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doc

上传人:3d66 文档编号:1807091 上传时间:2019-01-09 格式:DOC 页数:6 大小:14.82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在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doc_第1页
第1页 / 共6页
在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doc_第2页
第2页 / 共6页
在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doc_第3页
第3页 / 共6页
亲,该文档总共6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在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在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doc(6页珍藏版)》请在三一文库上搜索。

1、在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 摘 要:创新是创造性思维的体现,是基于创造性思维的一种创造性活动。创新并不是让学生创造出人类尚未发现或者发明的事物,而是在学习过程中表现出来的一种再发现或再创造的行为。对学生创新精神的培养要渗透到教学的各个环节中并延伸到课外,在精心创设的教学情境中注重学生的个性发展,时刻注意捕捉学生有关创新的言行,并及时给予鼓励和引导。 近几年来,“创新”这个词频繁地出现在公众面前,涉及政治、经济、教育、媒体等各行各业乃至日常生活的各个方面。“创新”一词起源于拉丁语,它原意有三层含义,第一,更新;第二,创造新的东西;第三,改变。对于学生而言,创新并不是让学生创造出人类尚未发现或

2、者发明的事物,而是在学习过程中表现出来的一种再发现或再创造行为,是创造性思维的体现。创新精神也是近年来素质教育思想所大力提倡的一种精神,所以培养创新精神,首先需要了解创造性思维的特点及其发生过程。 一、创造性思维的特点 1.创造性思维一般是与创造活动联系在一起的,具有新异或独特性。 2.创造性思维既是发散式思维与聚合式思维的统一,又是形象思维与抽象思维的统一。 3.创造性思维具有突发性,即灵感在其中起重要的作用。 4.创造性思维是一种连续的思维品质,是思维深刻性、广阔性、独创性、敏捷性的综合体现。 二、创造性思维的过程 1.准备期。在这一阶段,创造者收集整理资料,即搜集创造活动所必需的各种信息

3、,组织已有的旧经验,掌握必要的技能。创造活动的准备有两种,一种是一般性的基础准备,另一种是有特定目的的准备。 2.酝酿期。创造者经过一段准备,充分掌握有关材料后,创造性思维进入酝酿期。头脑中原来搜集到的各种材料并未消极地存储在那里,而是按照一种我们目前尚不清楚的或很少意识到的方式被加工和重新组织。 3.豁朗期。这是指创造者经过长期酝酿,新假设产生或对考虑的问题豁然开朗。这种现象叫灵感。灵感的产生具有突发性,有时是由于某种机遇,有时则产生于正在从事的其他活动中。灵感是前两个阶段思维活动的结果,豁朗期是创造活动极为重要的阶段。 4.验证期。在这个阶段,创造者要把头脑中产生的新假设和新观点通过实践加

4、以检验。验证可以对新假设或新观点加以确定或修正、补充、完善。(节选自全国统一(联合)考试大纲及指南2003年第五版) 以上对创造性思维的特点及其过程做了心理学上的论述,根据创造性思维和创新的关系,创新就是基于创造性思维的一种创造性活动。教师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首先必须明确创新的含义和特点,才能根据学生的特点,利用教育教学资源,通过课堂教学的形式将创新精神的培养渗透到教学过程中。 三、培养学生创新精神的策略 1.创设自由开放的教学环境,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 例如,在学习一元一次方程时,教师用多媒体出示了2014年4月份的日历表。 教师对学生说,我现在说出日历中竖排的任意三个连续的数字的和,你们能迅

5、速地说出这三个数分别是多少吗?学生纷纷表示可以。于是教师先后说了27、45、24这三个数,学生通过观察日历进行比对,说出了答案。教师表示速度太慢,并说:“老师自己不用看日历,背对着日历就能迅速猜出这三个数是多少。”学生说不信,于是教师便让学生任意说出竖排的连续三个日期的数字让他来猜。结果教师迅速地说出了答案。学生对老师的表现感到惊奇,眼神中流露出非常想知道其中奥妙的渴望,这时教师便开始引导学生观察日历中数字之间的关系。 在这个案例中,教师一开始没有将日历中的日期规律告诉学生,让学生进行验证,而是采用了与学生互换角色的方式,让学生反过来考老师,与学生建立平等的师生关系,给学生自由表现的机会。学生

6、由质疑激发了求知欲,接下来探究日历中的奥妙便会顺理成章。 2.鼓励多种角度思考问题,培养学生的发散性思维 阻碍创新精神发展的原因有很多,但最常见的是由于思维的角度单一、缺少广阔性而产生的思维定式。所以在数学教学中,教师要鼓励一题多解、多种思维方式的存在。还以日历为例,学生通过观察发现日历中竖排的连续三个日期的数字依次相差7,所以如果用方程解决这个问题的时候,可能首先想到的方式是设自上而下第一个数为x,则第二个数为x+7,第三个数为x+7+7,然后根据它们的和就可以列出一个方程。也可能有的学生是设第二个数为x,则第一个数为x-7,第三个数为x+7。还有可能有的学生会反其道而行之,设最后一个数为x

7、,第二数为x-7,第三个数为x-7-7。但是很少有学生会把三种方法同时使用。所以,教师要鼓励学生把这三种方法全部试一试,比较哪一种计算更方便。每位学生都有自己的生活背景、家庭环境和一定的文化感受,导致不同的学生有不同的思维方式和解决问题的策略。教师在教学中要允许这种差异的存在,若能善加利用对学生思维方式的培养意义重大。 3.巧设数学题目,把创新能力的培养延伸到课外 创新是一种精神,也是一种意识,所以不能把学生的这种意识局限于课堂上,而是渗透到生活中。学生走出课堂,教师就失去了对学生的有效控制,所以就需要一个载体让教师仍然能对学生施加积极影响。例如,可以让学生根据家与学校的路程编一道方程应用题给

8、同桌解答;量一下自行车大小两个传动盘的半径,算一下轮胎的直径,算一下大盘转一周小盘转几周,轮胎在地面上滚动多少距离? 4.及时肯定鼓舞,让学生创造性的思维和行为得以巩固 行为主义学派斯金纳认为:如果人们在无意中做出某种行为之后得到了奖赏,人们以后就会多做出这种行为;如果人们无意中做出了某种行为导致了惩罚,那么以后就会回避这种行为,会尽可能少做这种行为。所以在教学中,对于学生出现的积极行为教师一定不要吝啬自己的鼓励,一个善意的微笑,一句肯定的话语,一个奖品等等。 总之,学生创新精神的培养是一个长期的过程。在教学过程中不可能单独拿出固定时间来培养这种精神,而是将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渗透到教学的各个环节,一节课的整个过程都应该处于为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而精心创设的情境中,教师要时刻注意捕捉学生出现的有关创新言行,适时地加以引导和扩大效果。 编辑 孙玲娟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其他


经营许可证编号:宁ICP备18001539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