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创新能力培养的实践与思考.doc

上传人:3d66 文档编号:1816157 上传时间:2019-01-09 格式:DOC 页数:7 大小:18.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大学生创新能力培养的实践与思考.doc_第1页
第1页 / 共7页
大学生创新能力培养的实践与思考.doc_第2页
第2页 / 共7页
大学生创新能力培养的实践与思考.doc_第3页
第3页 / 共7页
亲,该文档总共7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大学生创新能力培养的实践与思考.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大学生创新能力培养的实践与思考.doc(7页珍藏版)》请在三一文库上搜索。

1、大学生创新能力培养的实践与思考 江泽民同志指出“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高校作为培养和造就高素质创新型人才的摇篮,必须勇敢地面对来自各方面新的挑战,在重视知识传授的同时,必须注重对大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本文阐述了培养大学生创新能力的对策和方法。 大学生 创新能力 培养方法 随着教育的国际化,高等教育的竞争日益激烈。江泽民同志指出“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高等院校作为培养和造就高素质的创新型人才的摇篮,必须勇敢地面对来自各方面的新挑战,慎重地研究和解决高等教育面临的新课题,采取先进的人才培养模式和人才培养方法,在重视知识传授的同时,必须

2、注重对大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那么如何培养大学生的创新能力呢?笔者认为,可从以下几个方面加以思考和努力。 1.树立新型创新教育观,正确认识知识、能力、创新精神的关系 知识对于创新能力作用是有正负性的,它取决于对待知识的态度。知识是发展能力的基础,能力又是掌握知识的前提,二者不可偏废。一般地说,有了广博的知识,在研究问题的时候,能从更广阔的角度进行考察,容易发现新现象,得到新启示,提出新见解,有利于创新。但是,一个人若成了知识的奴隶,就会思想僵化,创造性思维和创新精神就会被束缚或扼杀。知识与能力是创新的基础,能力之中的创新能力是取得创新性成就的必要条件,但是,有了知识与能力不一定有创新的行为,它还

3、需要有强烈的创新欲望和创新精神。任何一种创新活动都是从产生创新的意向开始,发展为对创新的需要,产生创新的愿望,并由此确定创新目的。学生一旦具有强烈的创新欲望和创新精神,就能在创新活动中发挥聪明才智,顽强工作,产生创造性成果。在教学活动中,教育方针的贯彻,培养目标的实现,教师起着主导作用,但是,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教学的最高境界是使青出于蓝而胜于蓝,为了培养高素质的创新人才,教师在教学中必须处理好知识、能力和创新精神三者的关系,竭尽所能,营造一个宽松、活跃和充满奇思异想的课堂气氛,引导学生提出创新思想和主张。 2.加强基本能力的锻炼,着眼大学生创新能力和创新精神的培养 创新能力是人在创造活动中表现

4、和发展起来的各种能力的综合,其中包括产生新设想的创造性思维能力和做出新成果的创造性技能,创新能力具有进攻性,而基本能力仅仅具有适应性。因此,不能把创新能力看成基本能力的简单的拼凑。培养大学生的创新能力,首先要培养好基本能力,但有了基本能力却不一定会进行创造性活动。例如,探索问题的敏锐性、思维的灵活性、洞察力、预见的能力等等,都不是一般的思维能力所能达到的,但这些却都是创新能力的重要内容。所以在加强各种基本能力锻炼的同时,应该把创新能力培养,作为教学工作的出发点和归宿。为了鼓励学生积极健康的个性发展,学校在制定专业教学计划时要考虑以下两点一是开设若干人文、科技、经济等任选课程。学生可按自己兴趣和

5、意愿进行选修。二是设立创新学分,注重创新教育。在修满总学分中设置创新学分,规定在第二课堂活动中表现突出,或是参加本校教师的科研项目,或是在市级以上报刊发表的各类作品,可以替代若干选修课,或集中实践环节中对应的学分。创新学分的规定,为学生进行创新实践提供了动力。 3.发挥两个课堂的重要作用,为大学生创新能力培养营造良好的环境 为了培养大学生的创新能力,教师应树立“因材施教”、“以人为本”、“服务育人”的育人理念,提高自身素质,认真搞好第一课堂教学,力求把学习知识同发展能力有机结合起来,使学生既有合理的知识结构,又具有较高的能力。充分发挥第一课堂教学的作用。首先,教师要发散性地提问,广泛听取学生发

6、言,尽可能征求多种答案,鼓励学生求异思维,活跃学生思想,引导学生从不同角度探索问题、寻求解答,激发学生寻求“异常解决办法”的兴趣等。其次,创设激疑氛围,提高学生的质疑兴趣。学源于思,动脑思考是发展创新能力的基础。教师应注重学生的思维过程,而不能仅仅提供现成的思维成果。这就要求教师善于创设开放的教学情景,营造积极的思维状态和宽松的思维氛围,肯定学生的“标新立异”,对于那些善于奇思怪想的学生,教师要给予鼓励和正确引导。第三,加强辩证思维和科学研究方法的教育。教师应把唯物辩证法思想与教学内容有机地结合起来,有意识地让学生形成辩证的认识论和方法论,使学生不仅学到知识,而且在辩证思维方面得到培养。第四,

7、教师要注意树立学生的自信心,提倡学生勇于运用直觉,正确对待直觉思维的错误,鼓励学生大胆猜想,努力培养学生的直觉思维能力。第五,教师要适时宜地刺激学生思维,让学生的思维“疯狂”起来,围绕教学内容由表及里地开展创新思维,积极引导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为学生个性发展营造良好的环境。在第二课堂中,应注意造成活跃的学术气氛,努力使每个学生的爱好和特长得到发展。通过第二课堂培养学生对知识的应用能力、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突出个性,鼓励学生打破学科界限有组织,或自发地开展课堂以外的科技与学术、学科竞赛、工程实践等活动。 4.树立德、智、体全面发展的思想,不断培养大学生的创新能力 高度的创新精神是在认识的基础上

8、,在情感的激励下发生和发展的。在市场经济条件下,特别要加强学生的政治思想工作,使他们具有远大的理想。要使大学生有旺盛的求知欲望和创新精神,还必须加强体育锻炼,提高学生的身体素质,磨练学生的意志,使他们逐步形成勇敢、顽强的思想品质。另外,学校的各种规章制度,如教学管理制度、生活管理制度以及学术研究制度等,直接关系到学生发展的方向,应增加鼓励创造性活动、创造性成果的内容。例如,学习成绩考核,不仅要进行知识考核,而且要进行能力考核,增加创新能力与创造成果方面的评分比重。同时,要把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勇于创新的精神与加强纪律统一起来。教师要引导学生在贯通学科知识的基础上,多看一些专著,多读一些相关的有价

9、值的论文,提倡学生在对社会的关注中,有意或无意之间融入相关的思考,这样时间久了,不仅培养了学生敏锐的洞察力,也培养了较强的思辨能力,而且也会有一定的思想沉淀。 5.重视学校软件系统建设,激励大学生创新精神的形成 学校教育中对人才成长的“硬件系统”,如图书、设备、师资等较为重视,但对“软件系统”则容易忽视。所谓软件系统是指高密集的信息环境、高度民主的学风和高强度的竞争意志等。高密集信息,往往启迪创造性思维;民主的学风,往往成为发现新知、探求未知的温床;竞争意志则是发明创造、开拓进取的精神力量。青年学生好胜心强,富有远大志向。教育工作者应不失时机地捕捉学生创造性的火花和灵感,及时给予鼓励和肯定,诱

10、发其创新活力,倡导学生参加科技咨询活动,鼓励学生结合课程学习对某些问题深入研究,并写出小论文,培养他们敢于标新立异的习惯。学校可建立学生科技创新基金,鼓励本科学生特别是低年级学生自选项目,早期进入科学研究和实验研究,培养学生动手能力和创新精神。同时,制定政策鼓励参加创新活动取得创新成果的学生。另外,学校要多开展有助于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活动,在校园内形成一种鼓励创新、崇尚创新,不拘一格选拔人才的环境和气氛。 “教书先生”恐怕是市井百姓最为熟悉的一种称呼,从最初的门馆、私塾到晚清的学堂,“教书先生”那一行当怎么说也算是让国人景仰甚或敬畏的一种社会职业。只是更早的“先生”概念并非源于教书,最初出现的

11、“先生”一词也并非有传授知识那般的含义。孟子中的“先生何为出此言也?”;论语中的“有酒食,先生馔”;国策中的“先生坐,何至于此?”等等,均指“先生”为父兄或有学问、有德行的长辈。其实国策中本身就有“先生长者,有德之称”的说法。可见“先生”之原意非真正的“教师”之意,倒是与当今“先生”的称呼更接近。看来,“先生”之本源含义在于礼貌和尊称,并非具学问者的专称。称“老师”为“先生”的记载,首见于礼记?曲礼,有“从于先生,不越礼而与人言”,其中之“先生”意为“年长、资深之传授知识者”,与教师、老师之意基本一致。裴印山中国环境管理干部学院。 其实,任何一门学科都离不开死记硬背,关键是记忆有技巧,“死记”

12、之后会“活用”。不记住那些基础知识,怎么会向高层次进军?尤其是语文学科涉猎的范围很广,要真正提高学生的写作水平,单靠分析文章的写作技巧是远远不够的,必须从基础知识抓起,每天挤一点时间让学生“死记”名篇佳句、名言警句,以及丰富的词语、新颖的材料等。这样,就会在有限的时间、空间里给学生的脑海里注入无限的内容。日积月累,积少成多,从而收到水滴石穿,绳锯木断的功效。黄杰锋、王彩凤河北科技师范学院。我国古代的读书人,从上学之日起,就日诵不辍,一般在几年内就能识记几千个汉字,熟记几百篇文章,写出的诗文也是字斟句酌,琅琅上口,成为满腹经纶的文人。为什么在现代化教学的今天,我们念了十几年书的高中毕业生甚至大学

13、生,竟提起作文就头疼,写不出像样的文章呢?吕叔湘先生早在1978年就尖锐地提出“中小学语文教学效果差,中学语文毕业生语文水平低,十几年上课总时数是9160课时,语文是2749课时,恰好是30%,十年的时间,二千七百多课时,用来学本国语文,却是大多数不过关,岂非咄咄怪事!”寻根究底,其主要原因就是腹中无物。特别是写议论文,初中水平以上的学生都知道议论文的“三要素”是论点、论据、论证,也通晓议论文的基本结构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但真正动起笔来就犯难了。知道“是这样”,就是讲不出“为什么”。根本原因还是无“米”下“锅”。于是便翻开作文集锦之类的书大段抄起来,抄人家的名言警句,抄人家的事例,不参考作文书就很难写出像样的文章。所以,词汇贫乏、内容空洞、千篇一律便成了中学生作文的通病。要解决这个问题,不能单在布局谋篇等写作技方面下功夫,必须认识到“死记硬背”的重要性,让学生积累足够的“米”。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其他


经营许可证编号:宁ICP备18001539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