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胜任力模型的高校学生干部培养体系研究.doc

上传人:3d66 文档编号:1813727 上传时间:2019-01-09 格式:DOC 页数:10 大小:17.35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基于胜任力模型的高校学生干部培养体系研究.doc_第1页
第1页 / 共10页
基于胜任力模型的高校学生干部培养体系研究.doc_第2页
第2页 / 共10页
基于胜任力模型的高校学生干部培养体系研究.doc_第3页
第3页 / 共10页
亲,该文档总共10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基于胜任力模型的高校学生干部培养体系研究.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基于胜任力模型的高校学生干部培养体系研究.doc(10页珍藏版)》请在三一文库上搜索。

1、基于胜任力模型的高校学生干部培养体系研究 摘 要 学生干部是高校思想政治工作队伍中一支重要的生力军,对学生工作各项任务的推进、落实、反馈,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在实践中,学生干部的培养和学业规划困扰着不少从事学生工作的老师。建设一支高素质的学生干部队伍,让他们充分发挥学生工作有力助手的骨干作用,是提高高校学生工作管理水平的迫切要求,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胜任力为完成职责而需要的能力支持要素的集中表示,胜任力理论与方法为高校辅导员绩效评价提供了崭新的理论视角。 本研究借鉴胜任力理论和方法,以研究高校学生干部胜任力特征,构建其胜任力模型为手段,探索一种新的高校学生干部培养、评价模式。 1 新形势下高校

2、学生干部培养的重要意义和胜任力模型的概念 随着社会对高校人才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随着经济发展带来的冲击,科技进步带来的影响,文化交融带来的反思,社会转型带来的困扰,高校改革的不断深入,学生管理工作面临新的机遇和挑战。只有主动适应新形势,建立和完善针对高校学生干部的长效培养机制,才能更好地开创高校学生管理工作的新局面。 胜任特征的概念最早由Roben White于1959年提出,虽然目前国外学术界对胜任特征内涵还存在争议,即特征观和行为观。哈佛大学著名的心理学家戴维?麦克利兰在测量胜任力而不是智力一文中指出,应该用胜任力测试代替智力和能力倾向测试,并将胜任力定义为绩优者所具备的知识、技能、能力

3、和特质;Boyatzis(1982)提出了“胜任力经理:有效绩效模型”,该模型认为,要取得良好绩效,管理人员需要具备六个方面的胜任力特征;1994年Spencer将胜任力定义为:能将高绩效者与一般绩效者区分开来的可以通过可信的方式度量出来的行为技能和个人特质。 新形势下学生干部队伍建设的现实需要形成科学的培训、选拔、组织、考核的完整体系,胜任力理论与方法为高校学生干部的培养体系提供了崭新的理论视角。通过借鉴胜任力理论和方法,研究高校学生干部胜任力特征,从而构建学生干部胜任力模型,探索一种新的高校学生干部培养体系,这个体系不仅为学生干部的培养提供了崭新方法,而且对于整个学生管理工作具有重要价值。

4、 2 高校学生干部胜任力模型的构建 在我国现行教育体制之下,学生干部是带有一定特殊性的学生,站在学生干部的角度来说,他们自身需要把握好这个双重身份的度,只有这样他们才能更好地利用学生干部这个平台协助老师,服务同学,成长自己;从学生工作的老师的角度来看,他们只有在履行好学生的职责,在做好学生的分内之事的基础上,充分发挥自己的主观能动性,带动起身边的同学,积极主动开展学生的自我组织、自我管理、自我服务的相关活动,丰富学生的课余生活,协助老师开展好学生管理工作,锻炼自身能力,在此基础之上,学生干部还要通过各种形式的培训,加强自身的思想政治学习,提高自己的道德素养和思想政治理论水平,从而逐步成长成为思

5、想先进、理论扎实、实践丰富的优秀学生。 通过这样的分析可以看出,高校学生干部是在学生组织中担任相应管理职务、承担一定职责、履行一定义务,是同学中的学习榜样,是高校教育管理工作的主体和骨干,是组织开展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骨干力量,是学生工作的得力助手,是学生与老师之间的桥梁和纽带。因此,加大学生干部队培养、加强学生干部的学业规划,建立精英型的高校学生干部队伍。是学生工作中刻不容缓的任务。 由此可以初步构建出包含以下八个方面的胜任力模型,主要包括:(1)高尚的思想品质;(2)奉献和服务的精神;(3)团队协作精神;(4)学习能力;(5)平衡专业学习和学生工作的能力;(6)良好的人际关系和协调人际关系

6、的能力;(7)领导能力;(8)处理事务的能力。这八个方面的关系可以用以下的简图(图1)来表示: 图1 通过以上关系我们可以看出:(1)胜任力模型是以高尚的思想品质为核心,学习能力是关键;(2)奉献和服务精神以及良好的团队协作精神是桥梁和纽带;(3)处理事务的能力和平衡学习以及工作关系的能力是胜任学生干部的基本能力和保证;(4)通过传递之后,每两个因素都是相互起作用的,任何一个因素得不到满足,都将难以胜任学生干部这一角色。 3 基于胜任力模型的学生干部培养体系 通过以上阐述了胜任力模型的基本要素和内涵,我们由此可以得出基于胜任力模型的学生干部的完整培养体系,该体系主要包括学生干部的人才贮备机制、

7、人才选拔机制、学生干部组织机制、学生干部的培训机制、学生干部的服务机制以及学生干部的考核机制,通过细致入微的开展各个环节的工作,我们可以逐步建立起完整的,较为科学的学生干部培养体系。 3.1 基于胜任力构建学生干部人才储备机制,确保优秀的学生干部后继有人 显然,学生干部并非人人都适合,适合的人不一定都能做得很优秀。因此,把适合的留下,经过一定周期的锻炼、培训和提升之后,使其能够按期成长成为合格乃至优秀的学生干部是所有在任的学生干部的重要任务,也是负责学生工作的老师应该一直放在心上的重要事情。 人才储备体系要从大学新生开始着手,新生们经过十年埋头苦学,刚刚迈进大学校园,锻炼综合能力,开阔个人视野

8、是他们共同的心声,学生干部无疑是最受他们青睐的一个舞台,他们有着简单的想法,愿意积极参加学生干部这样的组织来锻炼自己,因此,从他们着手开始人才储备无疑是首选,学生干部组织可以通过大力招新宣传,来扩大自身的知名度和吸引力;扩大招新名额,为储备更多的学生干部后备人才做准备;对于那些进入组织的新人员要多给他们各种锻炼的机会,让他们既提升自身的能力,也通过锻炼来展示新人员各自的自身综合能力,通过这样,学生干部组织就可以确定多个学生干部后备人选,从而有方向、重点地加强培养,最终从多个储备人选中选择最合适的人员来承担更重要的工作。 根据我国高等教育的学制情况,人才储备体系的周期通常为2到3年,在这段时间里

9、,负责学生工作的老师拥有足够的时间,把一个合适的、有一定基础的学生培养成为一个优秀的学生干部,而选择多个人才进行储备,可以有效实现有备无患,避免储备人才出现考研、出国深造、思想改变等原因导致的临时辞职的情况,确保学生干部的平稳过渡。 3.2 基于胜任力构建学生干部组织机制,确保组织拥有高效的执行力 在学生干部组织上,首先人员成分要尽量丰富,主要包括专业的分布、人员的个人性格、特长的多样性等方面,即既要有沉稳大度的也要有活泼机灵的,既要有能歌善舞的也要有妙笔生花的,这样的学生干部组织才能拥有更强的适应性,内部人员可以取长补短,互相配合,从而取得良好的团队效果;在学生干部的使用上要充分考虑每个学生

10、干部的个人能力、性格特点、个人爱好、特长等方面,把每个学生干部都安排在适合的岗位上,从而更加容易调动个人的主观能动性,激发他们的兴趣,让他们充分发挥个人的能力,这样才能达到物尽其力、人尽其才的效果,从而确保整个学生干部组织拥有高效的执行力。 3.3 基于胜任力构建学生干部的培训机制,确保学生干部永葆先进性 学生干部虽然在各个方面比普通同学具有一定的优势,但是并不是每个人都能正确看待自己的学生干部身份、摆正自己的位置,做好每一件自己该做的事情;并且长期以来,我国的高校学生干部普遍存在重使用、轻培训的情况,但是学生干部的培训对于学生干部树立正确的思想认识、端正学习态度、增强个人的责任保持学生干部的

11、先进性有着不可或缺的作用。 建立学生干部的培训机制可以从不同的角度出发,比如笔者所在高校实行了校级的“青年马克思主义工程”院系级的“学生骨干培训班”团支部的“团意识教育活动”这样的多层次、立体式培训机制,在这些培训中,既有党团知识的传输,又有榜样事迹的宣讲、还有基本工作能力的讲授,既注重学生干部的思想教育又加强其工作能力的培养。通过这些措施,有效地保障了学生干部思想的先进性,能够胜任各自的工作。 3.4 基于胜任力构建学生干部的服务机制,确保学生干部牢记服务思想 大学生干部是大学生进行自我教育、自我管理、自我服务的骨干力量,是高校与学生之间的桥梁纽带。大学生干部中出现官场化、利益特殊化思想的根

12、源在于大学生干部“服务学生”的理念异化为“领导学生”的理念。我们应该本着“理念塑造转变行为作风,制度建设创造良好局面”的工作思路来推进学生干部的服务机制。 我们要明确学生干部的职责,倡导服务敬业精神。应将职责观念、责任意识、服务理念、敬业精神的教育始终贯穿于学生干部的选拔、任用、培养的各个环节。让学生干部们明确肩上担负着服务于高校建设、管理,服务同学学习、生活的重任。学生干部来自同学之中,学生干部所代表的应该是广大同学的利益而无自身的任何特殊利益或好处。学生干部工作成效的衡量应以服务的好坏为重要标准。“在其位,谋其职”,当一天学生干部就应该兢兢业业站好岗,服好务,为同学、为集体、为高校奉献自己

13、的一份力量。 3.5 基于胜任力构建学生干部的考核机制,确保学生干部的有效监督 作为学生干部队伍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学生干部考核评价机制是否健全、是否科学、合理,不仅关系到能否正确地识别、评价、使用和激励学生干部,从而调动学生干部工作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而且在很大程度上还会影响到学生工作的整体质量和效率水平。尤其是近几年来,随着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和高校的持续扩招,学生干部责任意识淡化、辅导员与学生的比例失调、学生工作内容的日益复杂等问题变得日益突出。因此,在新形势下,如何从建立和完善学生干部考评机制入手,充分发挥学生“自我教育、自我管理、自我服务”的功能,提高学生干部的整体素质,缓解学生

14、工作管理人员相对紧张局面,依靠学生干部队伍有力推动学生工作向前发展,就成为摆在加强学生干部队伍建设工作面前的一个值得深思的问题。 以发挥民主为基础。明确学生干部考评主体,科学构建考评主体,是建立学生干部考评制度的首要问题和基本环节。所谓考评主体,是指在考评活动中,对学生干部在一定时期内表现出来的思想品质、工作能力、学习生活等方面的情况进行调查、核实和鉴别,并依据调查了解的实际情况对学生干部进行评价的责任人。以工作成绩为核心,确立学生干部考评内容考评内容是学生干部考评体系中的核心环节。只有构建好考评内容体系,解决好考核什么的问题,才能使考评工作有的放矢,才能使学生干部明确自己的努力方向。因此,学

15、生干部考评内容体系的建立,必须要坚持德才兼备的原则,以工作实绩为核心,采用指导、考核手段,打造一支讲真话、干实事,让老师信得过、靠得住,凝聚力强、充满战斗力的学生干部队伍。 4 总结 随着市场经济的快速发展,改革开放的逐步推进,我国的社会发展到了一个传统思想和开放思想激烈碰撞的时代,高校作为科技文化的领先阵地,学生的思想也趋于多元化,因此学生干部的培养更是一个全新的问题摆在学生工作的老师面前;基于胜任力模型来构建学生干部培养体系既为高校学生干部的培养体系提供了崭新的理论视角,也提供了全新的思路,经过逐步完善,必将逐步形成科学、完整的、全面的胜任力模型,在此基础上可以更好地服务高校的学生干部培养,更好地服务于高校的发展。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其他


经营许可证编号:宁ICP备18001539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