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新疆维吾尔大学生中构建中华认同的诸要素分析.doc

上传人:3d66 文档编号:1807190 上传时间:2019-01-09 格式:DOC 页数:11 大小:18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在新疆维吾尔大学生中构建中华认同的诸要素分析.doc_第1页
第1页 / 共11页
在新疆维吾尔大学生中构建中华认同的诸要素分析.doc_第2页
第2页 / 共11页
在新疆维吾尔大学生中构建中华认同的诸要素分析.doc_第3页
第3页 / 共11页
亲,该文档总共11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在新疆维吾尔大学生中构建中华认同的诸要素分析.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在新疆维吾尔大学生中构建中华认同的诸要素分析.doc(11页珍藏版)》请在三一文库上搜索。

1、在新疆维吾尔大学生中构建中华认同的诸要素分析 摘要:实现维吾尔大学生民族认同与国家认同的一致,需在中华认同的框架下构筑其对中华文明、中华文化、中华历史、中华民族、中华国家的心理归依、文化归属、身份认同和情感依附。中华文化认同是中华认同的意识、心理基础;中华历史认同是中华认同的史实基础;中华民族认同是中华认同的族属基础;中华国家认同是中华认同的政治基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和社会主义制度认同是中华认同的制度基础。这五个方面是相互依存、相互影响与相互作用的整体,最终指向是中华认同。 20世纪后半期以来势头日盛的全球化浪潮对整个世界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不仅挑战了传统的国家主权,也在相当程度上激活了民族

2、主义与分离倾向,对多民族国家的安全与稳定造成很大的冲击,使得民族认同与国家认同成为广泛关注的重要问题。新疆自古以来就是一个多个人种、多个民族、多种文化和多种宗教汇聚、交流、融合、同化的地区,构建各少数民族的民族认同与中华认同一致性对新疆地区与整个国家的安全、稳定具有非常的意义。 一、问题的提出 在社会科学领域里,认同包括社会认同、文化认同、民族认同和国家认同等多个层面。认同的产生正如曼纽尔?卡斯特所说:“所有的认同都是建构起来的。”他认为认同构建的形式有合法性认同、抗拒性认同和规划性认同,其中合法性认同产生公民社会。由于个体身份的多样化决定了其对性别、宗教、民族、地域、文化、社会、国家等多方面

3、的认同间存在着相互的张力,这种张力对于国家认同可能是建设性的,也可能是破坏性的。国家认同、民族认同与宗教认同并不是完全一致的。18世纪启蒙运动时期的赫尔德最先说明归属于共同体是人的一种本质的需要。安东尼?史密斯总结的“民族认同”的基本特征有:历史形成的领土、共同的神话传说和历史记忆、共同的大众文化、所有成员所具有的法律权利和义务、共同的经济。凯杜里则主张民族认同的最终目的是全公民社会的权力认同。菲利克斯?格罗斯则提出了多元主义的多民族国家处理民族关系的理性原则,强调在多元主义公民国家内应将族属认同与政治认同相分离,不同族裔的公民在遵守国家宪法不违背国家根本利益的情况下,承认双重或多重认同的同时

4、存在。在民族认同与国家认同的关系上,有学者认为两者天然存在着矛盾与冲突;有学者认为民族认同并不必然产生与国家认同的矛盾;有学者认为多民族国家社会团结是以共同价值观、令人振奋的当下历史、尊重深度多样化与珍重共同民族文化的统一等多因素为基础;有学者认为多元文化下的公民国家构建是一个不断尝试和探索的进程。 在美国人的国家认同出现一些问题时,亨廷顿提出美国信念包括盎格鲁新教文化、个人主义价值观、自由主义政治理念和新教工作伦理等,是实现美国多种族社会实现国家认同的核心价值与精神。中国则与美国不同,美国是一个移民社会,其认同需要解决的是不同种族的移民对美国的认同,中国社会面临的则是数千年共同生活在中华大地

5、上的多个原住民族对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的认同。因为经济发展的诉求,更多地趋向于展示地方特色、民族特性,却无形中弱化了国家意识。那么,在全球化的冲击下、在经济利益的驱动下、在多元文化背景下,怎样实现民族认同与国家认同的统一就有着十分现实与紧迫的意义。 费孝通等人提出“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的研究范式后,国内学术界从其理论内涵、历史沿革和中华民族凝聚力等多方面进行了深入研究,强调加强中华民族共性研究对凝聚人心、实现民族团结的重大作用。新疆亦广泛开展了以“四个认同”和“五观”教育为主要内容的旨在加强民族团结、维护社会稳定、抵制“三股势力”渗透破坏的群众性教育活动与学术研究工作。笔者认为,应在中华认同的框

6、架下构筑我国各民族对中华文明、中华文化、中华历史、中华民族、中华国家的心理归依、文化归属、身份认同和情感依附,以中华认同来统摄中华文化的认同、中华民族的认同、中华国家的认同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认同,有效实现以中华认同为核心的多元一体格局,有效实现各民族共同发展、繁荣与进步。目前,学界热议的培育与强化公民意识的最终目的仍是指向中华的认同。 二、中华文化认同是中华认同的意识、心理基础 文化认同是人们对自身文化身份和地位的一种自觉和把握,它包括对共同价值观、共同生活习俗和共同信仰等方面的认同,并在此基础上形成共同的文化心理与情感。中华文化认同就是对中华民族五千年所创造的文明成果,所形成的珍爱和平

7、,崇尚国家统一,注重社会和谐与安定和各民族平等、仁爱、团结、互助的共同价值观、共同生活习俗和共同信仰等方面的认同。文化认同是中华认同的前提,从根本上讲是中华认同的根基。中华文化是中华民族安身立命、灵魂安顿和精神归根的家园,是中华民族生命力、创造力、向心力和亲和力的源泉,是中华文明复兴的软实力保证。没有中华文化认同,中华认同就无从谈起,甚至会导致中华民族与国家认同的危机。在中华民族形成和发展的过程中,中华民族创造出了丰富多彩、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各民族文化与中原文化融会贯通、兼收并蓄,形成以儒家文化为主导的文化整体,它呈现出多元一体的特点。新疆地处亚洲腹地,位居东西方陆路交通要道,各个不同种族与

8、民族在这里或留居或迁徙或角逐或交汇融合,这种特殊的人文地理环境,形成了新疆文化的多样性和丰富性。 在新疆维吾尔族大学生中培育中华文化的认同,就是要为构建中华认同打下良好的文化、意识、心理、情感基础。在中华文化“多元一体”的前提下,既要充分尊重并光大各民族的传统文化,又要高度认同并光大中华文化。在实践操作中,要摒除狭隘文化心理,强调作为中华民族的一员,要学习了解中华文化与历史,要会说国语普通话,会写中国字,努力达成对中华文化的高度认同。 三、中华历史认同是中华认同的史实基础 中华文明有着五千年的悠久历史与灿烂文化,是四大文明中唯一从未中断、延续至今的文明。在这一漫长的历史进程中,以中原地区为中心

9、的文明与各边疆文明间的交流或许遭到过各种阻挠,但从未中断。我国各族人民包括已经消失的古代各民族人民共同缔造了中华文明史和中华民族的历史,对这一灿烂辉煌历史的认同构成中华认同的史实基础。在这一进程中,各民族共同塑造、形成了中华民族的文化习俗、民族性格、历史与疆土,形成了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以勤劳、善良、淳朴、勇敢为特质的民族精神;56个民族形成了你中有我、我中有你、谁也离不开谁的局面,构成了中华民族多元一体的格局。 新疆史称“西域”,即中国的西部疆域,自公元前104年,西汉已经在西域拥有领土属地,公元前60年设立西域都护府,至此西域正式统一于中国。此后,历朝历代中央政府均通过各种方式行使着对西域

10、的有效管辖。清政府平定准噶尔部和大小和卓叛乱后,将“西域”改称“新疆”,乃是喻意“故土新归”。这里既有收复失地的纪念意义,又有驱逐侵略者的纪念意义。因此,自西汉以降两千多年来,新疆就成为中国不可分割的一部分。近现代以来,新疆各族人民为抗击沙俄、英国、日本等帝国主义的侵略,捍卫国家领土完整,维护国家统一同仇敌忾,并肩作战,谱写了可歌可泣的诗篇。 四、中华民族认同是中华认同的族属基础 中华民族认同是组成中华民族的56个民族对中华民族共同体、中华文化的稳定的持久的情感归属与心理依附,是各民族对自己既作为单一民族身份,同时也作为国族身份双重认同的有机统一。在中华文明几千年的发展中,中华大地上世代生存的

11、各民族相互依存、血乳交融、休戚与共,逐渐形成了国族意义上的民族共同体中华民族。民族认同主要是建立在文化认同的基础上,对中华文化的认同是构建中华民族认同的基石。中华民族既是56个民族的共同体,也是56个民族的各展风采的舞台。中华民族认同同样是多元一体的格局,各民族既认同于中华民族,也保持发扬本民族的文化与传统,形成各具特色、共同发展的政治生活、经济生活与文化生活。在多元一体格局下,56个民族的关系第一层面是和睦相处;第二层面是团结;第三层面是共同进步与发展。 增强中华民族的认同,实现各民族意识提升至中华民族意识,各民族认同上升为中华民族认同,具有非常重要且现实的意义。目前为达成这一目标主要有如下

12、两方面的困难。一是狭隘民族心理。笔者在南疆三所高校的调研与近年来多位学者的调研均显示,少数民族大学生对本民族的认同、对本民族文化的认同以及防卫心理均高于汉族学生,少数民族大学生在认为“本民族是最优秀的民族”的选择上普遍高于汉族学生,表现出较强的民族意识和较深的民族情感。这一现象因少数民族多处于经济文化发展较为落后的状态仍属正常,但部分少数民族大学生在处理问题时,往往以自身所属民族作为判断是非的标准,表现出一定的狭隘心理。如在问到“如果看到本民族人员与其他民族人员发生冲突和摩擦时,你会怎样”时,有50%以上的大学生会选择“不问缘由,帮助本民族同学”。二是文化、生活习俗的差异。各民族之间的通婚状况

13、不尽相同,族际通婚率的高低对少数民族生活习俗的影响很大,也会对中华民族认同产生影响。 五、中华国家认同是中华认同的政治基础 国家认同是维系一个国家存在和发展的重要纽带,与民族认同相比较,国家认同主要是一种政治认同,是指各民族对国家的历史文化传统、道德价值观、理想信念、国民身份、国家主权等的认同。在我们这样一个多民族国家中民族认同的核心是中华国家认同,是在本民族认同的基础上,进而提升至对中华文化、中华历史、中华民族认同的基础上实现的认同。同样对中华国家的认同也将强化对中华文化、中华历史、中华民族的认同。 国家认同不是天然生成的,需要进行整合与建构。当下,要实现中华国家认同,使之成为凝聚各民族的强

14、大的政治共同体,就要将本民族认同提升至对中华民族的认同,提升至对中华国家的认同,实现各民族认同与国家认同的一致。对此,一是要依靠历史文化的纽带,通过对中华文化、中华历史、中华民族的热爱构筑国家认同。一个历经百年屈辱历史的泱泱大国要实现复兴,要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不是靠哪个单个民族的力量,需要的是整个中华民族在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的基础上才能实现。二是构建合理公平的利益分配机制,努力实现各民族在经济社会发展、文化进步等方面的权利一致与利益公平分配,尽力迅速缩小发达地区与边疆地区的社会差距。特别是在现阶段仍要在政策上予以大力倾斜,努力提供更多教育、就业和发展的机会,以不平等实现平等。三是要高调倡导公民

15、意识。民族在某种意义上是一个“想象的共同体”,在国家与民族的发展形成过程中往往是国家创造出民族,而不是民族创造出国家。现代国家的构建应以公民意识统摄民族意识,以国家认同统领民族认同,在多个层级的认同中,将中华民族认同与中华国家置于最高地位,强调中华民族的整体利益高于单个民族的利益,国家利益高于一切的价值共识。在国家认同的基础上,整合、实现、发展不同民族、团体、阶层的共同文化、共同利益、共同权利。 六、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和社会主义制度认同是中华认同的制度基础 救亡图存与振兴中华的历史挑战与机遇使我们选择了社会主义道路,中国共产党成立九十年来,我们实现了国家独立、人民解放,确立了社会主义制度和中

16、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今后,我们还将在这条道路上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和社会主义制度认同将构筑起中华认同的牢固的制度基础。在这个方面,需要继续完善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加强民族政策与法规建设,推进民主政治建设:一是使自治地区的少数民族充分行使其公民权利,保障其权益;二是使各项工作做到有法可依,特别是实现法律法规的可操作性;三是保障自治地区少数民族群众的政治地位,实现其参政议政的权利。 构筑包容中华文化认同、中华历史认同、中华民族认同、中华国家认同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认同的中华认同,实现新疆维吾尔族大学生的民族认同与中华认同的统一是一项系统工程,需要政府、社会、教育界、家庭等方方面面全方位的工作,需要实现文化认同、历史认同、民族认同、国家认同和道路认同等各层面认同的协调统一。对大学生来讲,一是需要教育,特别是要倾力进行正面教育,消除其头脑中的模糊甚至是错误的认识,开拓其心胸与视野;二是要加强管理,只有教育而没有必要、必须的制度与法规约束,同样难以取得好的效果;三是要关注并解决维吾尔大学生面临的实际困难,实现其利益诉求。加强政策倾斜,为他们创造更多更好的学习、就业与发展的机会,这对其自身成长和边疆的繁荣稳定都有重要的作用和意义。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其他


经营许可证编号:宁ICP备18001539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