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文化语境的中国语文解读.doc

上传人:3d66 文档编号:1810270 上传时间:2019-01-09 格式:DOC 页数:7 大小:18.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基于文化语境的中国语文解读.doc_第1页
第1页 / 共7页
基于文化语境的中国语文解读.doc_第2页
第2页 / 共7页
基于文化语境的中国语文解读.doc_第3页
第3页 / 共7页
亲,该文档总共7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基于文化语境的中国语文解读.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基于文化语境的中国语文解读.doc(7页珍藏版)》请在三一文库上搜索。

1、基于文化语境的中国语文解读 本文是吉林省教育规划课题的结项成果,课题题目为文学理论对新课标语境下中学语文教师的工具意义研究。 对语文工具论的片面强调导致了学界常常依据有用性来解读语文,致使语文教育与实践并不令人满意。语文改革是使语文回归到教会学生思想并表达思想的元点上,为此,本文主张各级各类语文教育都要把成长语文、单纯语文、适度语文的理念贯彻到实践中,让学生同语文共同成长、成熟。 工具;弊端;突围;元点 季惠杰(1965-),女,吉林市人,1965年生,北华大学文学院文艺理论教研室副教授,硕士,研究方向文学文化学。 G623.2 A 1002-2139(2018)-17-02 语文与人的全面发

2、展 存在主义哲学家卡尔?西奥多?雅斯贝尔斯在什么是教育一书中指出“一个人要精通一门学科就需要付出毕生的精力,在语言方面,则是母语”【1】【P85】。哲学家告诫人们,母语是需要付出毕生精力去学习的,原因是它伴随着人的成长。在中国,语文跟进学生的小学、初中、高中乃至大学,从生字生词,到句子的语法逻辑再到文章的审美蕴藉,汉语言无私地将自己的品性溶解在语文中。似乎只要人们认真学习,就能领略其中的美好,但多年来的语文教育,无论过程还是结果都不尽人意,围绕语文的论争也一直喧嚣不止。争论的焦点是语文是什么?语文能做什么?前者涉及语文的学科定位,后者关乎语文的学科功能;前者陷入工具性与人文性的此消彼长中,后者

3、陷入应试与素质的尖锐对立中。这些纷纷攘攘的论争所带来的唯一益处是帮助教育专家厘清一个事实语文就是让学生在听说读写的训练中学习母语,运用母语,从而能自如准确地与人交流,积累由母语延伸出来的审美素养。 毋庸置疑,工具性是语文教育不同阶段的主要内容,“语言是一种工具,就个人说,是想心思的工具,是表达思想的工具;就人与人之间说,是交际和交流思想的工具。思想和语言是分不开的,想心思得靠语言来想,不能凭空想。可以说,不凭借语言的思想是不存在的。”也就是说,思想要靠语言表达出来,进而与人交流,语言是人们认识自己、认识世界的有效工具。而今天畅行的语文的教育的工具性只是停留在标准答案层面,其结果是语文教育的程式

4、化符合标准答案的,得到一个对号,不一致的得到错号,至于那个对号和错号里有无思想,不在老师思考范围之列,语言最为本质的思想表达内涵被忽略甚至遮蔽了。 人的本质力量包括人的物质机能和精神机能,而后者倚重的正是教育提供的滋养。在教育的各个门类中,语文包含最丰富的精神滋养,这源于语文教材中的各个篇章都是带领阅读者的“精神还乡”之旅。语文陪伴着一个个蒙童从少年走向青年,这是一个好奇、吸纳、质疑、反叛、确定的成长过程,纵观建国后几十年的语文教育历程,我们曾经走过弯路。“通过青春生命对被支配者和被控制者这种精神角色的心理驯化过程,使其人格生长不自觉地留下难以愈合的精神创伤,即通过毫无怀疑和批判的接受性课程学

5、习,磨折其以思维自主性和精神独立性为内核的学习自主权和创造权。”语文课教学恰如家长式训话,有的接受主体成为了驯顺的羔羊,有的干脆逃离。它所导致的一个直接后果是学了十几年的语文,学生并不会有效地表达直接的思想,并不能恰切地与人交流。 鉴于此,语文必须回归到语文教育的元点教会学生利用语文去思想,借助语文表达思想,语文要切实关乎人的心灵成长。语文要在以下几个层面突围。 成长语文 成长语文是一个动态、开放、发展的系统,远非学校语文教育所能涵盖的,但它需要在基础教育阶段语文教育提供的知识累积。语文教学首先要从高高在上的指令性型向心灵潜入性型的转变。首先要让学生通过学习实践获得思想的工具语言,即通过课堂教

6、学让学生获得字、词、句、段、篇的语文基础知识和听说读写的语文基本能力,以便让学生利用这些基础知识和基本能力进行交流。这样的教学目的迥异于过去的语文课堂教师对语言的解释之主旨,一堂课都被讲解占据,学生根本无暇思考。要让学生充分领略母语的美好,在字音、字形、字义的文化阐释中感受母语的独特魅力,在语词、句段的诵读中领悟母语的文化内涵。语文教育的初级阶段主要是诵读,教师要引导学生在抑扬顿挫中习得汉语言所蕴含的中华传统文化的精髓。其次是通过篇章的学习,导引学生成为思想的主体。基础教育阶段的语文教学都在各类篇章中流转,如何充分认识篇章中的思想应该成为语文教学的重中之重。可以说,教材中入选的每一篇文章都是思

7、想的范本。语文教学就是导引学生充分认识文本的思想蕴含及其表达方式。第三语文教育的终极目的是让学生在语文中认识自己。语文教育的基本内容无外乎认识字词,解释语句,朗读、分析、模仿写作、口语交际,教育工作者要脚踏实地地导引学生认识构成母语的各元素所蕴含着的文化、价值观、审美趣味,通过语文的学习,帮助学生走进自己的精神故乡对集体无意识内容的自觉。语文教育是一个螺旋上升的过程,从语音到语义,从字面到蕴藉,从形象到韵味,语文教师要导引学生由浅入深、从感性到理性、从局部到整体、从体悟到内化、从借鉴到拥有、从局外旁观到自觉生成地活学活用汉语,领略母语的全世界独有的魅力、智慧、旨趣。如此,教授汉语就是与学生的共

8、同成长, 纯粹语文 近年来,关于“正道语文”、“语文味语文”、“本色语文”的提法不时地刷新语文教学研究的视界,上述研究成果的共同指向仍然是语文的回归。语文既是一门极其单纯的学科,又是一门极其深奥的学科,更是一门将深奥蕴藉在单纯中的学科,这源于语文表达的是中国人的思想、哲学、智慧和价值追求。那么,这样的学科需要语文教师必须有语言意识、文本意识、文体意识、文化意识的自觉。仅以基础教育阶段的语文教材中占据绝大多数的文学篇章为例,文学是一种话语,它包括说话人、受话人、文本、沟通、语境五大要素,文学具有话语蕴藉属性。学生首先接触到文本又是一个由语言层、形象层、意蕴层构筑的内指世界,这个世界的语言可以不受

9、语法规则的限制,只有能够表达和表现。而且,陌生化是文学语言永远的追求。杜甫所谓“语不惊人死不休”,“惊人之语”一定是陌生化之语。这个有鲜活的语言构筑了一个鲜活的意象世界,汉字独特的气质使得文学形象更加璀璨多姿,导引一个个韵味无穷的艺术世界。不同的文体,承载着不同的艺术魅力,蕴含着不同的审美精神,而这些正是语文课语言都绕不开的“主题思想”。 语文教学相对于其他学科,存在着有关“二次接受”问题,教师是第一重接受,再通过教学将自己的接受传授给学生,因此,教师能否化“神奇”为“神奇”就成为“二传”的关键。教师首先要立足文本,文本是一切读解行为的起点和终点,要善于挖掘那些“有助于人的全面发展、和谐发展,

10、有助于形成良好个性健全人格”的内容作为教学切入点,要仅仅抓住诵读涵咏这个重要节点,在朗读中培养学生的语感,还要导引学生在阅读中咬文嚼字,积累思想表达的范例;更要率先垂范,以自己“语文味”的评点引领学生灵魂向上、向善、向美。教师要“二传”的不是一个冷冰冰的结论,而是探秘之旅。 其实,任何一门学科都离不开死记硬背,关键是记忆有技巧,“死记”之后会“活用”。不记住那些基础知识,怎么会向高层次进军?尤其是语文学科涉猎的范围很广,要真正提高学生的写作水平,单靠分析文章的写作技巧是远远不够的,必须从基础知识抓起,每天挤一点时间让学生“死记”名篇佳句、名言警句,以及丰富的词语、新颖的材料等。这样,就会在有限

11、的时间、空间里给学生的脑海里注入无限的内容。日积月累,积少成多,从而收到水滴石穿,绳锯木断的功效。适度语文 课本、报刊杂志中的成语、名言警句等俯首皆是,但学生写作文运用到文章中的甚少,即使运用也很难做到恰如其分。为什么?还是没有彻底“记死”的缘故。要解决这个问题,方法很简单,每天花3-5分钟左右的时间记一条成语、一则名言警句即可。可以写在后黑板的“积累专栏”上每日一换,可以在每天课前的3分钟让学生轮流讲解,也可让学生个人搜集,每天往笔记本上抄写,教师定期检查等等。这样,一年就可记300多条成语、300多则名言警句,日积月累,终究会成为一笔不小的财富。这些成语典故“贮藏”在学生脑中,自然会出口成

12、章,写作时便会随心所欲地“提取”出来,使文章增色添辉。随着语文教学改革步伐的加快,求奇、求深、求新颖的语文教学渐成主流,深度语文挖掘文本的内在价值,拨开语言和形象的面纱,试图走进文本的纵深本无可厚非,但要考虑教学对象,预设一个可能的限度,比如有教师会站在各种理论视域解读文本,学生云里雾里不知所往。最适度的语文应该是深入浅出的语文。 另一个倾向就是将趣味横生的语文拆解成干巴巴的语言与文字的零件,教师缺少对文本的深入研究,以敷衍的态度对待文本,辅之以教参、答案,将可贵的韵味横生的思想表达矮化为了无生气的标准答案,为了营造课堂的氛围,只能以考试的考点来凝聚课堂。这样的语文课不仅摧毁一个个鲜活的个体对

13、于文学的热爱,更有甚者会影响个体;更有甚至会影响个体对于世界的认知。 语文凝聚着民族文化的精髓,一个个文质兼美的文本是少年青年的精神家园,相较于其他学科,语文教学蕴藏着丰富的人格教育因素,社会伦理因素、真善美的因素、审美教育因素,这些都是培养学生健康人格的重要因素,是学生全面发展的基础,所以从这个意义上说,语文教育关乎中华民族的未来。 “师”之概念,大体是从先秦时期的“师长、师傅、先生”而来。其中“师傅”更早则意指春秋时国君的老师。说文解字中有注曰“师教人以道者之称也”。“师”之含义,现在泛指从事教育工作或是传授知识技术也或是某方面有特长值得学习者。“老师”的原意并非由“老”而形容“师”。“老”在旧语义中也是一种尊称,隐喻年长且学识渊博者。“老”“师”连用最初见于史记,有“荀卿最为老师”之说法。慢慢“老师”之说也不再有年龄的限制,老少皆可适用。只是司马迁笔下的“老师”当然不是今日意义上的“教师”,其只是“老”和“师”的复合构词,所表达的含义多指对知识渊博者的一种尊称,虽能从其身上学以“道”,但其不一定是知识的传播者。今天看来,“教师”的必要条件不光是拥有知识,更重于传播知识。 1【德】卡尔?西奥多?雅斯贝尔斯,什么是教育【M】,邹进译,三联书店,1991.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其他


经营许可证编号:宁ICP备18001539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