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价值观教育的实践模式研究.doc

上传人:3d66 文档编号:1816028 上传时间:2019-01-09 格式:DOC 页数:9 大小:16.9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大学生价值观教育的实践模式研究.doc_第1页
第1页 / 共9页
大学生价值观教育的实践模式研究.doc_第2页
第2页 / 共9页
大学生价值观教育的实践模式研究.doc_第3页
第3页 / 共9页
亲,该文档总共9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大学生价值观教育的实践模式研究.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大学生价值观教育的实践模式研究.doc(9页珍藏版)》请在三一文库上搜索。

1、大学生价值观教育的实践模式研究 摘 要:针对当前大学生价值观教育的实践问题,总结了大学生价值观教育实效性缺乏的重要原因,分析实践在大学生价值观教育的作用以及大学生价值观教育的实践模式,从而积极引导并规范大学生参加第二课堂和社会实践活动,使其树立正确的价值观。 一、实践缺失:大学生价值观教育实效性缺乏的重要原因 (一)教育方式简单,缺乏有意义的实践 到目前为止,高校的价值观教育仍以思想政治理论课为主渠道,思想政治理论课责无旁贷地担当着价值观教育的重任。然而目前思想政治理论课授课存在着知识面窄、针对性不强、实效性不好等问题,不能满足大学生在价值观发展方面的现实要求。“填鸭式”的教导方式,主要通过教

2、师、教材,以知识传授、计分考试等形式自上而下的灌输,仍然是高校价值观教育及其他思想政治教育的主要的实施方式。这种教导方式并没有使学生在教材以外更好地理解所被灌输的内容。这种脱离社会实际的教育方式不但影响大学生对知识的学习和掌握,而且不利于他们价值观的形成和发展。 (二)大学生价值观教育实践在全球化背景下日趋弱化 矛盾是普遍存在的,任何事物都充满矛盾。全球化是一个充满矛盾的过程,它不仅给大学生价值观教育提供了新的机遇和新的课题,也给传统大学生价值观教育的理念、内容、途径等各个方面带来了冲击与挑战。全球化是一把双刃剑,它给我们的生活带来了便利和给我们的思想带来了革新,但是我们决不能低估它带来的负面

3、影响和冲击。它通过多种方式来传输各种腐朽价值观,例如,它通过文化渗透、经济干预、政治侵蚀等方式传输各种腐朽价值观,影响大学生价值判断和价值观的塑造,使他们的价值目标扭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念淡化,并进一步影响价值观教育的教学效果,传统的教条式的灌输以及以教师为主体的教学方式,已经无法得到大学生们的认同。 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为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社会的和谐稳定发挥了巨大的作用,但是,随着全球化这一新时代的到来以及教育对象大学生的新变化,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在大学生价值观教育的实践中展现出了一定的滞后性和脱节性。我们要把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看作是一项教育实践活动,将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与社会大环境融合起来

4、,使大学生能够在实践活动中得到锻炼,树立正确的价值观,以适应全球化的发展。 二、实践在大学生价值观教育中的作用 (一)实践是推动大学生价值认识的动力 实践是理论的起点,是价值认识的源泉和动力。社会实践为大学生大学生价值观的培育提供了现实依据和理论生长点。实践是认识发展的根本动力。 高校要创造多种有效形式,一方面推动大学生价值观教育与服务社会相结合、与勤工助学相结合、与择业就业相结合、与创新创业相结合的社会实践,推动与专业教育相衔接、相适应的社会实践;另一方面推动加强社会实践基地建设,从而切实有效地提升大学生价值认识的能力,使大学生在社会实践中形成正确的价值观。例如,桂林理工大学组织学生们到桂林

5、市龙胜新农村建设基地去考察,从客观上激发了学生们对国家新农村建设的认识和思考,从而使大学生到祖国最需要的地方去,到基层去就业的方针产生认同和理解。 (二)实践是大学生价值内化的体验途径 当代大学生价值观教育是一个现实性极强的教育活动领域。与其他方面的教育一样,实践教育广泛存在于家庭、学校和社会之中,因而实践教育需要综合协调各方面的力量来促使大学生的价值观朝教育者所期望的方向发展。高校价值观教育欲使正确的价值观内化为大学生的价值观本质,需经历一个较长的社会实践过程和青年社会化过程。据此,在大学期间开展社会实践与第二课堂活动对大学生价值观的形成起到不可或缺的重要作用。 回顾近年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

6、育工作实践,单调的政治说教方式逐渐转化为有计划、有组织、“接地气”的实践引领。军政训练、公益劳动课、生产实习、寒暑假定期社会实践、青年志愿者工程、青年文明工程、青年扶贫工程等系列主题活动,日常学生党团组织活动、各类讲座以及专题教育,文明宿舍建设活动校园内外文明文化体育和学生社团活动、勤工助学活动等,以对大学生的集体主义、社会主义、爱国主义、艰苦奋斗价值观、人际交往和文明道德行为规范、自我教育和成才价值观、团结友爱精神和法纪观念等正确的思想与观念的形成,产生了明显的或潜移默化的积极影响。随着德育大纲(试行)颁行和各高校德育总体规划、分步实施细则的逐步建立与完善,“三观”在德育系统工程的地位将日渐

7、突出。可以预见,把积极引导并规范大学生参加第二课堂活动和社会实践活动作为价值观教育的一条有效途径,将日益显现出极大的作用。 (三)实践能够检验价值观教育效果 实践作为检验认识正确与否的唯一标准,它一方面受主观认识的指导,联系着主观认识;另一方面它又改造和变革客观对象,联系着客观事物。如是,实践毋庸置疑地成了连接主观认识与客观事物的桥梁,人们就能够把主观认识同客观事物加以比较,可以用实践的客观结果来检验认识是否符合客观实际。一般来说,以一种主观认识为指导在实践中改造客观事物,能够达到预期目的,那就证明这种认识是正确的,否则就是错误的。 社会实际是当代大学生价值观形成的现实依据,是检验当代大学生价

8、值观培养成效的根本标准。生活与实践是大学生价值观建构中不可或缺的条件。离开了生活和实践,价值观教育就会成为无源之水、无本之木。所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要根据各自的实际情况,在互动式的课堂教学之外,积极拓宽大学生社会实践的深度与广度,使他们走出“象牙塔”、走进社会,借助实践辅助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建构。如组织大学生参加“扶残助残”、“走访希望工程”、“扶贫帮困”等公益活动,以拉近其与社会的心理距离,打破其“不在场”的社会冷漠意识,从而激发他们主动了解社会、奉献社会的公民责任感。进而,加深大学生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内在感悟,使学生将核心价值观各项要求自觉内化为行为规范,并积极外化成日常价

9、值选择的实际行动。 三、大学生价值观教育的实践模式分析 (一)情境教育模式 情境教学法是指在教学过程中,教师有目的地引入或创设具有一定情绪色彩的、以形象为主体的生动具体的场景,以引起学生一定的态度体验,从而帮助学生理解教材,使学生的心理机能得到发展的教学方法。激发学生的情感是情境教学法的核心。这种教育模式的其中一种是直接现实情境,就是选择具有代表性的单位、地方和个人,组织学生进行实地考察,从而引导大学生正确地认识国情、社情、民情。 桂林理工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组织老师和学生到贺州市钟山县进行实地考察。学院的老师和学生们到几个具有地方特色的工厂和具有代表性的社会主义新农村进行了考察,了解当地的风情

10、、民情和经济社会发展状况。实地考察活动使学生的认识得到升华,觉悟得到提高,毕业后到国家需要的地方去,为人民服务,为国家做出应有的贡献。 (二)社会行动模式和实际锻炼法 根据教育内外化规律,价值观学习是将外在的价值观转化为内在的需求,再外化为行为的过程,不是单单通过课堂讲授就能达到的,必须通过亲身经历并感同身受,触动其内心世界来达到。因此,只有通过行动和锻炼,让学生处于真实的情境中经历事情,有所选择,有所判断,有所体验,有所感悟,才能获得学生所认可并有执行动力支撑的价值观,从而形成好的行为习惯。当代大学生摄取的知识与行为举止不相匹配,最根本的原因在于缺乏实践,所以大学生对价值观的实践活动也是势在

11、必行。 1.通过参加勤工俭学和勤工助学等社会实践来进行价值观教育。通过让大学生参与力所能及的勤工俭学活动,培养他们热爱劳动、尊重他人劳动的品德,养成勤俭节约、珍惜劳动成果的良好习惯,树立艰苦创业、吃苦耐劳的精神,在活动中实现个人价值与社会价值的的统一。例如,桂林理工大学设立了勤工助学超市,同时还在四栋一楼设立了勤工助学网上商城,超市里的收银员和导购员以及网上商城的工作人员都是勤工俭学的大学生。通过勤工助学超市和网上商城的设立,锻炼大学生们的劳动能力、为他人服务的能力以及沟通能力,从而使他们树立正确的价值观。 2.通过以服务他人和社会为要旨的社会实践活动来进行价值观教育。在高校中,常见的以服务他

12、人和社会为宗旨的社会实践活动有:志愿者服务、专业义务维修、义捐、义务献血、敬老院、孤儿院和三月学雷锋活动等等,这些活动的有序开展,可以帮大学生找到运用课堂所学专业技能和品德知识的舞台,更能增强大学生对社会和生活现状的了解,尤其是培养了大学生作为社会成员的责任感和义务感,进而激发大学生自我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培养自强不息,敢于承担的当代大学生正确的价值观精神。 (三)组织校园文化活动 1.组织本校园的文化活动。校园文化活动是学生学习的第二课堂,社团活动、班级活动、社会实践活动都是校园文化的体现,这些活动提高大学生知识能力和陶冶情操的有效途径,有序地开展丰富多彩、健康向上的校园文化活动更是学生日

13、益增长的精神文化的内在需求。因此,进一步推进多样化和高质量化的校园文化活动,丰富校园文化生活,提高学生艺术修养,通过校园文化建设推进价值观的深入教育显得势在必行。但值得注意的是,校园内文化活动的开展必须从校园实际情况出发,举办符合本校特色的文化活动。如在民族地区和少数民族比较集中的高校,要从少数民族学生的特殊性出发,通过开展民族习俗文化艺术节、民族语言文化艺术节、多民族交流活动等等来缩小少数民族学生和汉族学生之间的心理距离感和差异感,以培养大学生之间的民族凝聚力和爱国主义精神。 2.组织跨校园的文化活动。跨校园的文化活动不仅利于有效整合高校资源,更能帮助高校在相互的交流中发现自身的不足和优势,扬长避短,取长补短的来改进日后的高校文化建设工作。跨校园的文化活动除了同城高校合作,同省高校合作,跨省高校合作,还包括跨国的交流活动。如桂林理工大学跟日本和英国几所大学合作,每年选派数百名优秀的学生和老师进行短期的交流和学习,不仅可以学习西方国家的多彩的文化传统,也能了解不同亚洲国家在校园文化建设和学生管理中的差异,找到其中可以运用到本校的契合点,推进校园文化建设的有序发展。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其他


经营许可证编号:宁ICP备18001539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