根据亚硝酸钠和氯化钠水溶液的酸碱性不同,可以用pH试纸来区分,这种方法操作简单,现象明显。分别用pH试纸测定0.1 mol?L-1未知(亚硝酸钠或氯化钠)溶液的pH值,测定结果是一种溶液的pH值为5-6,另一种溶液的pH值为8-9,并没有出现题目信息中所说的中性情形,重复实验多次,仍然是一样的结果。显碱性的肯定是亚硝酸钠溶液,另一种就是氯化钠溶液,氯化钠溶液怎么会显酸性呢?经过理性分析,不难知道,实验中氯化钠溶液由于溶入了空气中的二氧化碳,导致溶液呈弱酸性,而并非氯化钠本身显酸性。要避免这一问题的产生,可以使用新煮沸的蒸馏水及时配制

6、氯化钠溶液,且不宜久置。问题在实践中解决,新的问题又在实践中产生,这就是动手实践的价值所在,远非胡思乱想所能及。再比如,还可以用水验法,分别取5g样品放入烧杯中,加冷水250mg,用玻璃棒搅拌,水温急剧下降的是亚硝酸钠,反之则是食盐。还有白醋法,可以取样品直接加白醋,醋酸分子部分电离产生H+ 与NO2- 结合生成不稳定的亚硝酸,亚硝酸分解产生无色的气体(NO),一氧化氮与空气中的的氧气反应生成红棕色的二氧化氮,而食盐无此现象。这些鉴别方法都可以在家中进行,非常实用。 经过查阅,笔者发现,化学教学杂志在2006年、2010年有多位作者发表了关于介绍亚硝酸钠和食盐的鉴别方法的文章,作者分别从两者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的差异角度介绍了许多种鉴别方法,最多的达17种。有如此之多的可供选择的鉴别方法,却选择用无辜的耗子“以身试药”,实在残忍,也未免可笑。 四、结语 水本无华,相荡乃生涟漪;石本无火,相击而发灵光。远程网络研修平台为我们提供了一个个鲜活而真实的教学案例,为大家营造了对话的磁场,这种研修方式的灵活性、便捷性和高效性吸引了大家观点交锋,经验交流,成果分享,智慧共生,促进了教师的专业成长。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其他


经营许可证编号:宁ICP备18001539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