声乐教学中的歌唱情感.doc

上传人:3d66 文档编号:1814462 上传时间:2019-01-09 格式:DOC 页数:6 大小:17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声乐教学中的歌唱情感.doc_第1页
第1页 / 共6页
声乐教学中的歌唱情感.doc_第2页
第2页 / 共6页
声乐教学中的歌唱情感.doc_第3页
第3页 / 共6页
亲,该文档总共6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声乐教学中的歌唱情感.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声乐教学中的歌唱情感.doc(6页珍藏版)》请在三一文库上搜索。

1、声乐教学中的歌唱情感 科学的发声服务于美妙的歌声,而美妙的歌声服务于创作的情感。古人云“唱曲之法,不但声之易讲,而得曲之情尤重。”也就是不但要具备好的声音,更要有情感做灵魂,达到以声传情的效果。本文从“声”和“情”的辩证关系、如何获得歌唱情感两方面论述和分析在声乐教学中歌唱情感的重要性及获得。 声与情的辩证关系歌唱情感获得。 G632A1002-2139(2009)-16-0115-01 长期以来高师声乐教学中存在着重“声”略“情”的现象。而这一现象源于教师的课堂引导。由于高师培养的是从事教育性的人才,教师下意识地以传授知识、技能为主。从坐在钢琴旁机械地发声到唱歌,不经意中偏向发声方法与技巧的

2、掌握,追求声音的漂亮,而偏离了以情带声、以情唱字、以情行腔的自然规律。笔者认为科学的发声服务于美妙的歌声,而美妙的歌声服务于创作的情感。歌声是抒发情感的重要手段,歌曲从创作到演唱再到欣赏都是以情感做基调,才能充分地体验美、创造美、抒发美、获得美。因此,情感在声乐艺术中起着主导和统帅的作用,它是声音的灵魂和砥柱。 要解决这一问题,首先我们必须要搞清楚歌唱中“声”与“情”的辩证关系。即“以情带声、以声传情”,二者是相互影响、相互促进的。我国清代王德晖在顾谈录中指出“口中有曲、心中无曲者,纵全字正音和,终未能登峰造极”。着表明了一种很朴素的辩证观点。即任何只注重“声”或“情”的学习都是不完整的。情与

3、技(声)的辩证关系在于二者的观点既是一个完美的整体、又是相对的两种概念,因为技是可以用单纯的生理技能锻炼来达到的,然而声的掌握最终目的是通过技巧和艺术来表现人的感情。情是目的,技(声)的手段。在声乐教学中应该正确地建立这种目的与手段的辩证理念。如果理念上有所偏差。在训练中必然会产生一种片面,无论产生了哪种片面,训练的结果都不能称之为完美的歌唱艺术。 如何培养学生获得良好的歌唱情感呢? 一、动情的发声训练 科学的发声是提升歌唱技能的必要手段。往往发声训练是从枯燥乏味的练习曲开始,日久天长便形成无感而发。这就需要我们教师在发声训练中巧妙地引导,调动学生的情绪,培养学生的情感想象和情感创造。把歌者的

4、喜、怒、哀、乐的情感溶入发声练习中,培养学生有感而发的习惯。教师可以设计一些发声练习曲与抒发各种情感的文字材料结合起来,这样既能有效地训练咬字、吐字的功能,又能创设意境体验并抒发情感。 二、精心的二度创作 歌曲的二度创作是声乐教学中重要的环节。合理精准的二度创作,是获得歌唱情感的重要途径。著名指挥家亨利?伍德在论指挥一书中说“音乐是写下来的没有生命的音乐,需要通过表演来给予它生命。”词曲作者的一度创作是他们的艺术结晶,也是他们对人生的感悟和经历、灵魂深处情感的再现,但它只是停留在谱面上的东西,由我们歌唱者有声、有字、有形、有情的艺术表演出来赋予它生命,这就是歌唱艺术的“二度创作”。 首先是词意

5、的挖掘。我们学一首新歌,首先要反复朗诵歌词,结合创作的时代背景,理解歌词含义,体会歌词情感,把握歌词中准确而又生动的艺术形象。例如歌曲越来越好中从感觉、工作、心情、环境、生活等方面描写越来越好的现状,抒发了一种喜悦、幸福的情感。但我们不能只停留在歌词表面,应深入到歌词的背景中挖掘歌词的内涵。从我国改革开放30年来,方方面面发生的翻天覆地的变化中折射出一种与时俱进的时代气息。又如红梅赞从歌词表面的意思是描写梅花不畏严寒风雪,傲然怒放,香飘云天的坚贞品格。而结合所处的历史背景正值重庆解放前夕。歌曲以梅花塑造了江姐坚强不屈、敢于斗争、敢于胜利的光辉形象。更为深刻的含义是把革命者喻作冰雪中的红梅,歌颂

6、了无产阶级的大无畏革命精神。由此看来,只有对词意内涵挖掘与领会。才能在演唱时的表达越真切,越完美,越动情。 教师范读的是阅读教学中不可缺少的部分,我常采用范读,让幼儿学习、模仿。如领读,我读一句,让幼儿读一句,边读边记;第二通读,我大声读,我大声读,幼儿小声读,边学边仿;第三赏读,我借用录好配朗读磁带,一边放录音,一边幼儿反复倾听,在反复倾听中体验、品味。其次音乐的分析与艺术的处理。谢洛夫曾写道“声音艺术的主要魅力,主要的诱人力量就在旋律中。”音乐的分析包括曲式结构。调式、调性、表情、节奏、速度、力度等。通过分析,在歌唱者头脑里产生联想与想象,使歌曲的音乐更艺术化、形象化。从而激发演唱自然流露

7、的真情实感。我们以唱支山歌给党听为例,其曲式结构是带再现的三段体。第一段曲调亲切、明朗、深情调性是bB宫调式;节拍是采用了24、34变化拍;力度是在“党的光辉照我心”一句,用强声转为热情的颂歌。第二段是对比中段。共五个乐句,前两句以同宫系统的G羽调开始,突出痛苦回忆对旧社会的仇恨,后三句转回原调,情绪激昂,推向高潮。这一段力度对比变化大,由中强(mf)到强(f)到很强(ff)递增变化,前后形成了明显的对比;表情从“仇恨地”到“昂扬地”;速度从“慢”到“稍快”到“渐慢”再到“原速”。由于情绪变化的需要,演唱时咬字、行腔、语气、语调、声音的力度和音色,也该做相应的变化和调整。“鞭子抽我身”一句,“

8、鞭子”二字使用了保持音记号和休止符,唱时应象从紧咬的牙关中迸发出来一样,对旧社会的仇恨刻画的淋漓尽致。“夺过鞭子揍敌人”要突出“夺”和“揍”字,语气坚定。第三段是再现段,用热情的表情唱出对党的热情与崇敬。结尾“党的光辉照我心”的力度记号从mp、f、p、mp、及()和最后的延长的轻声,须着力刻画,才能把革命战士对党的深厚的感情和崇高丰富的精神境界鲜明地表达出来。 三、忘我的演唱 语文课本中的文章都是精选的比较优秀的文章,还有不少名家名篇。如果有选择循序渐进地让学生背诵一些优秀篇目、精彩段落,对提高学生的水平会大有裨益。现在,不少语文教师在分析课文时,把文章解体的支离破碎,总在文章的技巧方面下功夫

9、。结果教师费劲,学生头疼。分析完之后,学生收效甚微,没过几天便忘的一干二净。造成这种事倍功半的尴尬局面的关键就是对文章读的不熟。常言道“书读百遍,其义自见”,如果有目的、有计划地引导学生反复阅读课文,或细读、默读、跳读,或听读、范读、轮读、分角色朗读,学生便可以在读中自然领悟文章的思想内容和写作技巧,可以在读中自然加强语感,增强语言的感受力。久而久之,这种思想内容、写作技巧和语感就会自然渗透到学生的语言意识之中,就会在写作中自觉不自觉地加以运用、创造和发展。 在演唱要唱出人物的感情,还必须丢掉一切思想上或声音上的包袱,有良好的心理素质,把自己的情感完全投入到声乐中去。先感动自己才能感别人,“感

10、人心者,莫先于情”,才能达到“一声唱到情触处,毛骨肃然六月寒”的效果。当然脱离了精湛的声乐技巧,无论多么动人的感情也无法传递给听众,弄不好合适的其反,造成情有余而声不足的矫揉造作。诸如“珠圆玉润”,“余音绕梁,三日不绝”,“声若洪钟”美妙的声音,是难以实现的。 因此,我们的教学既要重视扎实纯熟的歌唱技巧,又要注重情感的抒发,把握以情带声,以声传情,声情并茂,才能使歌唱艺术表现的完美。“教书先生”恐怕是市井百姓最为熟悉的一种称呼,从最初的门馆、私塾到晚清的学堂,“教书先生”那一行当怎么说也算是让国人景仰甚或敬畏的一种社会职业。只是更早的“先生”概念并非源于教书,最初出现的“先生”一词也并非有传授知识那般的含义。孟子中的“先生何为出此言也?”;论语中的“有酒食,先生馔”;国策中的“先生坐,何至于此?”等等,均指“先生”为父兄或有学问、有德行的长辈。其实国策中本身就有“先生长者,有德之称”的说法。可见“先生”之原意非真正的“教师”之意,倒是与当今“先生”的称呼更接近。看来,“先生”之本源含义在于礼貌和尊称,并非具学问者的专称。称“老师”为“先生”的记载,首见于礼记?曲礼,有“从于先生,不越礼而与人言”,其中之“先生”意为“年长、资深之传授知识者”,与教师、老师之意基本一致。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其他


经营许可证编号:宁ICP备18001539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