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生在体育运动中攻击性行为的成因与对策研究.doc

上传人:3d66 文档编号:1819203 上传时间:2019-01-10 格式:DOC 页数:9 大小:16.91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学生在体育运动中攻击性行为的成因与对策研究.doc_第1页
第1页 / 共9页
学生在体育运动中攻击性行为的成因与对策研究.doc_第2页
第2页 / 共9页
学生在体育运动中攻击性行为的成因与对策研究.doc_第3页
第3页 / 共9页
亲,该文档总共9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学生在体育运动中攻击性行为的成因与对策研究.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学生在体育运动中攻击性行为的成因与对策研究.doc(9页珍藏版)》请在三一文库上搜索。

1、学生在体育运动中攻击性行为的成因与对策研究 【摘 要】本文以心理学为切入点,运用文献综述法,深入分析了学生在体育运动中的攻击性行为的成因,并提出了合理的对策,目的是减少学生在体育运动中的攻击性行为,为学生创建一个安全的运动环境。 1 研究背景 2011年10月8日晚上7点左右,被害人吴天昊在长春市的一家篮球馆内打球时,与郝志鹏言语不和,发生肢体冲突。在撕扯过程中,郝志鹏的眼角受伤。随后,郝志鹏的父母纠集40余人冲进球场,将吴天昊左右手臂全部砍断。9日上午10点,被害人吴天昊因失血过多,在医院不治身亡。此事件很快通过全国的新闻媒介纷纷做了报道,且不说谁是谁非,学生今后在体育运动中如何避免受到攻击

2、性行为成为人们议论的焦点,本文以心理学为切入点,深入分析了学生在体育运动中的攻击性行为的成因并找出了相关对策,目的是减少此类悲剧的发生。 2 概念界定 攻击性是指倾向于毁坏财产或其他人的行为,或者指建立在完全不顾自己和他人的健康基础上的行为;攻击行为的后果可能是身体上的,也可能是精神上的。学生在体育运动中攻击性行为是指在体育运动中以故意伤害他人的身心健康为目标的、有外显的语言或身体动作的行为。首先,攻击性行为是以外显行为为标志的,不是情感、动机、态度等心理状态。其次,攻击性行为是有意识的行为,是故意的、有动机指使的,是伤害他人健康的行为,包括直接伤害他人身体和伤害他人心理的言行。 3 成因 3

3、.1 进化的观点 按照进化理论,动物采取什么行为,是为了有机会接近异性,或保护自己的资源来使下一代存活。西格蒙德弗洛伊德以及其他精神分析学家的著作认为各种形式的侵犯行为是建立在本能基础之上的。许多道德学家结合弗洛伊德理论和进化论去说明相似的例子(Ardrey,1961年,1966年;Lorenz,1966年;Morris,1967年,1981年)。生态学家是关注动物行为的生物基础的科学家,他们通常研究在栖息地里的昆虫、鱼、鸟和非人动物的行为模式。一些人用生态学家的研究来解释人类的行为,认为攻击行为是进化的产物,如果没有攻击性本能,就没有物种(包括人类)能过生存下去。一些研究者对用以上理论解释人

4、类的攻击性行为也存有质疑,他们研究表明人类对自己的攻击性行为的控制力量要比动物更强,人类对自己的攻击行为做出的选择是以一定的社会环境为条件的,他们认为文化决定人抑制攻击行为程度方面起着重要的作用。进化伦的观点分析表明,求生的动机可能赋予了大多数物种某些暴力形式的天生倾向性。然而对人类来说,或多或少地都会去做一些攻击性的行为。 3.2 个体差异 3.2.1 基因因素 基因(遗传因子)是遗传的物质基础,是DNA(脱氧核糖核酸)分子上具有遗传信息的特定核苷酸序列的总称,是具有遗传效应的DNA分子片段。基因通过复制把遗传信息传递给下一代,使后代出现与亲代相似的性状。基因是生命的密码,记录和传递着遗传信

5、息。因此如果父母具有较高攻击性行为,那么他们的孩子相对来说攻击性行为可能会大些。此外研究者研究表明大脑和激素存在着差异,这可能表明攻击行为有着先天的基础。一些大脑组织,比如大脑皮层的某些区域在情感表达和调节上扮演了重要角色。最近研究还表明,在攻击行为上的个体差异可能会表现在应急上。有一项有关7-12岁男孩的应急激素与攻击行为关系的研究认为最富有攻击性的男孩具有最强的应激反应(McBurnettetal,2000年)。 3.2.2 人格原因 人格研究认为不同人格会从事不同种类的攻击性行为,他们把攻击性行为分为两种情况:冲动性攻击(impulsive aggression)是个体对情境的反应,是由

6、情感驱动的,最激烈的反应为攻击行为。比如学生在运动中看到同队队员遇到不公正的待遇这一情景而产生的攻击性行为。工具性攻击行为(instrumental aggression)是有目标指向和认识基础的攻击。这里人们从事攻击行为,是为了有预谋地去达到特定目标。研究证实,那些对别人具有较高工具性暴力倾向的个体,常常有一套独特的人格(Caprara et al,1996年)。并且对暴力有比较积极的评价。 3.3 情境影响 3.3.1 挫折攻击理论 该理论认为:挫折是在人们获取目标受到妨碍的情况下出现,而出现挫折后人们比平时更可能表现出攻击行为。这种挫折和攻击的行为之间的关联获得了较多的试验支持(Berk

7、owitz,1993,1998)。现在的学生压力很大主要来自学业、就业、经济等方面,且生理、心理方面都不是很成熟。这些方面很容易使学生产生消极情绪而产生挫折感,一旦带有挫折感的这些学生进入到足球或篮球运动等身体对抗激烈的运动当中去就容易产生攻击行为。比如对方防守队员防守时动作稍大或同队队员传球不到位都可能引起这类学生的语言或身体方面的攻击。 3.3.2 直接的激怒和扩大化理论 直接的激怒理论认为:当某个人表现得使你生气或难受而且你认为他是有意这样做时,你很可能以身体或口头的攻击还以颜色。篮球或足球运动是体育运动中身体对抗比较多的运动项目,在此类运动中没有防守,没有对抗是不可能的,但是防守动作过

8、大或故意给对方造成身体伤害,一旦对方认为是故意的或者是报复性的就可能会发生攻击性行为。扩大化理论认为:为了避免自己生气或难受而多次警告对方,而没有取得效果,就可能产生更富有攻击性的行为。我们也经常发现在篮球或足球运动中,防守的队员如果对某个进攻队员连续犯规,犯规动作不大但却是存在,很有可能促使进攻队员产生语言或身体方面的攻击性行为。 3.4 文化限制 多数的西方文化包含着独立的自我解释(independendent construals of self),而多数东方文化所包含的是倚赖性的自我解释(interdependendent construals of self)。研究者做了一项日本和美

9、国儿童的攻击行为的研究,研究表明倚赖型的文化规范已经内化到日本儿童的行为之中,他们深深认同这种文化规范,认为不要给他人带来伤害。相比较而言,美国的孩子明显地表现出不受他人伤害的自我独立感。我国幅员辽阔,有56个少数民族,文化丰富。各民族的文化也有所不同,比如宗教文化、饮食文化、民族文化。因此各民族的不同文化塑造了不同的民族特征。 3.5 偏见 偏见是针对特定目标群体的一种习得性的态度,它包括支持这种态度的消极情感(厌恶)和消极信念(刻板印象),以及逃避、控制、征服和消灭目标群体的行为意向。其中刻板印象影响着学生的日常交往,学生可能有意或无意的用刻板印象的信息来决定自己的行为。因此互相有偏见的某

10、些学生在一起运动时发生攻击性行为的可能性会比较大。 3.6 环境因素 3.6.1 家庭环境 1)家庭气氛 在气氛紧张、父母关系不和谐的家庭里,父亲和母亲常常是烦恼不安、性情暴躁、言语粗鲁, 在这样的环境中,孩子容易情绪紧张。孩子长期处在这种情绪中,又缺少温暖和关爱,容易使孩子形成孤僻、自私、玩世不恭等不良品质,容易让学生产生攻击行为。 2)教育观念 父母的教育观念对学生心理健康产生不利因素主要有以下两种:(1)严厉管教论。持这种观点的父母往往要求孩子必须一切听从家长,信奉“棍棒底下出孝子”、“不打不成器”等传统观念;(2)自然成熟论。持这种观点的父母对孩子往往是放任自流概不过问的教养态度。在这

11、两中教育环境长大的孩子易变的情绪不安、反复无常、容易触怒、反抗、暴烈。 3.6.2 学校环境 一个好学校的内在环境应该有优良的校风、班风,学生之间、老师学生之间关系和谐,若在学校或班级内经常出现打架等行为,按照迁移理论,这种行为可能会迁移到体育运动当中去,增强学生的攻击性行为。 3.6.3 社会环境 目前,对学生攻击性行为产生负面影响的社会因素主要包括:电视、电影、电脑暴力游戏。产生的负面影响的原因是:首先通过观察学习机制,观看暴力电视、电影以及打电脑暴力游戏会增加攻击性行为。其次,观看暴力电视、电影以及打电脑暴力游戏会导致学生对自己在体育运动中,特别是对抗性运动项目如篮球、足球中的暴力事件发

12、生估计过高,从而过分害怕自己会成为现实世界中的暴力受害者。 4 对策 4.1 充分发挥心理老师的职责,教会学生如何化解压力,如何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促进学生的心理健康。对有攻击性倾向的学生,老师要采用合理的方法及时干预。 4.2 教育要深入挖掘我国优秀的民族文化,把论语、道德经、庄子等著作中的文化精髓与奥林匹克精神结合起来,陶冶学生情操,培养学生崇尚体育道德,提高学生的道德文化修养。 4.3 体育老师要发挥好裁判员的角色。认真组织好学生的各项体育比赛和课外体育活动,注重学生体育裁判员的培养,并给他们树立较高的威信;在体育理论课中,首先,要使学生理解并掌握体育运动项目规则,其次,要组织学生观看经

13、典赛事等方式提高学生的欣赏水平,通过体育运动中的攻击性行为的情景模拟教会学生如何化解冲突;体育老师要充分了解学生,对相互间可能存在偏见的同学,在分组比赛时要把他们分到同组,通过共同的目标或加强友谊等方法消除他们可能存在的偏见。 4.4 加强法制宣传教育,运用典型的案例与法制宣传栏等方法使学生认识到攻击性行为对社会、对他人的危害,提高学生的法律意识。 4.5 构建和谐社会环境、学校环境和家庭环境。社会职能部门要控制暴力电视、电影、电脑游戏的传播,为学生创建一个好的社会环境。学校要构建良好的校风、班风,减少在校园内攻击性行为的发生。对在攻击性行为中采用合理解决方式的学生给予积极表扬,给学生树立一个正面的榜样。夫妻双方要创立和谐的家庭心理环境,首先要建立恰当的父母角色,形成和谐的夫妻关系。其次要建立和睦的家庭氛围和良好的亲子关系。最后要注意教育孩子的方式。使孩子生活在积极向上的心理环境之中,形成孩子良好的个性。 【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其他


经营许可证编号:宁ICP备18001539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