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在专业课教学中培养研究生的创新能力.doc

上传人:3d66 文档编号:1817844 上传时间:2019-01-10 格式:DOC 页数:6 大小:14.81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如何在专业课教学中培养研究生的创新能力.doc_第1页
第1页 / 共6页
如何在专业课教学中培养研究生的创新能力.doc_第2页
第2页 / 共6页
如何在专业课教学中培养研究生的创新能力.doc_第3页
第3页 / 共6页
亲,该文档总共6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如何在专业课教学中培养研究生的创新能力.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如何在专业课教学中培养研究生的创新能力.doc(6页珍藏版)》请在三一文库上搜索。

1、如何在专业课教学中培养研究生的创新能力 我国研究生教育的创新意识与创新能力不足,这其中一个重要原因是忽视了课程教学环节中研究生创新意识与创新能力的训练。课程教学尤其是专业课教学作为实现人才培养目标的主渠道,对创新能力的培养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笔者就如何优化教学内容,如何讲授基础理论知识,运用怎样的教学方式提高研究生创新能力等进行了深入的思考,并介绍了笔者讲授“农药制剂学原理与方法”课程的体会。 一、 重视学术前沿动态和案例教学 研究生的培养应强调开展科研活动所需的专业基础理论知识的学习,重视综合素质、创新精神,提高发现、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授课教师应不断优化教学内容以满足培养研究生的创新意识

2、和创新能力的需要。笔者认为,以下两点应予以重视。 一是重视引导研究生了解专业学术研究前沿动态。研究生教育应以国际学术发展前沿知识为教学内容。专业课教师应介绍所授课程中相关专业问题的理论研究方向、应用研究方向、工程研究方向、当前研究的热点和难点以及可能的创新点,从而启发学生思考,引导学生养成创新研究必须基于存在的问题并了解国际学术前沿动态的理念。引导学生从当前研究的热点、难点寻找创新思路,应当成为专业课教学的应有之义。 二是重视将创新案例尤其是本单位的创新实践引入教学。加强研究生对科研创新的感性认识,有助于引导研究生主动构建创新所需的知识结构并提高学习热情。笔者在农药制剂学原理与方法授课过程中,

3、详细介绍了自己参与的“泡桐中生物活性物质的研究与应用”课题中制剂开发的部分工作。该课题以从泡桐花中分离出的除草活性化合物为先导化合物,对其进行分子修饰获得了两种活性较高但性质差异很大的新结晶化合物。没有任何资料供参考,怎样制备满足田间药效试验呢?由于案例就发生在身边,研究生表现出极大的兴趣。通过启发式讲述,他们对新农药开发的程序、制剂加工的重要意义、剂型选择的依据、关键物性测定方法、特定剂型加工的原理与方法等有了较深的感性认识,并在一定程度上激发了他们的创新热情,提高了课程学习的自觉性。 二、从理论联系实际的结合点出发讲授基础理论知识 没有扎实的学科理论知识为基础,创新就会成为空中楼阁。怎样提

4、高研究生学习基础理论的积极性?经过多门次授课的摸索,笔者总结出一条经验:先从实践中应解决的问题出发凝炼出一至两个科学问题;然后基于科学问题引出相关的基础理论知识点并进行逻辑推理。 比如在讲授农药制剂加工和使用中的润湿原理时,基于悬浮剂加工,可湿性粉剂、干悬浮剂、水分散粒剂等对水稀释,以及农药对水稀释后喷洒到靶标生物的过程中都有固体表面原来的气体被液体取代的现象发生,提出润湿这一科学概念后,进而分析液滴在固体表面的受力状态,导出润湿方程(即Young方程): ,其中1、2、3、分别为液体表面张力、固气界面张力、固液界面张力和润湿角。分析润湿方程可得到润湿角的大小由气、液、固三相交界处三种界面张力

5、相对大小决定。接着指出界面由固气变到固液过程中界面张力降低,降低越多越易润湿,液体表面张力1越小越易润湿,由此得出接触角越小越易润湿。接着引导学生分析靶标生物表层的特点,得到水溶液不易与之润湿的结论,再引出药液的润湿作用是通过药液中的表面活性剂类助剂的润湿作用达到的,进而引导学生分析加入表面活性后1、2、3各自有无变化、变化方向怎样,从而得到接触角的变化规律。由此可以分析如何依据润湿方程选择润湿剂。整个理论讲述过程由实践到理论再回到实践中去。 三、运用专题讨论式教学培养研究生自主学习的热情和坚持创新的勇气 “创新就是作为活动主体的人所实施的产生新思想和新事物的活动”。要实施创新活动,其主体必须

6、有独立思考、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创新教育应强调学生的主体性。教师的指导作用只有在尊重学生主体地位、发挥学生主体作用、调动学生主体积极性的前提下才能发挥出来。一方面,教师要注意激发研究生自主学习的热情。另一方面,要重视研究生敢于坚持创新的独立意志的培养,使他们敢于质疑、敢于发表并坚持自己的不同观点。笔者认为运用讨论式教学法是实现这两方面目的的有效手段。 讨论式教学法以启发学生就特定问题发表自己的见解、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和创新精神为目的。笔者认为该方法要达到预期目的,以下两点甚为重要。 一是教师的创新思维和勇气。讨论式教学法强调在教师的精心准备和指导下,经过设计问题、启发思路、问题总结等

7、步骤进行。这不仅要求教师必须有较强的创新思想,能设计出合适的题目供学生选择,并依据自身专业知识、研究经历、最新文献资料形成明确的思路;还要有启发思路、驾驭讨论过程、评价学生思路、讨论结束时即时现场总结的能力。教师还要有宽容学生质疑自己的雅量,充分相信学生的智慧,有虚心向学生学习、修正和完善自己思路的胸怀。 二是题目的设计和告知学生的时机。题目要依据教学内容设计、难度适中、有应用价值,并具备一定的趣味性。题目必须在查阅相关文献的基础上拟定好。形成问题的过程通常需要不断地否定自己,直到形成满意的问题。设计的问题要根据学生的学习背景和授课内容及时调整。设计好题目后应结合相关知识点及时告诉学生,并引导

8、他们查阅相关资料,以便学生明白问题的产生和解决思路与课程知识点的关系。正式讨论应在数天之后,以便学生有充足的时间查阅文献,整理思路,形成详细报告。 四、重视发现问题的方法指导,强化创新思维训练 现代思维科学研究认为,问题是思维的起点,任何思维过程总是指向某一具体问题的。问题是创造的前提,一切创造都从问题开始。发现问题的主要方法源于理论推理、实践所需等,也常发现于对比中。笔者认为授课过程中针对实践中存在的缺陷,引导不断改进思路,是非常好的创新思维锻炼途径。比如笔者在讲授悬浮剂时,引导学生分析该剂型是否为热力学及动力学稳定体系,该本质属性与其物理稳定性有何关系,悬浮剂与此前讲授的水乳剂的不稳定性存在哪些相似性和不同点,在实践中悬浮剂存在有效成分含量不够高、分层等问题,根本原因是要形成一次分散体系,可否移除液体改进工艺等。 注:本文中所涉及到的图表、注解、公式等内容请以PDF格式阅读原文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其他


经营许可证编号:宁ICP备18001539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