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历史“设问、置疑、情境互动”教学模式的实践探索.doc

上传人:3d66 文档编号:1818672 上传时间:2019-01-10 格式:DOC 页数:7 大小:17.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初中历史“设问、置疑、情境互动”教学模式的实践探索.doc_第1页
第1页 / 共7页
初中历史“设问、置疑、情境互动”教学模式的实践探索.doc_第2页
第2页 / 共7页
初中历史“设问、置疑、情境互动”教学模式的实践探索.doc_第3页
第3页 / 共7页
亲,该文档总共7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初中历史“设问、置疑、情境互动”教学模式的实践探索.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初中历史“设问、置疑、情境互动”教学模式的实践探索.doc(7页珍藏版)》请在三一文库上搜索。

1、初中历史“设问、置疑、情境互动”教学模式的实践探索 单红霞中学高级教师,无锡市历史学科带头人。现任江阴高级中学副校长,临港实验学校校长。先后获得全国综合实践活动课题先进个人、江苏省教科研先进个人、江苏省巾帼建功标兵、无锡市师德高尚好园丁、江阴市十佳师德标兵等荣誉称号。先后当选为无锡人大代表、江阴市人大代表、江阴市政协委员、江阴市教育特约督导员、无锡市历史教育学会理事、无锡市新课程专家研究成员、江苏省高考命题教师。 现代教学论指出,教学的真正含义是教师如何教与学生如何学,即教师教会学生学习。如今,九年级历史课堂教学迎考复习已进入重要阶段,如何提高复习效率,尤其是把教法研究和学法指导贯穿在历史课堂

2、教学始终的有效教学模式成为我们广大历史教师的当务之急和不懈追求。历史课程标准明确提出历史教育的关键并不仅仅在于让学生记住多少历史知识,更重要的是要通过各种有效的方法和途径,使学生学会认识历史的方法,养成正确的历史思维,从而为学生人格、个性的健康发展和学习潜力的发展提供坚实的基础。 受传统偏见的影响,许多人包括部分九年级学生还认为历史是一门知识性学科,只需死记硬背即可,而不需理论的思考和理解。因此,教师应十分注意利用历史学科丰富内容与纵贯古今的特点,有目的、有计划、有针对性地从历史知识本身提出各种具有较强启发性的问题,并注重学生探究式学习,让学生们从不同角度提出问题,学习解决历史问题的一些基本方

3、法;学习运用历史的眼光来分析历史与现实问题,培养对历史的理解能力和思维能力,以及培养学生利用已学历史知识进行自我教育的能力。 一切教学理念最终都要归于课堂实践,在平日的历史教学中我们都在进行一些有益的探索。在此笔者以三次科技革命专题复习教学设计与大家分享讨论。 一、导入 导入1出示与三次科技革命有关的图片火车、汽车、航天飞机。请学生归纳出与三幅图片相关的历史事件。通过出示几张科技革命不同时期的图片,导入关于“三次工业革命”的专题复习。 导入2今天老师把同学们带到了这间教室。请大家观察,这间教室与大家原来的教室有什么不同?都有哪些发明?它们都属于哪次科技革命的成果?在这一提示中,教师让学生观察眼

4、前多媒体教室与原来的教室的不同,学生很快会发现这间教室有电视、电脑和多媒体设备,教师进而问这些发明都属于哪次科技革命的成果?学生自然会说出,从而引出第三次科技革命的课题,引入自然、轻松、简单和明了,不会给学生带来任何压力和负担,教师通过巧妙地引入把学生迅速带进本节课的学习中来。 俗话说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复习课也要想方设法创设问题情境,激发学生兴趣,使学生在疑问、思考和探索中导入教材重点内容的复习。然后让学生带着问题熟读教材,记忆基础知识,做好知识储备。即梳理历次科技革命的基础知识点(开始时间、代表国家、重要发明和时代特征等),再通过相关的图片掠影回眸加深学生对历次科技革命基本知识的巩固。

5、 二、解惑 结合第一次工业革命的史实,教师简明归纳出这场工业革命的特点是多种技术发明都来源于工匠的实践经验(科学与技术尚未真正结合);开始于轻工业部门;首先发生在英国。由学生来仿学归纳出第二次科技革命的相关特点是科学与技术开始结合;侧重于重工业等部门;几乎同时发生在几个先进的资本主义国家并迅速传播;有些国家两次工业革命交叉进行。 关于第三次科技革命的特点,教师提供补充阅读材料让学生思考并回答问题 材料一科学技术成果从诞生到投入市场周期19世纪为50年,第一次世界大战前为30年,第一次世界大战后缩短为7年,20世纪70年代后只需35年。 材料二某发达国家科技进步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 请学生回答材料

6、一、二分别反映了科学技术发展的哪些特点?材料得出的结论是科学技术转化为直接生产力的速度加快,科学技术对经济增长的推动作用加大,从而让学生深刻理解第三次科技革命的特点。 复习课堂中恰当的设置疑问,就是将问题作为学科知识建构的载体,将问题作为发展学科能力的载体,以整体设计的问题链有机地串联整个教学过程,恰当地贯穿于每个教学环节。以教师的问题诱发学生产生疑问,或者教师设计情境启发学生发现问题,使学生很快进入问题解决的思考状态解决复习中的疑点与难点,通过师生对话、学生独立思考或讨论等方式解决问题中逐步形成三次科技革命的知识网络。历史复习课不是史料的乏味堆砌或是“40分钟的煎熬”,历史课堂教学也不应是让

7、学生进行全盘地机械地“继承”的过程,我们教学的处理上就是通过适时取舍教材与创设问题情境,教师才零距离得到学生对已有的历史知识掌握程度的实际信息反馈,并以激活学生的思维,启发他们深入思考,满足他们的求知欲,从而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拓展 通过上述一系列关于三次科技革命有效提问以及辅助材料来解决问题的基础上,教师指导学生理顺本课堂基本线索,并力求把涉及同一问题的相关内容综合在一起逐步形成系统的知识网络,再有序呈现具有合适高度和梯度的系列问题,使各种智力水平的学生均处于逼近教学目标的积极思维状态之中。 教师提问三次科技革命各自有什么影响? 三次科技革命的共同影响有哪些?教师继续通过

8、创设课堂问题情景,以问题作为一根主线,以问题引人,以问题归结,又以新的问题引人新的学习,使问题贯穿于教学的整个过程之中。教师引导学生在自主、合作的学习过程中,积极探求解决问题的途径和方法,由此获得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学会学习问题的过程从而实现一个教学过程的教学目标。学生在回答第题时很容易归纳出三次科技革命在生产力和生产关系及国际格局三方面的影响,似乎也很容易解出第题的答案。教师可提供几张具体图片资料(如原子弹蘑菇云、环境污染废气、网络“黑客” 等),点拨学生从影响两方面思考和解答问题,正确认识科技是一把双刃剑。有经验的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总是精心设计问题,这问题还包含教师对问题的设计方式,包含教师

9、的启发、鼓励、暗示、点拨和调控,竭力点燃学生思维的火花,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并有意识地为他们解决疑难问题提供桥梁和阶梯,引导他们一步步登上知识的殿堂。 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教师的课堂教学任务也从传播知识转化为指导学生发现问题,并为学生提供学习的建议,教会学生面对众多的信息,进行选择和认知历史的途径,从而开启学生的悟性,培养学生灵活运用所学知识进行研究的能力。如教师设问第题三次科技革命对中国有何影响?这就把八年级中国历史中列强侵华史和中国人民抗争探索史等内容与九年级西方科技、经济的进步和发展、扩张有机联系到一起并打通了学习内容的内在联系,有效地调动学生记忆深处的相关知识和经验,促使其重新完成自身

10、知识体系的构建,从而对课本内容的把握更加完整化、系统化、规律化。教师设问第题通过本课堂内容的学习并结合现实,从国家和学生个人两方面谈谈我们应该如何应对新的科技革命?历史是逝去的现实,历史与现实之间存在着割不断的千丝万缕的联系。如果从学生的生活经验与社会实际出发,让他们以当下的经验与眼光来审视历史,无疑有助于他们对历史的深刻理解。科学技术是人类社会历史的正在进行时,它与我们的现实生活息息相关。对这样一个充满时代感和现实性的课题,我们更应该拉近它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社会实际的距离。 子曰不愤不启,不悱不发。学生是课堂的主体,教师依托教材在引导学生学习纷繁复杂的历史知识时必须遵循初中学生的认知规律,设问置疑要由浅入深,由具体到抽象,先感知后概括,亦即从具体史实入手,去归纳某种结论或道理,以实现学生由学会到会学的转变。创设各种符合学生学习心理特点和接近生活实际的真实情境,巧妙地把学生的认知活动和情感活动结合起来,可使学生疑中生趣,由问激思,促进学生独立思考和积极探索的精神,使学生进入最佳学习状态,实现“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有机融合,增强学生有效学习的效果。 (编辑刘金华)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其他


经营许可证编号:宁ICP备18001539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