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留守儿童家庭教育探析.doc

上传人:3d66 文档编号:1814213 上传时间:2019-01-09 格式:DOC 页数:8 大小:19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农村留守儿童家庭教育探析.doc_第1页
第1页 / 共8页
农村留守儿童家庭教育探析.doc_第2页
第2页 / 共8页
农村留守儿童家庭教育探析.doc_第3页
第3页 / 共8页
亲,该文档总共8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农村留守儿童家庭教育探析.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农村留守儿童家庭教育探析.doc(8页珍藏版)》请在三一文库上搜索。

1、农村留守儿童家庭教育探析 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化和城市化的发展,大量农民工涌向城市,由此产生农村留守儿童的家庭教育问题。本文以农村留守儿童为研究对象,根据城乡二元结构背景下形成的特殊社会现象,研究家庭教育对留守儿童心理、人格、道德、生理等方面的影响,提出相应的建议与对策,以期引起农民工父母、学校、社会对留守儿童家庭教育问题的关注与重视。 一、中国农村留守儿童概况 所谓留守儿童,是指因父母双方或一方从农村流动到其他地区,不能跟随在父母身边接受父母的照顾,而被留在户籍所在地(农村)由父母一方或者其他委托人代为监护,年龄在616岁之间的儿童,在学龄上,一般认为是小学生或初中生1。据全国妇联最新的统计

2、,目前中国18岁以下的农村留守儿童人数有6102.55万,占农村儿童的37.7%,占全国儿童的21.9%2,并呈继续增长的趋势。 二、家庭教育对农村留守儿童的影响 全国妇联课题组在2018年全国第六次人口普查数据中抽取126万人口样本量进行了分析和推断,调查显示,由于父母去城市打工,46.74%的留守儿童与祖辈一起居住,10.7%的儿童与父母委托的亲戚生活在一起,还有3.37%的留守儿童与哥哥姐姐或独自居住3。总体而言,分为隔代监护、亲友监护两种类型。尽管所占百分比不是很大,但因为留守儿童基数大,按比例算这将是一个不容小觑的数字。 由于和父母长期分居,留守儿童基本上没有父母在衣食住行、兴趣爱好

3、、品格等方面的教育,特别是缺少心灵上的关心与爱护。而监护人一般受教育程度低,通常只关注留守儿童的温饱,保证留守儿童的人身安全。孩子在这样的情形下生活,势必造成家庭教育缺失。家庭教育的缺失对相当数量的留守儿童的心理健康、良好的品行和性格养成等方面有着负面的影响,这种影响是长远又深刻的。 (一)隔代监护农村留守儿童的家庭教育问题 1.年龄差距大,代沟深,两代人难以沟通。 隔代监护型是由祖辈对孩子进行抚养的方式。随着孩子年龄的增长,代沟所引起的问题越来越严重。究其原因有三点其一,祖辈们更多地关注让孩子吃好穿暖,却忽视与孩子进行心灵上的沟通交流。其二,因为父母长期在外打工,聚少离多,父母亲情的缺位,孩

4、子内心敏感脆弱,心思细腻,喜欢待在自己内心的一方小天地里,不愿与祖辈沟通。其三,祖辈们思想落后,一时难以接受新鲜事物,尤其是孩子感兴趣的东西。于是在日常交流中难以有共同话题,久而久之,由“难以沟通”发展为“懒得沟通”,造成孩子无法倾诉感情,无法得到心理上的呵护。孩子更倾向于把自己关在象牙塔中,逐渐变得心理封闭,性格孤僻,不利于孩子的心理健康发展。 2.隔代监护人年龄大,管教力不从心。 隔代监护人年龄一般年过半百,这一年龄阶段的人群身体状况常常欠佳。而家庭中的青壮劳动力外出打工,家里的琐事和田里的农活必然落在隔代监护人身上,他们为劳作奔波忙碌,而疏于对孩子全方位的管教。于是,在缺乏父母关爱和祖辈

5、约束管教的状态下,孩子学会泡网吧、沉迷打游戏或结交一些社会所谓的哥们义气的朋友,填补内心空虚,寻求心灵上的慰藉。由于孩子涉世未深,思想单纯,往往被社会上的不良分子利用,容易使孩子染上不正风气,走上歪道。 3.文化素质低,忽视或无力辅导孩子学业。 在农村,隔代监护人年龄较大,他们中的大多数人文化素质不高。但由于国家各种惠农政策的实施,年轻劳动力在大城市打工或做生意,家庭总体收入可观,农民经济水平有了显著改善,这直接导致隔代监护人忽视留守儿童的教育问题。他们普遍认为,孩子读书能认识几个字,将来能像父母一样打工赚钱就行。于是,对孩子的学习采取不管不问的态度,甚至把学校老师对孩子学习上的严格要求当做一

6、种负担。同时,孩子在这种“读书无用论”谬理的耳濡目染下,不再有实现人生抱负和价值的欲望。孩子的思想逐渐变得狭隘庸俗,他们把人生发展方向定位为打工赚钱。 4.过于溺爱,不重视培养孩子品行和习惯。 由于受中国传统的影响,并且隔代监护人与留守儿童之间存在一种与生俱来的亲缘关系,使得监护人特别疼爱孙辈。一方面,为了弥补父母不在身边的不足,除了对他们呵护备至之外,对于物质生活的补偿有求必应,但行为上缺少约束与引导,甚至娇生惯养,放任自流。孩子长期在这样的教育下,变得挑食拣穿,崇尚享乐主义,同时形成自私、专横、霸道的性格。部分孩子道德上出现滑坡现象,在家顶撞祖辈,在学校不尊重老师,不服管理,我行我素。与同

7、伴交往中,没有团队合作意识,以自我为中心,常常发生摩擦。另一方面,祖辈过多的包办与保护,养成孙辈过于依赖与懒惰的心理,不利于培养孩子独立的精神。 (二)亲友监护农村留守儿童的家庭教育问题 1.留守儿童没有归属感,不利于心理健康发展。 一方面,亲友监护时常常把孩子的温饱和安全放在第一位。却忽视孩子心理上的需要。另一方面,亲友自己也有相仿年龄的孩子,在具体对待时,难免有不周到或偏袒的地方。由于留守儿童内心脆弱而敏感,会感觉受到不公平待遇。长期在这种情况下生活,会感觉自己是“外来人”,是“寄人篱下”,难以找到归属感。因此,容易带来留守儿童心理上的巨大冲突,形成怕事、孤僻、内向的性格。由于父母长期在外

8、打工,平时只是以电话、短信的形式,简单关心生活情况。在亲友家又感受不到家庭的温暖,他们承受着没有止境的孤独和父母亲情缺失带来的失落,幼小的心灵因为爱的匮乏而扭曲。 2.放任管教,不利于留守儿童健康成长。 由于监护对象并非自己的孩子,监护人在教养过程中难免有所顾虑。他们往往只对孩子的物质需求和课业比较关注,而对他们树立正确的行为观、价值观方面采取漠视的态度。监护人害怕以严厉的态度对待孩子,孩子会向父母告状,孩子父母在外打工不清楚事情缘由,容易产生误会,反而会影响人情关系。即便孩子在学校犯了很严重的错误,老师在与临时家长交流时,只是在老师面前,简单地批评孩子几句。事后,又将老师的要求置若罔闻,对孩

9、子不敢过于管教。这样,孩子在行为上没有约束,思想上不能正确辨别是非,一些孩子由此容易变得任性、叛逆、道德低下、行为习惯差,成为老师眼中的“问题学生”。 三、农村留守儿童家庭教育问题的解决对策 随着社会经济飞速发展,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到城市已经成为必然趋势,留守儿童的生活和教育非正常化就成为不可避免的问题。生活上缺人照顾,学习上缺人教导,行为上缺人约束。从现实情况看,我国农村留守儿童普遍都处在这种“三缺”状态中。因此,改变这种“三缺”状态,构建一个良好的留守儿童家庭教育体系成为当前亟待解决的问题,因此需要家庭、学校、社会通力合作,有效缓解目前的状态。 (一)提高家庭责任感,将孩子教育放在第一位

10、首先,作为父母应该平衡好外出务工与照顾孩子之间的关系。父母双方尽量留一人在家照顾孩子。其次,看护人应自觉加强管教和督促的意识。对于隔代看护人而言,应该认识到溺爱的弊端,孙辈不是自己感情赖以寄托的私有物,应当与父辈一致地对待孩子,不要放纵,不要娇惯4。对于亲友看护人而言,应该认识到对孩子的各方面都要负责任,尤其在日常行为上不能得过且过。最后,监护人要密切关注孩子的内心世界。要时刻关注孩子的情感变化,适时作出正确引导,只有这样孩子才能健康全面地发展。 (二)打破学校传统教育模式,完善教育方式 学校具有教育资源的优势,应该主动承担起对留守儿童进行监护和教育的责任。其一,学校可以多组织有趣的课外活动,

11、以此来丰富留守儿童的课外生活。利用活动帮助他们建立同伴友谊,从而弥补家庭中缺失的亲情。其二,教师应采取恰当的方式与留守儿童多接触,不仅仅要单纯地指导学习,还要在孩子的生活、情感、心理等方面扮演好临时父亲或母亲的角色。其三,加强对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尤其关注留守儿童的心理状态,及时给予正确的辅导与教育。 (三)加强社区对留守儿童家庭教育的指导和服务工作 首先,社区工作者可以发动社会各界热心人士担任“代理家长”,对留守儿童的监护进行指导和培训。其次,利用信息化手段建立亲情电话和视频对话吧,定期向学生开放。还可建立家校互动平台,如学校公共短信,教师可以定期将留守儿童的学习、生活情况反馈给家长,这样有助于家长及时了解孩子的情况,更有利于家长和老师共同关注留守儿童的健康发展,拉近家校之间的距离。 四、结语 家庭教育是儿童成长过程中至关重要的一课,它的成功与否直接影响到儿童今后的发展。农村留守儿童家庭教育的缺失是中国社会转型期不可避免的重要问题,必须引起高度重视并研究加以解决。这是一项复杂而长期的工作,需要家庭、学校、社会的共同努力,采取有效措施改进留守儿童的家庭教育。构建良好的留守儿童家庭教育体系,对提高公民素质,维护社会稳定,推动和谐社会的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其他


经营许可证编号:宁ICP备18001539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