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误入传销案例分析.doc

上传人:3d66 文档编号:1816934 上传时间:2019-01-09 格式:DOC 页数:6 大小:17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大学生误入传销案例分析.doc_第1页
第1页 / 共6页
大学生误入传销案例分析.doc_第2页
第2页 / 共6页
大学生误入传销案例分析.doc_第3页
第3页 / 共6页
亲,该文档总共6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大学生误入传销案例分析.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大学生误入传销案例分析.doc(6页珍藏版)》请在三一文库上搜索。

1、大学生误入传销案例分析 本文真实再现了一位大学生假期误入传销的真实案例。之后简要分析传销的欺骗性和隐蔽性,提示广大高校教育工作者在日常工作中应具备防范传销的对策和措施。 传销;对策 张曼(1986-),女,洛阳师范学院文学与传媒学院辅导员,助教。 G41 文码献标识A 1002-213(2018)-10-01 2018年国庆节期间,我接到了一位学生家长的电话,家长反映其孩子王某(化名)假期间一直未回家, 9月30日晚王某坐上了前往天津的K386次火车,从此就失去了和家人的联系。 据王某事后回忆,他在去往天津的路途间,朋友就发来短信说公司临时有事安排他到北京出差,无法到车站接王某,所以朋友请两位

2、“同事”帮忙到火车站接他。王某当时也没多想,愉快地答应了。火车到站后,两位“同事”接到王某直接带他到了一个比较偏僻的郊区,到“家”以后王某竟傻眼了,空间狭小的屋里住了20多个人,年纪都在20岁左右。 之后的一周时间里,王某和其他人一样,每天早上6点钟起床,吃完早饭后就到一个偏远的地方听课,途中还有人监视他们。每当王某提出要回家的要求时,他们就想方设法找理由搪塞。课堂上那些人讲的都是一些大道理,谈未来,论证他们从事的行业多么有“钱途,”“短期暴富,”并鼓动王某放弃大学学业加入这个组织。此时王某已经彻底醒悟了,天上不会掉馅饼。但这个组织里的其他人就像是被一种无形的力量驱使,每个人都充满激情、并对课

3、堂上宣讲的内容深信不疑。10月2号到10月7号之间,每天都有两个到三个人跟在王某身边,一旦王某的电话响起,随时都有人在他身旁监听,让王某不要乱说。为了保证基本的人身安全,王某就按照他们的要求和吩咐去接听电话和回复短信。监视王某的人不时地在他身边劝他加入这个组织,并鼓吹“从事这个行业要比上大学好。”可是王某死也不从,某天下午趁人不备王某趁机逃跑,但没有成功,被人发现后就有人一直监视他。直到10月7日下午,王某主动提出要和他们的上级见面并告诉对方自己身上没有太多的现金,一直在这里白吃白喝也不是办法,于是上级同意先让王某回家考虑几天,等拿到钱以后想加入的时候再回来。 随后王某于10月8日上午在组织内

4、部人员的监视下到达天津火车站,坐上了从天津开往信阳的火车,整个十一假期期间,王某的家人因为和孩子联系不上倍感焦急,而作为王某的辅导员老师此时能做的就是帮助家人弄清楚学生十一期间的准确去向,准确离校时间,假期期间是否和同学有联系。我通过和家长、王某同学的多次联系,王某家人一致认为王某和家人通话时的语气不太正常,短信内容也并非他本人编写,并推测他已经被传销组织控制。于是我们考虑到王某接电话可能存在不便之处,假期期间总是通过短信息断断续续和他进行联系。最终王某在10月9日上午安全返校。 本案例中王某最终能够逃离传销组织的原因有二一是王某本身有一定的判断力,了解传销的危害性及违法性,个人在主观意愿上抵

5、制加入传销组织;二是王某的父母对传销具有一定的了解,具备一定的警惕性并能及时与校方取得联系。王某是幸运的,但其中值得我们深思的地方还有很多。 一、大学生自我防范意识不强 大学生刚刚离开父母的监管,自立意识较强, 但同时又涉世不深,社会接触不广,思想单纯,缺乏社会经验和识别陷阱的能力,容易轻信他人,上当受骗。同时,大学生对生活的期望值过高,渴望成功和追求实现个人价值的愿望强烈,缺乏充足的社会经验,加之好奇、虚伪、从众、模仿的心理作祟,使得大学生更容易接受传销以迎合自己的心理需求。 二、传销工作的欺骗性和隐蔽性较强 非法传销组织把人与人之间的感情当做工具来欺骗受骗人员。而正是亲人与朋友之间的这份信

6、任,让受骗人员没有任何防备,被某些“善意的谎言”(旅游、包食堂、开饭店、开服装店)所蒙蔽1。 美国心理学家马斯洛把需求分成生理需求、安全需求、归属与爱的需求、尊重的需求和自我实现需求五类。而传销组织者正是利用各种活动来满足人们不同层次的需求,让陷入传销组织中的人们有一种被重视、被关怀的感觉。他们会引导被骗者说出自己所遇到的困难和需求,特别是最基本的“生理的需要”,即吃饭、穿衣、居住、医疗等问题。人们在最基本的需求都没有满足的情况下,就没有社交、尊重和自我实现的需要。所以,即使被骗者暂时满足了“生理的需要”,传销者也会不断激发被骗者无限的物质渴望。传销者在课堂上营造出比较好的沟通环境,并使被骗者

7、感到被尊重。特别是对于内向的人,这类人在日常生活中往往自卑、沉默寡言,所以在传销组织内部,传销者会“鼓励”每个人表达自己的需求、想法,且每次演讲后都会给予热烈的掌声,使内向者的社交需求得到极大满足,从而不愿离开传销组织。传销在一定程度上可以说是满足了一部分不被现实社会认可的失败者的心理需求2。 三、辅导员该做什么 首先,加强警示教育。利用班会、班级网站等平台揭露传销真面目,将传销组织如何打电话联络感情、假借介绍工作设陷阱、谈理想抱负迷惑人心、神化传销违法活动等一整套骗人伎俩,形象生动地向学生说明,让同学们对传销组织有清楚的认识,认清其危害。 其次,强化安全管理,充分发挥班干部、学生党员在教育、

8、团结和联系学生方面的优势,及时把握学生的思想动态3。 最后,采用恰当的教育方式。辅导员在面对误入歧途的学生时,不能一味地批评、训斥,因为学生本来也是受害者,在封闭的环境中每天都要接受“课程培训”对他而言是备受折磨,好不容易逃脱了传销的魔窟回到学校,如果老师一味地批评会让学生缺乏归属和爱的需求,在未来的学习生活中消极、抱怨,甚至内心深处可能对整个社会怀有深深的怨恨之情。在和学生做好沟通工作的同时,尊重学生,了解学生的真实想法,鼓励他用一种积极乐观的心态面对以后的学习和生活,吃一堑长一智,加强防范意识,避免再次上当受骗。 宋以后,京师所设小学馆和武学堂中的教师称谓皆称之为“教谕”。至元明清之县学一

9、律循之不变。明朝入选翰林院的进士之师称“教习”。到清末,学堂兴起,各科教师仍沿用“教习”一称。其实“教谕”在明清时还有学官一意,即主管县一级的教育生员。而相应府和州掌管教育生员者则谓“教授”和“学正”。“教授”“学正”和“教谕”的副手一律称“训导”。于民间,特别是汉代以后,对于在“校”或“学”中传授经学者也称为“经师”。在一些特定的讲学场合,比如书院、皇室,也称教师为“院长、西席、讲席”等。1、郭庆义,新形势下大学生传销问题分析与对策.康定民族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9,8,18(7)77-80 “教书先生”恐怕是市井百姓最为熟悉的一种称呼,从最初的门馆、私塾到晚清的学堂,“教书先生”那一

10、行当怎么说也算是让国人景仰甚或敬畏的一种社会职业。只是更早的“先生”概念并非源于教书,最初出现的“先生”一词也并非有传授知识那般的含义。孟子中的“先生何为出此言也?”;论语中的“有酒食,先生馔”;国策中的“先生坐,何至于此?”等等,均指“先生”为父兄或有学问、有德行的长辈。其实国策中本身就有“先生长者,有德之称”的说法。可见“先生”之原意非真正的“教师”之意,倒是与当今“先生”的称呼更接近。看来,“先生”之本源含义在于礼貌和尊称,并非具学问者的专称。称“老师”为“先生”的记载,首见于礼记?曲礼,有“从于先生,不越礼而与人言”,其中之“先生”意为“年长、资深之传授知识者”,与教师、老师之意基本一致。2、方海峰.高职学生涉足传销的原因与对策研究.南昌高专学报,2018,1130-132 单靠“死”记还不行,还得“活”用,姑且称之为“先死后活”吧。让学生把一周看到或听到的新鲜事记下来,摒弃那些假话套话空话,写出自己的真情实感,篇幅可长可短,并要求运用积累的成语、名言警句等,定期检查点评,选择优秀篇目在班里朗读或展出。这样,即巩固了所学的材料,又锻炼了学生的写作能力,同时还培养了学生的观察能力、思维能力等等,达到“一石多鸟”的效果。3、贾少宁,曹宇.大学生参与传销的心理分析及应对策略.金融教学与研究.2018,368-70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其他


经营许可证编号:宁ICP备18001539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