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自然”课堂中探索幼儿教育新途径.doc

上传人:3d66 文档编号:1806292 上传时间:2019-01-09 格式:DOC 页数:5 大小:15.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在“自然”课堂中探索幼儿教育新途径.doc_第1页
第1页 / 共5页
在“自然”课堂中探索幼儿教育新途径.doc_第2页
第2页 / 共5页
在“自然”课堂中探索幼儿教育新途径.doc_第3页
第3页 / 共5页
亲,该文档总共5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在“自然”课堂中探索幼儿教育新途径.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在“自然”课堂中探索幼儿教育新途径.doc(5页珍藏版)》请在三一文库上搜索。

1、在“自然”课堂中探索幼儿教育新途径 在农村自然资源相对城市较丰富,且具有一定的可变性,而幼儿喜欢动手操作也有一定的生活经验,家长又能进行指导。在课程设计方案中教师如能充分融合,利用自然环境,可以达到培养幼儿创新精神的教学目标。 幼儿教育;探索;自然资源 陈鹤琴先生说“大自然是我们最好的老师,大自然充满了活教材,大自然是我们的教科书,我们要张开眼睛去仔细看看,要伸出两手去缜密的研究。”他特别强调在教学过程中应当“活”,那就是让幼儿回归自然。在一定程度上,我们努力改变自己的教育理念和行为,并不断创设新的教育环境,探索新的教育模式,使孩子们在受教育的起点,就能接受一种全新的教育。 一、尝试让幼儿参与

2、、建构所需活动方式 随着原有学习经验的提高,幼儿对现有环境的要求也随之不断在改变。他们会在大人们的指导下按照自己的想象和活动需要,相应地改变原来的环境,创设新的环境,在新环境中又会产生对应的新的活动内容和活动方式幼儿教师只有通过观察分析幼儿们的行为,才能透视孩子们内心对活动的需求,研究他们的发展,培养他们适应社会和改造社会的意识。 尝试让幼儿参与、建构自己的活动方式,也参与、决定和建构他人和自己相关的活动环境。学习不再是孤零零的、自我认知的过程,它是一种合作的、交往的活动,在这种活动中,幼儿与成人、与伙伴共同建构一个属于他们的世界。学习不再是使儿童获得预先设定的结果,让儿童等待成人给予他们。儿

3、童所学到的都是从自我和社会建构的过程中产生的,因此,在儿童的社会化过程中,儿童应该是与同伴共同建构的积极的主体,他们与其他人一起,共同建构知识、人格和文化。 二、走进“自然”课堂,构建有意义学习活动 乡镇幼儿园周围的自然资源比较丰富,我们可以利用各种机会带领孩子们走出校园进行实地参观,既可以利用这些资源丰富孩子们的生活,也可以使活动更为有趣。每次参观后,孩子们都有很丰富的感受,并通过可能你也想不到的方式方法来表达自己的感受。用自己的语言进行讲述、用图画描绘、通过手工制作、通过表演游戏表达、通过结构材料建构等等。我认为这些都是独特的“语言”,对孩子们表现和表达自己的所见、所思、所感都是很重要。

4、有的教师发现,在孩子们的表达过程中,绘画类表达活动和手工类的表达活动差异很大。绘画常常可以更多表达孩子的想法,有些甚至是很奇妙、很天真的想法,这些想法我们也并不在乎能不能做到,是不是现实。但是手工类活动却不一样,它们更实在一些,能看得见、摸得着,因此更需要孩子们的动手能力,以及在不断变换中解决问题的能力。比如,孩子们画了具有多种功能的汽车,但是,用纸或泥做车时却与画的车大不一样;孩子们在画中设计了音乐活动场,但是,在搭建活动场时所做的却也与设计的大不相同。 对于这类问题,我倒认为,不同的表现和表达方式对儿童发展都是有一定作用,但具体的作用可能会有所不同。比如,绘画更多的是儿童表现和表达自己的想

5、法,而手工则更多的是儿童把想法付诸实践。这样,我们认识到了两种表现和表达的方式之间既有联系,又有区别。 有人说,生活在乡下的孩子,纯真就是因为有这样得天独厚的自然“大课堂”,让人觉得羡慕和感叹。如果我们的幼儿教师也能够把握孩子的所思所想,能够懂得什么才是孩子有意义的学习,这才是真正值得让人觉得羡慕和感叹的。 三、取得家长理解和配合,齐抓共管促成长 幼儿园的课程改革,需要家长的积极参与,更需要具有合格的探究型的幼儿教师。以前,我对幼儿园的家长们对幼儿园教育的理解是相对简单、粗浅的。家长们把孩子送到幼儿园,一送就了事了,总是希望幼儿园老师能管一管,培养孩子们的一些习惯,或者是想让孩子多认些字、会做

6、些算术,常不理解幼儿园的许多做法,特别是对幼儿园常让孩子做游戏不学知识点很不理解,认为那不是“正经事”。幼儿园搞各种活动家长们也会以各种理由不来参加,甚至认为这是在“耽误时间”。 现在,家长们的意识提高了,开始逐渐地融入到幼儿园的各项教育活动中来了。在接送孩子时,他们会花时间向教师了解当天的活动内容、园里搞的活动情况,需要做哪些配合。开始花时间倾听孩子讲述他们在幼儿园的各种作品和他们的所见所闻,开始会陪孩子在幼儿园玩一会再回家;有时,他们还直接参与到幼儿园的活动过程之中,或在家与孩子一起搜集材料,记录孩子的活动过程,或向教师提出活动应该怎么搞的建议。 我认为,幼儿园的教育如若离开了家长,就已经

7、失败了一大半,这也就是我对家长的教育理念和行为发生变化而感到欣慰的原因。 这个工作可让学生分组负责收集整理,登在小黑板上,每周一换。要求学生抽空抄录并且阅读成诵。其目的在于扩大学生的知识面,引导学生关注社会,热爱生活,所以内容要尽量广泛一些,可以分为人生、价值、理想、学习、成长、责任、友谊、爱心、探索、环保等多方面。如此下去,除假期外,一年便可以积累40多则材料。如果学生的脑海里有了众多的鲜活生动的材料,写起文章来还用乱翻参考书吗?大自然是无字的书,是一幅美妙画卷。当我们努力发掘这些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教育资源时,也就是在为孩子们打开通向百草园的窗口,让大自然的风和着新的教育理念吹拂着孩子们幼

8、小的心灵。当我带孩子们走进大自然,在玩耍中快乐学习、探索与创作时,我已对“充分利用自然环境和社区的教育资源,扩展幼儿生活和学习的空间”有了更加深刻的感悟。当我在挖掘自然环境的价值时,已在孩子幼小的心灵中播撒了热爱生活、热爱家乡的种子。 “师”之概念,大体是从先秦时期的“师长、师傅、先生”而来。其中“师傅”更早则意指春秋时国君的老师。说文解字中有注曰“师教人以道者之称也”。“师”之含义,现在泛指从事教育工作或是传授知识技术也或是某方面有特长值得学习者。“老师”的原意并非由“老”而形容“师”。“老”在旧语义中也是一种尊称,隐喻年长且学识渊博者。“老”“师”连用最初见于史记,有“荀卿最为老师”之说法

9、。慢慢“老师”之说也不再有年龄的限制,老少皆可适用。只是司马迁笔下的“老师”当然不是今日意义上的“教师”,其只是“老”和“师”的复合构词,所表达的含义多指对知识渊博者的一种尊称,虽能从其身上学以“道”,但其不一定是知识的传播者。今天看来,“教师”的必要条件不光是拥有知识,更重于传播知识。 1华东七省市等编写幼儿教育学,上海教育,1993 2全国统编的中等幼儿师范学校教材幼儿教育学,人民教育,1987 3李瑞英编写的广西幼儿教师继续教育教材幼儿教育改革与实践,2018课本、报刊杂志中的成语、名言警句等俯首皆是,但学生写作文运用到文章中的甚少,即使运用也很难做到恰如其分。为什么?还是没有彻底“记死”的缘故。要解决这个问题,方法很简单,每天花3-5分钟左右的时间记一条成语、一则名言警句即可。可以写在后黑板的“积累专栏”上每日一换,可以在每天课前的3分钟让学生轮流讲解,也可让学生个人搜集,每天往笔记本上抄写,教师定期检查等等。这样,一年就可记300多条成语、300多则名言警句,日积月累,终究会成为一笔不小的财富。这些成语典故“贮藏”在学生脑中,自然会出口成章,写作时便会随心所欲地“提取”出来,使文章增色添辉。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其他


经营许可证编号:宁ICP备18001539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