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在语文教学中弘扬人文精神.doc

上传人:3d66 文档编号:1818219 上传时间:2019-01-10 格式:DOC 页数:6 大小:17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如何在语文教学中弘扬人文精神.doc_第1页
第1页 / 共6页
如何在语文教学中弘扬人文精神.doc_第2页
第2页 / 共6页
如何在语文教学中弘扬人文精神.doc_第3页
第3页 / 共6页
亲,该文档总共6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如何在语文教学中弘扬人文精神.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如何在语文教学中弘扬人文精神.doc(6页珍藏版)》请在三一文库上搜索。

1、如何在语文教学中弘扬人文精神 人文精神在语文教学中的体现,就是关注学生,关注学生的情感,关注学生的内涵,从而启迪心智,陶冶性情,给学生的人生以底蕴。人文精神最集中的特点是对学生的心理的滋养。 人文精神;吸收;熔铸;形成 G633.3 A 1002-2139(2018)-2-01 马克思说“教育绝非单纯的文化传递,教育之为教育,正是在于它是一种人格心灵的唤醒。”这段话正说明人文精神的教育观。那么,在语文教学中,人文精神又表现在哪里呢? 语文教学中的人文精神,就是关注学生,关注学生的情感和内涵,从而启迪学生的心智,陶冶学生的性情,给学生的人生以底蕴。人文精神最集中的特点是对学生的心理的滋养。 语文

2、学科本身就反映人类社会的人、情、事、理,表现民族精神、民族情操、民族审美情趣等,承载着丰富多彩的文化。文以载道,语言本身就是人的生命意志的体现。同时纵观古今,大凡优秀的文学作品,其辉煌之处,往往是能折射出作家人格的魅力。一个缺乏人文底蕴的作家不可能写出伟大优秀的作品。所以,作为语文老师应该从这些作品,这些伟大的作家那儿让正处于世界观、人生观形成时期的中学生领悟人文精神。让人文精神成为引领我们学生前进的光辉旗帜,让人文精神成为照亮我们学生漫漫前途的耀眼明灯!那么,怎样对学生进行人文精神的培养呢? 一、课堂上,从课本古今中外的优秀作品中吸取营养,培养学生的人文精神 我们教材中所选的文章都文质兼美,

3、既具有很高的艺术性,又具有强烈的思想性。这让我们的语文教学比较容易对学生进行思想道德及审美情趣方面的教育。例如,陶渊明的作品独爱菊花,陆游的作品赞赏圣洁的梅花,王安石激颂挺拔的松树,周敦颐盛赞莲花,老师在对这些文章分析的时候,就应该引导学生感受美的语言、美的形象、美的意境,启发学生的心灵,激发学生在自我完善中塑造健康的人格。在唐宋诗词中,人文精神更是一种不但在空间上不分地域,而且在时间上不分古今,十分持久而又十分高尚的情感。孟郊的“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临行密密缝,意恐迟迟归”(游子吟)表达了诗人对母亲深深的爱恋以及对母爱的感激.。王维的“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九月九日忆山东兄

4、弟)和李白的“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静夜思)都表达了诗人对故乡的渴望。每当夜幕降临,诗人们的思乡情丝总会被那一轮明月,那一缕花香所勾起。岑参的逢入京使“故园东望路漫漫,双袖龙钟泪不干。马上相逢无纸笔,凭君传语报平安。”描写了诗人远涉边塞,逢入京使者,托带入京口信,以慰家人的典型场面。在朴实的语言下显示出的是浓浓的思乡之情。在唐宋诗词中,这种人文性的体现并不是客观、静止的,孤立、冷峻的,而是与人文环境互为观照的,动态的探寻的过程,特别是在作品文辞表达上的“意”中体悟出来的,它是智慧的,深层次的,让学生感受到了“家”是游子的归宿,是每个漂泊心灵的温暖港湾。 二、借助于写作实践,熔铸人文精神 教

5、作文,就是教做人。在作文教学过程除了传授知识和写作技巧,更重要的是不断帮助学生加深对社会、人生和大自然的认识、理解、思考的过程,同时还是不断培养学生审美情趣和感悟能力,用真善美的情操去陶冶学生,完善他们的人格的过程。略举几点简要说明 忧患意识人们常说“乱世出英雄”,因为乱世中人们的忧患意识才最强烈。即便是在太平盛世,那些有着强烈责任感的人也都会发出不一样的声音。而反映在文学中,那些名垂千古的历史文化名人们,那些传世作品传达出名垂千古的历史文化名人们对时事的关注和担忧。司马迁的发愤著史记、韩昌黎的不平则创散文、金圣叹的怨毒著小说,都能使人感受到他们升腾如虹的浩然正气,正是这份正义之火迸发了强烈的

6、写作冲动,进而喷涌酣畅淋漓的文字。在高扬人文精神的今天,我们的学生更应具备厚重的历史意识、深沉的忧患意识,应具备责任在肩的危机感,展现民胞物与、温润怛恻的情怀。 现实意识在选材运材上,要聚焦现实生活。要多关注社会热点,只有真切感受时代脉搏的跳动,才能使笔底流淌蓬勃的生命气息。要求学生搜罗新的材料、提炼观点、整理思路,并加以汇总,形成材料板块。 鲜活语言使用成语或文言典故,这样就会使文章呈现典雅凝炼之美;采撷谚语甚至顺口溜,不仅读起来回琅琅上口还会有泼辣鲜活之感。句式上长短整散的结合,更能显示雅俗共赏、出神入化之美。平时经常和学生交流辨析新的语言现象,有助于学生去粗取精,提纯语言,用活力四射、生

7、气郁勃的真正的当代汉语表现生活。 写作训练是一系统工程,以含英咀华求文采绚烂,以深厚学养求涉笔成趣,以敏锐思辩求奇崛恣肆,以洞悉世情求矫健洒脱。拓宽眼界,关注现实,才能真正写出具有时代精神和创新意识的至情至性之文。 三、借助于课外活动,形成人文精神。 语文教学不应该局限于课本和课堂,要与社会、家庭、生活等相沟通,形成一个大语文观。生活中随处可取的很多语文资料是大语文学习的极佳选材。现在的网络如此发达,我们不妨借助于这个平台,引导学生汲取知识,感受其中的人文精神。如我每个周末布置的固定的作业就有观看百家讲坛、东方时空焦点访谈等,一些优秀的影视作品,并写作观看节目的心得体会。在娱乐中就可以开阔知识

8、和思想的视野。通过这些活动,受到了来自专家学者们的学识熏陶和精神营养,培养了从生活中、从社会中学习语文、将语文学习终身化的大语文学习的观念,将观察和思维的视野扩展到生活的各个角落,从而形成全方位的人文精神培养理念。 四、语文教师应加强自身的人文修养,为学生树立榜样。 “德高为师,行为师范”教师在学生心目中是神圣的,教师的一言一行都会对学生产生重要的影响。因此,我们必须加强自身的人文修养,用行动来引导、教育学生。所谓“身教重于言传”,正是这个道理。而作为语文教师“必须始终清醒地意识到自己不仅仅是教授如何操作语言工具这一技艺的师傅,而是通过语文教学培养人的灵魂的工程师,自觉地将人文教育寓于语文素质

9、之中。 作为语文教师应该明确教育的目的在于教书育人,教书是手段,是途径,育人才是最根本的目的。人文精神的培养不能仅仅停留在理论的理解和观念的确立上,要在教育教学活动中,把教与学的基点定位在学生的自由、自主的发展,把教学过程看作是生命与生命的对话和交流,用教师自己的人文精神去培育学生的人文精神。 “教书先生”恐怕是市井百姓最为熟悉的一种称呼,从最初的门馆、私塾到晚清的学堂,“教书先生”那一行当怎么说也算是让国人景仰甚或敬畏的一种社会职业。只是更早的“先生”概念并非源于教书,最初出现的“先生”一词也并非有传授知识那般的含义。孟子中的“先生何为出此言也?”;论语中的“有酒食,先生馔”;国策中的“先生

10、坐,何至于此?”等等,均指“先生”为父兄或有学问、有德行的长辈。其实国策中本身就有“先生长者,有德之称”的说法。可见“先生”之原意非真正的“教师”之意,倒是与当今“先生”的称呼更接近。看来,“先生”之本源含义在于礼貌和尊称,并非具学问者的专称。称“老师”为“先生”的记载,首见于礼记?曲礼,有“从于先生,不越礼而与人言”,其中之“先生”意为“年长、资深之传授知识者”,与教师、老师之意基本一致。 唐宋或更早之前,针对“经学”“律学”“算学”和“书学”各科目,其相应传授者称为“博士”,这与当今“博士”含义已经相去甚远。而对那些特别讲授“武事”或讲解“经籍”者,又称“讲师”。“教授”和“助教”均原为学

11、官称谓。前者始于宋,乃“宗学”“律学”“医学”“武学”等科目的讲授者;而后者则于西晋武帝时代即已设立了,主要协助国子、博士培养生徒。“助教”在古代不仅要作入流的学问,其教书育人的职责也十分明晰。唐代国子学、太学等所设之“助教”一席,也是当朝打眼的学官。至明清两代,只设国子监(国子学)一科的“助教”,其身价不谓显赫,也称得上朝廷要员。至此,无论是“博士”“讲师”,还是“教授”“助教”,其今日教师应具有的基本概念都具有了。1、素质教育2018年8月总第91期 单靠“死”记还不行,还得“活”用,姑且称之为“先死后活”吧。让学生把一周看到或听到的新鲜事记下来,摒弃那些假话套话空话,写出自己的真情实感,篇幅可长可短,并要求运用积累的成语、名言警句等,定期检查点评,选择优秀篇目在班里朗读或展出。这样,即巩固了所学的材料,又锻炼了学生的写作能力,同时还培养了学生的观察能力、思维能力等等,达到“一石多鸟”的效果。2、刘凤泰?提高文化素质?培养创新人才高等学校加强素质教育的探索【A】?高等教育2018年12月第1版?第73页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其他


经营许可证编号:宁ICP备18001539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