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周血白细胞形态学检查的教学探讨.doc

上传人:3d66 文档编号:1814599 上传时间:2019-01-09 格式:DOC 页数:6 大小:14.98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外周血白细胞形态学检查的教学探讨.doc_第1页
第1页 / 共6页
外周血白细胞形态学检查的教学探讨.doc_第2页
第2页 / 共6页
外周血白细胞形态学检查的教学探讨.doc_第3页
第3页 / 共6页
亲,该文档总共6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外周血白细胞形态学检查的教学探讨.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外周血白细胞形态学检查的教学探讨.doc(6页珍藏版)》请在三一文库上搜索。

1、外周血白细胞形态学检查的教学探讨 【摘要】根据作者在医学检验技术专业课教学中的经验积累,对于外周血白细胞形态学教学加以探讨,以提高学生辨认细胞形态能力,并密切联系临床,强调实用性。 血液学分析技术是医学检验技术专业的主干课程之一,其中外周血细胞检查是该课程的重要组成部分。外周血细胞检查与临床疾病联系紧密,无论是贫血、出血、感染类疾病,还是多种血液系统疾病,都有一定的诊断或辅助诊断的作用。 随着现代检验医学的飞速发展,实验室大型全自动分析设备和信息化建设都取得了长足的进步,新项目的开发与应用极大地提升了实验室临床服务能力。但是,传统形态学检查在临床诊断与治疗中仍发挥了极为重要的作用,它也是检验技

2、术中的难点与重点。笔者通过多年教学与临床实践,不断思索如何提高学生对形态学的兴趣与学习效果,更好的与临床接轨,总结了一些经验。现以外周血白细胞形态学检查教学为例,加以探讨。 1.教学环节 1.1血涂片制备、染色标准血涂片制备和染色的效果是观察血细胞形态的关键。在学习形态学之前,先让学生反复练习推片及染色,尤其是推片环节。学生最容易出现的问题是血膜过厚,这样在染色时非常容易出现血膜因不易干透,而从玻片上脱落的现象,使实验失败。因此,教师介绍推片的经验,血滴小、角度小、速度慢而均匀,简称“小小慢”,操作时手稳、心细,避免心情急躁,往往通过反复练习,学生推片的能力很快得到提升。选择良好的推片进行染色

3、,把握好涂片、染色的质量关,为观察血细胞形态打下基础。 1.2显微镜使用熟练使用显微镜是观察血细胞形态的前提,使形态学检查得心应手,节省时间。使用普通光学显微镜观察血细胞时应注意:光线调节,利用凹面镜反光、将聚光器抬高、打开光圈,使视野变亮;调节顺序,按照先用低倍镜找到象,再用高倍镜,最后调至油镜的顺序,注意粗、细准焦螺旋旋转的方向,避免砸片;找好位置,观察血涂片一定要选取细胞分布均匀、染色较好的体尾交界处观察,才能真实的反映细胞的形态、比例2;注意显微镜使用后的维护等。 1.3正确辨认白细胞形态外周血白细胞主要分五类:中性粒细胞(包括中性杆状核粒细胞、中性分叶核粒细胞)、淋巴细胞、单核细胞、

4、嗜酸性粒细胞及嗜碱性粒细胞,分别占白细胞总数比例的15%、5070%、2040%、38%、0.55%、01%。2血片中最易见的是中性分叶核粒细胞和淋巴细胞。学习时,可按照比例多少安排学习顺序。除了把握白细胞各自的形态特点,还得注意以下几个方面。 1.3.1理论联系实际目前血液形态学多采用多媒体教学的方式,教师收集形态、染色好的典型细胞图片,边展示边介绍,结合学生自己动手制备的血涂片,在显微镜下观察、记忆。多媒体展示的图片多来自网络、显微镜成像拍摄技术,真实、典型,教学效果要比先前利用挂图、示意图展示的效果好很多。即使这样,展示的图片与现实的显微镜下影像还是有区别,比如景深、色差等。因此,教师教

5、学不能过分的依赖多媒体,应鼓励学生实战,即利用显微镜观察真实的影像,既能熟练显微镜使用的技术,又能达到认识细胞的目的。 1.3.2把握个体特征五类白细胞主要来自骨髓,骨髓造血细胞经增值、分化、发育,成熟后释放到外周血2。形态各具特征,把握住这些特征,既是学习外周血细胞形态的关键,也是今后学习血液病检验技术的基础。学习时,先按照胞体、胞浆、颗粒、胞核的特点进行总体的介绍,然后提出主要特征,进行初步的记忆。其中,粒细胞多为分叶,成熟中性粒细胞分25叶,颗粒呈粉色、紫色,呈中性;嗜酸性粒细胞,多分2叶,颗粒橘红色、粗大均匀、密集,呈嗜酸性;嗜碱性粒细胞颗粒深黑色、大小不一、分布不均,呈嗜碱性,核不清

6、晰;淋巴细胞分大淋巴细胞和小淋巴细胞;单核细胞,胞体大,核形态不规则。2 1.3.3反复比较有时候由于制片不当或者受疾病因素影响,细胞形态不典型,再加上学生经验少,对于形态相似的细胞不易区分。这就要在抓住主要特征的基础上,对形态相近的细胞进行反复比较,加深印象。比如,淋巴细胞和单核细胞都只有一个核,但淋巴细胞体小,胞浆呈透明天蓝色,有的有少量嗜天青颗粒,胞核近圆或有凹陷,染色质致密;而单核细胞胞体大、胞质半透明灰蓝色、有灰尘样成片的嗜天青颗粒,核大、不规则,染色质疏松等。还有比较中性杆状核粒细胞和核呈粗杆状的单核细胞,可以用日常生活中常见的油条作比喻,杆状核粒细胞的核像炸好的油条,已定型,即使

7、折叠亦呈杆状;而单核细胞的核,像面团,可以随意扭转、折叠。 1.3.4整体与个体相结合观察血涂片先要从整体入手,把握好细胞分布和染色的情况,再进一步进行油镜下个体的观察。如果细胞染色偏酸或偏碱,会出现细胞颜色的差异,比如中性粒细胞正常染色时,胞质呈粉红色或紫红色,染色偏酸时胞质颜色会偏红,偏碱时胞质会偏蓝。而偏蓝时往往会和淋巴细胞或单核细胞混淆,这就要求学会对血片整体染色的情况进行把握。既可以选取多个有把握辨认的细胞,也可以通过观察红细胞染色的情进行分析,并在此基础上,对其他细胞进行判断。值得一提的是,正常情况下,红细胞颜色、大小容易识别,红细胞颜色可作为染色的判断,红细胞大小亦可作为比较其他

8、细胞大小的“尺标”。 2.考核评估 对于学生的学习效果应及时进行评估,采取基础考核和实战考核两种方式进行。 2.1基础考核主要是考查学生对各种白细胞形态辨认的能力。采用轮流进行显微镜观察的方式,在实验室中放置十台显微镜,编号;每台显微镜下放置血涂片标本,教师事先选择形态较典型的白细胞放在视野中央,这样,每台显微镜中就有12个有核细胞,同时也加入血小板等其他类型细胞,适当提高考核难度,也提示了学生血小板、红细胞等形态亦不能忽视。考核时十人一组,每人一台显微镜,观察后在报告纸上写下编号及结论,一分钟后,所有同学同时进行轮换,至下一个编号显微镜进行观察,10号轮换至1号,直到该组十名同学观察完所有的显微镜为止,换下一组。 2.2实战考核考查学生临床应用的能力。通过结合临床症状和其他检查,观察患者真实的血涂片标本,写出报告,提出诊断意见。由教师进行审核、把关,给出学习效果评价。这样更有利于学生对所学知识、技能理解、运用。 在临床检验科室中,对血细胞形态的识别、应用能力是检验人员水平的技能之一。教学中应充分应用现有的教学设施与手段,引起学生关注,提高学习兴趣,并给学生充足的学习时间,消化、吸收、熟练应用,为今后到临床学习、工作打下良好的理论、实践基础。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其他


经营许可证编号:宁ICP备18001539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