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提高体育专业技术教学效果.doc

上传人:3d66 文档编号:1818539 上传时间:2019-01-10 格式:DOC 页数:6 大小:18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如何提高体育专业技术教学效果.doc_第1页
第1页 / 共6页
如何提高体育专业技术教学效果.doc_第2页
第2页 / 共6页
如何提高体育专业技术教学效果.doc_第3页
第3页 / 共6页
亲,该文档总共6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如何提高体育专业技术教学效果.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如何提高体育专业技术教学效果.doc(6页珍藏版)》请在三一文库上搜索。

1、如何提高体育专业技术教学效果 体育专业技术教学是一个复杂的过程,既要有科学性,还要就艺术性。因为体育教学过程包含了数门学科的内容,比如包括生理学、心理学、解剖学、教育学、社会学、运动生物化学、运动生物力学等。作为一名合格的体育专业教师,要根据这些学科的科学原理,在教学过程中,从实际出发,按技术的基本规律教会学生;还必须要根据学生的具体情况,因材施教,使学生很快的掌握技术。 体育;专业技术;教学效果 G8 A 1002-2139(2018)-36-01 作为一名体育专业教师,要想提高专业教学的效果,我认为应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一、要建立正确的动作概念,掌握正确的技术动作。正确技术就是理想的技

2、术,是把很多优秀运动员的优点集中起来,运用现有的科学公式计算出来的设想,经过过科学的分析得到的模式。在学习运动技术时,教师要把这种模式当做标准的动作概念向学生示范和讲解,使学生在头脑中储存好一个正确的动作程序,这个在大脑中储存的程序在练习时不断向肌肉发出冲动,并对所完成的动作情况进行比较。然而,由于每个学生的身体情况不同,会导致最后掌握技术的结果也不相同,所以掌握正确的技术,应该是按照标准模式,最大程度的发挥每个人的特长,使技术掌握得更好。所以,在学习动作技术过程中,不能仅仅强调条件不足的一面,更不能因为受到某些条件的掩盖应该掌握而没有掌握的技术。因此,在教学过程中,就应该注意尽可能大的开发学

3、生的智力,使学生能够深刻的理解并且自觉的钻研技术的原理,并能够运用已知的理论知识,举一反三。 二、培养学生专门化运动知觉。要培养学生在技术动作练习过程中对动作过程的感觉能力,使学生对所做的技术动作是否正确有明显的感觉,比如说自己所做动作技术错在什么地方,或者错在什么时间,给予自身内部反馈。教师可以在技术练习之前,先提示学生要思考正确的技术结构,然后再进行技术练习,练习后进行感知比较,最后再和教师所给出的反馈信息相比较,使学生逐渐地把自己所做的动作能够全部用语言描述出来,再与技术要领进行比较,建立起正确的专门化运动知觉。 三、要能够正确处理技术练习过程中的起伏情况。当学生进行技术练习一段时间并且

4、达到一定的技术水平以后,就会出现技术水平起伏的情况。产生起伏的原因很多,有的是由于过度训练造成的,有的是长时间的技术错误造成的,还有的因为个人身体素质不够导致的,另外也有的因为受伤或者意志薄弱等原因都可能会导致学生的技术起伏现象。要想解决这种技术起伏情况,教师要首先了解学生产生技术起伏的原因,然后在采用合理的方法进行提高。如果是因为过度训练导致的,可根据学生的疲劳程度和产生疲劳的练习内容,采用相应的方法来缓解。如果说是一般疲劳,可以采用减量和强度或者减少训练时间和次数的方法,也可采用按摩方法或者药物缓解。但如果学生精神疲劳,则要采用缓解精神疲劳的方法,比如让学生散步或者听音乐等减低精神负担的方

5、法。如果因为技术错误的原因就可以考虑采用改变姿势,或采用技术疏导的方法,甚至可以更换项目。 如果是因为身体素质水平比较低而产生的技术起伏,可以适当在练习计划中增加素质训练,使素身体质水平得到提高。如果因为身体受伤产生技术起伏,则要看伤的部位和原因,如果是技术用力的关键部位,就需要加强受伤部位的训练,在休息时,还要参加必要的活动,保证身体机能保持良好状态,还要注意不使受伤处再受伤。 四、加强表象训练。所谓表象训练,其实是一种心理技能训练,它要求学生头脑集中的想象练习时的主要技术动作,以及要点和难点,并能够回忆自己所掌握的动作概念,从而对肌肉系统发出正确的冲动。 五、要合理的利用动作技术的迁移作用

6、。在技术学习过程中,已经掌握的技术对将要学习的技术有积极的帮助或者消极的影响两种情况。产生积极的帮助叫正迁移,而消极影响叫负迁移。正迁移是在练习时采用的练习手段和专门性练习都对所要学习的新技术起到促进作用,它们之间相互联系,能够出现积极的效应。如前滚翻的练习对前空翻就有积极效应。负迁移是在练习时采用的步骤、方法和手段对技术产生消极的影响。如先学前空翻接着学后空翻,由于前空翻和后空翻对人体肌肉屈伸的用力方向的要求不同,神经反射的方向也相反,它就起着相互消极影响的后摄效应。所以在学习新技术之前一定要先安排彼此相关的动作,同时要注意练习的前后顺序,使前后两个动作有积极影响,不然就必须是熟练掌握第一个

7、动作,再学习第二个动作,尽量避免产生负迁移。另外,在一次技术课中最好不要出现两种容易产生负迁移的技术。 六、教师要及时发现并且马上纠正错误的技术动作,在学生形成错误的动力定型之前进行改正。在体育专业教学过程中出现错误的技术是很正常的,产生的原因也很多,比如学生的运动能力差、受到外界环境的干扰、对技术动作概念理解错误、在运动中产生恐惧心理、受到气候、器材等条件的影响。在教学过程中为了让学生尽可能少出错误,教师首先要对教材的内容有比较深刻的体会,还应比较全面的了解学生的各方面情况,既要明确所教动作的重点和难点之处,也要知道最容易产生错误的环节所在,教材的主要教法手段,效果好坏,如何运用避免出现错误

8、等,最好对错误的产生应有所预防。让学生知道技术的重点、难点,不仅要把动作做好、做对,还要不断地进行改进。要根据学生的自身情况,适当降低动作技术的难度,先让学生掌握动作技术的结构,体会肌肉用力的感觉。在出现错误以后,首先分析产生错误的原因,逐个解决,减轻器械重量和技术难度,比如减轻投掷器械的重量,跨栏降低栏高、跳高降高度等,分解练习也是纠正错误的好办法。教师对学生出现错误的态度应认真负责,不能为难学生,更不能放任不管,让错误继续下去。 七、要合理安排技术教学的顺序。在安排技术教学的顺序时应考虑一、更快、更好的掌握技术。二、提高能力包括各种能力。三、增强体质。三者是统一的,不可缺一。 1、技术练习

9、在上课的前半部分,学生的精力比较充沛,兴奋性也比较高,提高技术的效果一般会比较好,所以在前半部分应该集中进行技术教学和训练。在各项素质中速度能力的提高也需要精力充沛,因此技术和速度教学和训练应安排在课的开始。 2、力量练习力量练习包括力量耐力、速度力量和最大力量的练习如果一堂技术教学课中没有新技术的教学,力量耐力和速度力量的内容也应安排在前半节课中行。 另外技术教学的安排还有一个连续教学和间歇教学问题,他们各有优缺点, 在教学中也要考虑。 1、初学者采用连续性技术教学,使大脑皮层留下技术痕迹、记忆深。 2、具有良好条件的学生可以采用连续性教学,条件差的采用连续性教学容易疲劳。 3、 技术素质差

10、,技术又复杂的项目,可以采用间歇式教学。 课本、报刊杂志中的成语、名言警句等俯首皆是,但学生写作文运用到文章中的甚少,即使运用也很难做到恰如其分。为什么?还是没有彻底“记死”的缘故。要解决这个问题,方法很简单,每天花3-5分钟左右的时间记一条成语、一则名言警句即可。可以写在后黑板的“积累专栏”上每日一换,可以在每天课前的3分钟让学生轮流讲解,也可让学生个人搜集,每天往笔记本上抄写,教师定期检查等等。这样,一年就可记300多条成语、300多则名言警句,日积月累,终究会成为一笔不小的财富。这些成语典故“贮藏”在学生脑中,自然会出口成章,写作时便会随心所欲地“提取”出来,使文章增色添辉。4、 间歇式

11、教学不可间歇时间过长,以免消失记忆痕迹,时间段要考虑消失的恢复。 “师”之概念,大体是从先秦时期的“师长、师傅、先生”而来。其中“师傅”更早则意指春秋时国君的老师。说文解字中有注曰“师教人以道者之称也”。“师”之含义,现在泛指从事教育工作或是传授知识技术也或是某方面有特长值得学习者。“老师”的原意并非由“老”而形容“师”。“老”在旧语义中也是一种尊称,隐喻年长且学识渊博者。“老”“师”连用最初见于史记,有“荀卿最为老师”之说法。慢慢“老师”之说也不再有年龄的限制,老少皆可适用。只是司马迁笔下的“老师”当然不是今日意义上的“教师”,其只是“老”和“师”的复合构词,所表达的含义多指对知识渊博者的一

12、种尊称,虽能从其身上学以“道”,但其不一定是知识的传播者。今天看来,“教师”的必要条件不光是拥有知识,更重于传播知识。总之,在体育专业教学过程中,要注意以上七个方面,才能提高技术教学的效果,使学生更快、更好、准确地掌握技术动作。我国古代的读书人,从上学之日起,就日诵不辍,一般在几年内就能识记几千个汉字,熟记几百篇文章,写出的诗文也是字斟句酌,琅琅上口,成为满腹经纶的文人。为什么在现代化教学的今天,我们念了十几年书的高中毕业生甚至大学生,竟提起作文就头疼,写不出像样的文章呢?吕叔湘先生早在1978年就尖锐地提出“中小学语文教学效果差,中学语文毕业生语文水平低,十几年上课总时数是9160课时,语文

13、是2749课时,恰好是30%,十年的时间,二千七百多课时,用来学本国语文,却是大多数不过关,岂非咄咄怪事!”寻根究底,其主要原因就是腹中无物。特别是写议论文,初中水平以上的学生都知道议论文的“三要素”是论点、论据、论证,也通晓议论文的基本结构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但真正动起笔来就犯难了。知道“是这样”,就是讲不出“为什么”。根本原因还是无“米”下“锅”。于是便翻开作文集锦之类的书大段抄起来,抄人家的名言警句,抄人家的事例,不参考作文书就很难写出像样的文章。所以,词汇贫乏、内容空洞、千篇一律便成了中学生作文的通病。要解决这个问题,不能单在布局谋篇等写作技方面下功夫,必须认识到“死记硬背”的重要性,让学生积累足够的“米”。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其他


经营许可证编号:宁ICP备18001539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