存在主义教育观及其对我国教育改革的启示.doc

上传人:3d66 文档编号:1818741 上传时间:2019-01-10 格式:DOC 页数:11 大小:17.99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存在主义教育观及其对我国教育改革的启示.doc_第1页
第1页 / 共11页
存在主义教育观及其对我国教育改革的启示.doc_第2页
第2页 / 共11页
存在主义教育观及其对我国教育改革的启示.doc_第3页
第3页 / 共11页
亲,该文档总共11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存在主义教育观及其对我国教育改革的启示.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存在主义教育观及其对我国教育改革的启示.doc(11页珍藏版)》请在三一文库上搜索。

1、存在主义教育观及其对我国教育改革的启示 【摘要】存在主义是当今西方世界影响力很广的一个哲学流派。存在主义教育以存在主义哲学为基础的,将人的存在作为研究对象,因而在教育本质、教育过程、教育方法、教育课程中都体现出对人的主体性、自主性、个体性的关怀,给我国教育改革诸多有益启示。 一、存在主义概述 (一)存在主义产生及其背景 存在主义萌芽于19世纪下半叶,真正产生与20世纪20年代的德国。存在主义之前的传统哲学,诸如德国唯心主义、功利主义、实用主义等,所探讨的都是些抽象概念,关于人及人生的价值和意义问题几乎不作阐述,因而传统哲学对现实的人生存在问题缺乏实质的指导意义。18世纪工业革命后,社会快速变迁

2、,人类在机械化、系统化、齐一化的生活框架中,失去了独立,失去了自我,失去了意义和价值。1并且二次世界大战后,欧洲资产阶级处于内外交困的境地,人们普遍存在对战后经济恢复的焦虑,对自我存在价值的迷失。法国存在主义者华尔在转述海德格尔的思想时说:“存在哲学的基本论点之一:我们存在着,但是我们找不出我们之所以存在的任何理由”,“剧烈苦闷的经验把我们暴露给我们自己,使我们看到自己暴露在这个世界上,孤独无依,没有救助,没有躲避。我们不知道为什么我们被扔进这个世界。”2这段话充分暴露了当时人们苦闷、空虚、烦恼的情绪。这些不仅是存在主义产生的社会、心理条件,也是其背景。 (二)存在主义主要思想 存在主义代表人

3、物主要有德国的海德格尔、雅斯贝尔斯,法国的萨特。其主要论题关于以下三个方面:一是存在先于本质。这是萨特的名言,他对此有着自己的解释。他说:“首先是人存在、露面、出场,后来才说明自身,人之初,是空无所有;只是后来人要变成某种东西,于是人就按照自己的意志造成他自身”。3二是自由和选择。“萨特式的自我是不断选择的基本核心-是真正意义上自己的,自己的责任-然而它无法用言语表述且和弗洛伊德的无意识一样深奥。”4存在主义认为,不断的自由选择即是完成自我,但并不意味者一次选择就是自我的实现。我们在一次又一次的选择中承担后果并继续接受新的选择。三是勇于承担后果。萨特有着近乎极端的责任观念,他认为人的一生中没有

4、什么是不用他负责的。如果一个人做出了合理和理性的抉择并承担相应的责任,就会实现他向往之的自我。5 二、存在主义教育观 20世纪50年代,美国教育家奈勒、莫里斯等把存在主义应用于教育理论,提出了一些主张,形成一种教育思想流派,即存在主义教育。“存在主义教育以人的存在为研究对象,强调了个体的自我实现及个性自由发展,注重品格教育,提倡学生自由选择道德标准,主张采用对话式的个体教育等。”6 (一)教育的本质观 存在先于本质是存在主义的第一要义,它否认了传统哲学中将人等同于物的观点,强调人的主体性、主观性,认为人能超越自身和文化,进行自我造就和自我生成。认得本质也即是自我在社会现实中不断进行自我选择的结

5、果。存在主义教育将此引进,以人作为教育的中心和出发点,认为“所谓教育,不过是人对人的主体间灵肉交流活动(尤其是老一代对年轻一代),包括知识内容的传授、生命内涵的领悟、意志行为的规范,并通过文化传递功能,将文化遗产教给年轻一代,使他们自由地生成,并启迪其天性。”7 由此,存在主义教育的目的不仅仅是知识的传授,更重要的培养学生完整的人格,帮助学生自由健康发展。正像奈勒所强调的那样:“让教育为个人而存在。让教育教会个人像他自己的本性要求他那样的自发而真诚地生活。”8为了达到这个目的,教育就要培养学生真诚、选择和决定以及责任感这几种品性。所谓真诚,指既不要与社会、团体随波逐流,人云亦云,也不要自欺欺人

6、。9为了培养学生真诚的品质,要反对教学过程中阻碍人无拘无束发展的那些方面,学生也应该真诚地显示他的主观性和与众不同的独特性。关于选择和决定气质的培养,教育首先要让学生知道,自己是在自己的选择、决定和行动的过程中创造自己,其次学生自己的每次选择及其结果都是在一定的情境、人与他人的关系中发生的,因而学生要对环境和他人的责任。 (二)教育过程观 存在主义以人为出发点,因而存在主义教育的过程也即是学生成人的过程。 首先,“教育过程是让受教育者在实践中自我练习、自我学习和成长。”的过程10存在主义者雅斯贝尔斯认为没有一个人知道自己是什么和自己能干什么,所以他必须去尝试。学生只有在不断的实践中才能自我发现

7、和自我成长。因而学生一定要树立自我教育的信心和勇气,即使在遇到挫折和困难时也要坚信只要自己在勇敢面对各种处境之后才能使自身能力得到提高。教师的作用不在于告诉学生处理矛盾问题的正确方法,而在于激励学生积极投入自我教育之中。 其次,教育过程还是唤醒学生潜能的过程。每一个学生都有无限发展的可能性,教育的任务就在于把这种可能性变成现实。所以,教师必须因材施教,切忌将用同一教学任务规划全体学生,要在教学过程中善于观察学生和及时发现学生身上的闪光点,帮助学生扬长避短,使学生在各自擅长、感兴趣的领域快乐健康成长。 最后,教育过程还是精神成长的过程。存在主义教育认为教育不只是获取知识、技能和能力,更重要的是学

8、生,也包括老师的精神成长。教育如果只注重知识传授和智力的培养,就只能造就服从于社会服务于社会的工具,缺乏独立精神的人不能称为真正的人,而这样的教育也是失败的。 (三)教育方法观 我国目前为止采用的都是以教师为中心,老师讲学生听的传统教育方法。存在主义教育极力批判这种教育方法,认为它重在灌输,不利于帮助学生充分认识并实现自己的各种可能性。存在主义教育倡导以下两种教育方法:其一,苏格拉底式的教育方法。苏格拉底的教育方法即苏格拉底的问答法。在他们看来,苏格拉底问答法不是把现成的知识以某种方式传授给学习者,而是从学习者那里引出知识,并由学习者自己决定和选择。11在这种教育方法下,师生处于平等地位,学生

9、不再是被动的知识接受者,而是具有主观性、主体性、能动性的学习、创造者。在这样的学习方法指导下,不仅学生能真正做的积极主动思考,形成自己的知识价值体系,老师也能在于与学生的交流过程不断进步。其二,个别教学法。存在主义者认为人与他人、社会的关系十分密切,家庭背景、社会地位、身边的与之相处的人等都会对个人气质、兴趣产生影响。因而,存在主义教育主张,无论在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或教学进度方面,都要有很大的灵活性,不可整齐划一。只有真正认识到每个学生的特殊性,并在教育方法中照顾到学生的差异性,采用不同的适宜的教育方法,才以利于每个学生的发展和自我实现。 (四)教育课程观 首先,以学生的兴趣来确定课程设置。奈

10、勒认为,既不能把各科教材,也就是编纂成的知识本身看作是目的,不能把这些教材看作是为学生谋求职业做好准备的手段,也不能把它们看作是进行心智训练的材料,而应当把它们看作是用来作为自我发展和自我实现的手段。12只有学生对所学习的课程感兴趣,学生才会投入他的热情,才会积极参与。 其次,在各门学科中,人文学科应该占有重要的地位。存在主义教育认为人文学科诸如哲学、社会学、文学等从更加理论、更加理性的高度向学生展现了人的本性、社会现实、关注人与世界的联系,因而更能教与学生洞察自身存在的意义。由于这些课程能使学生更多得到关于人的生活、人的本质和人类世界的真知灼见,因此它们应该成为课程的重点。 三、存在主义教育

11、的当代启示 存在主义教育以人为出发点,强调人的主体性、个体性,体现了以人为本的思想,体现了对人的尊重,对个体生命的关怀。这是我们在学习研究存在主义教育过程中最应该注意借鉴的地方,其对我国进一步开展素质化教育大有裨益。 (一)教育本质上,注重以人为本 首先,关注学生的兴趣与需要。以人为世间万物的最尊贵者、以人为世间的根本,人本身的存在和需要被视为人类认识问题和价值取舍的最终依据和标准。13存在主义教育认为,教育应该关注人生意义,关注人的存在(人的情感、价值选择、理想、信念等)。因此,应改变传统教育中以考试为目的教学计划,更多的关注学生个体的发展。 其次,激发学生主体意识的觉醒,使学生完成从被动接

12、受教育到主动进行自我教育的转变。存在主义教育认为,学生的自我教育是学生进行主体性自我开发、自我建构和自我生成的最好方式。因而,我们要改变传统教育中老师教育学生的观念,教育学生学会进行自我教育。 最后,强调个性教育,主张张扬学生的个性。每一个学生个性、禀赋、家庭环境、个人经历都不尽相同,因而由于每一个学生的先天素质、成才环境、个人修养、人生阅历不尽相同,因而他们呈现不同的特点有着不同的兴趣爱好。因此,要充分考虑学生的个体差异,进行个别化、个性化教育。 (二)教育过程中,注重人格修养 我国的教育倾向于将学生培养成适合社会生存的个人,因而在教育过程中不断向学生传授技能型知识。然而,教育不仅是传播知识

13、的工具,更是发展人的事业。我们在教育过程中更加应该关注的是学生的兴趣、爱好、需要和个性发展,关注学生的生活经验和体验,以此引导学生在学习、生活中建构学习的意义,在自由地选择中确立人生的价值和对社会的责任。正像蔡元培先生所指出的那样,“ 教育是帮助被教育的人,给他能发展自己的能力,完成他的人格,于人类文化上能尽一分子的责任。”14这就要求我们在教育过程中注重学生的人格修养,对其进行品格教育。教师要将一些人们日常生活相关联的最基本品质,诚实、信赖、同情心、责任心、人的尊严、礼貌等贯穿于教学过程中,帮助学生确立科学的人生观、价值观的正确取向,养学生的责任感和使命感,提高品德素质,学生的完整人格。只有

14、这样,我们才能不仅培养出合格的社会主义建设接班人,让学生适应不断变化的社会发展,还能培养出品格健全的人,真正做到完善学生的人性。 (三)教育方法中,注重学生自主建构和教师适当引导 存在主义的教育倡导学生自由的自主的选择,并对自己的选择负责。它改变了以往以教师为中心的传统教育观念。学生的自主建构并不是被动地接受外部信息,而是主动地根据先前认知结构注意和有选择地知觉外在信息,建构当前事物的意义。15学生的知识建构及价值的选择离不开教师的引导。教师要尊重学生的自由意志和独立人格,尊重学生的自主选择。但学生由于知识体系额不完善、人生阅历的有限。因而容易对某一事件做出片面的思考,得出不正确或者极端的结论

15、。这就需要教师对学生进行循序渐进额引导。存在主义的“无指导”、“自由学校”观点,实际上是在否认“价值引导”,放弃教师责任,消解教师的作用,这种没有价值引导的自主建构,是对教育的否认,必然缺乏超越性的向度。16因而要将价值引导与自主建构相统一。 (四)教育课程中,注重人文教育 21世纪的今天,我们更关注科学技术的实用价值、功利价值,特别是科学技术带来的经济价值。学生在选择专业的时候也相信:“学好数理化,走遍天下都不怕”。大学为了适应着这种市场的需要,也将更多的精力放在发展理工科上,不少学校缺乏人文气息。存在主义教育竭力反对这种知识性的技能性的教学课程,认为它只能为社会培养同一类人,而不能培养出人格完善的人。只有人文学科的教育,才能更好的充分发挥人文学科在完善学生人格、培植人性中的重要作用,特别是发挥哲学、历史和文学等学科的作用。帮助学生理解他生活的世界,以及自己在这个世界中的地位、作用和责任,增强自我责任感,以及个人对他人、对民族、对国家的责任感。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其他


经营许可证编号:宁ICP备18001539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