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计算机基础课程网络化混合教学模式构建探索.doc

上传人:3d66 文档编号:1817408 上传时间:2019-01-09 格式:DOC 页数:9 大小:16.52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大学计算机基础课程网络化混合教学模式构建探索.doc_第1页
第1页 / 共9页
大学计算机基础课程网络化混合教学模式构建探索.doc_第2页
第2页 / 共9页
大学计算机基础课程网络化混合教学模式构建探索.doc_第3页
第3页 / 共9页
亲,该文档总共9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大学计算机基础课程网络化混合教学模式构建探索.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大学计算机基础课程网络化混合教学模式构建探索.doc(9页珍藏版)》请在三一文库上搜索。

1、大学计算机基础课程网络化混合教学模式构建探索 【摘 要】多媒体课堂讲授+实验室演练+网络平台自主学习的网络化混合教学模式可有效解决高等院校的大学计算机基础课程面临的诸多难题,本文将从教学目标、操作程序、实现条件、教学评价等几个方面对该教学模式进行探索和总结。 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和社会信息化进程的推进,大学计算机基础也面临新的挑战。社会信息化的不均衡导致了学生基础的多层次化,将高校推入“首尾难顾”的两难境地;传统的“填鸭式”教学方式和滞后的教学内容也让社会对学生实践能力和职业素养的期望频频落空;压缩的授课课时和攀升的培养目标让众多的教育者陷入矛盾的纠结中。分级教学固然能够解决学生基础多层次化的问

2、题,但按照固定标准对学生进行硬性的分类划分会给学生贴上有色的标签,影响学生的学习心态,也忽略了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同时也会为教务管理带来不便。相对地,网络化混合教学模式既不失传统教学的优势,让教师在有限的课堂时间发挥最大作用,又能够照顾不同学生的学习需求,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这是解决大学计算机基础教学中这些问题的首选策略。 一 网络化混合教学模式 网络化教学模式是利用计算机网络资源,使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之间通过网络进行广泛的交流与协作的一种教学模式。基于网络教学平台的教学模式一般有三种类型,即混合教学模式、自主协作学习模式和个性化教学模式。混合教学模式是传统的多媒体教学和网络自主学

3、习模式的有机结合,是网络教学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是教学模式发展的必然趋势。教师筛选出核心和关键的教学内容进行引导式教学,将过滤出的课程内容外延至网络学习平台,借助学习平台丰富的教学资源和灵活的教学安排,帮助学生变被动接受为主动建构。这种教学模式将课堂内外的学习活动有机地结合起来,综合两种教学模式的优势,在网络化教学模式中占主导地位。 教学模式体现某种理论或思想,并非针对特定的教学内容教学,在运用的过程中必须考虑到学科的特点、教学的内容、现有的教学条件和师生的具体情况。以大学计算机基础为例,其混合教学模式的结构见附表。 二 教学模式应用实践 1.调整教学目标 在大学计算机基础教学中,应重视学生

4、的能力训练和素质培养,使他们获得信息时代所必备的计算机应用技能。教学的主要目标,是让学生更好地利用计算机去解决专业领域中的问题及日常事务问题。因而在课程设置与建设中,要充分体现教学内容在训练和提高学生计算机应用能力方面的意图,强调学生在特定情境中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通过案例教学和实践教学环节,让学生体验和领悟利用计算机解决问题的思路和方法,加深对有关概念的理解和技术的掌握。 2.创造实现条件 第一,全面升级教学内容。大学计算机基础以通识模块为理论基础,以办公软件、数据库、网络技能和多媒体等为实践内容。根据教学目标,将理论课时和实验课时比例由原来的11调整至35。与实践内容相关的部分均选择在实验

5、室授课,采取边讲边练的方式,学生能够及时强化训练。同时,在压缩的理论学时内还要强调理论的深化。特别是大学计算机基础课程不能完全重复或简化中学教育的计算机基础知识。如对于计算机硬件的部分,不能停留在其组成部分等表观知识,而需要深入到多核、32位与64位等技术参数;对于操作系统,也不停留在操作系统的组成、分类,还要让学生明白操作系统是如何启动的,引导程序的作用等。 第二,提供优秀的教学平台。学校的数字信息平台为教学提供了一个理想的网络化环境,教师和学生可以在课程中进行互动教学。平台提供课程资料上传与下载、答疑讨论、课程问卷、教学邮箱、课程作业、试题试卷库、在线测试、课程管理、研究型教学等栏目。教师

6、可根据不同的课程特点制定教学策略,教师可以依托该平台开展研究型学习、案例式学习、发现式学习、资源型学习、协作型学习等多种学习研究。学生一方面要完成教师规定的基本教学任务,参与教 学讨论和分组讨论,并及时提交作业;另外一方面,还可以根据自己的需求选择扩展的学习内容,进行在线学习、模拟训练和阶段测试,这样能够满足不同基础水平学生的个性需求,有利于学生个性化发展和自主学习能力培养。 第三,自学素材准备充足。教学内容在升级和调整后,在总课时保持不变的前提下,教学内容在深度和广度上都有所增加。面对两极分化比较严重的学生群体,教学的难度也随之增加。解决策略是做好准备工作。针对特定的知识点,准备两手素材,一

7、手素材给基础较差的学生做预习和复习,一手素材给基础较好的学生做提升。教师要有针对性地提供丰富的学习素材,让学生通过网络平台自主选学,弥补教与学之间的“断层”。 第四,教学案例体现专业特色。以农业院校为例,在具体课程案例选择上均选择具有农业特色的案例。如食品安全专业毕业论文的编辑、粮食生产实验数据的统计分析、图形图像技术在除草、采摘和分类过程中的应用、农业专业数据库分析等等。这样,可以与学生的专业很好地衔接,让学生更加直观地理解计算机技术在自己专业领域中的应用。 3.优化教学过程 第一,理论知识“科普”化。按照确立主题创设情境引导教学的流程,对于理论知识的讲授采用“科普”策略。将枯燥的知识以问题

8、为线,以知识单元为点。首先确立主题,提出几个关键问题。然后,围绕如何解答问题引导学生思考,提出相应的知识点。知识点的讲解根据情况要详略得当,个别专业性太强的采用抽象化的方式进行教学,如操作系统的进程管理、存储管理、数据库的系统结构等;对于那些与学生日常生活相关的则像科普知识一样进行详细讲解,如多核、多线程、P2P、MIDI、IP地址及域名、网络组建案例等。 第二,实践教学“案例”化。实验内容要围绕培养学生的技能设定。实践教学采用案例推动的方式,一个案例支持一个或多个课程单元。案例融合了一定的专业背景,将学生引入特定情境。如网络信息检索课程围绕中国知网和万方数据库的信息检索平台,让学生围绕自己的

9、专业命题进行检索,并对检索的内容进行归纳和总结,撰写3000字左右的综述文档;在讲授Word的高级排版知识时,要求学生按照学校的毕业论文格式对前面完成的综述文档进行排版,包括样式的使用、生成目录、分节、页眉页脚设置、编辑脚注等。这样,既保证了前后知识的衔接,也能够将枯燥的知识技能融入具体应用情境,提升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动力。 第三,自主学习“留白”化。由于学生的基础水平不同,教师的课堂讲授以及实践训练不能够照顾到每个学生。因此,教师需要给学生留出自主学习的空间,让学生独立探索。一方面,教师需要制定课程单元的基本目标和最高目标;另一方面,教师在教学平台应开辟不同的学习模块和测试单元,拟定难度不等的

10、实训任务,并准备好相应的学习资料和实验素材。学生根据自己的情况制订学习计划,选择学习模块和实训任务,进行自主学习。这种“留白”处理有利于培养学生独立分析和自主学习的能力。 4.丰富教学评价方式 第一,期末考核自动化。计算机基础课程实践性,课程考核不适合采用笔试方式,为此,应引入专业的计算机基础考试系统。这种考核方式非常适合考查学生利用计算机解决问题的综合能力。课程组教师负责试题库的建设,试题库题量丰富,覆盖面广。考试系统按照特定算法进行随机组卷,评分由计算机统一处理,保证了评分的客观公正,避免了由于人为因素而造成的失误。 第二,自我测验半自动化。针对学生自主学习模块,利用网络学习平台的试题管理

11、和试卷管理功能进行考试系统建设完成部分客观内容的随机组卷和自动批阅。这种方式能够考查学生的基本理论知识掌握水平,但对于操作题或主观题则无能为力,故而称为“半自动化考核”。学生可根据自己的需要有选择地进行阶段性自我测验,并根据测试结果制订自己的学习计划,这是学生自主学习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环节。 第三,综合作品公开展评。这种评价方式主要针对小组学习,在于考查学生的协作交流、创新和综合实践能力。例如针对多媒体实践教学环节,将学生分成若干小组,每个小组完成一个多媒体作品,进行视频主题设计、素材采集、编辑、转场设计、配音、字幕、导出等综合操作。对于完成的作品进行公开展示,对学生评议和教师评议的成绩进行折算

12、,作为作品的综合成绩。 三 结束语 依据网络化混合教学理念在高校计算机基础课程的教学内容、授课方式、考核方式、管理方式等各方面改革中进行的探索和尝试已经取得了一定的成效。该模式能够将教学过程从课堂延伸到课下,培养学生独立探索和自主学习的意识和能力,学生的学习热情和学习效果得到了明显改善。 实践证明,这种教学模式能否取得预期的效果取决于两个关键因素。首先,这种培养模式对教师的教学水平和课程资源的数量和质量要求很高,需要课程组的教师能够深入地进行教学研究和充分共享教学资源,否则学生的自主学习就会无据可依。其次,大学计算机基础课程是针对大学一年级学生的公共基础课程,不能对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有过高的期望。教师需要加强过程管理,不能做甩手掌柜,通过布置作业、课后练习、主题讨论、小组协作等多种方式引导学生进行独立学习。 社会发展的趋势决定了高校非计算机专业计算机应用能力培养模式改革的必要性和持续性,为此,高校的教育管理者和计算机教育工作者任重而道远。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其他


经营许可证编号:宁ICP备18001539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