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语文经典文本细读“三层次”教学模式探析.doc

上传人:3d66 文档编号:1817436 上传时间:2019-01-09 格式:DOC 页数:9 大小:17.27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大学语文经典文本细读“三层次”教学模式探析.doc_第1页
第1页 / 共9页
大学语文经典文本细读“三层次”教学模式探析.doc_第2页
第2页 / 共9页
大学语文经典文本细读“三层次”教学模式探析.doc_第3页
第3页 / 共9页
亲,该文档总共9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大学语文经典文本细读“三层次”教学模式探析.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大学语文经典文本细读“三层次”教学模式探析.doc(9页珍藏版)》请在三一文库上搜索。

1、大学语文经典文本细读“三层次”教学模式探析一、源于经典文本教学的困惑与反思 “大学语文”课的主体内容是由一个个的经典文本组成的,经典文本是具有原创魅力、并能经得住时间检验和历史涤荡的优秀文学作品,由于经典文本的内涵比普通文本具有更多的意义结构,并“沉淀着许多永恒的人文问题”,因而具有可阐释的潜力,并被不断阐释且常读常新。然而在“大学语文”课的教学中,对经典文本的阐释与教学却不尽人意。 首先,在教学理论上大多仍沿用社会历史批评方法,忽视文学理论方法的更新与多元化的理论视野。即无论面对哪种类型的文学作品,大都机械地、冷漠地、千篇一律地使用时代背景、作者生平、思想内容和艺术特色来进行格式化阐释与教学

2、,至于艺术特色的分析也总是一个无足轻重的光明“尾巴”,缺少对作品美学意味的深入开掘。正如孙绍振教授所指出的:“在作者生平和时代背景、文化语境方面,他们一个个口若悬河,学富五车,但是有多少能够进入文本内部结构;揭示深层的、话语的、艺术的奥秘呢?”1其次,在实际教学实践中多数人徘徊在经典文本的外部,或者仅仅停留文本的浅层,无法进入经典文本深层人类精神的奥秘,学生自然也在千篇一律的教学中失去了对经典的热情与兴趣。最后是对语文教育最终目的迷失。语文教育的最终目的是促成学生的灵魂转向与精神生成,任何模式与变革,如果脱离这一最终目的,只能是缘木求鱼。 如何走出这一困境?如何让学生一步一步走进文本的深层,体

3、验与揭示经典文本深层的人文问题,并影响学生的心灵追求与精神塑造? 我们认为“大学语文”课对经典文本的教学应引进加强文本细读的理论视野,从文本的细微处入手,达到对经典文本的立体与多层次的整体把握,进而实现语文教学的最终目的。 二、“文本细读”的理论依据及内涵 文本细读原是新批评理论中一种阅读经典文本的方法,也是一种文本批评策略。在英美新批评时代,文本细读主要是把视点集中于经典文本及文本的内部,为此不惜斩断文本与作者的生平与心理因素的联系,斩断文本与社会历史的关系,甚至排除读者的情绪反应。新批评的文本细读,致力于文本的语言、结构、意象、叙事、修辞、文体等细微因素,并对文本进行多重回溯性阅读,从而进

4、入到文本深层的阐释空间,挖掘出其深层的象征意蕴。从根本上说,它是一种以文本为中心、以文本内部研究为特点的“文本批评”。 如果新批评的文本细读一味坚持自己“文本中心”与“文本内部”的本来立场,就有可能使它失去它在文学欣赏与批评的活力与丰富性。所幸的是新批评的文本细读,在之后的发展过程中不断被阐释学、接受美学、结构主义、解构主义、女权主义等理论所引进,并实施改良,变成一种细读方法对具体作品进行分析。它不再遵守“内部研究”的界限,而是根据意义生成的不同模式,从不同的角度寻找文本的意义。正如申丹所言:“英美新批评在20世纪上半叶倡导的细读方法,在20世纪60年代曾受到文体学、叙事学等新的形式主义流派的

5、冲击,在西方20世纪80年代发生文化、政治批评的转向之后,细读方法更是被认为落伍过时,遭到冷遇。但进入21世纪以来,西方政治文化批评的激进氛围有所缓解,不少学者开始重新关注文学作品本身,细读方法也在西方以新形式主义的面貌逐渐复兴。新形式主义之新在于摆脱了传统形式主义将文本与社会语境相隔离的局限性。”2文本细读是源于新批评,但与新批评比却是更为宽广的一种文本批评策略。它不再把作者的生平排除在外,而是把文本纳入到社会文化语境中去考察。 “大学语文”课倡导的经典文本细读,高度重视学生对经典文本阅读的最原始的生动的丰富的艺术感受,引导学生从作品的语言、叙事、结构等形式的细微因素入手,去体味作品内在深层

6、的象征意蕴;并联系作者的生平与社会语境,甚至把作者自己的其他文本与文学史的一系列文本联系起来,去探测作品深层的艺术奥秘。当师生一起一次次触碰到一个个丰富的意义矿井,并体验到一种探险和与文本、作者对话的乐趣时,一种快乐便在心底涌现。 三、“大学语文”课“文本细读”教学的实施 基于前述“大学语文”课经典文本教学中存在的问题与困惑,汲取文本细读理论精髓,结合笔者在“大学语文”课的教学改革实践探索,尝试构建文本细读“三层次”教学模式。 第二步:寻找文本中的症候、断裂、空白点 文本细读还必须寻找与关注文本中的症候、断裂、空白点,这是我们进入文学经典深层的又一方法。症候最初由精神分析理论家弗洛伊德提出的,

7、他认为症候往往是发掘精神病病因的突破口,如果找到症候背后的无意识就找到了治疗精神病的关键。同样在文学经典中,对作家创作心理动因尤其是无意识动因的揭示也必须依赖于文本症候的发掘,而揭示作家创作心理动因则是理解文本深层含义的关键。拉康继承了弗洛伊德的无意识理论,并从语言学的心理分析提出,文本中没有直接显现出来的东西和直接看得见的东西一样重要,甚至比直接看到的东西更重要。即我们不仅要看到文本中写下的文字,还要注意文本的空白、无、沉默,并从中把握文本的深层与隐性意义。 如何寻找经典文本的症候,蓝棣之的做法就是找到“文本的各种悖逆、含混、反常、疑难现象”,以此为突破口,寻找这些现象的意义。即不仅要看作品

8、表面说了什么,更要挖掘它没有说什么,要考察文艺“在场中的不在场”、文本的“空白”、遗漏,从而寻找出深藏于最深处的现实意识形态的无意识结构。这对于我们解读文学经典,阐释、分析、评论经典文本,不失为一种可资可鉴的理论方法。比如司马迁的报任安书开头第一句“太史公、牛马走、司马迁再拜言”,古代书信的格式,开头先具列职官姓名。司马迁写这封信的时候,已经改任为只有宦官才可充任的中书令,但他仍以太史令的身份复信。探讨这一反常现象的原因,可以使我们进入司马迁复杂的内心世界现实的宦官身份地位与士人精神追求的矛盾,体验他遭遇到的现实苦难和比现实苦难更为惨烈的精神苦难4。这样我们便由文本的反常进入到了司马迁的内心世

9、界。 第三步:走向文本深层与文化诗学 文本细读首先是从文本的细微之处寻找对经典文本的突破,但最终是要一步步走向文本深层蕴含的人文问题。在文本细读的过程中,为了更好地进入经典文本深层,我们还需要进一步研究作者的生平资料,需要关注文本产生的社会历史文化语境,使得经典与文本之外的世界沟通与交往,同时还得关注文本与文本之间的内在联系:作家前后创作的文本之间的某种一贯性;不同时代或同一时代不同作家创作的文本之间内在继承与变革,从而实现由微观视野与宏观视野的融合。比如韩愈在祭十二郎文的深层,无意识地揭示了一个纵贯古今的悲剧性命题:人类在不可预知的命运中遭遇的“二难选择”选择功名,就可能会失去亲情;选择亲情

10、,便不能创建事业家园。为此韩愈在痛失侄儿之后决定选择回归亲情4,“自今以往,吾已无意于人世矣。当求数顷之田与伊、颖之上,以待余年,教吾子与汝子,幸其成;长吾女与汝女,待其嫁,如此而已。”当我们追问韩愈真的从仕途返回亲情了吗?从他的生平资料我们知道,韩愈此后的官越做越大,由四门博士升迁为监察御史、尚书职方员外郎。能够洞察、瞬间顿悟人类生存困境的韩愈,为什么最终没能听从心灵的呼唤,而是带着清醒的痛苦又回头步入了宦途,这也是这篇文本成为经典的另一真正原因它揭示了人类一个千年无解的精神追问:在功名与亲情之间我们到底该如何抉择?为什么我们清醒之后,仍然不能听从心灵的召唤,而只能任由环境把我们重新推入万劫

11、不复的宿命?带着这样的问题,我们不得不进入中国古代“士”阶层外在的社会历史文化语境对文本进行考察,这也是童庆炳先生近年来所倡导的“文化诗学”的文学研究和文本解读视角。“文化诗学就是要全面关注这三个维度,从文本的语言切入,揭示文本的诗情画意,挖掘出某种积极的文化精神,用以回应现实文化的挑战或弥补现实文化精神的缺失或纠正现实文化的失范。”5 四、“文本细读”的价值透视 对于源于新批评、后经多方发展改良后的文本细读而言,经过多年的教学实践探索,我们认为它的价值是不容忽视的,主要体现为三个方面的有机统一。 其一,教学方法与精神探索相统一 从教学层面看,文本细读是阅读、阐释经典文本的一种教学方法与教学模

12、式,它不仅改变了一直以来独霸讲坛的社会历史分析方法的传统老路,又赋予了新批评“细读”理论以新的理论活力,也为大学语文经典文本的教学提供了新的视野。与其他教学方法相比,文本细读教学模式似乎更简单易行,具有很强的操作性6,但当我们只停留在这个层面理解它时,就存在将其简单化的危险。由于它强调的是从文本的细微处寻找突破口,并逐层深入到经典文本深层的人类永恒的“人文问题”,最后再联系社会历时语境,深入揭示文本所体现得时代文化精神,因此,它又伴随着一种精神的探索,某种程度回应着社会转型期当下大学生现实生存中的种种精神困惑与精神追问。因此,文本细读的魅力更在于在细读教学的引领下始终伴随的师生内心的精神探索。

13、 其二,知识积累与能力养成相统一 文本细读不排除知识积累,相反越深厚的知识储备与艺术修养越能使文本细读发挥出巨大威力清晰洞察到文本深层生命密码。当然对学生来说,最初用文本细读方法阅读经典文本,首先是一种训练,训练学生对语言和美感的感受力、想象力、分析力、创造力与整体对经典文本的把握能力,进而发现和洞见文本深层人性的丰富性。长期的训练自然有助于阅读能力的养成,尤其是由文本的浅层抵达文本深层的能力。正如陈思和所言:“文本细读是一种能力,它可以帮助你阅读文学名著,帮助你透过文字或者文学意象,达到作品所隐蔽的精髓之地。” 7 其三,文本细读最终使语文教育的工具性与人文性在经典文本中实现了统一 关于语文的学科定位问题,一个世纪以来一直存在着工具性与人文性之争。如何具体落实语文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仔细体会,文本细读使两者高度融合,并在一个一个经典文本的阅读中实现了统一。文本细读教学首先引领学生关注的是经典文本浅层的语言,继而引导学生对文本深层的“人文问题”挖掘,最终实现其对学生灵魂塑造。所以,在一定程度它沟通了实现着语文学科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真正实现着语文教育的最终目的。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其他


经营许可证编号:宁ICP备18001539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