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职语文教学中师生对话有效性的探究.doc

上传人:3d66 文档编号:1808367 上传时间:2019-01-09 格式:DOC 页数:7 大小:18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中职语文教学中师生对话有效性的探究.doc_第1页
第1页 / 共7页
中职语文教学中师生对话有效性的探究.doc_第2页
第2页 / 共7页
中职语文教学中师生对话有效性的探究.doc_第3页
第3页 / 共7页
亲,该文档总共7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中职语文教学中师生对话有效性的探究.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中职语文教学中师生对话有效性的探究.doc(7页珍藏版)》请在三一文库上搜索。

1、中职语文教学中师生对话有效性的探究 中职语文新课标明确指出语文教学是学生、教师、教科书的编者和文本(作者)之间的多重对话,是思想碰撞和心灵交流的动态过程。本文试从当下语文教学中师生对话的一些现状和近几年本人在语文教学中师生对话的践行予以分析、阐释,以期最大限度优化语文课堂结构,激活课堂时空,从而打造良好互动的师生关系。 21世纪的人类社会,对话无处不在,它已经成为人类社会人们交际的主要手段。中职语文教学过程指教师、学生在平等地位上产生的以学生语言为主,教师积极主动与学生进行民主、和谐交流的对话过程。这个过程不仅是师生语言交流和知识传递的过程,更是师生心灵碰撞的过程。通过有效对话,教师和学生建立

2、起良好师生关系,形成教与学的合力,最终完成课前预设的教学目标。这个过程不仅体现教师感召力、亲和力、感染力,更体现了学生的互动力、接受力、质疑力,也是新课程中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综合体现。 1.师生对话在中职语文教学中受制约的因素 在当今中职语文教学中,师生之间主体关系不断得到重视。然而,由于部分教师受传统教育思想和本身的素质限制,常常忽视教学交往,使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和创造性受到了很大的限制。主要表现在 1.1传统的教学模式惯性迁移。传统的教学模式以教师为中心,课堂四十五分钟以教师讲授教学内容为主,教学成了一言堂、满堂灌。这样的课堂,一方面是教师只重视备教材、而忽略了备学情、备学生参与度,另

3、一方面是学生机械式被动接受知识点,缺乏主体思考。因此,这种课堂往往难以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同时还进一步压制了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发展。正是这种传统教学模式的惯性迁移,使得中职语文教学中的部分教师不以学生为中心,不重视学生思考,对学生作出以教师个人理解为标准的指导,让学生无条件接受教师或教学参考书揭示的文本意义和主题思想,束缚了学生思维激活和思想发展。另外学生也因年龄,阅历等因素,对课文的阅读理解容易动摇,体现出明显的不定性,甚至于对抗性。 1.2提问无目的性或针对性不强,造成课堂教学有效性差。许多教师也尝试用提问、交流、互动激活课堂,想方设法提高课堂效率,但他们更多的是用预设的问题贯穿整个课堂教学,

4、学生在大量问题里迷失方向,无法进行归纳与梳理,知识体系难以建构。况且问题都是由教师提出的,不是学生自主生成的,因而难以让学生与文本和学习共同体成员充分对话,从而建构自己的认知图式。 1.3对话关系的不公平。在日常教学中,有的学生在课堂上多次参加对话,有的学生却只是充当旁听者。对于成绩较好的学生教师会用较长的时间进行启发诱导,而对于性格内向或学困生,一些教师往往缺乏耐心,较少给他们思考和表达的机会。因为,在部分教师的心目中已经有这样的思维定势即使给予这些学生更多的时间也是没用的。 2.针对这些现状,笔者认为,在中职语文教学中应积极倡导师生对话,建构良性的师生对话模式 2.1转变传统的教学模式,改

5、革单一的课堂结构,践行真正的师生对话。中职语文教学的主体重新定位,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观为语文教学注入了新鲜活力,展现了无限的空间和视野。语文教学除了是基础知识和技能的教学之外,还是教师与学生的审美再创造的一种实践。这一实践不仅有共性的一面,更有其个性鲜明的一面,它们都是对文本或生活的一种理解、协调及创造。 课堂教学过程是教师与学生进行双边互动的过程。教师通过预设有效问题主导学生的思维,学生的回答促成教师的引导。这种有效的引导,良性的、动态的互动,主要目的就是服务于教学目标达成,做到教学的重点突出,难点突破,让学生很好掌握课文中知识点。笔者认为有效性问题意识围绕着三个维度第一维度是想什么;第二维

6、度是怎么想;第三维度是为什么这样想。统领整篇课文内容提出三个维度真问题,围绕真问题建构师生对话模式,既能节约课堂时间,又能提高课堂有效性,从而做到用智慧启迪智慧,思想引领思想。 如授生活在大自然的怀抱里一课时,笔者这样设计第一步,让学生自由阅读,并结合自己的理解思考作者当时交代一天行踪的用意是什么?有何感想?第二步,要求学生结合文章意境去读本文,从读者角度,感悟作者想象中的大自然乐园是怎样的?第三步,精读文本,从生活层面、想象层面、精神层面来理解,用自己的观点和想法来诠释文章的内容,思考当时作者为什么这样想?通过三个维度构建学生合作探究过程,让学生积极地、主动地融入课堂。每一个维度都有学生自己

7、的见解和主张,既有线性思考又有扩散思维,最终又回归到教师的引导中来。当然,这也要求教师增强额外难题意识、提高问题设置水平和对课堂滋生的新信息的重组能力,让学生成为课堂的真正主人,使他们的互动力、质疑力、接受力得到升华。 2.2创设对话氛围,注意提问的明确性、有针对性和富有启发性,营造良性循环的教学环境。对话教学是开放式教学,它不同于传统的满堂问、满堂答的问答式教学。它是要以几个能够点燃学生智慧的真问题来引领他们积极主动地思考并解决问题的教学。教师作为一个引导者,他向学生提出的问题必须能够点燃学生创造性思维的火花,开启学生的探索意识,引导学生进一步提出问题。 在课堂上往往会遇到这种现象教师提出的

8、无目的性或针对性不强的问题,常常造成学生的答案是天马行空。其实这并不完全是学生不会作答,而是教师问题提得不明确,学生找不到思维的落脚点,因此,答案异彩纷呈。所以课堂要提的问题,应该是带有明确性,忌空洞平泛。例如我在听一节荷塘月色公开课时,教师想要学生回答作者不满黑暗现实,向往自由生活的思想感情,但老师却问;作者当时去荷塘散步,你觉得他的心情如何?这样的问题分明会让学生找不到方向,于是学生中就有答心情愉快,有答舒畅,有答休闲赏荷花,惬意 ,那位教师很无奈,因为很多学生似乎都不能答到问题的点子上去。其实,这能怪得了学生吗?如果把课前预设问题改为这几天心情颇不宁静,突然想去荷塘散步,怎么来理解作者当

9、时心情?这样问题的指向马上清晰起来,略懂文意的学生一听就知道应该怎样回答。因此,教师课前预设的问题要经过反复推敲和论证,预设的问题是否具有明确性、针对性和富有启发性是至关重要的,也是高效课堂检验的标准,要不然就适得其反。 总之,教师应精心设计问题,注意适度,控制好难度、深度,考虑学生的思维特点,创设宽松、和谐、民主的对话氛围,让学生开动脑筋积极思考,激发学生参与问题、解决问题的热情和信心,营造良好循环的教学环境。 2.3重视学生个体差异,建构对话全面覆盖,促进学生整体同步发展。中职语文教学中,学生的话语权成为活跃课堂的核心因素。在授课过程中,有的教师只注重时间效率,对话仅围绕部分成绩优异的学生

10、,貌似预设的问题得以解决,其实只是蜻蜓点水,停留在面上。大部分的学生游离于课堂之外,难以得到整体共鸣,这样的课堂效果必将是低效的。而班内存在的学生个体差异也是不争的事实。因此,教师要面对现实的生情和学情,灵活地预设问题的层次性,建构问题的全覆盖,让每个学生融入到课堂中来,成为课堂的真正主人。同时教师要尊重学生的个性,重视个性评价导向,鼓励学生大胆主动探究、讨论,构建话语框架。笔者曾授愚公移山时,与学生一起探究愚公移山的价值取向在哪里?其中,有一个学生质疑并说了声愚公何必要移山呢?我看到说话的是一个平常没举过手的学生,我先肯定了他的发言,鼓励他谈理由,他说愚公可以搬家,就好比如他家也是从乡下搬到

11、城里来。我顺着他的思路让更多的学生参与其中,有的学生认为,愚公可以开辟新路,还有部分学生认为愚公是在破坏自然生态系统对于学生积极的回答,我先给予鼓励,因为他们都参与到课堂中,特别是对那些学困生不要简单说不对或不正确。然后我再结合课堂内容理性剖析,引领学生去理解愚公移山精神的真谛。我还针对不同层次的学生,设计难度不一的问题,树立学困生的信心,争取让每个学生都能参与其中。 综上所述,在中职语文教学中,教师要懂得课堂经营之道构建有效的师生对话模式,形成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中职语文课堂模式。只有针对学生预设富有明确、针对和启发的实效问题,课堂中做到有的放矢,才能达成师生双边互动的活跃对话机制,进而提升课堂有效性。我相信,在新型的师生多向对话关系中,学生的语言哪怕是一粒沙子,在我们的悉心经营和呵护下,也一定会变成熠熠生辉的珍珠。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其他


经营许可证编号:宁ICP备18001539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