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督教与音乐院校大学英语教学.doc

上传人:3d66 文档编号:1814238 上传时间:2019-01-09 格式:DOC 页数:6 大小:16.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基督教与音乐院校大学英语教学.doc_第1页
第1页 / 共6页
基督教与音乐院校大学英语教学.doc_第2页
第2页 / 共6页
基督教与音乐院校大学英语教学.doc_第3页
第3页 / 共6页
亲,该文档总共6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基督教与音乐院校大学英语教学.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基督教与音乐院校大学英语教学.doc(6页珍藏版)》请在三一文库上搜索。

1、基督教与音乐院校大学英语教学 一、基督教在中国的传播 根据资料考证,基督教首次传入中国,是唐太宗贞观九年(635年),由聂斯脱利派教士,叙利亚人阿罗本等经波斯传到都城长安,当时被称为景教,在中国延续大约200多年,直至唐武宗会昌五年(845年),朝廷下令禁止佛教,波及景教,有教士2000余人被逐,致使景教在中原停止传播,但在边远地区仍有活动。到了公元13世纪元代,元世祖忽必烈在位末年,中国和罗马教廷正式建立了联系,从此基督教中的分支天主教获准在京城传教,基督教第二次传入中国。至14世纪初,已达江浙、福建、新疆和今内蒙古五原等地。公元16世纪,明代基督教第三次传入中国,它是由西班牙籍天主教耶稣会

2、士沙勿略从1540年开始东行转到中国广东沿海一带,但并未获准进入内地传教。到了1653年,意大利传教士利玛窦,得到明朝两广总督的同意,进入广东肇庆,才正式开始了基督教在中国大陆的第三次传教。 二、基督教音乐对中国音乐的影响 基督教是世界性的宗教,又是音乐性极强的宗教,其音乐生活从古至今比世界上任何宗教都更为密切和普及,一方面表现为基督教依赖音乐的特殊性,以此来求得传播与发展。基督教在布道的时候,常常通过赞美诗的形式,将许多深奥、抽象的教义和宗教思想,转化为都能被广大普通民众领受的通俗易懂的道理。并通过教堂音乐的渲染,使宗教特有的神圣、肃穆的性质凸现出来。另一方面基督教与音乐文化的融合关系,对音

3、乐艺术的发展也起着推动作用,并影响着音乐的内容和表现手法。基督教进入中国已有千年的历史,音乐作为它的重要组成部分,随之而来,并以其独特的传播方式冲击和影响着中国几千年来的传统音乐文化形态,加上20 世纪以来新文化运动的推波助澜,对中国近现代音乐文化的发展形成了广泛影响。 教堂音乐是基督教特有的音乐形式。唱赞美诗是最早有文字记载的基督教会音乐活动。到中国来的第一批天主教传教士,他们带来的是格里高利圣咏。而19世纪基督教的传教士们带来了众赞歌。一时间西方各国的教会纷纷派出传教士来华,当时各教会使用的赞美诗成了西方音乐在中国传播的主要载体,同时也将西方近代音乐文明的成果带到了中国。中国人最初通过学习

4、这些赞美诗,学得了多种谱式和西方乐理。民族音乐的传统格局被打破,出现了音乐多元化发展的格局,我国沿用千年的工尺谱记谱法,被现代广泛通用的五线谱和简谱所取代。尤其是教会学校这种新型的教育兴起,使得以西方音乐教育体制为模式的音乐教育初见端倪。当西方音乐的教育制度被付诸实施时,西方音乐的传播范围从以教堂为主走向了广阔的社会。 教会学校促进中国音乐发展的另一个重要方面,就是为今后中国音乐教育的兴起培养了一大批音乐家和音乐教育家。他们中间有相当一部分人,都从师过传教士学习钢琴。这些音乐家们对中国近代的音乐教育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推动了中国音乐教育向前发展的进程。 三、音乐院校大学生与基督教 大学生信仰

5、宗教是多种因素促成的。社会原因、学校因素、家庭环境、大学生主观认识上的错位及宗教在新时期呈现出的新特点等方面都可能促使大学生信仰宗教。研究显示,因解决大学生心理问题的机构、机制还不够完善,大学生自我心理调节能力又较弱,为了宣泄情绪,寻求保护,部分大学生选择了宗教作为避风港。饶夏微、黄玉钗认为,传统教育使得大学生对宗教信仰有一种心理定势,愚昧落后、精神鸦片等词几乎成了宗教的代言词;而身边信教同学或老师的友好态度及对宗教信仰的热忱却与传统教育俨然对立。这种前后的心理反差易使大学生对宗教产生猎奇心理,他们很可能会在信徒的带领下参加一些宗教活动,并在活动中仔细观察体会宗教思想的新颖性、崇拜仪式的神圣感

6、、信徒的虔诚度等,从而大大刺激其参加宗教活动的欲望,乃至皈依宗教。 调查显示,部分大学生认为上帝确实存在。但是他们一开始并不知道哪一个才真正是自己所追求的“真神”。如前所述,音乐院校的大学生由于其专业特点,不可避免地会接触到基督教音乐,如若基督教福音来到他们面前时,或者当他们在诸多宗教中“发现”基督教才是他们真正所追求的真理时, 他们就可能皈依上帝。 四、引导学生正确认识基督教 “师”之概念,大体是从先秦时期的“师长、师傅、先生”而来。其中“师傅”更早则意指春秋时国君的老师。说文解字中有注曰“师教人以道者之称也”。“师”之含义,现在泛指从事教育工作或是传授知识技术也或是某方面有特长值得学习者。

7、“老师”的原意并非由“老”而形容“师”。“老”在旧语义中也是一种尊称,隐喻年长且学识渊博者。“老”“师”连用最初见于史记,有“荀卿最为老师”之说法。慢慢“老师”之说也不再有年龄的限制,老少皆可适用。只是司马迁笔下的“老师”当然不是今日意义上的“教师”,其只是“老”和“师”的复合构词,所表达的含义多指对知识渊博者的一种尊称,虽能从其身上学以“道”,但其不一定是知识的传播者。今天看来,“教师”的必要条件不光是拥有知识,更重于传播知识。 作为英语教师,在教学当中或多或少地会接触到有关基督教的内容。中西方文化中不同的宗教信仰必然会渗透在各自的语言表达中,导致各民族语言表达形式的不同。英语教师在介绍文化

8、背景时,时常会提到大多数西方人所信仰的基督教。在讲解英文文章时,经常会遇到与基督教有关的习语。“宗教信仰的不同使习语更具自己的特点”。在中国有大量的习语与佛教和道教有关。如借花献佛、闲时不烧香,临时抱佛脚、道高一尺,魔高一丈等。西方国家尤其是英国,人们多数信仰基督教,所以他们有以下的习语表达上帝帮助自助的人、下地狱等。 教师范读的是阅读教学中不可缺少的部分,我常采用范读,让幼儿学习、模仿。如领读,我读一句,让幼儿读一句,边读边记;第二通读,我大声读,我大声读,幼儿小声读,边学边仿;第三赏读,我借用录好配朗读磁带,一边放录音,一边幼儿反复倾听,在反复倾听中体验、品味。 学生在学习英语时,必须了解

9、讲英语国家的文化,否则就不能真正读懂某些英文文章。例如在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的全新版大学英语综合教程3中有这样一篇课文给人以自由者。要讲解这篇文章就必须让学生了解一些基督教的知识,否则学生就不清楚文章中所言为何物。这篇文章中有一些明显带有基督教色彩的术语,如循道宗牧师、圣经、贵格会教徒等。还有圣经故事中提到的人物和地点,如带领犹太人民摆脱埃及奴隶制的摩西、基督教圣地伯利恒等。这篇文章讲述了三个关于美国“地下铁路”和早期黑人民权运动的故事。三个故事的主人公都是在自己对基督的信仰驱使下,通过“地下铁路”把很多黑人奴隶从南方运送到北方自由的土地上。这些“地下铁路的乘务员”抱定信仰、甘于奉献,为他人、为社

10、会做出了自己的贡献。 英语教师在教学中还可以通过背景知识的讲解简单介绍一下基督教的起源与传播。这样教师在教授语言的同时可以引导学生正确认识基督教、正确审视基督教,以达到基督教在社会中趋利避害、弘正抑负的理想效果。同时还应使学生意识到宗教是人类社会发展到一定阶段的历史现象,其存在有复杂的自然根源、社会根源和认识根源。 五、结语 如今在全球性的文化中,没有一个民族的文化思想可以保持“独语”状态,任何一种音乐文化都不可能在自己原有的封闭中发展。基督教文化在中国的传播,一方面是西方列强在文化上的侵入;另一方面却也起到了开启文化之窗的作用,使中国人从此得以窥见域外世界的新鲜图景。在充满激烈竞争和挑战的信

11、息时代,宗教对大学生的心理健康产生着潜移默化的深远影响。 语文课本中的文章都是精选的比较优秀的文章,还有不少名家名篇。如果有选择循序渐进地让学生背诵一些优秀篇目、精彩段落,对提高学生的水平会大有裨益。现在,不少语文教师在分析课文时,把文章解体的支离破碎,总在文章的技巧方面下功夫。结果教师费劲,学生头疼。分析完之后,学生收效甚微,没过几天便忘的一干二净。造成这种事倍功半的尴尬局面的关键就是对文章读的不熟。常言道“书读百遍,其义自见”,如果有目的、有计划地引导学生反复阅读课文,或细读、默读、跳读,或听读、范读、轮读、分角色朗读,学生便可以在读中自然领悟文章的思想内容和写作技巧,可以在读中自然加强语感,增强语言的感受力。久而久之,这种思想内容、写作技巧和语感就会自然渗透到学生的语言意识之中,就会在写作中自觉不自觉地加以运用、创造和发展。 (董焕玲,中国音乐学院社科部副教授)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其他


经营许可证编号:宁ICP备18001539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