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信息素养对个体创新能力的影响研究.doc

上传人:3d66 文档编号:1816055 上传时间:2019-01-09 格式:DOC 页数:8 大小:15.6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大学生信息素养对个体创新能力的影响研究.doc_第1页
第1页 / 共8页
大学生信息素养对个体创新能力的影响研究.doc_第2页
第2页 / 共8页
大学生信息素养对个体创新能力的影响研究.doc_第3页
第3页 / 共8页
亲,该文档总共8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大学生信息素养对个体创新能力的影响研究.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大学生信息素养对个体创新能力的影响研究.doc(8页珍藏版)》请在三一文库上搜索。

1、大学生信息素养对个体创新能力的影响研究 【摘 要】当代大学生信息素养水平对于自身创新能力的高低有着至关重要的影响,论文结合中国高校的具体实际情况,主要研究了目前大学生的信息素养和创新能力现状,通过建立测度模型,采用定性与定量分析相结合的方法,进一步的研究二者之间的作用机理,为培养大学生的信息素养、提高创新能力提出合理的意见和建议。 0 引言 21世纪世界主要大国在各个领域的竞争,最根本的支撑仍然是人才的竞争,是人的整体素质的竞争。大学生是民族的未来,是经济发展、民族进步的后备力量,而创新能力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一个没有创新能力的民族,将难以屹立于世界先进民族之林。高

2、校大学生创新意识的多寡、创新能力的高低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经济和社会的发展方向,决定着国家和民族的国际地位。信息素养不仅是每一位大学生应当具备的综合能力和素质,评价人才综合素质的一项重要指标,更是大学生自身发展的需要。信息素养的加强、信息技术的提升、信息手段的多元都在很大程度上成为影响国家和社会经济发展水平的重要因素。高校学生作为国家的社会发展的未来力量,其信息素养的高低直接影响经济的发展与进步,这与国家高层次创新人才的培育使命和高等教育工作有着紧密的联系。高校加强大学生的信息素养教育,促进学生个性而健康地发展,是当前教育改革的必然趋势。高校要创造有利于学生创新意识、创新精神与创新能力培养和发展

3、的良好环境,形成学术上自由讨论、创新思想火花进发、优秀人才脱颖而出的良好氛围。大学生只有具备较高的信息素养,才能有效地为科技创新和人力资源的开发提供智力支持。故加强当代大学生信息素养的培养和创新能力的提升就显得尤为重要。 1 国内外研究现状 我国学者在该领域已有自己的相关研究。在高等教育信息素养能力标准(ACRL)以及国内的北京地区高校信息素质能力指标体系中,将大学生信息素养评价体系划分为四个层次,分别是信息意识、信息知识、信息技能、信息伦理四个方面,在此基础上衍生出九个二级指标、二十个三级指标。戴伟芬、孙宗禹的“试析闲暇视野下大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一文,从充分利用大学生的闲暇时间培养创新能力

4、的视角进行探讨,认为人们对闲暇在大学生创新能力培养中的认识远远不够,因此将大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扩展到更加广阔和丰富的日常生活中去己刻不容缓。徐春明在“培养大学生创新素质的思考”(2007)指出:“造成目前大学生创新素质不足的主要原因有以下两个方面:(1)思想标准化;(2)知识无活力。”思维标准化对学生的独立思考有以下三种破坏作用:(1)功能固着。(2)权威迷信。(3)思维惰性。知识的无活力化会导致有害于创新思维的倾向,学生缺乏综合联想能力,所有的知识吸收都是独立而互不相关的,不能融会贯通。学生对所学的知识无法学以致用,这不仅会使学生很快淡忘自己所学过的知识,也会使他疏子学用结合的练习,进而增强

5、了思维的惰性。 国外有关信息素养的研究起步较早, 美国乔治?华盛顿大学的Mike Eisenber博士和Bob Berkowits博士认为,信息素养绝不仅是以往图书情报检索技能加上计算机技术的操作技能,而是综合运用以上知识与技能所形成的信息问题的创造能力和解决能力。Hartsuijker(1986)通过对荷兰初中教育的分析指出,必须将计算机和信息素养教育整合到相关学科的教学大纲中,以进一步提升学生的整体信息素养水平。Trauth(1986)指出教育工作者正面临着严峻的挑战,应该在小学和中学阶段开展计算机扫盲工作,全面提升非计算机专业学生的信息获取、处理、使用和交流的能力。创新能力的概念是由Bu

6、rns& Stalker (1961)首次提出,最初是被赋予经济和管理学上的意义,用来表示“组织成功采纳或实施新思想、新工艺及新产品的能力”。以吉尔福特(J.P. Guilford)为代表的心理学家则更多地关注到创新能力的思维特点,认为创新能力主要是一种智力品质,并且主要表现为创新思维,强调从智力的角度上来认识创新能力。 大学生信息素养水平是个人创新能力的重要体现,其与个体创新能力之间是否存在关联?如果存在,其信息素养又是如何作用于个体创新能力的,其作用机理和影响程度分别表现出何种特征,则是当下迫切需要研究的问题。本课题就大学生信息素养对个体创新能力的影响研究为出发点,研究二者之间的作用机理。

7、 2 模型构建与假设提出 2.1 信息素养与创新能力的影响研究模型构建 论文在对国内外Hartsuijker、Burns& Stalker等文献中相关模型综合梳理的基础上,探索性的构建出信息素养与创新能力影响关系模型,并对大学生的信息意识、信息知识、信息安全、信息技能、信息伦理之间的关系进行实证分析。分析流程如图1: X代表信息素养水平;Y代表创新能力水平;X1代表信息意识水平;X2代表信息知识水平;X3代表信息安全水平;X4代表信息技能水平;X5代表信息伦理水平. 2.2 研究假设的提出 根据国内外已经发表的研究成果,结合中国高校大学生的具体实际情况,提出如下假设: H:大学生的信息素养水平

8、与创新能力呈现正相关的关系,即大学生的信息素养水平越高,其创新能力就越强。 H1:信息意识水平与创新能力正相关; H2:信息知识水平与创新能力正相关; H3:信息安全水平与创新能力正相关; H4:信息技能水平与创新能力正相关; H5:信息伦理水平与创新能力正相关。 3 研究方法 在研究过程中分别从信息素养和创新能力的角度出发,先后建立了大学生信息素养测度指标体系和大学生创新能力测度指标体系。在信息素养测度指标体系中,将信息素养部分分为五个一级指标,十三个二级指标,而创新能力部分则分为四个一级指标,十七个二级指标。通过设计结构式调查问卷,以问卷采集到的数据为依据,掌握目前大学生的信息素养和创新能

9、力的水平。最终建立分析模型,将信息素养和创新能力联系起来,主要采用相关分析的方法建立回归方程,详细的分析二者之间的作用机理,为进一步如何提高大学生的信息素养和创新能力给出合理的意见和建议。 4 数据分析与假设验证 4.1 数据采集 本次问卷调查问卷充分依靠南京地区的教育优势,以南京各大高校的在校学生为调查对象,进行问卷的发放和数据的收集。本次调查问卷共发放500份,实际回收问卷483份,有效问卷467份,问卷回收率为96.6%,其中有效率为93.4%,达到了预期的目标。 4.2 同源方差检验 问卷调查过程中,由于每份问卷由同一人填写,容易出现同源偏差(CMV)的问题。本研究采用Harman的单

10、因子检测方法,即对问卷所有条目一起做因子分析,在未旋转时得到的第一个主成份,反应了CMV的量。本研究中,将问卷所有条目一起做因子分析,在未旋转时得到的第一个主成份,占到的载荷量是27.263%,并没有占到多数,因此同源偏差并不严重。 4.3 信度与效度分析 问卷的信度: 信度反映各个问卷及指标之间的内部一致性或者是测量的稳定性,常用Cronbachs 系数来衡量,一般来说,系数大于0.6则认为各因素的一致性程度可以接受。分析结果显示,论文中的研究变量的系数均在0.6-0.9之间(信息意识,=0.844;信息知识,=0.761;信息安全,=0.637;信息技能,=0.735;信息伦理,=0.60

11、4;创新能力,=0.866),这说明问卷调查中的题目具有较强的内部一致性。 4.4 假设结果分析 在保证问卷的信度和效度的基础上,论文将利用调查的数据对前文提出的一系列假设进行实证研究。 4.4.1 相关性分析 表1给出了信息意识、信息知识、信息安全、信息技能、信息伦理和创新能力这六个变量的均值、标准差和相关系数。可以看出,信息意识、信息知识、信息安全、信息技能、信息伦理分别与创新能力之间存在相关性,且为显著正相关。 4.4.2 回归分析 回归方程显著性检验结果表明:回归平方和为9.589,残差平方和为6.429,总平方和为16.019,对应的F统计量为22.371,显著性水平小于0.05,可以认为所建立的回归方程有效。 对应显著性水平是Sig.=0.001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其他


经营许可证编号:宁ICP备18001539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