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社会公德意识教育途径探析.doc

上传人:3d66 文档编号:1816664 上传时间:2019-01-09 格式:DOC 页数:12 大小:18.68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大学生社会公德意识教育途径探析.doc_第1页
第1页 / 共12页
大学生社会公德意识教育途径探析.doc_第2页
第2页 / 共12页
大学生社会公德意识教育途径探析.doc_第3页
第3页 / 共12页
亲,该文档总共12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大学生社会公德意识教育途径探析.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大学生社会公德意识教育途径探析.doc(12页珍藏版)》请在三一文库上搜索。

1、大学生社会公德意识教育途径探析 摘要:道德教育是一个永恒的命题。社会公德教育作为道德教育中最基础的环节,在交往日益频繁的现代社会中,显得尤为重要。作为社会主义的建设者和接班人,大学生所具备的社会公德素质直接关系到我国精神文明面貌和现代化建设战略目标的实现。探求大学生社会公德的培养途径,提高其社会公德意识,对大学生自身发展和促进和谐社会建设都具有重要意义。 社会公德已成为社会文明的标志之一。列宁在谈到社会公德时说:“数百年来人们就知道的、数千年来在一切处世格言上反复谈到的、起码的公共生活规则。”人们较为认同的社会公德一般是指人类在长期的社会公共生活实践中,逐渐积淀起来的,无论阶级和阶层的差别、国

2、家和民族的差别、古代和现代的差别,必须共同遵守的统一的最简单、最起码、最普通的行为准则。 2001年9月20日,中共中央印发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用“文明礼貌、助人为乐、爱护公物、保护环境、遵纪守法”二十个字,对社会公德的主要内容作了明确规定,要求切实提高社会公德水平,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提供强有力的思想道德保障。大学生作为祖国的未来和社会主义事业建设的中坚,理应成为社会公德的“示范者”和“践行者”。 一、大学生社会公德意识培养的重要意义 大学生遵行社会公德是社会发展的客观要求,笔者认为提高大学生的社会公德意识主要有两方面的意义。 1有利于促使大学生和谐社会理念的形成 社会公德是社会风气和社会

3、风尚最基本的标志,是社会主义道德体系的基础,只有加强社会公德教育,才能提高全民族素质、促进社会和谐。胡锦涛总书记指出:“一个社会是否和谐,一个国家能否实现长治久安,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全体社会成员的思想道德素质,没有共同的理想信念,没有良好的道德规范,是无法实现社会和谐的。”社会与自然、经济、政治、文化之间的协调发展离不开社会公德意识的提高,因为社会公德意识是社会最基本的道德要求。培养和提高大学生社会公德意识,形成和谐社会理念,有利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保持稳定的政治局面。 2有利于促进大学生自身全面发展 2004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在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中指出:“加强和

4、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是一项重大而紧迫的战略任务。”社会公德作为社会公共生活中的基本行为规范必然也是大学生的最低行为标准,大学生应具备的最基本素质有两个:文化素质和思想道德素质。文化素质表现在大学生对知识的认知和运用能力,思想道德素质是大学生精神状态的外在表现。前者侧重大学生的学习能力,而后者则是大学生学习能力的进一步延伸。只有提高社会公德意识才能全面发展,遵行社会公德不仅是社会主义道德建设的客观要求,也是大学生成功地走入社会,实现自我价值的基本要求。 二、大学生社会公德意识培养的有效途径 作为社会主义建设者和道德主体,大学生的社会公德素质将影响未来社会的面貌。我国著名教育家陶行知说:“道德是

5、做人的根本。没有道德的人,学问本领愈大,就能为非作恶愈大。”大学生不是处在单一的环境中,提高其社会公德意识理应考虑多种途径,笔者认为离不开以下几个方面: 1营造良好的社会环境 大学生社会公德意识的提高,有赖于整个社会社会公德水平的提高。社会环境对大学生社会公德的影响至关重要,人总是处在一定的社会环境之中,一个人的思想道德观念,会受到社会环境的影响。因此,营造良好的社会环境,是提高大学生社会公德意识不可缺少的条件。随着我国改革开放的迅速发展,社会经济水平有了很大的提高,社会环境有了很大的改善,大学生身处于一个更加自由广阔的社会空间之中,影响他们思想和行为的因素也日益增多,因此,形成良好的社会环境

6、势在必行。 笔者认为,营造良好的社会环境,关键在于加强对社会公德行为的监督,这是因为社会公德是自律和他律的统一。社会公德的自律是其成为道德的根据,缺乏自律的社会公德,不是完全意义上的社会公德。社会公德的他律是其发挥其社会功能的支撑和推动力量。监督是社会公德建设不可缺少的环节,否则再完美的规范也难以发挥应有的效力,因此必须在社会中构建完整的社会公德监督机制。目前情况下,这种监督主要是来自法律和社会舆论。在社会公德失范的背景下,借助法律的力量消除不道德行为,强化社会公德意识,使人感受社会公德权威性,是目前做好社会公德建设的首要选择。在美国,国会下属专列“道德立法委员会”,并有“道德法”规范人们的社

7、会行为。其次,良好的社会舆论监督机制对形成积极、健康、向上的社会公德也有很大的推动作用。社会舆论通过扬善抑恶,强化社会公德规范,形成一致的行为准则,使大学生的社会公德“有章可循”。社会舆论一般代表社会发展的客观要求,表达社会中绝大多数人的愿望和意志,它的倾向也基本上反映一个社会的公德面貌和公德水平。 除了完整的社会公德监督机制,还应该做好社会公德或者美德的宣传。当前的各级媒体,尤其是电视,往往注重的是经济收益,播放的都是商业性的广告,如电视剧和所谓的医疗保健广告铺天盖地,而社会的公益性宣传广告基本上是空白。因此,在各级媒体中,应该加强社会公德的宣传教育,形成良好的社会氛围。 2学校作为教育场所

8、的重要使命 学校是大学生社会公德教育的重要场所。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中也明确指出:“学校是进行系统道德教育的主要阵地。” 严抓校规校纪,做好学生的管理工作 俗话说:“没有规矩,不成方圆”。学校教育大学生具备良好的社会公德意识,必须要加强校规校纪,做好学生的管理工作。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强调:“公民良好道德习惯的养成是一个长期、渐进的过程,离不开严明的规章制度。”那么在学校里,校规校纪就是促进大学生社会公德教育的手段。因此对在学校中发生违反校规校纪的学生,学校应该视情况轻重给予一定的处分,提高同学们的纪律意识。 依托“两课”,做好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 “两课”指我国现阶段在普通高校开设的马克思主

9、义理论课和思想政治教育课。“两课”是对大学生进行思想道德教育的主要渠道,目标是培养合格的社会主义公民与造就坚定的共产主义者。高校应将“两课”尤其是思想政治教育课放在一个适宜、恰当的位置。在思想政治教育课中要增加社会公德方面的教育内容,特别是要加强传统美德教育。以“两课”教育为核心,有目的、有计划地对学生进行教育,在潜移默化中达到教育目的。教师应转变教育观念和方式,既要有较高的理论水平,又要避免硬性说教,在要做好知识体系讲授的同时,还要充分发挥学生主体性,实行民主开放式教学,做好引导工作,以学生为本,根据新时期学生的特点,采取学生喜欢的形式,让学生在兴趣中内化社会公德的要求,确立全新的大学生社会

10、公德教育理念。 加强校园软环境建设,强化基础文明 校园软环境指的是一种精神,它是无形的,看不见摸不着,但又使人时时处处能感觉到它的存在,感受到它的力量。这主要包括学校的精神文化传统以及通过校园文化活动营造出来的浓厚学术气氛和积极健康的群体氛围。这种无形的存在对于塑造学生心灵、培育品德和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都有重要影响。 加强校园软环境建设应该包括教师队伍的素质的建设和校园文化建设两个方面。可以开展各种活动提高师德水平,塑造师德群体形象,良好的师德为同学们树立一个潜在的榜样,做好榜样教育。其次,学校可以充分利用校广播电台、网络、宣传栏、报纸栏等校园宣传载体,举办读书、征文比赛、主题班会、文化艺术节

11、等活动,进行先进理论的宣传,做好校园文化建设。美国课程专家杰克逊认为,校园文化在促进学生社会化的非学术过程中构成了“隐性课程”,校园文化不仅丰富和活跃了大学生的业余生活,而且能够满足大学生归属的需要和交往的需要,具有感染、熏陶、规范、引领等多重作用,是培养大学生社会公德的必不可少的文化依托。由此引导并规范大学生的思想和道德行为,使其自然处于一种认同形式下的他律状态。 重视实践教育,在实践中提升大学生社会公德意识 亚里士多德说:“德性和其他技术一样,是用了才有,不是有了才用”。我们知道,实践是认识的来源和最终目的,大学生社会公德水平有多高不是看其掌握了多少关于社会公德的知识,而是看他在实际行动中

12、是否能践行社会公德的规范。因此,学校教育应更加侧重实践教育,而不是侧重知识传授。我国教育当前普遍存在重视道德知识的传授,忽视道德情感和道德意志训练的问题,我们不仅仅要解决“知”的问题,更要解决“行”的问题,做到知行统一。教师在道德规范讲述时,可以让同学们自己完成,比如角色扮演等体验式教学活动,能够让同学们参与其中;可以进行专门性的实践活动,影响较大的有“手拉手活动”、“义务劳动”、“三下乡”活动以及“青年志愿者活动”等等。 3家庭教育 家庭是人生的起点,是个体生活的摇篮。家庭教育对子女的道德品质及行为习惯的养成有潜移默化的影响。我国古人就非常重视家庭教育,孟母三迁、岳母刺字都是家庭道德教育的典

13、范。 转变家庭教育观念。 父母一般都重视子女的学习成绩,至于他们的道德品质问题,如撒谎、懒惰及考试作弊等行为,在许多家长眼里都显得无足轻重。对子女成长过程中出现的道德问题,缺乏应有的教育和引导,这种片面的教育方式,导致其缺乏社会责任感。家长应该意识到道德素质的培养和知识的学习同等重要,意识到道德素质低下同样会影响子女的学习。所以,家长应转变教育观念,对子女表现出来的不道德行为不能听之任之,而应该进行及时教育。 家长应树立践履社会公德的榜样。 “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家庭中家长的价值观念、道德观念、言行举止都对子女产生着深刻的影响,并通过对子女行为的管理,思想教育和评价,使其形成相应的思想观

14、念和行为习惯,家长应注意自身的品德培养,树立社会公德榜样,应充分意识到自己的行为将会对子女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 4社区教育 社区作为聚居在一定地域范围内的人们所组成的社会生活共同体,是道德教育的重要平台,加强社区道德观念教育特别是社会公德教育,对大学生社会公德意识的提高有巨大的推动作用。 营造良好的社区环境。 首先应克服认为社会公德问题是低层次问题的思想,站在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高度来认识和规划社区的社会公德教育。充分发挥社区教育的主导作用以及社区居委会自我教育和自我管理的主体作用,如宣传先进人物事迹和开展多彩的社区文艺活动以形成良好的社区环境,使社区居民置身于一个文明健康的环境之中,意识到社

15、区环境对大学生社会公德意识到作用。 把文明礼貌教育作为切入点。 目前在部分社区工作者中存在缺乏基本文明礼貌,不尊重他人等不良风气和习惯。因此社会公德教育应该从树立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着手,以爱国主义、集体主义和社会主义为导向,以文明礼貌养成教育为切入点和突破口,从日常生活中的言行举止入手,从身边一点一滴的小事做起。 以活动促进教育。 开展“文明社区”活动,使社会公德融入活动,大学生可以充分参与其中,运用自己所学的知识和技能为社会作贡献。这也是大学生践履社会公德的过程,在活动过程中,能够亲身感受到“关心他人,助人为乐”等社会公德规范的现实意义,增强生活体验和道德体验,提高其社会公德水平。

16、 5网络道德教育 互联网在全球的迅速发展和信息高速公路的兴起,使当今社会进入一个高效便捷的网络时代。截至2008年12月,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CNNIC)公布的第23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表明,中国网民规模达到2.98亿人。大学生在各重点群体中最为活跃,是互联网用户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测量的18种应用中,除了网络炒股之外,其他的应用全部高于总体普及率。时间上的闲暇、年轻人的好奇与好动的心理,以及互联网的无限可能是他们乐此不疲的重要动力。 随着高校信息化进程加快和校园内互联网接入条件改善,大学生的网络行为越来越普遍,上网成为大学生学习、交往、娱乐等生活的日常活动。网络对大学生的影响是深远的,

17、在其为促进经济社会进步提供技术支持的同时,也带来一些负面影响,并对已经存在的社会伦理混乱和道德滑坡产生了推波助澜的作用。网络在大学生中的普遍性,使我们在对待网络空间和社会生活中的道德活动时不能采取双重标准,而应该使其成为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新手段和新阵地。可以充分借助BBS、QQ群等大学生常用的网上交流工具,引导健康向上、具有育人功能的“网络文化”,鼓励大学生网络用户参与网络建设、管理和研究等活动,在认知与实践层面规范他们的网络行为,提高网络道德,形成网络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相互兼容、和谐共进的机制和新局面,这对提高大学生的良好社会公德不无裨益。 大学生的社会公德问题涉及方方面面,尤其是在社会结构日益复杂和社会价值取向日益多元化的今天,应该从社会、家庭和学校等方面齐抓共管,更要通过大学生自我反省,时刻检查自己的思想和行为,找出自己的不足,提高社会公德意识,这对大学生的健康成长和对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构建有着积极的作用。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其他


经营许可证编号:宁ICP备18001539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