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写作教学进行时”的教学策略.doc

上传人:3d66 文档编号:1804621 上传时间:2019-01-09 格式:DOC 页数:11 大小:22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写作教学进行时”的教学策略.doc_第1页
第1页 / 共11页
“写作教学进行时”的教学策略.doc_第2页
第2页 / 共11页
“写作教学进行时”的教学策略.doc_第3页
第3页 / 共11页
亲,该文档总共11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写作教学进行时”的教学策略.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写作教学进行时”的教学策略.doc(11页珍藏版)》请在三一文库上搜索。

1、“写作教学进行时”的教学策略 本文提出写作“教学进行时”的基本概念及教学策略。这是一种符合学情,适合儿童写作实际水平,促进其发展的科学教学法。该教学法主张的教学策略以及策略之下的教学方法运用于教学实际中,能促成教学的高效,儿童写作水平的切实提高。 何捷福建省语文学会小学专委会秘书长,囊括福建省阅读、作文、教师素养三项大赛冠军,全国阅读教学观摩赛特等奖获得者。 “写作教学进行时”(以下简称“进行时”)是笔者近几年致力研究与探索的写作教学新主张。“进行时”与其他作文教学主张的最大区别是强调教师的“教”在教学全过程的重要性和不可替代性。写作,儿童是主体,伴随着主体写作全过程,教师必须履行教的职责,实

2、施有效、合理、科学的“教”。“进行时”就是以教为轴心,关照儿童的写作运思,激活生活经验,调用阅读积累,产生表达欲望,组织同伴合作,直至言语表达顺利倾吐而出。“进行时”的教涉及到作前的准备、作后的修改与评价,强调的是关注儿童言说的情态,营造乐于表达的氛围,给予更多的鼓励,促进表达的灵感生发。总之,“进行时”将关乎写作的思维、表达、积累、评价、灵感等串联在“教”这个核心轴上,师生以及教学本身形成和谐、合情、合理的共同体,相融相通,相伴相生,联合促进儿童实现“易于动笔,乐于表达”。 “进行时”是一种新的写作教学主张,特别讲究采用科学的教学策略。 辞海中,“策略”一词指“计谋策略”。“策略”一词从存在

3、起就充满着变化的动感,是富有生命活性与思维创意的谋略的代称。教学策略解决的是“如何教”的问题,即为实现某一教学目标而制定并付诸于教学过程的实施方案。它设计并包含了合理组织教学过程,选择具体教学方法,选用适合的教学素材,制定师生共同遵守的教学次序,科学实施教学流程等方面。诚如加纳所认为的那样策略总含有某些意识的成分,而意识的参与含有选择的意味,策略就是对达到教学目标的各种途径做出的明智的选择。因此,教学策略应该是灵动的,可以理解为一定的行动准则、方向,而不能单一僵化地理解为某一种具体的行为,一个策略下往往会有多种方法。 “进行时”有五大教学策略,分别指向并服务于儿童写作所需的写作运思、口语表达、

4、书面表达、评价激励、积累储备五个方面。 一、思维唤醒策略 何为表达?表达就是用口语或文字把思维展露出来。有所思是有话说的基础,思维是表达的“先行官”。思维综合了观察、记忆、想象、创造、积累等诸多信息,是外界摄取到的信息在大脑内部的投射,其外化表现就是语言表达。所以,要想顺畅表达,必先唤醒思维。 思维唤醒策略下使用的方法是多样的谈话法,围绕话题,师生互动交流,以此激发思维的活性。如讲故事、自由谈、话题讨论等;头脑风暴法,拎起一个思维焦点,引发儿童展开头脑风暴,围绕话题焦点发散思维;活动预热法,在课前开展热身活动,调动身体和思维一起参与。如组织游戏、参与活动、观看小型比赛等;陌生化法,有意避开主题

5、,采用迂回的、陌生的素材引入,渐入佳境地引起关注,激活思维。如猜谜、播放视频、拓展的素材介入、实物展示、关联牵引等都属于此类;情境创设法,创设与写作相关,相符的情境,让情境成为活跃思维的催化剂。如用布景营造情境、语言描述情境、借助道具、课件等进入情境;直接唤醒法,一入课就写,以写引发思维,随后顺势拓展到课堂中其他的写。 思维唤醒策略是“进行时”教学策略的起始预热策略,将对顺利进行写作教与学起着积极的作用。表达之前必须唤醒思维,有思维的介入的表达才是真正意义上的写作,思维的活跃度也直接决定并影响着表达的效果。 二、先口后书策略 写作心理学上有三级转换理论,清晰地解释了写作由思维到表达的转化过程。

6、具体说,从思维到外部的书面言语表达要经过三级转换过程第一级转换是从思维到内部言语的转换,第二级转换是从内部言语到外部口头言语表达的转换,而内部言语到外部书面言语表达的转换则要经过二级转换过程并进入到三级转换过程。写作难点就在于高水平的转换和低水平的转换同时进行,交互错杂,其结果就是造成了表达的混乱与误差。 如果能将两种水平的转化分而为之,更为集中,合理地分配儿童写作注意力,让思维优先聚焦在一种转化上,就可以降低写作难度。我们发现一级转化是“信息摄入”转化为“心里所想”,二级转化是“心里所想”转化为“口中所言”,三级转化是“心里所想”到“笔下所书”的高层转化,但中间夹杂着相对低层次的“口中所言”

7、的转化。因此,我们可以先将低层次的口语表达剥离出来,着力做好思维到外部口语表达的转化。如叶圣陶所说写话就是要写成的文章句句上口,在纸面上是一篇文章,照着念出来就是一番话。上口,是必要的条件。他还说语言周妥而没有毛病,按照语言写下来的文章当然也没有毛病了。所以,这一策略就是为了儿童在写之前充分说,说清楚再写。口语表达优先于书面表达进行,这将极为有益于降低表达难度,促成动笔写作的成功体验。 口语先行策略是“进行时”教学策略的承接中转策略,影响着写作活动的顺利实施。该策略中的“说”的内容是多样化的,如说构思、说创意、说具体的言语内容、说自己的参与体验、说情感、说反应等;形式是多样化的,如可以开展生生

8、之间的交互式评说,你说说我的,我说说你的;顺序不能是僵化的,不要生硬地理解“先”与“后”,有时候也可以是写了再说,说写结合,边说边写,总之应该做到灵活多样。儿童在多变灵活的口语表达中,能逐渐熟悉表达,规范言说内容,提升写作的质量,同时也储备了向书面语转化的信心。这就是磨刀不误砍柴工。 三、高频练习策略 叶圣陶在阅读与写作中提出了语言练习和习惯养成的相通之处锻炼语言习惯要有恒心,随时随地当一件事做,正像矫正坐立姿势一样,要随时随地坐得正立得正才可以养成坐得正立得正的习惯。这里的“随时随地”给我们启发表达练习要想有效,就要实现高频;表达水平要想提升,高频练习就是不二法门。“在游泳中学习游泳。”每一

9、个演说家都是说出来的,每一个作家都是写出来的。高频练习就是“随时随地”,其有利于习惯的养成是显而易见的常识,而当习惯养成后,反过来又能促成高频,自觉地练习,二者相得益彰,共同形成了提升儿童写作素养的合力。 如何实现高频呢?“进行时”提倡“片段写作”,实现当堂练习的高频率高密度。写片段历来被我国小学作文教学界所忽视或是有意规避,我们习惯于成篇的练习。但是大而泛之的篇章练习容易流于形式,格式化的重复构篇容易让写作成为思维缺位的码字运动。而且,长期的篇章练习,儿童会疲于应付,写作容易变成话语平庸,缺乏创意的一项特殊的作业。而片段写作则不同,具有短、频、快的特质。就像美国创意写作名家多科特罗说写作就像

10、开车走夜路,你最远只能看见车头灯所照之处,但你可以就这样一路走完全程。片段,就像眼前的这一段路,儿童相对轻松,快乐地走完当下的这一步。成功的体验随机产生,能引领其一步步迈向更大的成功,最终写就完整的篇章。片段写作还确保自我修改,生生互动评说,师生交互式评改等多种修改法的完成。因为只有切实地写出东西来了,而且是当堂真写,才有评与改的可能、必要以及价值。 高频练习策略让“进行时”有别于其他的写作教学主张,是其达成有效教学的决定性策略。美国行为主义心理学家斯金纳提倡“教师应该充当学生行为的设计师和建筑师,把学习目标分解成很多小任务并且一个一个地予以强化,学生通过操作性条件反射逐步完成学习任务。”在教

11、学过程中,儿童可以写各种各样的片段,这就是完成一个个的小任务。如写全文中的重点片段;文章中最难写的片段;还有的是情境下最想写,可以马上写的片段;也有具有言语表达特色,能结合进行表达训练的基础型片段;当然也可以由儿童选择写他们觉得有意思的片段。“麻雀虽小,五脏俱全。”片段练习短小多样,能涵盖言语表达规范性练习的需要,能同步进行思想渗透和语言审美教育,还能有效提升言语表达的品质,是“进行时”教学的特色所在。 四、三维推进策略 所谓的“三维”具体是“体验到思维”、“思维到表达”、“表达到评价”。三个维度的教学活动可以穿插、并行、互衬、转接,共同推进课堂教学进程,实现儿童写作水平的增量。三维的结构呈现

12、“工”字型底线是“体验到思维”,这是课堂的起始与基础。思维是表达的基础,儿童是直觉思维者,激活思维的最简单有效的方法就是让其充分占据感官、感觉、感受等丰富的体验。体验越充分,思维激活越迅速,兴奋点越高,写作越顺畅;支撑全程的是“思维到表达”,思维到表达的转化在第二策略中已经介绍,不再赘述,从写作心理学上看,这条理应成为支撑;处于上位的是“表达到评价”,表达之后要即时评价,评价的意义在于鼓励。激励式、及时性的评价,可以演化为儿童不断投入写作的动力源。请注意,“表达到评价”既是处于上位,同时也可以看作是再叠加的“工”字的基础层,成为教学推向新阶层的基础从评价中发现问题,继续修改,再创作,再提升。这

13、里要特别强调一下,评价应以鼓励为主。托马斯格温就提醒我们在评改时要注意抑制住自己一看到错误就马上想修改的条件反射,要记得学生在对付语言的困难不能一蹴而就。斯金纳的行为心理学研究也通过实验证实鼓励的作用他认为人类学习行也是操作性的条件反射。主体会先作出所希望的反应(得到鼓励),如果强化的刺激在此时发生(给与鼓励),就会使反应得到强化。由此可见,鼓励式评价对于儿童写作的进步有着重要的促进性作用。 三维推进策略是“进行时”写作教学的关键核心策略,决定着写作的质量。三维结构的特点明显稳固;不断叠加,生长;前后衔接使教学全程连贯;递进式推进。这样的结构有助于让教学循序渐进,扎实稳进,“体验到思维”决定着

14、这样的课堂是为儿童量身定做的课堂,用儿童喜闻乐见的形式、活动,营造富有童趣的课堂氛围;“思维到表达”决定着这样的课堂是真写作课堂,表达的主体富有作者意识,为自己的言说负责,思维的参与让表达具有读者意识,言说有了针对性明晰的听者或者读者;“表达到评价”决定着这样的课堂是言语练习的扎实课堂,儿童的进步要通过练习,发展变化看得见,写作的提高能切实感受到。 四、主体关联策略 很多人提出写作的延伸是生活,这是将写作这样高尚的精神活动窄化的论断,也是给了“没有生活,写不出来”一个合理的借口。写作即人生,写作就是作者生命的全部。“进行时”教学主张是大视野的,不囿于教写作,它是以儿童为主体,以写作为圆心,浇灌

15、绚烂的“生命之花”。 花心就是以儿童为主体的写作活动。五个花瓣围绕四周,与花心关联,向外拓展。一瓣是生活经验,一瓣是阅读积累,一瓣是表达的技法,一瓣是曼妙的想象,还有一瓣是现场的灵感。象征着由写作引发出的五种关联,它们综合、立体地呈现在写作进行的同时,供儿童调用、选取、改造、创编、锤炼、妙想。反而言之,这些过程又是“花瓣”向“花心”聚拢的过程,共同促使儿童写有其法,写有所乐,写有所得。生命的色彩在写作过程变得更加靓丽。 主体关联策略是“进行时”写作教学的目标性策略,即“写作即人生”这一概念的具体展示。五个花瓣各有其妙用第一瓣生活,写作就要尽可能地勾连儿童原有的生活经验,让他们从熟悉的人、事、景

16、、物入手,把生活变成写作的素材库,书写生活的同时树立正确向上的生活观;第二瓣阅读,语言表达的质量提升更多依靠阅读积累,“取法乎上,得法乎中”写作教学要渗透对经典阅读的引领,鼓励儿童沉迷在极具魅力的文字中,在阅读中模仿、迁移、浸润,春风化雨般提升表达水平;第三瓣技法,“进行时”不排斥技法教学,强调的是一课一得,每节课都有教学的主题,即本次写作活动所要用到的最主要技法,教学不是照本宣科,而是结合具体的写作情境,在写的过程中“做中学”;第四瓣想象,这是儿童写作的一大优势,“进行时”立足儿童本位,自然要更多涉及想象写作教学,正视儿童天性,发挥儿童特长,让写作成为儿童引以为豪的优势;第五瓣灵感,都说灵感

17、来去无踪,隐而不显。但“进行时”教学必须重视写作灵感的存在,时时关注,留心写作灵感迸发的那一刻。“教”的意识让我们不做守株待兔的痴汉,着力促成儿童写作灵感的驾临。如郭沫若创作女神,因为暗夜里一闪而过的光而生发出灵感,我们也可以借助情境创设激发灵感;雨果、托尔斯泰、巴尔扎克等文豪的作品之所以不朽,那是因为作家与常人相比更多一份细腻的内心体验,我们可以引导儿童体察内心感受,捕捉灵感闪现瞬间;鲁迅透视了五四时期中国现状毅然弃医从文,写下无数震撼人心的小说,我们需注意写作过程中那些愤悱激荡的时刻,借助情绪激发灵感;当然最主要的还是鼓励儿童留心生活、感悟生活,将灵感的产生建立在厚实的生活,知识之上,不做灵感的奴隶。 “进行时”的五大教学策略是灵动的,依据具体教学情况,视学情需要而采用。不管采用何种策略,请牢记让儿童“易于动笔,乐于表达”就是教学的终极追求。 (编辑郝婵)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其他


经营许可证编号:宁ICP备18001539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