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让学生思维活起来.doc

上传人:3d66 文档编号:1818620 上传时间:2019-01-10 格式:DOC 页数:5 大小:15.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如何让学生思维活起来.doc_第1页
第1页 / 共5页
如何让学生思维活起来.doc_第2页
第2页 / 共5页
如何让学生思维活起来.doc_第3页
第3页 / 共5页
亲,该文档总共5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如何让学生思维活起来.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如何让学生思维活起来.doc(5页珍藏版)》请在三一文库上搜索。

1、如何让学生思维活起来 新课程标准倡导让学生动起来,让语文课堂“活”起来。于是就有人认为“热闹的课就是好课。”一些教师就在表面上大做文章,一堂课下来,看起来形式新颖,热热闹闹,课上学生非常愉快。可热闹、愉快之后,学生学到了什么?给学生留下了那些值得回味的东西?仔细想一想,学生该学的知识,该发展的能力鲜有落实。 课堂开放了,学生活跃了,这一点是值得肯定和继承的。但一味得追求表面上活跃是不可取的。当然传统的以教师为本位,教师讲,学生听,以掌握知识为基本特征,以应试为目的的教学模式固不可取,但课堂教学应当兼顾教学质量、效率与发展学生思维能力双重任务。因此在语文课堂上应让学生思维活跃起来,即让每一个学生

2、的思维都处于一种活跃的状态,通过对信息的加工和处理问题能力的锻炼,逐步形成个体对世界的知觉理解和思考方式。所以片面追求“活”是毫无意义的,而应当做到动静结合,动而不乱,“活”而不散,收放适当,要“活”而实,激发学生积极思考问题,这才是内在的、深层次的“活”,从而促进学生思维能力的发展,作为教师应当从以下几面着手,让学生的思维“活”起来。 一、教材要用活 (一)挖掘教材中的创新因素 小学阶段的课文,每一篇都从选材,立意到布局谋篇,组词造句,都有鲜明的个性特征,都充满了创造精神,它对于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有着不可估量的作用。如在执教曹冲称象时可以这样设计还有比他更好的办法吗?如挑山工中有一句话“我

3、心悦诚服地点着头,感到山民的几句朴素的话似乎包蕴着意味深长的道理。”教师可问学生山民的话包蕴着什么样的哲理?另外语文教材中还有一些渗透科学思想方法启蒙教育的课文,如骆驼和羊体现实践的观点,画杨桃体现实事求是和事物是发展变化的观点。 (二)要实现教材和生活的沟通 语文学习的外延和生活的外延是相等的,语文教学的真谛就在于引导学生走进生活、观察生活、体验生活,使生活成为语文的内容。从儿童学习语文的过程来看,只有将语文置于现实生活的背景之中,才能激起他们作为学习主体的强烈的学习愿望。如果脱离了生活,语文学习会因为抽象和理性而枯燥无味,而与儿童生活相结合的语文学习,就会激起学生的兴趣。 二、让学生在质疑

4、探究的气氛中学习 亚里士多德曾说过“人的思维是从质疑开始的。”我国古人曰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他们都无疑阐述了质疑的重要性,学源于思,思源于疑。生疑是思维活动开始,质疑是思维活动深入,释疑是质疑活动的归宿。 (一)注重设疑的时机 设疑是生疑的有效方法。从教育心理学的观点来看设疑能激起学生学习的兴趣,能点燃学生思维的火花。例如我在教一个中国孩子的呼声时,提出以下疑问谁发出了呼声?发出了什么呼声?为什么发出呼声?向谁发出呼声?这一系列的疑问,学生急于去解决,学习的兴趣也很高涨,课堂效果很好。教师在设疑过程中要注意首先,应给学生充足的时间去思考;其次,教师在设疑时所设内容要巧,设在关键处,针对教学

5、的重点和难点来设疑,但不应盲目设疑,要注重质和量;再次,设疑形式要新,开头设疑能引人入胜,中间设疑能波澜起伏,结尾设疑余味无穷;另外设疑的时机要准。英国教育思想家洛克指出教学的技巧在于集中学生的注意并且保持他的注意。 我国古代的读书人,从上学之日起,就日诵不辍,一般在几年内就能识记几千个汉字,熟记几百篇文章,写出的诗文也是字斟句酌,琅琅上口,成为满腹经纶的文人。为什么在现代化教学的今天,我们念了十几年书的高中毕业生甚至大学生,竟提起作文就头疼,写不出像样的文章呢?吕叔湘先生早在1978年就尖锐地提出“中小学语文教学效果差,中学语文毕业生语文水平低,十几年上课总时数是9160课时,语文是2749

6、课时,恰好是30%,十年的时间,二千七百多课时,用来学本国语文,却是大多数不过关,岂非咄咄怪事!”寻根究底,其主要原因就是腹中无物。特别是写议论文,初中水平以上的学生都知道议论文的“三要素”是论点、论据、论证,也通晓议论文的基本结构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但真正动起笔来就犯难了。知道“是这样”,就是讲不出“为什么”。根本原因还是无“米”下“锅”。于是便翻开作文集锦之类的书大段抄起来,抄人家的名言警句,抄人家的事例,不参考作文书就很难写出像样的文章。所以,词汇贫乏、内容空洞、千篇一律便成了中学生作文的通病。要解决这个问题,不能单在布局谋篇等写作技方面下功夫,必须认识到“死记硬背”的重要性,让学

7、生积累足够的“米”。 (二)强化质疑的质量 死记硬背是一种传统的教学方式,在我国有悠久的历史。但随着素质教育的开展,死记硬背被作为一种僵化的、阻碍学生能力发展的教学方式,渐渐为人们所摒弃;而另一方面,老师们又为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煞费苦心。其实,只要应用得当,“死记硬背”与提高学生素质并不矛盾。相反,它恰是提高学生语文水平的重要前提和基础。 首先教师要放权于生,把质疑的主动权交给学生,使课堂单边活动向双边活动转变;其次倡导学生先思后问。学生只有经过思考,才能有所问并有所得,那种未经思考,动辄就问的不良习惯应予以改正,另外对于那些不善发问,羞于发问,不懂装懂的情况,教师要鼓励他们勇于、善于发问,这

8、样才能激发学生学习兴趣,诱导其主动提问,从而培养学生良好的思维品质;再次,加强质疑方法的指导。 三、让学生在课堂上动起来 新课标强调教学活动是师生的双边活动。课堂上教师的作用在于组织、引导、点拨。孩子要通过自己的活动,获取知识。所以说,只有让孩子积极参与的课堂,才能有高质量与效率。心理学认为课堂上只有经常性启发孩子动口、动手、动脑,自己去发现问题、解决问题,才能使学生的思维处于一种积极探索知识,寻求答案的最佳状态中。因此教师只有充分调动孩子的耳、口、眼等多种感官,让孩子在全方位参与中学习。 结语 小学阶段是培养人思维发展的最佳时期,引导启发学生思考问题,培养他们的思维能力,是全面实施素质教育的

9、需要;是开发智力,发展能力的需要;是培养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的需要。要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必须立足课堂,使学生的思维在课堂上活起来。教师应当发掘教材,为学生思维发展拓展空间;教师营造一种质疑探究的氛围,给学生多点拨、多启发,让学生多思考、多动手、多动脑,教师在课堂上应少替代、少包揽、少埋怨,引导学生创新学习,鼓励他们的批判精神,允许他们标新立异;在课堂中也有几个方面值得注意一是面向全体学生,使每个学生都参与到课堂中来;二是活动不要预先排练,三是处理好活动内容与教学内容的关系,最后还要教师有较好的课堂组织协调能力。 (贵州省大方县鸡场乡松林小学)要练说,得练看。看与说是统一的,看不准就难以说得好。练看,就是训练幼儿的观察能力,扩大幼儿的认知范围,让幼儿在观察事物、观察生活、观察自然的活动中,积累词汇、理解词义、发展语言。在运用观察法组织活动时,我着眼观察于观察对象的选择,着力于观察过程的指导,着重于幼儿观察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的提高。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其他


经营许可证编号:宁ICP备18001539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