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语教学中文化内容的输入.doc

上传人:3d66 文档编号:1814656 上传时间:2019-01-09 格式:DOC 页数:8 大小:19.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外语教学中文化内容的输入.doc_第1页
第1页 / 共8页
外语教学中文化内容的输入.doc_第2页
第2页 / 共8页
外语教学中文化内容的输入.doc_第3页
第3页 / 共8页
亲,该文档总共8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外语教学中文化内容的输入.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外语教学中文化内容的输入.doc(8页珍藏版)》请在三一文库上搜索。

1、外语教学中文化内容的输入 传统的“输入”式外语教学随着时代的发展,它的弊端也越来越来显而易见。因此,文化因素与语言之间的关系越来越受到重视。本文以日语教学为例,阐述了文化因素与外语习得之间关系。 文化 外语教学 输入 交际活动 语言是文化的载体,又是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透过一个民族的语言成面,可以了解这个民族独特的文化现象。语言和文化的关系入手,能够从一定程度上帮助我们了解一个民族,一个社会。本文以日语为例子,探讨语言与文化的关系。 一、语言与文化的关系 人类的所有精神和物质活动都属于文化,不同民族由于地理、自然环境等因素的影响,其生活方式也不尽相同,因而文化带有民族性。一种语言就是在该民族长

2、期物质生活中产生和发展起来的,是物质生活基础上的精神产品。因此,语言和文化密不可分,其有两个方面的含义;一是文化包括语言语言是属于文化这个大家族中的一个成员;二是语言是文化的载体人类的一些文化现象都可以在语言中得到反映。 二、当前我国外语教学的现状 从目前的我国外语教学界的情况来看,外语的习得依然主要是通过课堂传授的渠道。这种一贯以教师为主导,以语言知识为中心,以阅读为主要学习途径,以词汇量为目标,形成了一种根深蒂固的外语学习文化,而且,至今也有相当的影响力。输入为主的外语学习文化特征是以知识为中心。教师、教材、教法以及测试都自觉或不自觉地突出知识。教师把自己当作语言知识和文化知识的传授者,通

3、过示范、讲解、分析、比较、归纳和翻译等方式向学生输入词、句、章和语言有关的文化、历史、文学等方面的知识;教材作为语言范本和知识课本,讲究语言的规范性、知识的系统性和题材的广泛性,因此是语言输入的渠道和样板;学生充当的是语言知识的“容器“,在课堂上听课和作笔记,在课外读书、背诵和作习题,求的是“知”,靠的是“记”,在乎“懂”与“不懂”;考试从内容到形式都不外乎是对学生掌握语言知识的水平、程度或质量的检验。这种学习文化导致的结果是学生学到的只有语言知识。 近二十年来,西方外语教学理论与实践的发展趋势是重视语言交际能力的培养,其表现形式是以学生为中心,以任务为途径,以语言功能和技能为目标。这种学习文

4、化的特征是重视语言输出的过程。但长时期忽视语言使用与文化因素的相互作用,培养出来的大部分学生尽管语法知识掌握得很好,词汇量也很大,但缺乏在恰当的场合使用恰当的语言的能力,有时甚至运用本族文化的语言交际标准来套用外语以至闹出笑话。 由此,外语教学工作者们认识到仅仅教会学生一套机械的语法规则,一定数量的词汇,学生是无法令人满意地理解并参与目标语社团成员之间的言语交际活动的。由于人类整个言语交际活动过程要受到相应的文化规则的制约,什么时候对谁说什么话,怎么说都要涉及到文化背景知识,所以,要学生有效地学语言,必须同时向学生教授目标语社团的文化。 三、文化与外语教学 外语教师显然在外语教学中起着主导的作

5、用。教师应该成为两种不同文化之间的中介者和解释者。他应该非常熟悉外语教学所涉及的两种文化学生的本族文化和目标语社团文化,他应该设法帮助学生克服“民族中心主义”的偏见,帮助学生避免用本族的文化标准来衡量外族文化,使学生尽快获得一种跨文化意识。 这里涉及的文化,应包括表层文化和深层文化。表层文化指的是一个社会群体的生活方式和交往方式,如风俗习惯、道德风尚、审美情趣、语言风格、礼仪礼貌、言谈举止的行为规范等,人们通过观察、介绍可以逐步了解的文化现象。深层文化指的是精神本质层面,如价值观念、思维方式和情感方式,它是一个民族共同体在长期的共同生活中积淀形成的民族心里结构。深层文化制约着人们的行为方式,并

6、通过表层文化表现出来。因此,各民族几乎都有自己独特的内容和形式。例如日本人在婚礼葬礼以及其他仪式要穿戴合适的正式服装和头饰;他们在公务会谈、私人拜访以及送往迎来等各种场合表示的礼仪礼貌,如日式鞠躬、问候寒暄都训练有素,十分得体。我们可以通过表层文化的种种表现来探索日本文化的特征,认识其深层结构的日本民族精神。 要让中国学生了解日本文化,引发他们学习日本文化的兴趣,可以先从日常生活方面着手,例如问候语。日语中有关气候寒暄、季节问候语在日本文化中独具一格,颇有情趣。由于气候、季节和时令景物无不与自己朝夕相随,息息相关,所以学生感到自然贴切,容易接受。在日本,有一种约定俗成的交际手段,日本人在交际、

7、寒暄和应酬时通常以天气和季节感觉打开话题。因而,无论时电视节目主持人面向观众报道新闻,还是电视访谈节目中,宾主双方展开讨论;无论何种形式的公开演讲、讲座或纷呈精彩的各种晚会,都可司空见惯以谈论天气情况打开话题的情景今日一日雨模?肌寒感(今天天阴沉沉的,我感到有点冷呢)、静降雨、春感(雨淅淅沥沥地下着,不由让人感到春天来临了)、暑(天气热起来了);降(雨下得真大呀),等等。 日本人习以为常的气候寒暄、季节问候语给深受本国文化影响和制约的中国学生带来交际上的不适应、不自在或言不由衷的牵强附会,甚至产生误解等等,都极大地影响了跨文化交际的顺利进行,这不能不说是语言教学的一大缺陷。因此,教师可以在授课

8、前的几分钟里,用天气和季节性用语问候学生,一方面,由此迅速把学生的精力集中起来,调动他们的外语思维,另一方面,则可以使学生在潜移默化中开始主动学习日本文化的路程。 四、文化导入的主要方法 1.阅读文学作品。引导学生在读文学作品、报刊时留心和积累有关文化背景、社会习俗、社会关系等方面的材料。文学作品是该民族文化得精华部分,是传统文化的积累,是了解一个民族的习性、心里状态、文化特点、风俗习惯、社会关系等方面的最生动最丰富的材料。 例如在日本文学方面,日本人自古就有四季风物为题材的文学传统,尤其在日本独特的短诗形式“和歌”和“俳句”里,就规定必须咏入以四季景物为题材的“季语”。“季语”在漫长的岁月里

9、磨砺而成,文采飞扬,洗练优雅,精确而广博,日本人同样把它汇集编书成册,供作诗者使用,如言?等。日本人关注四季,热爱大自然的感情在美术、艺术和生活习俗等方面也都表露得淋漓尽致。 教师应选择一些能够使学生们在短时间内有助于提高交际技能的文学作品,其中,词汇和结构能与学生们本族语形成鲜明对比的及学生本族的社会文化因素与他们所学的社会文化因素有一定差异的。教师应有效地利用好所选择的文学作品。文学作品不仅指小说,还包括杂志、报刊、时事等。阅读报刊杂志或阅读从报刊杂志选下来的有关文章,也是了解当前社会各阶层、各集团的动态、各种社会问题、社会关系的最直接的途径。 2.采用图片、电影、多媒体软件。利用图片、电

10、影、多媒体软件,教师可以充分利用直观的、真实的画面进行文化教学。比如引导学生注意对文化差异的情景、人物的言谈举止的特点做细致的观察,通过感性的认识,加深对异文化的了解,形成自觉得文化意识,从而有效地避免跨文化交际中因文化差异而产生地误会和冲突。 3.开设语言文化课。选出目的语文化中较为突出的文化特征,尤其是容易引起交际上困难的文化特征编成教材,开设目的语语言文化课程。在专门讲解的过程当中,可以和本族文化进行比较,从而获得一种跨文化交际的文化敏感性。教师在课堂的语言材料的讲解中,学生在阅读目的语作品中,均可通过比较了解外族文化的特殊性。 4.充分发挥外籍教师之所长。从学外语的角度来看,和讲这种语

11、言的本族人接触是十分重要的。在国外出版的一些教材中,有些东西中国教师没有接触过,而只能通过词典中的解释来讲授给学生。而外籍教师可以根据自己的切身体会生动地、形象地讲述清楚。通过与外籍教师接触,学生们可以直接地感受到文化的差异。应请外籍教师多讲一些他们本国的社会情况、文化生活、风土人情等,学生们可以从中习得第一手材料。 五、结束语 总之,在语言教学中导入文化教育,是加强学生的总和素质教育,培养具有一专多能的复合型人才的必经之路之一。作为外语教学工作者,我们应重视文化语言学的研究,并且作为今后研究的课题,主动积极地研究和探索语言与文化之间的关系,并把不断研究的成果应用到教学中,努力培植语言文化一体

12、化的教学体制。 1束定芳、庄智象现代外语教学理论、实践与方法,上海外语教育,2018。 2胡振平文化语言学与日语教学研究,日语学习与研究,2018.1。 3夏纪梅、吴潜龙中西外语学习文化的差异与融合,外语界,2018.3。 4王伟华社会文化因素与外语教学,文化与语言(论文集)1994。 5靳卫卫走进日本透视日本语言与文化,北京语言大学,2018.6。 家庭是幼儿语言活动的重要环境,为了与家长配合做好幼儿阅读训练工作,孩子一入园就召开家长会,给家长提出早期抓好幼儿阅读的要求。我把幼儿在园里的阅读活动及阅读情况及时传递给家长,要求孩子回家向家长朗诵儿歌,表演故事。我和家长共同配合,一道训练,幼儿的

13、阅读能力提高很快。 “教书先生”恐怕是市井百姓最为熟悉的一种称呼,从最初的门馆、私塾到晚清的学堂,“教书先生”那一行当怎么说也算是让国人景仰甚或敬畏的一种社会职业。只是更早的“先生”概念并非源于教书,最初出现的“先生”一词也并非有传授知识那般的含义。孟子中的“先生何为出此言也?”;论语中的“有酒食,先生馔”;国策中的“先生坐,何至于此?”等等,均指“先生”为父兄或有学问、有德行的长辈。其实国策中本身就有“先生长者,有德之称”的说法。可见“先生”之原意非真正的“教师”之意,倒是与当今“先生”的称呼更接近。看来,“先生”之本源含义在于礼貌和尊称,并非具学问者的专称。称“老师”为“先生”的记载,首见

14、于礼记?曲礼,有“从于先生,不越礼而与人言”,其中之“先生”意为“年长、资深之传授知识者”,与教师、老师之意基本一致。康南植吉林延边大学外国语学院。“师”之概念,大体是从先秦时期的“师长、师傅、先生”而来。其中“师傅”更早则意指春秋时国君的老师。说文解字中有注曰“师教人以道者之称也”。“师”之含义,现在泛指从事教育工作或是传授知识技术也或是某方面有特长值得学习者。“老师”的原意并非由“老”而形容“师”。“老”在旧语义中也是一种尊称,隐喻年长且学识渊博者。“老”“师”连用最初见于史记,有“荀卿最为老师”之说法。慢慢“老师”之说也不再有年龄的限制,老少皆可适用。只是司马迁笔下的“老师”当然不是今日意义上的“教师”,其只是“老”和“师”的复合构词,所表达的含义多指对知识渊博者的一种尊称,虽能从其身上学以“道”,但其不一定是知识的传播者。今天看来,“教师”的必要条件不光是拥有知识,更重于传播知识。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其他


经营许可证编号:宁ICP备18001539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