审美的历史知性的教学.doc

上传人:3d66 文档编号:1819568 上传时间:2019-01-10 格式:DOC 页数:23 大小:26.01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审美的历史知性的教学.doc_第1页
第1页 / 共23页
审美的历史知性的教学.doc_第2页
第2页 / 共23页
审美的历史知性的教学.doc_第3页
第3页 / 共23页
亲,该文档总共23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审美的历史知性的教学.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审美的历史知性的教学.doc(23页珍藏版)》请在三一文库上搜索。

1、审美的历史知性的教学2013年10月31日,我应邀为江苏省高中历史骨干教师培训班学员上了一堂工业革命时代的浪漫情怀,地点在扬州大学附属中学东校区高二文科班。授课教室比较大,但不是会议室,也不是阶梯教室,我可以在学生中自由行走,可以运用激光笔在学生座次中遥控幻灯片的界面,引领学生审美18世纪末到19世纪上半期的欧洲文艺史。 人民版教材工业革命时代的浪漫情怀,叙述的是18世纪末至19世纪上半期的欧洲文艺史,它在同一个时段呈现文学、音乐和绘画三个不同板块,聚焦于“浪漫情怀”的主题,使学生从不同的层面反复感受和理解浪漫主义。 浪漫主义文艺是旧制度衰亡、资本主义上升和工业革命兴起这一时代的精神表达。它对

2、人的理性、冷静和实用主义的反叛,既弥补了此前古典主义文艺的缺失,又“重现”了文艺复兴时期的人文主义,并蕴含了20世纪现代主义的文化基因,更蕴含着对当下的物化社会的警示。高中历史课程标准要求“了解”浪漫主义文艺的代表性成就,“认识”或“理解”其时代性。因此教学目标既要指向那个时代的文艺史事,也要揭示史事背后的时代精神。 (1)通过感受和阅读有关文艺史的图文、声像等史事信息,渐次地知道浪漫主义思潮中的文艺家及其代表作,并能在新情境下再现和运用,条理清晰地陈述出来。 (2)在获取和解读文艺史相关信息的基础上,走向对“浪漫主义”概念的理解,阐释其中蕴含的人文情怀,并能自主地有层次地阐述出来。 (3)在

3、复调式地审美文艺作品的过程中,在获取广阔的社会视域的历史信息中,概括和分析浪漫主义文艺的时代性。一方面能从政治、经济和思想方面有层次地分析出它的历史时代性,另一方面能适度地感受它对当下的启示。 (4)基于对浪漫主义之后的现实主义文艺作品的比较,再次感知和理解浪漫主义特性,进而开掘和滋润人的修养层面。 【序曲】 幻灯片呈现树林、小溪的田园画面,响起贝多芬第六交响曲第二乐章(2分钟)。学生静听,教师站在学生中间做画外音提示:阳光穿越树林,溪流淙淙,绿草茵茵,贝多芬心情欢快;鸟鸣,听,长笛和单簧管吹出的鸟鸣声在树枝上跳荡。 师:刚才聆听的是贝多芬的哪首乐曲?(学生猜测两次后,说出了田园交响曲) 师:

4、我们将随着这首乐曲感受18世纪末至19世纪上半期的欧洲文艺史。 第一乐章:欣赏文艺作品,陈述文艺史知识 学习行为1:朗诵雪莱西风颂并介绍与这首诗风格相似的同时代其他诗人及作品。 学习行为2:听老师讲故事,说明故事来源,关注作品与作家。幻灯片出示15世纪时卡西莫多的故事;19世纪上半期冉阿让的故事。 教师并没有完整地讲故事,只是凸显了巴黎圣母院故事中三位主人翁的姓名与形象特征,然后刻意描述了故事的最后场景:卡西莫多从刑场上抱回爱斯梅拉达的尸体遁入了墓地。几年后,人们发现了他们拥抱在一起的遗骸。(教室静寂) 师:我的这个故事是谁在哪本书里讲的? 生:雨果、巴黎圣母院。 接着,教师讲第二个故事,凸显

5、了冉阿让正直、善良、艰辛的生活线条,然后以近乎凄婉的声调叙述了故事的结尾场景:多少年以后,珂赛特夫妇找到仅有一盏银烛台陪伴的冉阿让,他们了解了自己的身世,但生活凄惨的老人走了,他的灵魂和芳汀、和所有在革命中死去的人相聚,庇护着一对爱人,迎向光明的明天。 师:这个故事又是谁在哪里告诉我的? (学生高声说:还是雨果,悲惨世界) 师:冉阿让生活在昨天的悲惨世界里,雨果给了一个光明的充满希望的明天。通过刚才的读、听、想,请同学们归纳19世纪上半期英法文学的主要成就。(请一位女生做了陈述) 出示名画自由引导人民和梅杜萨之筏。学生很快说出了名称。 师:既然已经有人知道名称了,那一定有人能够欣赏。(一位男生

6、上讲台描述第一幅画,他讲了一个大概,反复讲述对自由民主的追求) 师:你是否紧盯着高举三色旗的自由女神?(有学生笑)你看画面上还有匍匐和仰望着自由女神的人,身着红白蓝三色衣服,这和女神形成了互动对应关系。你能再描述一下吗? 生:自由引导人民,人民渴望自由。 师:对画面的感觉呢?(该生摇头) 师(对该男生):你一定非常理性,也崇尚自由,请回位。大家借助教材的语言,说一说。 有学生说道:自由的主题,强烈的情感,色与光的融合对比,潇洒奔放。 师:是的,我们能在画面上感受到荡气回肠的激情。这种具有极大的情感张力的气场,在梅杜萨之筏上同样能够感觉到。大海上漂浮着一只岌岌可危的木筏,巨浪翻腾,危难中的人一个

7、推一个,直到最高处的人被高高举起,挥舞着红巾向远方求救,远处的浪尖上有一细微的船影,灾难前的窒息感与求生的希望对比交织。(教师突然停下来,问前排的一个女生)你能在画面上捕捉到紧张情绪吗?(女生点点头)其他同学呢?(其他学生也点头) 学习行为3:欣赏画作,指出作品名称、作者及其在艺术史上的地位。 学生集体答出作品名称与作者,但关于地位的回答含糊其辞。教师请中间的男生回答,他答:籍里柯发出浪漫主义绘画的宣言,德拉克洛瓦将浪漫主义绘画推向高峰。师肯定。 幻灯片呈现贝多芬、舒伯特和舒曼的画像,播放贝多芬的欢乐颂和舒伯特的梦幻曲(皆是片段剪辑,合计3分钟,教室很安静)。 学习行为4:聆听音乐,说出德奥两

8、国的作曲家与作品。 学生迅速反应,作出了准确的集体回答。 说明:选用典型且简明的材料,为学生认知提供顺藤摸瓜的路径,让客观史事类的陈述性知识也在情境包裹中被学生发现,而不是教师直接告知学生。 师(小结):如此,我们了解了作品与作家的历史。现在请大家陈述历史知识:18世纪末到19世纪上半期欧洲的文学、音乐与绘画领域的名家名作与历史地位。 教师随机问一位女生:这些陈述性知识,你都知道吗?她点头,于是请她说给大家听。但她未讲全。教师请同座的补充后,又喊她站起来,问她有什么收获。她较全面地复述了相关史事。 师:本课学习结果的第一个目标是:知道并陈述文艺史知识。同学们刚才已经完成了陈述性知识的整合。现在

9、来检测一下,大家是否在欣赏过程中真的知道这些基本知识了。(出示三道材料情境选择题,留下一道课后完成的文艺成就填表题) 说明:用田园交响曲第二乐章导入新课,既契合本课内容,又奠定审美、抒情的教学基调,还利于学生安静下来。随后是基于文字、声像并用的情境叙事,促使学生从中梳理文学、绘画和音乐等方面的基本史事,再由分到合,推动学生的知识归纳和运用,轻松简明地完成全部的陈述性知识的教学。 第二乐章:感受作品里的人性和风格 呈现拜伦的诗作雅典的少女(片段),教师邀请一位男生和他一起朗诵,并说:就像你向女孩写情诗、表衷情。 (诗朗诵后)教师引用一段现代文学评论: 悲惨世界是一场惊心动魄的灵魂之战,是一段完整

10、的心灵朝圣历程,它给现代人的精神生活以诸多有益的启发。 说明:此处刻意强调了“灵魂之战”和“心灵朝圣”,是凸显本环节“人性和风格”的教学主题,也是从拜伦诗作的朗诵中自然引出的话题,奠基精神世界的伏笔。 幻灯片呈现:“余音绕梁”回响19世纪上半期的那些美妙乐曲;“画面犹在”籍里柯和德拉克洛瓦画作里的自由主题、强烈激情、色与光的融合。 播放舒曼钢琴曲蝴蝶的片段。要求在音乐声中,凝望“画面犹在”上的文字解释,再现刚才看过的两幅绘画。 学习行为5:19世纪上半期的这些文艺作品显露出什么特点? 说明:用回响、凝望、再现等细致行为要求,正面直击浪漫主义文艺的基本特性,实施概念教学的第一步:分析历史概念的基

11、本要素,初步感知其内涵。 师:让我们把视线移向19世纪中期以后。巴尔扎克的小说精致细腻地描绘和分析社会的各个层面,其作品堪称社会百科全书。相比之下,雨果作品是否精致细腻地描摹和分析社会现实?他使用了怎样的写作手法?举例说明其小说人物的人性脸谱。 学生答出了第一个问题。教师使用语文课上学过的写作知识提示,学生答出了想象、强烈对比、抒情等第二个问题的答案。教师再请学生结合教材回答第三个问题,学生举出巴黎圣母院中三个人物的人性特点。 师:我们再来看19世纪中期出现的法国米勒的拾穗者(幻灯片呈现该画作),画面淳朴亲切,色彩沉静,像照片般的写实和真切;相比之下,德拉克洛瓦的作品是否这么朴实和冷静?(学生

12、说:不是)其激越的情绪、未来的期待、理想的渴望是多么明显! 学习行为6:19世纪上半期文艺作品中的人性诉求有哪些?表达人性诉求的手法是什么?由此,我们如何称呼其创作风格? 说明:选用现实主义作品,以比照的方式侧击浪漫主义文艺的基本特征,实施概念教学第二步:强化历史概念的内涵理解。 师:其实同学们的第5个学习行为和第6个学习行为,都指向同一个话题,即对浪漫主义文艺的理解,它是从作品的主题内容、人性诉求、表现手法等方面的特性入手来引导大家去把握。现在请大家自由地阐述对浪漫主义的理解。 学习行为7:理解浪漫主义文艺这一历史概念。 生1:不满社会现实,积极追寻理想世界。 生2:因此他们就耽于一种梦幻,

13、用美好的憧憬来侧面抨击当时的社会。 生3:强调抒发个人情感,充满人文主义精神(教师板书3位学生讲话的关键信息)。 师:很好,而且很精彩,因为你们剥开了历史概念的核心要素。但是历史概念有没有基本的时间和空间的限定? 生4:18世纪末到19世纪上半期的欧洲。 师:要不要给它一个定性说明,让历史概念有自己的边界?(学生有些怔)这里的浪漫是人的生活个性?是哲学思想?是你未来的爱情?还是别的什么?(有学生灿烂地笑) 生:是文学思潮。(师:仅仅文学?)还有音乐、绘画等领域。 师:艺术,很好!合起来说,是什么?一种文艺思潮(板书这四个字)。 说明:在学生分点表述浪漫主义特性的基础上,就他们的缺略予以补充,实

14、施概念教学第三步:尝试历史概念的要素归纳,突出其本质属性。 师:大家一起跟着我慢慢地、完整地合成浪漫主义的历史概念。(师生同声朗读)18世纪末到19世纪上半期,流行于欧洲的一种文艺思潮。它崇尚自由、民主,以想象和夸张的手法来批判现实的黑暗,表现崇高的理想,抒发人的情感,张扬人的个性。(幻灯片同时呈现) 说明:从浪漫主义的内涵构成到时空界定再到本质属性,渐次把控,拼图式地接近,尽可能地将概念教学基于学习者的认知逻辑能够允许的限度之上,实施概念教学的第四步:整合并坐实概念。 师:以上,我们学习了文艺作品里作为人性的历史和艺术思潮的历史,我们追求本课的第二个结果目标:理解并尝试历史概念的表达浪漫主义

15、。你浪漫吗?(对着一位男生,男生点头并笑)你想浪漫吗?(对着一位女生,女生矜持状)我觉得,同学们该有浪漫的品质,我们这个时代太需要了。应该从浪漫主义文艺作品里汲取人性和精神的养料。 说明:用生活中的“浪漫”一说,逗引学生,营造教学气氛的同时,让教学宕向教育,实施概念教学第五步:历史对于生活的照映。 幻灯片呈现知识运用与检测: (1)约翰?史蒂文森彩色欧洲史:18世纪后期以来,文学和其他艺术的古典表现形式逐渐让路于新的文化趋势。这个时代的作曲家们以神奇的力量表达了人类灵魂深处的渴望和情感。贝多芬或许就是这种力量的典型代表,他性情暴躁,感情丰富,易于激动,却是19世纪音乐界的天才人物。问题:材料中

16、新的文化趋势指什么?摘引其中能够佐证这个新趋势的代表性词句。“彩色欧洲”,多么响亮!置身19世纪早期的英、法、德,你将怎样“彩色和响亮”?(第问,学生没有反应,教师没有等待或没有期待他们作答,只说:我们真应该憧憬彩色而响亮的生活,同学们课后会去想一想的吧?) (2)具有以下三个特点的文艺作品是浪漫主义吗?真实地反映和再现现实生活;暴露社会黑暗,批判现实罪恶;重视环境对塑造人物的决定作用。(学生做出否定性回答) 说明:情境检测,判定第二个结果目标是否达成,为下一步教学“输入”寻找依据,力图使教学建基于学习者的跟进之上。聚焦“浪漫主义”的概念理解时,采用了闪回本身史事、比较他者史事、尝试添加要素等

17、教学方式,分解概念的若干特征,剖开合成,推动“浪漫主义”这一阐述性知识的概括和提炼,并且嫁接贴近学生生活的元素和新情境材料,推动知识学习的顺应与同化。 第三乐章:透视文艺史中的社会史 师:浪漫主义文艺为什么会在那个时代诞生?让我们第三次回望浪漫主义文艺。拜伦长诗恰尔德?哈罗德游记中的主人翁被称作拜伦式英雄。他游历欧洲时这样歌唱:自由啊,你的旗帜虽然已经破旧,但仍在天空飘扬着,招展着。透过“破旧”但“仍然招展”的字,你能解读英雄的内心世界吗?教材能帮你阐释。(少顷) 生:他们孤独、苦闷,又充满自由的理想。 师:拜伦式的英雄,或者说浪漫主义诗人,为什么有这样的内心世界? 生(插话):“破旧”的现实

18、让他们不满。 师:非常好,他们不满,是因为社会破旧,理想得不到实现。问题是,当时的社会为什么会让他们不满? 师:(没有答问。播放命运交响曲中命运来敲门的主题)贝多芬的英雄命运交响曲,寄寓了怎样的情感诉求? 生:期待民主自由的胜利,充满胜利后的激昂和欢乐情绪。 师:贝多芬的作品有一种强烈的渴望情绪。问题是,为什么如此强烈地渴望着? 师:我们再来回溯雨果的小说。他的作品展示了自1793年法国大革命至1832年巴黎人民起义期间,法国社会和政治生活的大全景,革命中与革命后的法国社会的黑暗、堕落和“悲惨世界”。这其实表明了雨果的失望和失望后的憧憬。他为什么失望?他的小说又为什么不以漆黑的沮丧来收尾? 学

19、习行为8:社会怎么会让诗人们不满的?贝多芬为何那么强烈地渴望着?雨果的作品为何交织着对现实的失望和对未来的期待?结合教材,讨论,回答以上问题的共同答案。 说明:三个问题渐次呈现时,已有部分答案隐现其中:“破旧”的现实,民主自由并未真正到来,失望的后面有着超越和憧憬,但学生似懂非懂,教师又欲放故收,使学生处于欲言还止的可能状态。待三个问题连贯合成并推向“推理共同答案”后,再提供蕴含答案的材料去解析,揭开那捂住的盖子,学习过程就能呈现愤悱之后的豁然开朗。 幻灯片呈现:法国革命使这个理性的社会和这个理性的国家成为现实的时候,新制度就表明,不论它较之旧制度如何合理,却绝不是绝对合乎理性的;和启蒙学者的

20、华美语言相比起来,由理性的胜利建立起来的社会制度竟是一幅令人极度失望的讽刺画。(恩格斯语) 教师要求利用教材正文,结合这段话加以概括。学生讨论(约3分钟)。 生1:法国革命推动社会进步的同时,也带来了剧烈的社会震荡,新制度并不理想。 师:“悲惨”“破旧”。 生2:启蒙思想家倡导的理性的胜利是令人失望的,也是令文艺家们失望的。 师:很好。你的回答好在哪里?(该生嗫嚅)你延续了前一位同学的思路,作了必要的延伸和概括,还将恩格斯的话与文艺家联系起来了。你启动了新的思考角度:从政治转向了思想。 师:理性主义是启蒙思想家的主张吧?启蒙思想家中有卢梭吧?有休谟吧?启蒙思想家休谟说:理性是激情的奴隶!卢梭还

21、强调回归自然,倾向于听任人的内心呼唤,他在一个孤独散步者的遐想中将“浪漫”作为形容词来使用。原来,浪漫主义文艺是有思想源泉的。我们学过吗?学过的,在教材专题六理性主义与浪漫之声一课中,哪位同学能浮想联翩? 生3:启蒙运动还留下了浪漫主义思潮,凸显人的情感和个性,丰富了人文精神。 师:人不能在冷冰冰的理性原则统治下生活,人需要生命的激情,需要梦想。所以拜伦说“请把我的心,把我的心给你”。显然启蒙运动的华美语言既给浪漫主义文艺以批判的武器,也给浪漫主义文艺以建设的资源。其实批判和梦想合二为一的空想社会主义也为浪漫主义文艺输送了血液。现在,请同学归纳一下浪漫主义文艺思潮产生的时代背景。 生4:法国革

22、命带来的社会震荡与“理性的胜利”令人失望。教师追问:没有别的了? 生5:(捧起教材)还有工业革命的影响。 师:好的。补充了老师还没有讲到的。恩格斯也说:“商业日益变成欺诈,金钱代替了刀剑,成为社会权力的第一杠杆。”转向生3,请他复述已经说过的。 生3:人文主义精神中对人的情感和个性的重视。 师:(继续启发)以及圣西门、傅里叶、欧文的空想社会主义。 师:很好!这样就有了四个时代背景。本课学习的第三个结果目标是:分析并能够认识浪漫主义文艺思潮产生的时代背景。我们已经抵达这个目标。但需要检测一下,我们是否抵达了。幻灯片呈现两道材料情境型选择题和一道课后思考题。 说明:在指向浪漫主义的时代性阐释时,已

23、是对史事的第三次回望,类似于音乐中的主题重奏,依然采用情境叙事、分层剖析和整体合成的方式。在剖析和推理的教学进程中,凸显思辨的理性的审美,形成辐辏的教学效应。 第四乐章:发现文艺史的多个面相 师:文艺作品的背后有历史,这个历史是时代和社会特征的折射。就是说,我们要认识文艺作品的各种面向。那么,18世纪末19世纪上半期欧洲浪漫主义文艺史的面相有哪些? 师(幻灯片):文艺史是什么?文艺史是作品的历史作品和作家连接起文明的发展历程;是人性的历史作品作为媒介的人性探微和感受;是社会的历史作品作为媒介的社会历史的透视。文艺史的学习蕴藉何其丰厚! 说明:对教学内容的总结,使用连珠炮式的排比陈述,切蛋糕一般

24、剖析文艺史的多个面相。概要呈现本课教学内容的三个块面,又引出本课虽未涉及但大可课后拓展的文艺史的新方向。学生没有这样的高度,却正是小结时值得尝试的“引诱”。内容的小结不止于复述,不止于散点拼盘,还在于“顾后”的引领。 师:我们今天是怎样感受文艺史的?情境叙事、欣赏感悟;分类认知、即时自测(幻灯片呈现)。那个时代的大师给了我们怎样的情怀? 生:工业革命时代的浪漫情怀。(随着学生应答,幻灯片展示课题,出现动画效果:拜伦、雪莱、雨果、贝多芬、舒伯特、舒曼和德拉克洛瓦的画像依次出现,“砌”成大师头像墙) 说明:这里的小结指向过程与方法,并点明课题。本课涉及的文艺大师的头像被堆砌到同一个界面上,又是在形

25、式的审美上,换一个视角重视学习内容,以期学习内容与学习行为在这一步骤的交集。课堂小结的领域不止于内容,还在于历史是如何学习的。 师:转身离开历史,今天,我们真真实实地置身什么时代?我们能获取什么?(幻灯片呈现普希金和艾略特的诗。教师请同学集体朗诵普希金的诗歌,教师加入、并引导着学生的激情诵读) 假如生活欺骗了你,不要忧郁/也不要愤慨!/不顺心时,暂且克制自己。 相信吧!快乐之日就会到来/我们的心儿憧憬着未来! 现今总是令人悲哀/一切都是暂时的,转瞬即逝,而那逝去的,将变得多么可爱。 师:这是什么情绪?失望着却又希望着。这是浪漫主义特性,这是那个时代的精神,又何尝不应该是你们、我们今天的面对和今

26、天的精神?!假如生活欺骗了你,不要忧郁。教师沉吟片刻,请一个同学诵读以下诗句。 油和沥青/洋溢在河上/随着浪起/游艇漂去 红帆/撑得宽宽的/顺风而下,在桅上摇摆。 游艇擦过/漂浮的大木/流过格林威治/流过大岛 师:这是谁的诗?(自问自答)英国诗人艾略特。他的诗是不是充满意象和象征?他的诗宣泄激情吗?显然,他的诗区别于我们本节课学习的什么诗风? 生:浪漫主义诗风。 说明:朗诵两首不同时代、不同风格的诗,不是语文课的倾向,而是在感受、判别和运用中,再度强化本课的历史倾向:浪漫主义文艺思潮的理解,时间之流和蕴涵于历史中的人文精神这其实也是教学目标。本课涉及的工业革命时代和“我们今天置身什么时代”构成

27、了既具历史意识,又具现实启迪的追问,这一追问没有求答,是刻意的,而将课文开篇“假如生活欺骗了你”,安排在最后呈现,也是刻意的教育而非教学的诉求,此时更能水到渠成。 师:也区别于我们本节课涉及的什么时代?(播放贝多芬第六交响曲第五乐章的牧歌)工业革命时代的浪漫情怀也罢,工业飙进时期的现代主义也罢,文艺史承载着人类共同的语言,它表达灵性,传递爱、传递情、传递责任、传递文明(语句渐次呈现在一轮朝阳映照湖面的橘红色的幻灯片模板上) 说明:此处类似于交响曲中的回旋,实际是课堂小结,从学习的内容与方法,再到历史诉诸教育的精神意义,隐含着对三维目标的小结。“砌”成文艺大师头像墙,再显浪漫主义的灵魂特性,回响

28、田园交响曲的牧歌声,让学生捅破课题的窗纸和确认浪漫主义的主题,隐现着散文行吟式的课堂创作倾向。那么,常规教学环节中的练习去哪儿了?它在前三个环节的步步为营的跟进检测中,它在学习行为是否真正发生的依据求证中 历史教学是一种运用历史素材的作品创作。 本课从人文精神、浪漫主义的形而上出发,整合并适度开掘教科书提供的教学素材,让浪漫主义文艺作品中洋溢的自由思想、生命意识和充沛激情,借助文艺作品的感知而点化开来,使欧洲文艺史的审读具备审美的品质文艺作品的形式之美和精神之美。 本课将认知内容区分为史事、概念和史论三大类型,每一类型相应的教学行为则是陈述、阐述和阐释。三类知识的教学都以作品的感知为出发点,只

29、是素材和素材的解读视角不同而已。无论是对知识的陈述,还是对知识的阐述或阐释,都在情境叙事的包裹中打开知识,在具象中逐渐抽象出相关知识类型的核心要素。我称这样的认知历程为“分类认知”下的“探幽去蔽”“脱脂还原”。每一类知识的学习,又都设立行为结果的检测站点,在这个站点回顾、确证和小憩之后,再向另一类知识、另一种学习方式推进。在从陈述到阐释的三类知识的学习与检测的推进中,都有明确的学生学习行为的指令要求,学生被置于前台,教师只是为前台的学生行为的展开提供素材和路径指示。我称这样的目标推进为“双主体整合”下的“聚沙成塔”。如此,课堂教学成为一个分层递进的登山过程,教材的正文、图片、辅文,以及教师补充

30、的材料,从属于不同的知识类型和学习方式,成为被重新营造的登山路上的景观。“历史是什么”的内容规范交集于“教学是什么”的行为要求,历史教学就不再是搬运历史之屋,而是选用历史素材来营造教学之房。此时,历史教学成为基于教学的运用素材,挥发知性的审美创作。 当然,本课就内容规范而言,它的时代性,包括历史地位的前后相承、时代精神及其当代照耀,有些浅尝辄止;就行为任务而言,部分行为(如行为8)的处置(包括时空赋予和师生应答)还显得匆忙,且波及的学生个体也有限,与此俱来的是,目标达成的检测还停留于部分学生。这些与准备时间不充分、教材容量较大、大班额授课制等因素有关。 好在有教学实例,这是对课堂场域的教学行为

31、进行文本化处理,读者尽可对之展开批判与建构,推进历史课堂教学的进步。需要说明的是,该实例文本是基于课后回忆和听课者的笔记完成的,在对现场口语做适当“雅化”时,力求维持原貌。该文本将教学的五个环节书写成音乐体,并非实时切分,只是教学过程文本化纪录时的一个切割。因为它是文艺史教学,是用贝多芬的交响曲首尾呼应的,教学的推进程序也类似于交响曲的结构形式。还因为,教学实例不是设计的蓝图,而是褪去了设定的场域里的教学作品,作为阅读和流转的教学作品,穿一件与实时契合的外衣,似乎更有阅读的临场感这也是作品创作的要素。所以本实录的环节切割,披上了乐章外衣。 【作者简介】束鹏芳,男,江苏省历史特级教师,江苏省大港中学教授级高级教师,主要从事中学历史教学研究。 【责任编辑:王雅贞】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其他


经营许可证编号:宁ICP备18001539号-1