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网络环境下的中学生流行语翻译.doc

上传人:3d66 文档编号:1813587 上传时间:2019-01-09 格式:DOC 页数:7 大小:18.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基于网络环境下的中学生流行语翻译.doc_第1页
第1页 / 共7页
基于网络环境下的中学生流行语翻译.doc_第2页
第2页 / 共7页
基于网络环境下的中学生流行语翻译.doc_第3页
第3页 / 共7页
亲,该文档总共7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基于网络环境下的中学生流行语翻译.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基于网络环境下的中学生流行语翻译.doc(7页珍藏版)》请在三一文库上搜索。

1、基于网络环境下的中学生流行语翻译 网络社会已经成为我们生活的第三维空间。网络用语及流行语在高中生中相当流行,这种词汇及句式的普及度、接受度及其使用场合越来越广泛。尽管流行的网络词汇会伴随社会发展而演变,但是青春期的中学生源于好奇、易懂和时尚,对网络用语的使用已经成为他们日常生活交际的一种符号。教师在英语教学中应当顺势利导,进而培育其学习英语的兴趣,加深对英语的理解和记忆。其中,英语翻译则是一个选择介入的良好开端。在不被特别重视的英汉-汉英翻译过程里,学生可以以一种渗透式的渐进方法逐步掌握英语的写作及表达规范,提高水平。 网络社会;语言;技巧 H159A1006-026X(2018)04-000

2、0-01 上世纪90年代,伴随着信息技术革命的掀起,产生了基于计算机网络技术的“电脑网络”或“信息网络”,这开始为网络形式的大变革奠定了物质基础,也崛起了现代意义上的“网络社会”。高度发展的信息网络,一方面通过现实社会的投射,构成了自己虚拟的“网络社会”(Cyber society);另一方面通过信息网络的渗透,融合了各种已存的社会实体网络,使“网络社会”(Network society)成为整个现实社会的结构形态。 与网络社会一同伴生的,则是当下正在就读于中学校的高中学生,俗称“95后”。 95后”出生时是中国信息飞速发展的年代。90后可以说是信息时代的优先体验者,他们的思想与理念与老一辈中

3、国人有很大的不同。 在以博客、微博、RSS、百科全书(Wiki)、网摘、社会互联网(SNS)、P2P、即时信息(IM)为代表的Web 2.0时代里,作为高中英语教师,相信有很多同仁均有此种感受,95后兴趣广泛,在体育、娱乐、时事和科技军事方面均有浓厚的关注。个人的自主意识更加强烈,倾向于交互式的教学模式,然而在英语口语表达、书面写作方面,有畏惧心理。 英语语言的技能主要包括听说读写等基本功训练,是人际交流的工具。当然,有人无可否认它的文化传播和影响功能。虽然目前侧重于应试的学习目标,翻译写作则存在一定的淡化色彩。 笔者对自己教授的三个班级223名学生的书面调查统计分析,关于翻译写作,64.5%

4、的认为流行的网络博客和微博的日志或日记功能有助于提高英文写作,并十分关注各类网络用语的汉语翻译问题,且在日常交际中广泛使用。分别有21.65%和19.85%的学生认为,完成教师的翻译和写作任务更为有效,比较关注网络流行用语,并乐于使用。但有75.8%的学生认为,听读能力培养更为重要,有助于考试。而说和写,无太大使用价值,且没有时间来学习提高。由此可见,翻译和写作是中学生英语学习的一个难题。但我们不能割裂四项技能的内在联系,而偏重一方。 同时,还需要认识到,网络流行语作为一种新生的社会语言,是汉语在网络世界里的发展和变体。具有简便易懂、风趣幽默等特点,是时代发展的产物,它在一定程度上凸显了年轻一

5、代文化前进的方向。中学生使用网络用语不仅能够培养幽默感,而且能够促进他们融入年轻人群体中。但是许多网络用语中含有白字、白话,不利于中学生素质的培养。中学生过多使用网络用语很易造成他们与家长、教师之间的代沟。 这次问卷调查还显示,学生使用网络用语的各种原因。有12%的学生是因为时尚,36%的学生因为它简便易懂,43%是因为它好玩,9%是因为觉得它很酷。值得庆幸的是,中学生对网络用语及流行语的理解使用比较理性的,很少有特别疯狂推崇。 破解这一难题,在于规范此类词汇句式的使用空间和边界。大多数中学生都了解并使用网络用语,但并不是不假思索全盘接受的,教师、家长大可不必对网络文化避之如洪水猛兽,更多的是

6、要多与他们沟通。在有效的开放式互动课堂流程管理前提下,学生喜欢教师上课用一些他们时常用的流行话语,说一些他们感兴趣的话题,这样拉近了教师与学生的距离,使课堂气氛变得更加活跃,也更利于学生接受知识。并以此为引,吸引学生的学习注意力,由教师和学生共同建构整个课程。在这个意义上,英语教师的功能在于将流行的用语用正式规范的使用方法来解读和纠正。 英语翻译不单是语言的转换,更确切的说,是文化的转换。汉语言重具象整体和意念,英语则重理性逻辑、个体和形式。社火符号学认为人类世界是各种各样符号组成;索绪尔强调语言是一种表达概念的符号系统,研究符号和符号的关系。在汉译英过程中,不但要有充分的准备。透彻的理解和仔

7、细的核对,还应反复咏读,吃透主旨,详细了解背景信息。 我国清末启蒙思想家严复提出,翻译当以“信”“达”“雅”为准则。“信”指意义不背原文,即是译文要准确,不歪曲,不遗漏,也不要随意增减意思;“达”指不拘泥于原文形式,译文通顺明白;“雅”则指译文时选用的词语要得体,追求文章本身的古雅,简明优雅。对网络用语来说,依然存在着上述问题。笔者认为,可以以词汇为介入因子,以句式用法为记忆样本,进而掌握词汇和语法。 在汉译英中,第一类是显微趣味性的词汇,无伤大雅。例如“杯具”实指悲剧,翻译为“tragedy”,并提示学生准确理解这个词汇的涵义。学生常用的“XB”,是指“小白”,即小白痴的意思,该词也是微软X

8、Box/XBox360游戏机的简称。可解读为“idiot”或者是“little idiot”。 还有“山寨”是“cheap copy”,“我看行”可以翻译为“it will work”, “裸捐”是“all-out donation”等等。 第二类是缩写或简写的英文字母,诸如“FT” 即“faint”的简称,是晕倒的意思。也可衍生为Free Talk闲谈 F2Fface to face面对面 BBLBe back later 稍后回来 BRBBe right back 很快回来 CUSee you 再见 CULSee you later 下次再会 DIIKDamned if I known 我

9、真的不知道 FEFor example 举例 TYThank You (谢谢) TYVM Thank You Very Much 非常感谢 Hold坚持、控制 Out出局 落伍 对此类网络流行用语应在翻译过程给与纠正。 还有一类是变造的音译或意译汉语词汇。这类词汇必须认真解读和劝导,引导学生在繁重的日常学习中合理使用其语用环境。 诸如 砍柴can?t I,难道我不行吗(英语反义疑问句连读的谐音) 打酱油Dsauce 给力cool 秀show 单靠“死”记还不行,还得“活”用,姑且称之为“先死后活”吧。让学生把一周看到或听到的新鲜事记下来,摒弃那些假话套话空话,写出自己的真情实感,篇幅可长可短,

10、并要求运用积累的成语、名言警句等,定期检查点评,选择优秀篇目在班里朗读或展出。这样,即巩固了所学的材料,又锻炼了学生的写作能力,同时还培养了学生的观察能力、思维能力等等,达到“一石多鸟”的效果。雷人shocking 伤不起Don?t hurt me 课本、报刊杂志中的成语、名言警句等俯首皆是,但学生写作文运用到文章中的甚少,即使运用也很难做到恰如其分。为什么?还是没有彻底“记死”的缘故。要解决这个问题,方法很简单,每天花3-5分钟左右的时间记一条成语、一则名言警句即可。可以写在后黑板的“积累专栏”上每日一换,可以在每天课前的3分钟让学生轮流讲解,也可让学生个人搜集,每天往笔记本上抄写,教师定期

11、检查等等。这样,一年就可记300多条成语、300多则名言警句,日积月累,终究会成为一笔不小的财富。这些成语典故“贮藏”在学生脑中,自然会出口成章,写作时便会随心所欲地“提取”出来,使文章增色添辉。悲催Sad 什么情况what is the case? 在网络词汇的翻译中,我们的目的是利用这个契机,让学生规范正确的使用英语这个交流工具,在兴趣引导下,让学生尝试自行翻译此类词汇。可以考虑结合音译、意译、直译等方法来恰当引导,进而实现既定的教学内容、目标,准确管理课堂进程、衔接各个流程环节。以这种文本分析方法,强化学生的情感直觉反应,使他们从阅知、认识、分析、辨别逐步过渡到记忆理解,培养他们的兴趣和

12、自信。我国古代的读书人,从上学之日起,就日诵不辍,一般在几年内就能识记几千个汉字,熟记几百篇文章,写出的诗文也是字斟句酌,琅琅上口,成为满腹经纶的文人。为什么在现代化教学的今天,我们念了十几年书的高中毕业生甚至大学生,竟提起作文就头疼,写不出像样的文章呢?吕叔湘先生早在1978年就尖锐地提出“中小学语文教学效果差,中学语文毕业生语文水平低,十几年上课总时数是9160课时,语文是2749课时,恰好是30%,十年的时间,二千七百多课时,用来学本国语文,却是大多数不过关,岂非咄咄怪事!”寻根究底,其主要原因就是腹中无物。特别是写议论文,初中水平以上的学生都知道议论文的“三要素”是论点、论据、论证,也通晓议论文的基本结构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但真正动起笔来就犯难了。知道“是这样”,就是讲不出“为什么”。根本原因还是无“米”下“锅”。于是便翻开作文集锦之类的书大段抄起来,抄人家的名言警句,抄人家的事例,不参考作文书就很难写出像样的文章。所以,词汇贫乏、内容空洞、千篇一律便成了中学生作文的通病。要解决这个问题,不能单在布局谋篇等写作技方面下功夫,必须认识到“死记硬背”的重要性,让学生积累足够的“米”。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其他


经营许可证编号:宁ICP备18001539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