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品德与社会教学中培养小学生的公民意识.doc

上传人:3d66 文档编号:1806727 上传时间:2019-01-09 格式:DOC 页数:5 大小:14.12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在品德与社会教学中培养小学生的公民意识.doc_第1页
第1页 / 共5页
在品德与社会教学中培养小学生的公民意识.doc_第2页
第2页 / 共5页
在品德与社会教学中培养小学生的公民意识.doc_第3页
第3页 / 共5页
亲,该文档总共5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在品德与社会教学中培养小学生的公民意识.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在品德与社会教学中培养小学生的公民意识.doc(5页珍藏版)》请在三一文库上搜索。

1、在品德与社会教学中培养小学生的公民意识 摘 要:公民意识是一种社会意识,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新时期,增强公民意识,是一个具有时代意义的话题,也是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议题。学校教育,尤其是九年义务教育阶段的学校教育,是公民意识培养的主要渠道。因此,在小学品德与社会课程中注重公民意识的教育意义深远。小学品德与社会应从责任意识、民主和平等意识、社会公德意识、法律意识四方面培养小学生的公民意识。 随着我国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逐步深入,公民意识教育成为国家和社会关注的焦点。党的十七大报告指出:“加强公民意识教育,树立社会主义民主法治、自由平等、公平正义理念。”这是党的历史上第一次将公民教育列

2、入国家政治发展目标中,可见公民意识教育已经成为我国现代教育的诉求之一。 公民意识是指公民个人对自己的公民身份的理性认识,是每个公民以宪法和法律规定的权利和义务为核心,对自己在国家和社会公共生活中的身份和地位的一种自我认识。公民意识引导和约束每个公民在国家和社会生活中的行为规范,主要包括责任意识、参与意识、民主平等意识、法律意识、爱国意识、社会公德意识等。义务教育阶段是公民意识培养的最初阶段,小学品德与社会的课程设计中多处体现出公民意识教育的渗透,笔者在本文中主要从以下四个方面进行探讨。 一、责任意识的培养 责任意识是指公民自觉履行与自己的公民身份相适应的义务,自觉履行自身职责的意识。责任意识是

3、一个人能够立足社会、获得事业成功、家庭幸福的至关重要的人格品质,是小学生成长过程中能拥有健全人格的关键因素。因此,把教材内容与生活实际相结合,对于培养小学生的责任意识是一种行之有效的教学方式。如教学三年级品社“我的责任”一课时,教师通过引导学生思考在家中、在班级有哪些事情是自己应该做的,教育学生要学会自己的事情自己做,包括穿衣、叠被、系鞋带、整理书包等,使其明白在生活中,不同的角色在不同的环境中有不同的责任,鼓励学生做能力范围内的事情,主动承担自己的责任,从而养成良好的责任意识。而在教学“让家园更美好”一课时,教师可结合政府创建文明县城,带领学生在校园内打扫卫生,宣传保护环境、节约资源等,教育

4、学生爱护环境,爱护家园,增强社会责任感。 二、民主和平等意识的培养 民主和平等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内容。李镇西老师说:“教育的每一个环节都应该充满着对人的理解、尊重和感染,应该体现出民主与平等的现代意识。”对学生民主意识培养的主要内容包括:权利意识、自由意识、参与意识,要让学生了解到我国是民主的国家,教育学生公民拥有哪些权利和义务,让学生正确理解自由的含义,鼓励学生积极参与社会生活。如,教学“我们的班队干部选举”一课时,教师通过举行班干部选举活动,让学生亲自参与选举活动,通过交流和体验,了解民主选举的程序,感受民主生活的意义,切身体会民主的内涵。而“我是参与者”一课,教师通过以“集体活动

5、可不可以不参加”为主题的讨论课,让学生思考自己可以为班集体做些什么,应当怎样去做,怎样能做得更好。这不仅可以帮助学生挖掘自己的特长和潜力,还可以培养学生的参与意识和集体服务意识。 三、社会公德意识的培养 社会公德是公民在社会生活中应遵循的最基本、最普通的行为准则,是维持社会公共生活稳定、健康、有序进行的基本条件。一个国家的公民公德水平体现了一个国家的形象,反映了一个社会的文明水平。在社会文明不断发展的今天,依然常见公共场所随地吐痰,乱丢垃圾,大声喧哗等道德感情淡漠的现象,不仅破坏了环境,也给公共生活带来很多麻烦。教书育人,育人为先。教师在品德教育中应尤其注重社会公德意识的培养,教育学生自觉遵守

6、社会公德。如,三年级上册“我生活的社区”,就是要启发学生关心自己生活的社区,关注社区的变化,包括社区环境的变化、公共设施的改造,引导学生探讨社区的改变对生活的影响,讨论改善社区环境的方法。从自己生活的环境出发,将学生的关注点逐渐扩大至自己生活的城市乃至国家,引导学生关注一些社会问题,引发学生的自主思考和自省,从而较好地提高学生的社会公德意识。 四、法律意识的培养 我国是一个法治国家,法律意识是一个公民应该具有的基本素质。由于小学生的年纪有限,社会经历较少,在小学阶段的公民意识教育中,对学生的法律意识培养应该侧重于培养学生的规则意识。“没有规矩,不成方圆。”教师应该通过如早读课、班会、班级讨论等

7、多种形式,培养学生的规则意识,让学生明白规则的底线是不可触碰的。如,教学三年级上册第三单元“我和规则交朋友”时,教师通过引导学生思考生活有哪些规则,如果没有这些规则会怎样,从而让学生了解规则是维持生活有序进行的基本条件,明白规则的重要性,培养学生的规则意识。在此基础上,老师可以进一步给学生普及法律知识,让学生学习我国的法律规范,从而巩固学生的法律意识。 小学阶段是塑造个人人格的重要阶段,小学品德与社会教育的宗旨是引领学生了解社会、感悟生活,逐步形成基本的是非观念,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由于受到传统文化的影响,我国目前的公民意识教育相对比较薄弱。因此教师应该充分利用品社教材,以学生的日常生活为基础,结合学生的成长规律,在教学过程中加强对学生公民意识的培养。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其他


经营许可证编号:宁ICP备18001539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