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方高师院校学科专业结构调整与教学质量保障研究.doc

上传人:3d66 文档编号:1807953 上传时间:2019-01-09 格式:DOC 页数:12 大小:18.41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地方高师院校学科专业结构调整与教学质量保障研究.doc_第1页
第1页 / 共12页
地方高师院校学科专业结构调整与教学质量保障研究.doc_第2页
第2页 / 共12页
地方高师院校学科专业结构调整与教学质量保障研究.doc_第3页
第3页 / 共12页
亲,该文档总共12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地方高师院校学科专业结构调整与教学质量保障研究.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地方高师院校学科专业结构调整与教学质量保障研究.doc(12页珍藏版)》请在三一文库上搜索。

1、地方高师院校学科专业结构调整与教学质量保障研究 摘要:随着学校规模的扩张和新学科、新专业的发展,对专业教学质量提出了新的挑战。地方高师院校在规模扩大过程中,从培育新兴学科专业,提升传统老专业,凝练专业特色,加强专业师资队伍,改善教学条件等方面对学科专业结构调整与教学质量保障做出了积极有益的探索。 自1999年,我国高等教育实施扩招以来,实现了跨越式发展,毛入学率从1999年的9%提高到2010年的26.5%。高等教育大众化是增强我国综合国力,全面建设和谐社会的必然选择,是提高全民素质的战略选择。 一、地方高师院校在推进高等教育大众化进程中发挥着重要作用 师范教育历来有“工作母机”之称,在教育事

2、业中处于先导地位。地方师范院校是我国高等教育的重要组织部分。1999年,全国有普通高等师范院校87所(其中,教育部属高校6所,地方普通高等师范院校81所)。经过合并、调整、升格与重组,到2009年,全国有普通高等师范院校145所(其中,教育部属高校6所,地方普通高等师范院校139所)。在139所地方普通高等师范院校中,教育部“211工程”高校有3所,办学总体情况良好。地方高师院校在推进社会进步和经济繁荣的过程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1.地方高师院校具有良好的办学基础。地方高师院校具有悠久的办学历史。我国师范教育源于鸦片战争之后,最早成立的师范教育机构为1897年创办的上海南洋公学师范院,而190

3、2年设立的京师大学堂师范馆真正开启了中国高等师范教育发展之路。在一百多年的办学历程中,我国高等师范教育逐步形成包含以培养新教师为主的师范院校和以培训、提高在职教师为主的教育学院(教师进修学校)两个系统,现已形成中等师范学校、高等师范专科学校和高等师范学校(学院)三个层次的较为完善的教育体系。发展至今的139所地方普通高等师范院校,形成了较好的学科体系和专业特色。 2.地方高师院校办学规模适应教育大发展的客观要求。地方高师院校办学规模的扩大是国家教育大发展的迫切需要。一个国家的强盛,从根本上取决于国民素质,国民素质的提高,关键靠教育,教育事业发展的关键在于教师,教师质量恰恰是由承担教师培养的相应

4、师范院校的教育质量所决定。可见,高师院校在提高全民素质,推进国家现代化进程中肩负着重要使命。随着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经济全球化趋势的增强对所需人才规格的变化,必然要求我们地方高师院校对学科专业结构进行重新调整,以适应新变化对培养新型师资的要求。 3.地方高师院校办学规模实现跨越式发展。我国地方高师院校的整体规模在稳步扩大。1999年全国有师范大学、专门学院87所,2009年增加到145所;高师院校的招生人数由1999年的344177人,增加到2009年的687515人,增长了99.8%;在校生人数也由1999年的845354人,增加到2009年的2384314人,增长了182.0%(见图1)。

5、以广西为例,1999年,全区只有广西师范大学和广西师范学院2所普通本科师范院校,之后相续增加了玉林师范学院和广西民族师范学院2所。其中,广西师范学院全日制本专科生招生人数由1999年的885人发展到2008年的2779人,全日制在校本专科生人数也由1999年的3519人增加到2010年的11341人,招生人数和在校生人数分别增长了214%和308%。可见,近10年来,地方高等师范院校办学规模实现了跨越式的发展,在推进高等教育大众化的过程中起着重要的作用。 二、地方高师院校专业结构的变化特征 1.地方高师院校的学科专业数量大幅度增加。在高等教育大众化进程中,各地方高师院校纷纷调整优化专业结构,积

6、极发展新专业,尤其是与地方经济发展直接关联的非师范专业。以广西为例,广西普通高师院校本科专业总数由1999年的30个发展到2009年的150个,10年间增长了400个百分点。在11个学科门类中,拥有经济学、法学、教育学、文学、历史、理学、工学、管理学8个学科门类,涵盖了基础教育所有的学科。1999年,本科专业主要分布在19个二级学科类,到2009年增加社会学、新闻传播学、电子信息科学类、材料科学类、材料类、机械类、环境与安全类、化工与制药类、管理科学与工程、工商管理10个二级学科类,使本科专业达29个二级学科类,形成了多科性综合化发展的格局,见表1。 2.教师教育专业仍为地方高师院校的优势特色

7、专业。地方高师院校长期办学历史积淀和学科优势及其与基础教育发展的联系,就在于“教师教育”。广西现有的4所普通本科师范院校拥有的19个自治区级重点(建设)学科多数集中在教育学科类,其中广西师范大学拥有全区唯一一个教育学原理自治区级重点学科,广西师范学院拥有全区唯一一个教师教育自治区级重点建设学科。此外,在拥有的20个广西高校优质专业中,有15个是师范专业;11个高等学校特色专业建设点中,有8个是师范类专业,涉及基础教育的数、理、化、地、生、中文、历史、政治、教育、外语、体育等全部学科专业,教师教育专业的优势更加明显。 3.地方高师院校中非师范专业发展迅速。在表1中的数据显示,广西4所高师院校近1

8、0年来新增的学科专业以应用性学科专业为多,其中,管理学类专业点增加了19倍,工学类专业点增加了4倍以上,经济学类专业点增加了2倍,此外,法学、教育学、文学、理学等学科专业也得到了长足的发展。以广西师范学院为例,截止2011年底,全校有普通本科专业51个,较之1999年增加了42个,其中,非师范专业25个,全部为1999年后的新增专业。2011年,全校在校本科生11473人,其中非师范专业人数4591人,占40%。基本形成了师范与非师范并举,多学科协调发展的专业布局。 4.地方高师院校学科专业结构出现趋同现象。各所地方高师院校在总体结构上特色不明显,趋同现象比较严重。以广西高校为例,据调查,广西

9、高师院校所开办的专业,在广西其他高校中均有开设。在专业布点上,4所师范院校中均开设的思想政治教育、汉语言文学、英语、音乐学、数学与应用数学、物理学、化学等传统师范专业在广西高校中专业布点数分别为9、15、26、14、16、11、10。其他专业,如国际经济与贸易、电子信息工程、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公共事业管理等专业也是综合性大学和其他类高校的常见专业。 三、地方高师院校专业教学质量保障面临的挑战 1.师范专业与非师范专业发展博弈的“两难”困境。师范专业的建设与发展有其独特的社会背景及其重要的历史使命。在新形势下,高师院校在扩大办学规模的基础上,以培养为地方基础教育和经济建设服务的人才为出发点,积极

10、调整和优化学科专业结构,适度发展非师范专业,大力发展新兴学科和综合性学科。通过学科专业调整解决发展需求与供给相对不足及专业结构失衡的矛盾。历经长期的师范办学历程,在传统师范专业中汇聚了一批知识渊博、理论丰富、教学精湛的教育专家、学者,他们有着稳定的教学梯队和较强的教育科研能力。其次,“培养教师”被社会普遍公认为是师范院校生存与发展的根基,教师教育作为地方师范院校对外标榜的优势特色,其结果是在有意或无意中强化了师范专业的重要性。非师范专业的健康发展,需要打破单一学科专业格局,必定在某种程度上对已形成的师范专业优势地位造成影响。这种影响好坏,取于教师教育学科与非教师教育学科专业之间的博弈。 2.学

11、科专业结构调整带来教学投入上的困境。学科专业结构调整的过程是学校教学基本建设重点变化的过程。可以说,地方师范院校学科专业结构改造和调整是对学校教学资源提出了新的挑战。我国地方师范院校的办学经费来源主要是靠国家政府财政拨款和学费收入,由于国家对师范院校的财政拨款力度不够,且师范院校学生学费标准普遍低于其他院校,导致地方师范院校教学基本投入相对不足。这种不足,在推进地方师范院校大众化及学科专业结构调整过程中显得更为严重。在教学投入增长比重保持不变,而学校新专业不断增加,办学规模不断扩大的情况下,势必在教学过程中会损害学生的利益,影响教学质量。 3.学科专业结构调整带来的师资困境。2009年,广西高

12、校生师比约为17.41,略高于全国高校平均师生17.271,而个别师范院校、个别专业则更高。究其原因在于:一是学校办学规模扩大速度远远高于师资引进力度,师资数量不足,原有师资教学负担过重;二是新专业增长速度过快,特别是一些应用性非师范专业,对专任教师的专业素质和技能水平提出新的高要求,虽然部分学校通过安排选派教师到相关企业行业培训、考证等“回炉”方式加强“双师型”教师培养,但是,必须承认的是在相当一段时间内,师资缺乏仍是制约地方师范院校新办专业发展的瓶颈。 四、加强学科专业建设是保障教学质量的基本途径 人才培养是高校的根本任务。学科专业建设是高校教学工作的基础,决定人才培养的成效,关系着高校发

13、展的前途命运。广西师范学院这所拥有58年师范办学历史的地方师范院校在向多科性综合化大学迈进的过程中,主动应对地方基础教育和经济社会发展,积极调整专业结构,加强专业内涵建设,努力提高本科教学质量。 1.依托优势学科培育新兴学科专业生长点。广西师范学院通过“十一五”、“十二五”建设,现拥有广西科技创新金源单位1个、省部共建教育部重点建设实验室1个、自治区重点实验室培育基地1个、广西高校重点学科5个、广西高校重点实验室3个、一级学科硕士学位授权点10个、二级学科硕士学位授权点8个及硕士专业学位授权点3个。新学科专业设置必须把握好两个原则:即适应性原则和稳步推进的原则,既要符合社会对人才的需要,又要有

14、结合学校办学实际,依托良好的学科基础,促进新专业发展,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在专业建设上,学校依托已有的重点学科优势,改造传统专业,建设新学科专业。如新办的播音与主持艺术专业就是在学校长期开展语言文字教育工作所取得新的成果及文艺学、语言学及应用语言学、新闻学等硕士点的人才与设备优势的基础上发展而来的;环境科学专业充分利用了资源与环境信息自治区级重点学科及自然地理、人文地理、地图学与地理信息系统、土地资源管理等硕士授权点在师资和科研等方面的优势,有效地保证了专业的教学质量。而依托汉语言文学和英语等广西高校优质专业支撑新办的泰语、日语、对外汉语、物流管理、国际经济与贸易等专业的进一步满足了我区建设“国

15、际区域经济合作新高地和中国沿海经济发展新一极”对小语种、经贸、商旅、法律等人才的需求,增强了学校的服务能力。 2.发展学科新专业提升传统老专业。学校在科学专业建设中非常注重对传统学科专业的改造,通过灵活设置专业方向提升传统学科专业的内涵,以新促老,使传统专业与时俱进,增强竞争力。如为了适应社会经济发展对多样化高级专门人才的需求,对汉语言文学专业进行了积极地整合改造,增设了两个专业方向:汉语言文学非师范专业方向,重点在汉语言文化鉴赏与应用方面加强培养,以适应社会对汉语言文化宣传、写作等高级专门人才的需要;汉语言文学高级涉外文秘方向,属中国语言文学类与外国语言文学类复合型专业方向,重点加强涉外文秘

16、、商务等方面的培养,以满足我区建设国际区域经济合作新高地和中国沿海经济发展新一极的需要。从调查反馈的招生信息来看,2011年,这两个专业方向计划招生70人,实际录取人数为78人。可见,上述两个专业方向符合社会对汉语言人才的需要,适应了社会经济的发展,发挥了传统师范专业的优势。其他的如在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和应用电子技术教育专业中开设了职教师资班,英语专业中开设了翻译方向,在美术学专业中开设了书法教育方向等,进一步拓宽了专业服务面向,提升了传统专业的内涵。 3.凝练专业特色,全面提升专业建设水平。特色是学校在长期的办学实践中积淀形成的,是学校核心竞争力的体现。学科专业建设必须要强化内涵,形成品牌和特

17、色。学校在特色学科专业建设方面的思路和方向为:主动适应地方区域经济社会发展和基础教育改革发展需要,充分发挥教师教育学科优势,着力推进多学科交叉融合协调发展,努力形成特色鲜明人才培养服务体系。在专业建设与人才规格培养上实施特色战略。如旅游管理、物流管理等专业,以行业认证标准建设,职业教育师资培养为特色;再如地理科学、土地资源管理、地理信息系统等专业,以国土资源开发、利用、保护等项目为平台,开展地理特色教学研究与改革,走产学研发展之路,做到了“人无我有,人有我优,人优我强”,进而提高专业的社会适应性和人才培养的实用性。目前,学校拥有教育部高等学校特色专业建设点4个,广西高校优质专业9个,学校的核心

18、竞争力进一步增强。 4.加强专业师资队伍,确保专业建设发展后劲。师资队伍是专业建设的根本保障,是影响学校教育教学质量的最主要的因素。近年来,学校大力实施人才强校战略,通过大力构筑学科平台,出台一系列优惠政策,加强高学历、高层次人才引进,特别是一些新专业师资的引进,选拨和培养优秀教学带头人和专业负责人,强化教学创新团队建设等措施,使师资队伍整体素质和创新能力得到提高。目前学校有专任教师756人,其中高级职称者351人,占46.2%;硕士及以上学位者500人,占66.1%;有全国优秀教师4人;“八桂学者”2人,广西高校教学名师3人;广西高校人才小高地创新团队2人,自治区级教学团队7个。逐步形成了队

19、伍稳定、结构合理,发展趋势好的教学梯队,确保专业发展的生机与活力。 5.改善教学条件,营造良好的专业建设环境。教学条件建设是学科专业建设的基础,是保证专业教学工作正常运行的前提。“十一五”以来,学校先后投入了1.6亿多元加强了教学基本建设,建设了理工综合楼、体育综合楼、艺术教学楼、新图书馆、学术交流中心和6栋学生公寓,扩建了长岗校区图书馆、标准田径运动场、篮球场等,极大地改善教学基本条件。“十二五”期间,学校将以本科教学水平评估“优秀”指标为依据,坚持“积极筹措办学经费,优先保障教学投入,不断改善教学条件”的原则,进一步加大办学投入,切实落实四项教学经费不低于学费总额的30%的要求,满足人才培养的需要,确保本科教学工作的顺利进行。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其他


经营许可证编号:宁ICP备18001539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