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语文与研究性教学整合的实践与反思.doc

上传人:3d66 文档编号:1817420 上传时间:2019-01-09 格式:DOC 页数:8 大小:20.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大学语文与研究性教学整合的实践与反思.doc_第1页
第1页 / 共8页
大学语文与研究性教学整合的实践与反思.doc_第2页
第2页 / 共8页
大学语文与研究性教学整合的实践与反思.doc_第3页
第3页 / 共8页
亲,该文档总共8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大学语文与研究性教学整合的实践与反思.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大学语文与研究性教学整合的实践与反思.doc(8页珍藏版)》请在三一文库上搜索。

1、大学语文与研究性教学整合的实践与反思 就国际比较而言,我国高等教育既有优势也有劣势。其中,能力培养是我们最突出的弱项,特别是大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探究能力和创新能力。如今,在高教大众化和建设创新型国家的时代洪流中,如何才能培养出具有较强的自主学习、自主研究和勇于创新的新型人才,是我国高等教育改革亟需解决的核心问题之一。 一、“研究性教学”是一种现代教学方式 笔者所实践的大学语文研究性教学,借鉴了古今中外的先进思想,又结合普通院校本科生的认知特点和时代精神,具有独特的内涵和操作程序。关于研究性学习的定义,在我国的教育理论界,主要存在着课程和方式两种理解。作为一门独立的课程,研究性学习指在教学过程

2、中以问题为载体,创设一种类似科学研究的情境和途径,让学生通过收集、分析和处理信息来实际感受和体验知识的生产过程,进而了解社会,学会学习,培养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和创造能力;作为方式,泛指学生主动探究的学习活动,是一种学习的理念、策略、方法,适用于所有学科。笔者结合客观条件和学生实际,将“研究性学习”定位在一种现代教学方式。于是,产生了“语文研究性教学”这一概念。在本论文中,“语文研究性教学”是指在语文教学中,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主动地探求问题,以类似科学研究的方式去研读课文或探究各种语文现象,应用相关知识深入研究,解决实际问题,从而获取知识,掌握规律,培养能力的教学活动。所以说,这里的“研

3、究性教学”是一种积极、有效的教与学的策略与手段。实践告诉我们,研究性教学不仅指组织学生个人或研究小组就某个课题进行调查研究,而且师生在日常的课堂教学中,就基础性知识开展的质疑、研讨,也是研究性教学的重要形式。这种教学模式融学习与研究为一体,致力于培养创新型人才。在教学中,教师和学生均以研究者的身份参与到“ 教”与“学”的活动之中,教师启发性、创造性地教,学生探索性、批判性地学, 伴随着师生不断的探索、发现和创新,教育的目的得以圆满实现。 二、“研究性教学”的理论依据 大学语文研究性教学,侧重解决的是“如何学”的问题。它的理论基础是瑞士皮亚杰的建构主义认识论。建构主义的学习观认为,学习不是知识由

4、教师向学生的传递,而是学生自己建构的过程;学习者不是被动的信息吸收者,而是主动地建构信息的意义,这种建构不可能由他人代替。而且,知识的意义也不是简单地由外部信息决定的,外部信息本身没有意义。意义是学习者通过新旧知识经验间反复的、双向的相互作用过程建构而成的。其中,每个学习者都在以自己原有的经验系统为基础,对新的信息进行编码,建构自己的理解。同时,原有知识又因为新经验的进入而发生调整和改变。所以,学习并不是信息的简单积累,它同时包含由于新、旧经验的冲突而引发的观念转变与结构重组。建构主义理论还强调,知识并不是对现实的准确表征,它只是一种解释、一种假设,它并不是问题的最终答案。相反,它会随着人类的

5、进步而不断地被“革命”掉,并随之出现新的假设;而且,知识并不能精确地概括世界的法则,在具体问题中,我们并不能拿来即用,一用就灵,而是要针对具体情景进行再创造。按照这种观点,课本知识只是一种关于各种现象的较为可靠的各种假设。因而,学生的学习不仅是对新知识的理解,而且是对新知识的分析、检验和批判。 可见,学生的学习过程和科学家的研究过程在本质上是一致的,需要探究和再发现的过程。这就要求教育者建立一种体系,采用合适的模式,激励、引导和帮助学生去主动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并在这样的“探究”过程中获取知识、训练技能、培养能力、发展个性。大学语文研究性教学正是给学生创设了这种自主、自由、自在的空间

6、,使学生的主体性、能动性、创造性得到真正体现,并生动、活泼地发展。 三、“研究性教学”的教学模式 现代教学论认为,教育的最终目的不是传授已有的东西,而是要把人的创造力量诱导出来,将人的生命感、价值感唤醒。其实,大学语文教育正是这种唤醒人的生命感、价值感的教育,更是一畦无与伦比的进行创新教育的土壤。笔者在课堂教学中,采用研究性教学的方式,灵活地运用一切可能的策略,来诱导每一个学生的创造力,以促进他们学力的发展。大学语文研究性教学模式的一般流程是创设情境诵读课文讨论质疑确立论题搜集资料(研究文献)成果展示总结评价等步。 1创设情境上课伊始,教师精心设计一段情绪饱满而又亲切的导语,是十分必要的。可谓

7、是“磨刀不误砍柴功”。因为一堂课就是一个特定的“场”,要引导学生走进这个“场”,沉迷于这个“场”,就要做些铺垫,来激发学生的情思,营造轻松的课堂氛围。这样,学生就能以欣赏的姿态面对文本,以主体的情思占有课堂,在空间上也营造了一个有待交流和讨论的教学环境。 2诵读课文对于篇章教学来说,阅读课文是最基础的一环。根据接受美学的观点,没有读者的阅读,文本只能是未完成的作品,读者对文本的接受过程就是文本的再创造过程,也是作品得以真正实现的过程。并且阅读的过程是一个积极的、复杂的、充满创造性思维的情感活动过程。在文学作品教学中,是作者、教师、学生共同建构了文学作品的意义。因此,教学中必须还学生以真正的“读

8、者”地位,让学生自主阅读,尽情阅读,通过各种阅读方式充分感悟文本。这样,学生就把文本输入了大脑,做到了心中有文,各种思维活动也就有了把手,这是进行深入探究的基础。特别是对于精典篇章的教学,教师要借助多媒体等创设情境,让学生如醉如痴地诵读文本,在“涵咏”、“咀嚼”中加深理解和体会,为思维的触发蓄足情势。 3讨论质疑通过品味课文,学生一定会有切身的体会和感受。有的学生可能心领神会,与文本心有灵犀;还有的学生可能发现难点、疑点甚至挑战点。此时,教师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在平等对话中鼓励学生仁者见仁,智者见智,使学生知无不言,言无不尽。这一步可以说是对阅读成果的开掘。但最为关键的是,教师要通过启发、

9、引导和适当的点评,使学生间、师生间的观点发生碰撞和交融。在自由开放的讨论质疑中,学生的思维会被激活。特别是对于持有相反观点的学生,教师可以根据他们的思想倾向,组织学生辩论。这样,既训练了逻辑思维和创新思维,又使得每一个观点都渐趋完善。 4确立论题在有限的课堂时间和资料的基础上,有的问题不能解决或不能完全解决。最后,这样的问题便会“浮出水面”,成为焦点问题。对于这些问题,教师在备课时应该力求做到心中有数。所以,教师在备课时既要充分掌握教材,充分了解学生,又要密切关注学术前沿,吸纳最新成果,并且融入教学内容,弥补教材滞后于学术进展的不足。惟有如此,教师才能独具慧眼,帮助学生把有价值的话题确定为进一

10、步研究的论题。 5搜集资料(研究文献)论题确立了,学生的自主研究就有的放矢了。但是,对于不同性质的论题,教师还要帮助学生区别对待。例如,对于有定论的问题,为了节省时间,教师可以直接提供相关资料。既可以利用多媒体呈现电子文本,也可以提供纸质文本。让学生自行建构自己的理解,并在对材料的分析、检验和批判中形成自己的观点,这就是所谓的“研究文献”。相反,对于学术界有争议的问题,对于文学疑案,如孔子是否曾“删诗”?国语的作者到底是谁?诸如此类问题,就要布置学生围绕该问题搜集资料。但是,这一步绝对不能放任自流,教师要给学生指导研究思路和方法,提供信息资源,做到指导到位与及时。可以向学生推荐有价值的、专业的

11、书籍,以及优秀的网站或作家的专题研究网站,使学生有意向地搜集资料。学生自主搜集资料,实际上就是感受、发现、研究、创造的过程。同时,要求学生对所收集的资料进行分析和处理,进而提炼出自己的观点。这样,就把学生思考和想象的空间拓展到图书馆、网络等场所, 从而使课堂教学超越了课本,超越了教师,超越了课堂,超越了学校,把语文学习的外延还原为生活的外延。 6成果展示通过以上五个环节,学生已经完成了信息加工和意义的主动建构。在思想上经历了由“疑”而“悟”,由“悟”而“新”(认识)的三种境界,进入了一片新天地。从某种意义上说,这就是我们今天所说的创新。创新就要有成果,成果展示可以采用小论文、模拟论文答辩、专题

12、报告、展示多媒体课件等形式。这个环节是学生自我实现的过程,是个表现真、享受美、获得乐的过程,它能强化学生自身研究的价值和深入探究的欲望,也能使学生资源共享, 互相启发, 互相交流, 互相补充。 7总结评价由于受知识水平等因素的影响, 学生的自主研究可能较为琐碎和片面,所以,需要教师对学生的研究成果进行适当的总结和归纳,促使感性认识上升为理性认识,从而使学生获得系统化的语文知识和能力。同时,教师还要帮助学生总结如何搜集、筛选、加工相关信息以及规律性的学法。应该注意的是,教师的评价不要求全责备,重在激励、强化学生的主体参与意识,使学生有一种成就感。另外,由于时间和空间的限制, 有的学生可能意犹未尽

13、, 特别是对于带有争议性和创新性的论题。这时,教师可以进一步投石激浪,让学生课后继续探讨或者加入教师的科研队伍。 四、结语 笔者在大学语文课堂教学中实行“研究性教学”已有一年之久。实践证明,研究性教学作为一种先进的理念是无庸置疑的,它与大学语文学科的结合是解决大学语文教学历史困惑的一个平台,也是促进语文教育理论及其实践回归到语文学科本位的一个重要维度。大学语文研究性教学具有多维价值取向,它能够通过知、情、意、行四个维度的整合来塑造新型人才,具有鲜明的时代特色。在今天这样一个远离崇高、物欲强烈,价值观多元化、功利化的时代,在大学语文课堂中推行研究性教学,从细节入手,从日常做起,对于大学生的“全人

14、教育”和可持续发展,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但其理论与实践的探索是一项长期复杂的工程,还需要我们在实施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不断探索和改进,才能共同掀起一次教学方式的革命。 我国古代的读书人,从上学之日起,就日诵不辍,一般在几年内就能识记几千个汉字,熟记几百篇文章,写出的诗文也是字斟句酌,琅琅上口,成为满腹经纶的文人。为什么在现代化教学的今天,我们念了十几年书的高中毕业生甚至大学生,竟提起作文就头疼,写不出像样的文章呢?吕叔湘先生早在1978年就尖锐地提出“中小学语文教学效果差,中学语文毕业生语文水平低,十几年上课总时数是9160课时,语文是2749课时,恰好是30%,十年的时间,二千七百多课时,

15、用来学本国语文,却是大多数不过关,岂非咄咄怪事!”寻根究底,其主要原因就是腹中无物。特别是写议论文,初中水平以上的学生都知道议论文的“三要素”是论点、论据、论证,也通晓议论文的基本结构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但真正动起笔来就犯难了。知道“是这样”,就是讲不出“为什么”。根本原因还是无“米”下“锅”。于是便翻开作文集锦之类的书大段抄起来,抄人家的名言警句,抄人家的事例,不参考作文书就很难写出像样的文章。所以,词汇贫乏、内容空洞、千篇一律便成了中学生作文的通病。要解决这个问题,不能单在布局谋篇等写作技方面下功夫,必须认识到“死记硬背”的重要性,让学生积累足够的“米”。 语文课本中的文章都是精选的

16、比较优秀的文章,还有不少名家名篇。如果有选择循序渐进地让学生背诵一些优秀篇目、精彩段落,对提高学生的水平会大有裨益。现在,不少语文教师在分析课文时,把文章解体的支离破碎,总在文章的技巧方面下功夫。结果教师费劲,学生头疼。分析完之后,学生收效甚微,没过几天便忘的一干二净。造成这种事倍功半的尴尬局面的关键就是对文章读的不熟。常言道“书读百遍,其义自见”,如果有目的、有计划地引导学生反复阅读课文,或细读、默读、跳读,或听读、范读、轮读、分角色朗读,学生便可以在读中自然领悟文章的思想内容和写作技巧,可以在读中自然加强语感,增强语言的感受力。久而久之,这种思想内容、写作技巧和语感就会自然渗透到学生的语言

17、意识之中,就会在写作中自觉不自觉地加以运用、创造和发展。李海霞吉林工程技术师范学院基础科学系。要练说,先练胆。说话胆小是幼儿语言发展的障碍。不少幼儿当众说话时显得胆怯有的结巴重复,面红耳赤;有的声音极低,自讲自听;有的低头不语,扯衣服,扭身子。总之,说话时外部表现不自然。我抓住练胆这个关键,面向全体,偏向差生。一是和幼儿建立和谐的语言交流关系。每当和幼儿讲话时,我总是笑脸相迎,声音亲切,动作亲昵,消除幼儿畏惧心理,让他能主动的、无拘无束地和我交谈。二是注重培养幼儿敢于当众说话的习惯。或在课堂教学中,改变过去老师讲学生听的传统的教学模式,取消了先举手后发言的约束,多采取自由讨论和谈话的形式,给每个幼儿较多的当众说话的机会,培养幼儿爱说话敢说话的兴趣,对一些说话有困难的幼儿,我总是认真地耐心地听,热情地帮助和鼓励他把话说完、说好,增强其说话的勇气和把话说好的信心。三是要提明确的说话要求,在说话训练中不断提高,我要求每个幼儿在说话时要仪态大方,口齿清楚,声音响亮,学会用眼神。对说得好的幼儿,即使是某一方面,我都抓住教育,提出表扬,并要其他幼儿模仿。长期坚持,不断训练,幼儿说话胆量也在不断提高。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其他


经营许可证编号:宁ICP备18001539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