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教学质量国家标准的本科计算机类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思考.doc

上传人:3d66 文档编号:1810152 上传时间:2019-01-09 格式:DOC 页数:10 大小:17.56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基于教学质量国家标准的本科计算机类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思考.doc_第1页
第1页 / 共10页
基于教学质量国家标准的本科计算机类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思考.doc_第2页
第2页 / 共10页
基于教学质量国家标准的本科计算机类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思考.doc_第3页
第3页 / 共10页
亲,该文档总共10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基于教学质量国家标准的本科计算机类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思考.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基于教学质量国家标准的本科计算机类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思考.doc(10页珍藏版)》请在三一文库上搜索。

1、基于教学质量国家标准的本科计算机类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思考根据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目录和专业介绍(2012年),计算机类专业(0809)包括计算机科学与技术、软件工程、网络工程、信息安全、物联网工程、数字媒体技术6个基本专业1。据统计,加上另外3个特设专业,目前我国计算机类专业的布点总数为2481,其中,体量较大的计算机科学与技术、软件工程、网络工程、物联网工程4个专业的全国布点数分别达到968、484、374、352,其中95%都是1993年以后建立的。即使是已经有近60年办学历史的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也有86%的专业点是1993年后建立的。这些专业点为国家的现代化建设培养了大批计算机类专业

2、人才,其中绝大多数是应用型人才,这些正好吻合了我国社会发展和建设对计算机类人才的需求,特别是对大量应用型计算机类专业人才的需求实际。 据美国劳工部统计局2010年报告,美国2008-2018年大约需要增加76.27万个包括网络系统和数据通信分析员、计算机软件工程师、计算机程序员等在内的10种与计算机相关的就业岗位,其中应用型人才占总量的83.32%。面对量大面广的应用需求实际,我国更是需要大量应用型计算机类专业人才。相关文献显示2,本科生毕业半年后从事的前20位高薪职业中,就有10种与计算机相关,包括互联网开发师、计算机软件应用工程师、网络设计师、计算机系统软件工程师、计算机系统工程师或设计师

3、、计算机程序员、网络系统和数据传递分析师、其他计算机专家。这种势头目前仍然不减3,4,2013届、2014届全国本科毕业生所从事的10个高薪职业中有4种面向计算机类专业人才(互联网开发师、计算机软件应用工程师、计算机系统软件工程师等),而且排名前移趋势显著。另外,我国2010年计算机相关专业毕业生为14.4万人,2014年增长到17.9万人。这些数据都说明了社会对计算机类专业人才的旺盛需求。2014年2月27日中央网络安全和信息化领导小组成立,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没有网络安全就没有国家安全,没有信息化就没有现代化。而计算机技术是信息化的核心技术,所以,在信息化社会中,提高计算机类专业人才的培养效

4、率和质量具有重大意义。 根据我国高等教育和社会需求现状,2014年2月26日,国务院常务会议提出了引导一批普通本科高校向应用技术型高校转型的要求。2014年4月25日,教育部副部长鲁昕表示,新设本科学校和更名大学都要明确应用技术型高校的办学定位。在战略的高度上提出根据学校、专业实际,明确定位,解决培养目标趋同,培养计划同质的问题,使相关专业能够高效地、高质量地培养出符合社会需求的人才。计算机类专业发展历史短、发展速度快,特别是这一发展与我国高等教育从精英教育转向大众化教育的时期重叠,很多问题还没来得及解决,包括未能很好紧跟高等教育的发展,甚至不少专业点执行的培养方案还不够成型,教育教学过程还存

5、在一系列问题。应该说,不少专业点的教育总体上还不能很好地满足即将颁布的计算机类专业教学质量国家标准。为了更好地解决这些问题,教育部高等学校计算机类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抓住计算机类专业教学质量国家标准即将颁布的时机,组织一批优秀专家,开展“高等学校本科计算机类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的研究,期望根据计算机类专业教学质量国家标准,分专业给出更具体的计算机类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指导意见(以下简称“指导意见”)。 二、依据计算机类专业教学质量国家标准,研制本科计算机类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指导意见 “指导意见”的研制,需要满足以下几点: 首先最基本的是定位问题。“本科计算机类专业应用型人才”,最基本的定位是“本科

6、”,首先要体现本科教育的基本要求。本科教育与职业教育不同,它具有更明显的面向未来(发展)的特征,更强调可持续发展。毕业生需要一定的基础,要具有灵活地、探索性地、综合运用知识和方法有效地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而不是以应用已经掌握的技术去重复解决某些问题为主。所以,就转向应用技术型人才培养的本科院校来说,其主要培养的也绝不是一般的技术工人,而是具有一定的理论基础和创新意识、能胜任一线的技术开发和应用工作的应用型人才5,6。 其次是必须满足国家标准的要求。无论是地方新建本科院校,还是“211工程”、“985工程”院校,只要办的是本科计算机类专业,就必须满足计算机类专业教学质量国家标准的要求。所以要依据

7、计算机类专业教学质量国家标准,给出具体的、更便于操作的本科计算机类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指导意见”。 再次是关于基本定位以及基本的问题空间。计算机类专业教学质量国家标准指出,计算机类专业的主干学科包括科学、工程、技术和应用。其科学部分的核心在于通过抽象建立模型实现对计算规律的研究;其工程部分的核心在于根据规律,低成本地构建从基本计算系统到大规模复杂计算应用系统的各类系统;其技术部分的核心在于研究和发明用计算进行科学调查和研究中使用的基本手段和方法;其应用部分在于构建、维护和使用计算系统实现特定问题的求解。所以,计算机应用型人才需要更了解各种软/硬件系统的功能和性能,更善于系统的集成和配置,有能力

8、在较高的层面上管理和维护复杂系统的运行,能够在各种系统和工程中承担重要任务,能够创造性地、有效地解决这些复杂工作中的问题。这是基本定位。要根据此定位,界定相应的问题空间,并给予恰当的刻画。 最后是课程体系的结构。要强调人才的全面培养,学生除了要学习知识,培养专业意识、提高专业能力外,还要具有包括社会道德、环境意识、沟通交流等在内的能力和意识,这都需要在课程体系中得到充分的体现。要坚决杜绝面向考研的应试教育和技工式培养的教育。课程设置要给人文社会科学类课程、数学与自然科学类课程、学科基础知识和专业知识课程、实践环节适当的比例。按照计算机类专业教学质量国家标准,能力是要求,知识领域是建议,课程为示

9、例。所以,在相应专业的“指导意见”中,需要示范性地给出保障相应毕业要求达成的具体课程及其教学实施建议,以此作为示例,引导各个专业点构建有特色的培养方案,实施相适应的、高效的教育。特别要注意的是,要给出体现行业背景、区域需求、产业链、重点产业、新兴产业、产业转型等特殊需求的课程,或者知识领域、能力要求、技术要求等建议。 在制订培养方案、实施教育的过程中,要充分理解计算机类专业教学质量国家标准关于培养具有可持续发展能力的人才的要求,摆脱职业教育的思维(惯性)。一是要重视学生理论结合实际能力以及学习能力的培养,使学生了解基础理论的作用,掌握理论与实际结合的方法与手段,以适应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二是要

10、使学生具备软硬件基础和系统观。主要从事硬件类工作的,也要有一定的软件基础;主要从事包括软件工程在内的软件类工作的,也要有一定的硬件基础。在掌握计算系统基本原理基础上,熟悉如何构建以计算技术为核心的系统,掌握系统内部各部分的关联关系、逻辑层次与特性,以及相关的开发技术。三是要重视思想和方法的教学,避免基于特定平台开设核心课程,做到“学习系统,不冷落原理;使用工具,不忘探索规律”,为学生夯实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基础,保证学生的可持续发展能力。不要把学生培养成“我是学JAVA的”、“我是学.NET的”、“我是学Python的”。 三、引导教育观念转变 1.强化科学规划、科学施教 要想提高高等教育

11、的效率、质量和水平,必须从经验走向科学,从粗放走向精细化。 所谓科学规划,第一是要从确定明确的、可实现的专业培养目标开始。专业的培养目标需要符合所在学校的定位,适应社会经济发展需要,要能够反映该专业点毕业生的主要就业领域、性质、竞争优势,以及毕业后5年左右事业发展预期;要求具体、能够分解落实、能够有效指导培养进程。这样的培养目标的制订,需要进行大量的、深入的调查研究,弄清楚本专业毕业生,特别是最近35年毕业生的工作状况。通过调研,也可以给出体现自身专业特色的具体问题空间,例如行业背景、区域需求、产业链、重点产业、新兴产业、产业转型等所需要的系统构建、开发、维护、使用等所确定的问题空间。再加上学

12、校定位,通过具体化计算机类专业教学质量国家标准所给的专业类培养目标来表达本专业点的培养目标。切忌将培养目标作为一种口号,作为对极少数毕业生的期望,也不能将培养目标当作少有人关心的几句话,而是要加大宣传力度,使全体教师和学生都知道,并将其作为日常教与学活动追求的具体目标。 第二是毕业要求。要根据实现培养目标的需要,具体化相应的毕业要求。要充分认识教育的基础性和学生问题求解的未来性这对矛盾,明确今天的大学教育是为了让学生能够在未来有效地解决实际问题,发挥毕业要求引导提升课程教学目标的作用,强调不是教师今天教了什么,而是学生未来会干什么。因此,毕业要求要体现学生必须有的基础和能力,引导将传统的知识性

13、教育变成能力导向的教育。各专业需要进行深入的研究,明确毕业生在毕业时需要具备的知识、能力、技术等才能够胜任预期的工作,并给予准确的描述。这种描述可以通过计算机类专业教学质量国家标准的具体化毕业要求来完成。 第三是课程体系。要站在人才培养的高度上设计课程体系,使之保障毕业要求的达成。进一步将毕业要求的各条分解成可以落实到相应课程的若干点,建立毕业要求各条与课程体系中课程的多对多关系,以提高培养方案的科学性和对培养目标实现的支持力度。 第四是科学施教。所有的教育教学任务,都需要相应的教育教学活动实现。为了保证实现的有效性,必须引导教师积极地参与培养方案的制订。从参与讨论培养目标开始,到制订课程教学

14、大纲、实施教学,建立起全局观,摆脱课程为本、教师为本、教材为本,使自己能够站在人才培养的高度上开展教学活动,保障教学活动的效率和对培养目标实现的忠实度。同时,要让学生也清楚培养目标,理解毕业要求,知道相应教学活动的追求,以便共同努力,实现教与学的密切配合。 第五是评价与改进。为了更好地满足社会需求,适应社会发展,必须定期对包括培养目标在内的培养方案进行评价和修订,而且在评价和修订过程中,保障行业和企业专家有效参与。 2.实现从基于课程的教育到基于产出的教育的转换 基于课程的教育(Curriculum Based Education,CBE)适应传统的知识教育,它表现为基于课程来开展教育。通常在

15、评价专业人才培养时,首先看是否开设了某些课程,学生在这些课程的考试中得了多少分(早期在专业评估中通常会安排学生考某门课程),如果课程体系中少了某门课,即被判定为不合格,至少是有问题。这种现象目前或多或少地存在着。课程为本,无论是学生还是专业,“要求”以课程表示,似乎只要有课程、只要老师教了、只要学生学了、及格了就可以了。问题更大的是,由于受教师本身的专业能力、工程能力、教学能力,以及教学投入等影响,甚至还存在“始于讲课,终于给分”的课程。 基于产出的教育(Outcome Based Education,OBE)与基于课程的教育相对应,产出指的是教学在学生身上产生的成果学生的能力,真正体现教育“

16、以学生的培养为中心”。基于产出的教育要求根据培养目标实现之需要设定毕业要求,按照毕业要求的达成设置课程体系,教学活动要支持毕业要求的达成,还要评估毕业要求每一条的达成度。更重要的是,毕业要求主要是以学生解决问题,特别强调解决复杂工程问题的能力为“主要追求”。这就使得教师必须摆脱“课程为本、教师为本、教材为本”,面向学生的成长开展教学活动。 3.引导构建持续改进体系 高等教育需建立“没有最好,只有更好”的意识,以便满足不断变化的社会需求。所以,要办好一个专业,永葆专业的高水平,必须建立持续改进(Continuous Quality Improvement, CQI)机制。除了现下的教学过程质量监控机制外,还有四个方面的工作需要加强:一是教育教学效果的评价机制,二是毕业生的跟踪反馈机制,三是保证将校内外获得的改进需求信息有效地用于改进的机制,四是保障这些机制的有效运行。从目前的情况看,各个专业点需要下大力气构建校内的持续改进反馈系统和社会参与的持续改进反馈系统,形成两大闭环,使专业的人才培养和社会需求紧密结合起来。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其他


经营许可证编号:宁ICP备18001539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